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基因分布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鲍氏不动杆菌)的产ESBLs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耐药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温州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以携带CTX-M-9中的CTX-M-14型基因为主,且大多合并携带TEM-1型广谱酶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以CTX-M-14和多亚型的SHV型基因型为主,亦大多合并携带TEM-1型广谱酶基因;在阴沟肠杆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中ESBLs基因携带变化较大,阴沟肠杆菌中主要携带CTX-M-14、SHV-56型ESBLs基因及TEM-1型广谱酶基因,另外发现主要有VEB-1型基因携带;鲍氏不动杆菌中主要以特异的TEM-128和PER-1型基因携带为主,不同ESBLs基因携带菌株显示了较大的临床耐药差异。结论温州地区的革兰阴性杆菌存在ESBLs基因的多样性分布特征,不同的基因型ESBLs可能与介导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产PER-1型ESBLs的情况以及耐药特点。方法2003年8月~2004年6月间,从南昌地区4所医院分离的167株大肠埃希菌、154株肺炎克雷伯菌、67株阴沟肠杆菌,用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PER-1基因,对PER-1基因扩增阳性的菌株,用三相试验进行ESBLs的确证,对PER-1基因扩增阳性的PCR原液进行DNA测序。结果PER-1基因扩增阳性共1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阴沟肠杆菌5株,PER-1基因阳性率分别3.6%、3.2%和9.0%;检出两株同时产PER-1型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各1株,产PER-1型ESBLs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耐药率为100%,头孢西丁耐药率也达94%,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较低,分别为56%和3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PER-1基因已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播散,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在体外对产PER-1型ESBLs株的抗菌活性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天津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部分医院临床分离21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TX-M-1、CTX-M-2、CTX-M-8、CTX-M-9、TEM、SHV、OXA-1、OXA-2、OXA-10耐药基因,结合Tm值将其分型.结果 109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CTX-M-1、CTX-M-2、CTX-M-8、CTX-M-9、TEM、SHV、OXA-1分别为32.1%、0.9%、0.9%、33.9%、73.4%、27.5%、15.6%,携带>2种基因菌株达66.1%;109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CTX-M-1、CTX-M-2、CTX-M-8、CTX-M-9,TEM、SHV、OXA-1、OXA-10分别为49.5%、2.8%,1.8%、22.9%、78.9%、76.1%、33.0%、9.0%,携带>2种基因达82.2%;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保持高度敏感.结论 天津市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ESBLs的基因型以SHV型、TEM型、CTX-M-1型、CTX-M-9型为主,OXA呈上升趋势,各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合肥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中OXA型ESBLs基因分布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了解合肥市部分医院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OXA型ESBLs基因分布情况. 方法标本为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控中心所留取1999年9月~2000年9月,合肥市4所医院临床分离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98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OXA型ESBLs菌株基因;按Sanger双脱氧末端终止法,用自动测序仪对其进行测序以鉴定基因型. 结果98株产ESBLs菌株中19株携带OXA型ESBLs基因,对其中3株的进行测序,结果分别与OXA-1、OXA-2和OXA-10基因相符. 结论合肥市部分医院产OXA型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了解浙江沿海地区ESBLs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对171株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表型确证试验,采用多重PCR对标准菌株和ESBLs表型阳性的临床菌株进行CTX-M扩增,扩增产物经DHPLC分析,通过与标准菌株色谱峰比对进行临床菌株基因分型。结果 171株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有142株临床菌株ESBLs表型阳性,经多重PCR扩增142株肠杆菌科109株携带CTX-M基因,52株为CTX-M-1产物,57株为CTX-M-9产物,检出率达79.80%,其中大肠埃希菌携带CTX-M基因比例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109株临床菌株PCR产物经DHPLC分析检测出4种CTX-M基因型,33株携带CTX-M-3、19株携带CTX-M-15、5株携带CTX-M-9、52株携带CTX-M-14。结论运用DHPLC技术检测出CTX-M型ESBLs菌株有4种基因型,其中CTX-M-14型是CTX-M型ESBLs主要型别;该地区细菌携带CTX-M型ESBLs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最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医院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检出率,确定其基因型,并对其相关流行病学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0月—2005年7月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134株,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NC-CLS)所推荐的方法进行表型确证试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一步检测CTX-M酶基因型,PCR产物测序并确定其基因型。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对携带CTX-M酶的阳性菌株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12株ESBLs表型阳性的肠杆菌科细菌中90株携带CTX-M基因,共检出3种基因型,即CTX-M-15、CTX-M-3和CTX-M-14。RAPD共测40株菌,19株大肠埃希菌有7种RAPD类型,11株肺炎克雷伯菌有5种RAPD类型,10株阴沟肠杆菌有7种RAPD类型。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产CTX-M型ESBLs相当普遍,主要为CTX-M-15、CTX-M-3和CTX-M-14。CTX-M酶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7.
肠杆菌科细菌qnr耐药基因的流行现状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在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鲍氏不动杆菌中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特征。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4种肠杆菌科细菌共148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用qnr特异性基因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基因型的测序分析,并通过网上GenBank进行比对以确定编码酶基因的类型。结果对喹诺酮类耐药的50株大肠埃希菌检出qnrA1株(2.0%)、qnrB5株(10.0%)、qnrS3株(6.0%),有1株同时携带qnrB、qnrS;30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qnrA1株(3.3%)、qnrB8株(26.7%)、qnrS10株(33.3%),有3株同时携带qnrB、qnrS;18株阴沟肠杆菌检出qnrA13株(72.2%)、qnrB5株(27.8%)、qnrS4株(22.2%),有3株同时携带qnrA、qnrS,3株同时携带qnrA、qnrB;50株鲍氏不动杆菌未检出qnr基因;携带qnr基因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70.0%,呈现出多药耐药现象。结论医院临床分离4种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中,除鲍氏不动杆菌未检出qnr基因,其余3种均检出qnrA、qnrB、qnrS基因,以阴沟肠杆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携带qnr基因肠杆菌科呈现出多药耐药现象;医院在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下,存在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657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检测,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其中140株试验菌的ESBLs和AmpC酶相关基因,对部分ESBLs基因进行DNA测序。结果:140株大肠埃希菌中ESBLs表型试验阳性的有86株,阳性率为61.4%。86株ESBLs表型阳性菌株中检测到ESBLs基因阳性的有80株,占93.0%。其中有61株携带CTX-M-9型基因,30株携带CTX-M-1型基因,23株携带TEM型基因,1株携带SHV型基因。14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AmpC酶基因阳性的有18株,阳性率为12.9%,其中有10株携带DHA型基因,9株携带CIT型基因,1株携带FOX型基因。结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其携带ESBLs基因以CTX-M-9型为主,AmpC酶基因以DHA和CIT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以ATB仪器检测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技术扩增大肠埃希菌中的qnr基因.结果 qnr阳性菌株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qnr阴性菌株;PCR检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中qnr基因的检出率为24.0%;PCR阳性扩增产物DNA测序结果显示,产qnrB-4基因和qnrS-1基因菌株分别为35、7株,未检测到qnrA和qnrC基因;42株产qnr基因的菌株中,95.0%为产ESBLs菌株.结论 产qnr基因菌株在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已较为普遍,且绝大多数为多药耐药株,临床应重视此类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医院急诊科3年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筛选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提取产ESBLs菌的质粒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ESBLs株质粒TEM、SHV、CTX-M1、CTX-M9和OXA5种基因,并对其扩增物进行DNA序列分析,测定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143株大肠埃希菌与77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84株为产ESBLs菌,占38.2%;ESBLs研究菌株全部携带TEM型、77.4%携带CTX-M9型基因;同一菌株携带2、3、4个基因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4.8%、33.3%和7.1%;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为多药耐药菌,其中对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达80.0%~100.0%;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效果.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以TEM型和CTX-M9型为主,携带>2个耐药基因的产ESBLs菌株比例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研究中发现美罗培南耐药菌株,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腹腔和胆道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及产酶菌株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EM、SHV、CTX-M型ESBLs基因并测序,用ERIC-PCR方法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产ESBLs大肠埃细菌中,TEM-1+CTX-M-1组+CTX-M-8组、CTX-M-2组+CTX-M-9组各3株,CTX-M-8组+CTX-M-9组2株,TEM-1型为5株,TEM-1+CTX-M-1组、TEM-1+CTX-M-8组、TEM-1+CTX-M-9组、CTX-M-2组+CTX-M-9组、CTX-M-8组、SHV-5+TEM-1、SHV-1、TEM-1+CTX-M-2组+CTX-M-8组+CTX-M-9组各1株,4株细菌PCR检测为阴性,3株产CTX-M-2组+CTX-M-9菌株中,两株ERIC-PCR谱型相近。结论腹腔和胆道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ESBLs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少数产酶菌株间存在克隆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和医院感染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耐药性及细菌质粒谱特点. 方法药敏试验采用改良Kirby-Bauer法,细菌质粒DNA采用碱变性少量快速提取法,用χ2检测. 结果医院感染ECO耐药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P<0.001),ECO细菌质粒较KPN分子量大,表现多源性、多样性、分布较广,仅在ECO中发现3对同源基因质粒谱. 结论医院感染致病ECO有多源多样的细菌耐药质粒,为医院感染顽固的耐药菌,应加强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控制,以防感染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山区县级医院大肠埃希菌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为该区域临床合理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2-2014年某院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检测用微量稀释法初筛,纸片扩散法做确证试验;采用 WHONET 5.6及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71株大肠埃希菌, 主要分离自中段尿(占26.94%)。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49.82%,以痰标本检出率最高(56.52%),但不同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类耐药率最高(>90%),对头孢噻吩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75%,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好(耐药率<10%),未发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株。结论分离大肠埃希菌的标本主要来自中段尿,产ESBLs菌株耐药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对1 414例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检测用微量稀释法初筛,纸片法做确证试验. 结果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中,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多达10种;其中以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达>50%.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2.1%),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2%).头孢菌素类耐药率有一定的上升趋势;产ESBLs菌株的发生率为25.5%~39.8%,平均为32.7%;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 结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尤其是产ESBLs菌株的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更为明显,临床应加强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监测并防治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院呼吸监护病房 (RICU )和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s)的发生率、流行情况、耐药性 ,并探讨 ESBL s产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共 114例 ,ESBL s的检测用纸片扩散表型试验确证。结果 大肠埃希菌中产 ESBL s菌株为 4 0 .0 % ,肺炎克雷伯菌中产 ESBL s菌株为 2 1.6 % ,总检出率为 2 8.1% ,RICU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 ESBL s率为 5 8.6 % ,明显高于呼吸普通病房 17.6 % (P<0 .0 0 1) ;上述产 ESBL s菌株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 (10 0 % ) ,对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为 6 2 .5 % ,对头孢哌酮 /舒巴坦为 5 9.3%。结论 除亚胺培南外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也可作为治疗产 ESBL s细菌感染的药物 ,改善营养状况、减少侵入性操作、减少激素或制酸剂的应用可能减少 ESBL s菌株的出现 ,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微生物生化、药敏试验卡,超广谱β-内酰胺酶试验卡及纸片扩散法对32例大肠埃希菌标本进行ESBLs检测,并对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32株大肠埃希菌中经过确认试验,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8株,检出率为25.0%。药敏试验耐药率高,敏感性较高的只有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结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高,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中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远高于非产酶菌株;产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88.0%;而非产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68.0%、70.0%、22.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有较高的敏感率(>73.1%),而非产ESBLs菌株对上述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84.0%;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出率为34.2%;产酶菌株对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包括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结论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在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已较为普遍,且产酶菌株多为多药耐药菌株,临床应重视此类菌株的出现,加强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流行状况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23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机制。方法58株临床分离的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阴沟肠杆菌进行琼脂稀释法药敏试验、表型筛选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克隆测序。结果58株阴沟肠杆菌表型筛选结果显示,高产AmpC酶株、单产ESBLs株和同时产AmpC酶和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5.52%、13.79%和20.69%;58株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高产AmpC酶菌株、单产ESBLs菌株和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55.3%、87.5%和16.7%;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28.9%、50%和8.3%;对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分别为97.4%、37.5%和16.7%;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58株临床分离株ESBLs编码基因的测序结果显示,分别为SHV-2、SHV-2a、SHV-12、CTX-M-14和CTX-M-3型ESBLs;58株临床分离株的ampD基因PCR扩增显示49株阳性,占84.48%,对其中8株进行克隆测序,均存在可疑的羧基端突变位点。结论产生AmpC酶和ESBLs是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