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君子汤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结肠癌术后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分析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腹胀发生率为14.5%,显著低于对照组(30.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免疫因子(C3+、C4+、CD3+、CD4+、CD8+、CD4+/CD8+、IL-2、IL-8)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细胞免疫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君子汤有利于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且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序贯处理对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的术后影响。方法217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全部患者行常规的围手术期治疗。实验组105例,术前1天全胃肠道灌洗,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维持5~7d。麻醉前1/2h静脉点滴抗生素1个单位,术后48h内停用抗生素。术前及术后第7天清晨测量体重,采血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观察其手术前后的变化。术中观察肠道清洁状况,术后观察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等。结果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实验组较对照组少,且未发生吻合口瘘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体重手术前后比较.对照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序贯的医疗措施,可使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体重减轻、血清蛋白下降更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预防与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院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未采取系统性预防措施的573例为对照组,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采取了系统性预防措施的867例为观察组,包括术中保护胃,胸胃固定,胃肠减压,抑酸减少胃壁张力,肠内营养支持,避免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内环境平衡等措施。回顾分析两组食管、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观察组的胃瘫病例采用非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防误吸,给予温盐水洗胃,持续肠内营养,营养管再置入困难给予全静脉营养,胃动力药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内环境平衡,监控血糖水平,胃镜下幽门扩张,中药管喂等措施。对照组未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回顾分析两组中胃瘫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573例患者发生27例胃瘫(4.71%);观察组867例发生22例胃瘫(2.53%)。采取系统性预防措施后,胃瘫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4)。观察组22例病例的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营养管留置时间平均48.35(17~69)天;平均住院时间53.23(19~71)天。对照组27例病例,误吸肺部感染死亡2例,吻合口瘘死亡3例,营养管留置时间平均50(20~71)天,平均住院时间54.71(24~78)天。采取非手术综合治疗后胃瘫病例未合并致死性并发症,营养管留置时间(P=0.02)与住院时间(P=0.03)明显缩短,患者明显获益。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可有效预防,可通过非手术综合性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胃代食管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患者124例,并与同期未发生胃肠功能紊乱782例进行多因素比较分析。结果:〉60岁、伴糖尿病、术前梗阻〉1月、手术时间〉3.5h、术后紧张忧虑、不同术式、未应用胃肠动力药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比例高(P〈0.05),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结论:年龄偏高、降糖尿病、梗阻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后紧张忧虑、颈部吻合、右胸三切口、未用胃肠动力药可能是胃代食管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2例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24h开始应用肠内营养(EN);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PN),分别观察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恢复饮食时间、生化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12h、16h,恢复饮食时间提前17h。生化指标ALB、K 、Na2 、Ca2 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EN,可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尽早恢复饮食,及时改善营养状况,是术后简便、有效、安全的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70例。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合募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针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恢复时间。结果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募配穴明显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肠内营养预防胃癌患者胃次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作用。方法:200例胃次全切除术后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5例,术后早期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95例,术后采用传统静脉输液支持。结果:术后实验组有1例(0.9%)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对照组有7例(7.3%)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预防胃癌患者胃次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效果良好,有助于康复。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爱平 《癌症进展》2010,8(4):401-403
目的评价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术后胃瘫综合征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组以及其他中药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胃动力的恢复时间。结果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0.2±5.7天,中位时间7天(3~30天),对照中药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1.4±11.5天,中位时间加天(5~70天),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组较对照中药组明显缩短了治疗疗程,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肿瘤术后胃瘫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健  施民新  刘继斌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865-186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食管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2004年食管鳞癌患者80例(胸上段癌4例,胸中段癌56例,胸下段癌20例),作为实验组。正常人和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再分为抗癌+抗Hp治疗及单纯抗癌治疗组各4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rarry银染色检测Hp,ELISA法检测血中抗HpIgG抗体。结果:对照组食管Hp的感染率为21.25%(17/80),实验组为92.5%(74/80),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血清抗HpIgG抗体阳性率为10%(8/80),实验组为55%(44/80),差异有显著性(P〈0.05)。食管癌切除术后抗癌+抗Hp治疗组Hp的感染率为12.5%(5/40),单纯抗癌治疗组达90%(36/40)(P〈0.05),随访3年抗癌+抗Hp治疗组食管癌复发率为22.5%(9/40),单纯抗癌治疗组食管癌复发率为42.5%(17/40)(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癌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磁县医院1973-2005年441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河北省磁县医院食管癌和贲门癌就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加深对该地区食管癌和贲门癌发病情况的了解。方法严格记录磁县医院33年间(1973-2005年)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手术记录,逐年分析手术患者的患病情况、性别、年龄、血型等。结果33年间该医院共手术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4418例,平均每年收治133人,各年度收治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33年间收治食管癌2892例,占65%,贲门癌1526例,占35%。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中男性(2916)多于女性(1502)(男:女,1.9:1),尤以贲门癌更明显(男:女,3.6:1)(P〈0.05)。食管癌和贲门癌高发年龄段为50-59岁。有血型记录的食管癌1587例,贲门癌86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B型血(37%,36%)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其它血型(P〈0.05)。而AB血型的人在食管和责门癌中所占的比例都最低(10%,11%)。有家族史的食管癌思者675例,占23%;贲门癌319例,占21%。中段食管癌最常见,占79%,而上段少见,占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是磁县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贲门癌更为显著;食管和贲门癌患者均以B型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50-59岁为高峰年龄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8例术后胃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穴位注射及穴位按摩,观察两组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和胃肠减压引流量。结果:观察组胃蠕动功能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持续胃肠减压的引流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显著缩短胃蠕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减少胃肠减压引流量,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和贲门癌手术后肠道内外营养方法疗效有无差别。方法 221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手术后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尽早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监测两组患者其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出现瘘管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所需费用。结果两组间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所需费用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术后瘘管并发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予以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减少并发症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管状胃技术在食管、贲门癌患者根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贲门癌214例,按手术方法分为管状胃组和对照组,管状胃组:118例,男99例,女19例,年龄58.81±8.39岁(38-80岁)。其中食管癌104例于左颈部吻合49例,弓上吻合32例,弓下吻合23例;贲门癌根治14例。对照组:96例,男74例,女22例,年龄58.54±9.05岁(27-80岁)。食管癌89例于左颈部吻合8例,主动脉弓上吻合56例,弓下吻合25例;贲门癌根治7例。观察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残胃瘘7例;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4例,残胃瘘1例;手术时间管状胃组与对照组(257.77±79.77 min vs 244.26±63.68 min,t=1.342,P=0.181),吻合口瘘(P〉0.05)及残胃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14.90±5.65d vs 17.20±8.49d,t=2.279,P=0.024),胸胃综合症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操作简单、安全,胸胃综合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不增加手术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食管拔脱结肠重建食管术 (esophagealreplacementwithcolonERC)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经颈、腹径路实施食管内翻拔脱切除病变食管 ,并用ERC获得了满意疗效 ,对该术操作要点 ,食管拔脱的可行性进行讨论。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1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 ,1 8例术后随访 6年 ,存活超过 1年者 1 3例 ,超过 3年者 8例 ,超过 5年者 5例 ,5年生存率为 2 7.8%。结论 食管内翻拔脱ERC治疗颈 ,胸上段食管癌的特点为 :避免开胸术创伤 ,保留自体胃功能 ,术后生存期长 ,生活质量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在管胃的基础上重建贲门(人工贲门)、胃底(人工胃底)探讨手术方式对预防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3例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单纯管胃组(37例)和管胃+抗反流组(36例),分别在术后的1、6、12个月对患者术后的反流症状、上消化道造影、24 h pH值监测及胃镜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反流症状、上消化道造影、胃镜等结果 提示管胃+抗反流组与管胃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24 h pH值测定术后1个月、6个月的总反流数,术后1个月、6个月的反流>5 min数,术后6个月、1年的pH值<4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管胃+抗反流组抗反流效果总体优于单纯管胃组.其中管胃+抗反流组无吻合口瘘出现,但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要高于管胃组(19.4%vs 10.8%).结论 管胃+重建贲门、胃底术式较单纯管胃术式能更好地控制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且降低了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以及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胃癌手术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于术后24h开始进行肠外营养,观察组于术后24h起进行肠内营养.比较2组排气和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检测2组腹胀发生情况.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生长激素(GH)水平.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排便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和48 h观察组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优良率为53.33%,对照组为28.8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观察组患者血清PA、ALB和G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器械吻合口早期隐性瘘的预防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应用管状消化道吻合器对226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行胸内、腹腔内机械吻合,总结器械吻合口早期隐性瘘的诊治体会。结果:器械吻合口早期隐性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结论:熟练掌握吻合性能和吻合技术是预防器械吻合口早期隐性瘘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时,联合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及右美托咪定对肺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右美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右美组按规定速率泵注右美托咪定,TEAS组在麻醉完成后按右美组相同泵注方案给予右美静脉泵注,并在摆好手术体位后连接电针仪,持续电刺激双侧三阴交、足三里穴至手术结束。三组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案相同。观察三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肺功能、监测血清IL-6、TNF-α水平及测定血清MDA、SOD的含量。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肺功能、血清IL-6、TNF-α、MDA和SOD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右美组和TEAS组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肺功能各指标升高,血清IL-6、TNF-α下降,且TEAS组优于右美组(P<0.05);与对照组和右美组相比,TEAS组血清MDA水平显著下降,血清SOD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与右美组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能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肺功能,减轻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9.
评价老年食管癌和贲门癌合并心电图异常对外科手术的影响。方法:作者经手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食管癌和贲门癌共138例,其中术前合并心电图异常者83例,占60.1%(83/138);术前除左束支传导阻滞、广泛性心肌供血不足、陈旧性及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7-10天心脏保护性药物治疗外,余均未作任何特殊性治疗。结果:术后共发生井发症9例次,占10.8%(9/83),其中心跳骤停1例次,急性心肌梗塞1例次,重度房颤2例次,胸胃局灶性坏死穿孔5例次,均经抢救性(和/或手术)治疗痊愈,本组无死亡者。结论:老年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合并心电图异常,并不一定是心功能异常,并不一定影响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肠“R ”型代胃、食管- 空肠三角吻合技术在腹腔镜下残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 月至2014年8 月于本院实施腹腔镜残胃癌根治术空肠“R ”型代胃、食管- 空肠三角吻合手术的10例残胃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8例行开腹手术残胃癌切除术的患者(开腹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对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住院日、营养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术后随访14~21个月。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无中转开腹患者,与开腹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210.0 ± 30.9)minvs .(283.9 ± 50.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0.0 ± 26.7)mLvs .(277.8 ± 79.1)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19.0 ± 3.6)枚vs .(18.8 ± 3.7)枚,术后首次下床时间(17.3 ± 3.6)h vs .(75.8 ± 15.7)h,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1.6 ±0.4)d vs . 5.7 ± 1.3)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0 ± 0.8)d vs .(7.2 ± 1.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 ± 1.2)d vs. (20.8 ± 3.9)d,腹腔镜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肠梗阻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均顺利出院。返院复查患者营养状况良好,无进食哽噎感、食管后烧灼感等不适症状。结论:空肠“R ”型代胃、食管- 空肠三角吻合技术在腹腔镜下残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