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制备温莪术油自乳化释药系统(zedoary turmeric oil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ZTO SEDDS)并进行评价。方法以总油相质量分数(X1)、磷脂与脱氧胆酸钠的质量比(X2)和混合表面活性剂与乙醇的质量比(X3)为考察对象,自乳化液粒径(Y1)和自乳化时间(Y2)作为质量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ZTO SEDDS的最佳处方。以温莪术油为对照,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为检测指标,采用大鼠离体非翻转肠囊法对优化处方的小肠吸收进行评价。结果ZTO SEDDS的载药量质量分数为32.9%。乳化后平均粒径为(212.4±3.5)nm,自乳化1min内达到平衡。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表明,ZTO SEDDS中呋喃二烯和牻牛儿酮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约为1.3×10-6 cm·s-1和6.4×10-6 cm·s-1,比温莪术油提高了3.24.0倍。结论ZTO SEDDS能显著改善温莪术油的小肠吸收行为。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椒莪合剂中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和α-亚麻酸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Plus C18色谱柱(250 mm×4. 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测定椒莪合剂中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16 nm,流速:1. 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以乙腈-1%醋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5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α-亚麻酸的含量。结果: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α-亚麻酸在4. 49~71. 84μg·ml-1,5. 60~73. 52μg·ml-1,2. 67~42. 64μg·ml-1,1. 84~21. 44μg·ml-1,20. 00~428. 48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 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 83%,96. 41%,98. 31%,98. 31%,97. 83%,RSD分别为2. 9%,2. 9%,2. 5%,2. 9%,1. 8%(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数据准确、重复性好,能够对椒莪合剂中的5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为提高椒莪合剂的质量标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CO2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莪术油中呋喃二烯、牻牛儿酮和莪术二酮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 UPC2 HSS C18 SB色谱柱(3.0 mm×150 mm,1.8 μm),以CO2-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6 nm,柱温为55℃,背压为2 000 psi。结果 呋喃二烯在2.67~1 337.26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加样回收率为97.94%(n=6,RSD=1.50%)。牻牛儿酮在2.77~1 386.0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加样回收率为96.07%(n=6,RSD=1.68%);莪术二酮在6.99~3 493.0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加样回收率为99.33%(n=6,RSD=1.88%)。结论 本方法快捷准确、稳定且绿色环保,可用于莪术油中上述3个倍半萜类成分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9,(3):381-38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温郁金中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含量的方法,并优化其产地加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ODS SP C_(18),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4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将新鲜温郁金药材经蒸/煮(10、20、30、40 min)、烘干(温度分别为50、60、70℃)后制备18批样品药材并测定各批药材中5种成分的含量;以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的相对关联度(ri)为评价指标,优选温郁金药材的最优产地加工方法。结果: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5.56~409.0、2.05~32.8、6.36~102.0、9.14~146.0、8.62~138.0μg/mL(r均≥0.999 2),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2.0%(n=6);定量限分别为0.34、0.62、0.11、0.14、1.20μg/mL,检测限分别为0.10、0.19、0.03、0.04、0.42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3%、98.7%、99.0%、99.6%、96.4%(RSD均<2.8%,n=6);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煮10 min-50℃烘干的加工方法的ri最大,对温郁金药材中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含量影响最小。结论:HPLC法可用于温郁金药材中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本次优化结果可为温郁金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复方莪术油栓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复方莪术油栓中硝酸益康唑和牻牛儿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硝酸益康唑在0.02058~0.205 8 mg·mL-1范围内,牻牛儿酮峰在0.00799~0.079 92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9%和98.7%,RSD分别为1.5%与1.2%(n=9).结论:所建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复方莪术油栓中硝酸益康唑和牻牛儿酮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对照品替代法(substitution of reference substance method,SRSM)测定莪术油中3种倍半萜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6 nm,柱温为30℃。以牻牛儿酮为参照物,计算呋喃二烯、莪术二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采用外标法和SRSM分别测定它们在莪术油中的含量。结果 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相对校正因子及相对保留时间稳定,SRSM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建立的SRSM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能够替代外标法用于莪术油中3种倍半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何雄  彭金飞  向大雄 《中南药学》2012,10(9):663-665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莪术油微乳凝胶中牻牛儿酮的含量.方法 采用依利特BDS-C18柱(4.6 mm×200 mm,5μm);以乙腈-水(70∶30,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柱温35℃;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 μL.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阴性样品对测定无干扰,牻牛儿酮在0.169 6~0.848 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4%(n=9),RSD=1.1%.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好,可用于复方莪术油微乳凝胶中牻牛儿酮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王晓露  ;傅旭春 《中国药房》2009,(22):1712-1713
目的:研究正烷基羧酸的理化性质对其经离体猪口腔黏膜渗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正烷基羧酸中的乙酸、正丁酸、正己酸和正辛酸作为模型药物,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离体猪口腔黏膜渗透试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样品浓度并计算渗透系数,同时与经人体皮肤的渗透系数文献值比较。结果:乙酸、正丁酸、正己酸和正辛酸透过猪口腔黏膜的渗透系数分别为2.05×10-5、3.03×10-5、1.66×10-4、1.19×10-4cm.s-1,人体皮肤渗透系数的文献值分别为9.77×10-8、3.47×10-7、3.80×10-6、6.61×10-6cm.s-1。结论:正烷基羧酸的猪口腔黏膜渗透性大于人体皮肤;该类化合物的脂溶性和分子体积等理化参数对其口腔黏膜渗透性的影响明显小于对人体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胡桃醌经大鼠肠道及Caco-2细胞的转运特征。方法应用Caco-2细胞模型和翻转肠囊法考察转运时间、药物浓度对胡桃醌吸收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胡桃醌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胡桃醌累积通透量逐渐增加;胡桃醌浓度为100μmol L-1时,在Caco-2细胞模型表观渗透系数为1.4×10-7cm s-1;在翻转肠囊模型表观渗透系数2.0×10-7cm s-1。结论胡桃醌的转运符合被动扩散的性质,经肠道吸收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体外扩散池法评价银杏酮酯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经大鼠肠透过性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大鼠不同区段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用体外扩散池法选出银杏酮酯透过性能的最佳区段肠后,再对银杏酮酯原料、银杏酮酯磷脂复合物和杏灵颗粒在最佳区段肠中进行透过性能的比较,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酮酯中的黄酮醇苷在接收池中的累积透过量,表观渗透系数(Papp)作为指标评价银杏酮酯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的肠透过性能的变化.结果 银杏酮酯在十二指肠中的透过性最好,其次是空肠,由于一般药物在十二指肠停留的时间较短,所以选择空肠作为最佳区段肠,对银杏酮酯原料和银杏酮酯磷脂复合物的透过性能进行比较,结果银杏酮酯磷脂复合物的表观渗透系数高于银杏酮酯原料和杏灵颗粒.结论 用体外扩散池法对其初步评价,银杏酮酯原料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体外肠透过性能比银杏酮酯原料和杏灵颗粒有显著提高,为提高体内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游剑  李青坡  于英伟  崔福德 《药学学报》2004,39(10):849-853
目的研究莪术油中三成分对大鼠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莪术油中三成分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灌流液中莪术油浓度为0.4,0.8和1.2 mg·mL-1时,莪术醇、莪术二酮和吉玛酮表观吸收系数均较低,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玛酮和莪术二酮二者在体肠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莪术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灌流液中莪术油在0.4-1.2 mg·mL-1时,三成分的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在肠黏膜的转运均为被动扩散过程,且三成分无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DH-004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建立UPLC法测定灌流液中DH-004浓度,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DH-004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 DH-004在全肠段均有吸收。20.0μg·mL-1 DH-004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分别为(11.66±3.84)×10-2,(10.85±2.65)×10-2,(7.48±1.70)×10-2和(4.75±1.14)×10-2 min,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1.47±0.33)×10-2,(1.55±0.20)×10-2,(1.25±0.10)×10-2和(0.98±0.22)×10-2 cm·min-1。DH-004在十二指肠段与空肠段的K_a均明显大于其在回肠和结肠的K_a(均P<0.05)。结论 DH-004在大鼠小肠全段有不同程度地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可能为其主要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依托度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依托度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依托度酸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速度、pH值4个方面对依托度酸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灌流速度和一定范围内的pH值(5.4~7.4)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影响显著;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值分别为(0.082 7±0.003 8)、(0.077 5±0.004 5)、(0.073 3±0.006 4)、(0.064±0.009 3)min-1。结论依托度酸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依托度酸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14.
王丽峰  国大亮  黄富强  李涛 《药学研究》2016,35(3):136-138,153
目的:研究核黄素在大鼠肠道的在体吸收情况。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技术中的重量法研究核黄素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核黄素的含量,计算核黄素的有效渗透系数(Pef)及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 )。结果核黄素在大鼠各肠段的 Pef(×10-4 cm·s -1)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顺序依次分别为1.002±0.630、0.818±0.386、0.796±0.372;Ka (×10-3 s -1)依次为1.114±0.625、0.905±0.452、0.873±0.369。结论核黄素在大鼠肠段不同部位吸收存在差异,核黄素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三叶青地上部分抗炎提取物(THAA)在不同生理状态大鼠体内的吸收特性和转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建立同时测定THAA效应组分群绿原酸,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7个组分含量的液-质联用(UPLC-MS/MS)法,考察比较THAA效应组分群在不同生理状态大鼠不同肠段的累积吸收量,探讨其最佳吸收部位及转运机制,同时选择吸收较好的肠段,考察P-gp外排转运蛋白对THAA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正常生理状态,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异牡荆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6个组分在各肠段吸收顺序为十二指肠 > 回肠 > 空肠 > 结肠,其中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在十二指肠及回肠吸收更好(Papp均大于或等于0.2×10-4cm·s-1);绿原酸各肠段吸收顺序为回肠≥十二指肠 > 空肠 > 结肠,不过吸收均相对较差(Papp均小于0.2×10-4cm·s-1);同一肠段中各组分的吸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炎症病理状态与正常组比较,THAA效应组分群在各肠段的吸收均有增加;其中荭草苷、异荭草苷、异荭草苷-2'-O-鼠李糖苷、牡荆苷-2″-O-鼠李糖苷在十二指肠及结肠的吸收显著增加;绿原酸、牡荆苷、异牡荆苷在各肠段的吸收略有提高;效应组分群在各肠段的吸收顺序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荭草苷等6个组分肠道吸收受外排转运蛋白P-gp影响显著,炎症病理状态下影响更为明显;绿原酸可能不是P-gp的底物,但在炎症病理状态时,可使其吸收参数PappKaP%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中上段是THAA效应组分群的主要吸收部位;荭草苷等6个主要特征效应组分可能是P-gp的底物,其肠吸收存在饱和性抑制现象,在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不仅为单纯的被动吸收,还存在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等吸收特征;其中绿原酸在肠道中的吸收可能为促进扩散式。炎症病理状态下,各组分所表现的肠吸收动力学特性及机制与正常生理状态相似,不过肠吸收PappKaP%均有一定增加,提示炎症病理状态可能因机体内的菌群发生一定变化、因应激促进效应组分群吸收增加而使转运过程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糖胞苷的5′-缬氨酸酯前体药物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研究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机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和酚红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阿糖胞苷5′-缬氨酸酯前体药物的小肠渗透率是原药阿糖胞苷的10.6倍,在小肠内的吸收存在浓度依赖性,能够被小肠寡肽转运蛋白的专属底物头孢氨苄明显抑制。结论阿糖胞苷5′-缬氨酸酯前体药物是小肠寡肽转运蛋白的底物,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是由小肠寡肽转运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17.
Previously, permeability and site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propranolol have been reported using the Ussing chamber.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utility of Single-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to study permeability and site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propranolol was evaluated in rats. Drug permeabilit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rat intestine viz. duodenum, jejunum, ileum and colon was measured. Propranolol (30 μg/ml) solution was perfused in situ in each intestinal segment of rats. Effective permeability (Peff) of propranolol in each segment was calculated and site of absorption was determined. The Peff of propranolol in rat duodenum, jejunum, ileum and colon was calculated to be 0.3316×10(-4) cm/s, 0.4035×10(-4)cm/s, 0.5092×10(-4) cm/s and 0.7167×10(-4) cm/s, respectively.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meability of propranolol was highest through colon compared to other intestinal sites, which is in close agreement to that reported previously. In conclusion, in situ single pass intestinal perfusion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to study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s well as site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compounds in rats.  相似文献   

18.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是由莪术油、葡萄糖和适当助溶剂制成的含药输液剂,临床用于抗病毒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阿糖胞苷5’-缬氨酸酯前体药物的小肠吸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阿糖胞苷的5’-缬氨酸酯前药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情况。方法 运用单向灌流模型研究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机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和酚红在灌流液中的浓度。结果 阿糖胞苷 5’-缬氨酸酯前药的小肠渗透率是母药阿糖胞苷的10.6倍,在小肠内的吸收存在浓度依赖性,能够被小肠寡肽转运蛋白的专属底物头孢氨苄明显抑制。结论 阿糖胞苷 5’-缬氨酸酯前药是小肠寡肽转运蛋白的底物,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是由小肠寡肽转运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红毛新碱的溶解度,增加其胃肠道吸收。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载体,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红毛新碱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肠道吸收情况。结果红毛新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为:红毛新碱和载体质量比为1∶12;溶剂用量比为4∶3;溶剂蒸发温度为65℃;冷冻时间为4h;制备工艺优化的固体分散体平衡溶解度为690.2±9.8μg·mL-1,比红毛新碱提高了33倍,1h累积溶出百分率达94%,比红毛新碱提高近5倍;且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了相同质量浓度红毛新碱的在体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P<0.05)。结论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了红毛新碱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增加了其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