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嘉言(1585—1664年),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喻氏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大证,对于“胀病”,尤多心得。他认为“《内经》明胀病之旨,而无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法”,故于《医门法律》立“胀病论”一篇,以明其理。《寓意草》举胀病案8则,以详其治惜其论多剖见,治恒奇中,既可补前人之未备,又能启后人之心智,于今研究臌胀,仍有指导意义,故撷其要,以资来者。  相似文献   

2.
喻氏,名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其生于明万历己丑(1589)年,八十而殁,一生离弃曲折,"自儒而之禅,自禅而之医",晚年信奉"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陆续撰写了<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简称<尚论篇>)和<医门法律>等著作.<尚论篇>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的专著,稿凡八卷,前四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后四卷论述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病,以及脉法、方剂等.  相似文献   

3.
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因新建曾名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其传世之作主要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后世合称<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喻昌治伤寒的思想,分为两部分,即<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和<伤寒尚论后篇>.本文意欲从尚论少阴经证治以窥喻昌治伤寒之旨.  相似文献   

4.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间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5.
林越 《陕西中医》2008,29(5):636-638
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与张璐、吴谦齐名,为清初著名医家.喻嘉言晚年曾说:"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世."故其论著十分丰富,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中独到之处颇为后世所称颂,如创制清燥救肺汤,开治秋燥之先河;创立"大气论"学说,自成一派学术体系;首创"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初起等.除此之外,喻氏尚有一些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并未为众人所知,笔者就其关于消渴一病的学术思想做一番浅析,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6.
燥咳一症,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咳嗽痰少,或为温燥,或为凉燥,并有外感、内伤之分.<内经>论燥,以"燥胜则干"为旨,与湿相对,以干为特点,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论述燥伤及肺而咳,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相似文献   

7.
喻昌(公元1585~1664年),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江西省新建人.学术上,喻氏崇尚<内经>、<伤寒杂病论>.其医学著作主要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及<寓意草>.这3部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喻嘉言,清代著名临床医学家,学宗仲景学说,探讨辨证论治的规律,对前人理论和经验进行规范化处理.又融合自己的个人见解,主要著作有<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辨证论治的规律,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基于对张仲景的推崇,以及<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不复可见,促使喻嘉言立意弘扬仲景学说.著<尚论篇>一书,"兹特以自然之理,引伸触类,阐发神明,重开生面.读之快然,觉无余憾."在诊治方面,喻嘉言主张要规范,其强调的规矩准绳,就是要将中医学术理论纳入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并进一步拟定辨证论治的一系列原则,从而达到规范中医诊治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秋燥的治疗历代均有不同的观点,如<内经>云:"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从养血、补肝肾、调肠液等方面立法治疗此病;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云:"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洁,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己矣";后余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不同治疗大法:"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现将其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江民莹<名医类案>卷三<喘门>、卷五<热气病门>及卷九<淋闭门>等篇[1],均记述明代吴中医家沈宗常临证治验;清代官吏兼医家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一<用药>篇[2],亦选载沈宗常典型医案.据此,或可感知沈氏医学之影响力.然而,有关沈氏生平,尚未见诸各地报道;查阅医人辞书,亦未获条目载述.  相似文献   

12.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8,49(12):1061-1064
五运六气又称运气,源自<内经·素问>之"七篇大论".其深奥至要素来被称为"医门之玄机",又因其对中医理论之增益和提升,被视为"医籍中至宝".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主要有:(1)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2)建立了五运主病和六气为病的流行病学纲要;(3)提出了气化学说的理论纲领;(4)论述病机并衍发为病机学说;(5)成为后世养生理论之龟镜.  相似文献   

13.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医门八法"之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出自清代程国彭撰著的《医学心悟》,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医门八法"上承辨证、下统方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医门八法"对中医治法给予了概括性总结,其详细阐述多直接引用仲景治法,且以伤寒方药为依据,体现了程氏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医门八法"首创简便的辨治体系,是对《伤寒杂病论》治法治则的凝练与提高,起着执简驭繁、提纲掣领之功用,更是对仲景学说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所推崇。从医者需领悟仲景治法之深意,掌握"八法"之精奥,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分析"医门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基本运用及其特点,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论治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它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清代名医王清任称之为医之方祖,杂病之宗.杂病者,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医者难能辩证施药.本文根据原文的"病脉证治方药"条文中寒热药的物配伍应用以讨论杂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的规律、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反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佐"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以及反佐理论的地位,有助于中医治法的丰富和完善. 1 反佐之起源 "反佐"一词源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里讲的就是配伍反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实际上讲的是服法反佐法.反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在<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将"反佐"之法严谨、巧妙、灵活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从痰、瘀、虚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中医"咳嗽"、"哮病"、"喘证"、"肺胀"等范畴,是以肺脏病变为主的肺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论述,<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经脉篇>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诸病源候论·气病源候论>云: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塞,故气上喘逆.<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述,用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射干麻黄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咳而上逆……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丹溪心法》系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所著,其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倡"百病多有挟痰者"之说,创"治痰必先治气"之法,以致世人只知丹溪之法,鲜知喻昌之治。喻昌尝以仲景之徒自诩,于仲景之说颇有探究,勤耕不辍,师古不泥古,晚年作有《医门法律》一书,专列痰饮一门,论其"遏抑四藏三府之阳",治宜急通其阳,并倡吐法。两家治痰之论各有千秋,有互补之妙,希冀于临床杂病治痰思路有所启发。故着重从两者理论探微、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入手,对其有关痰饮之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作以研讨。  相似文献   

19.
<正>胀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以胸胁、腹部、肌肉、皮肤胀满为其主要临床证候特征,多由卫气运行失常,气机郁滞不畅,营卫气血失调而引起,是值得关注的一种内科疑难杂症。本文兹就胀病的含义、部位、源由、分类及其与瘀血的关系等,结合临床验案作一探讨。1胀病的含义"胀病"一词首见于《灵枢·胀论》,该篇是专门论述气胀一类疾  相似文献   

20.
痰饮病为临床最常见的多发病,正如《兰台轨范》所说:“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好多古典医籍专立篇目对此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正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所说:痰饮一病。“《金匮》论之最详,分别而各立其名。后世以其名之多也,徒徇其未而忘其本,曾不思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