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标准基础饲料喂养,实验组和治疗组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分别继续予高脂饲料,及高脂饲料加瑞舒伐他汀喂养6周。于4周末及10周末抽血测定血脂及IL-8。于10周末将兔处死时,取颈动脉标本行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8的表达。结果 4周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及治疗组血脂及IL-8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10周末治疗组血脂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标本未见动脉硬化病变及IL-8表达;治疗组中动脉内膜面积(IA)、内膜/中膜面积比(I/M)、管腔狭窄度(LSD)、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IL-8的表达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及IL-8的水平并减少其表达,具有抗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AS兔血脂、斑块面积及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成熟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70只,适应性喂养10天后随机分为5组(按序A、B、C、D、E).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病理对照组及白藜芦醇干预组给予高脂饲料,干预组同时每天分别给予4mg/kg、8mg/kg、16mg/kg的白藜芦醇.分别在第0周(实验开始前)和第12周末(实验结束时),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motic images advanced 3 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斑块面积与内膜面积.结果 高脂喂养12周后,病理对照组血脂TC、TG、LDL-C、HDL-C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与病理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可降低AS兔血清TG、LDL-C(P<0.01),随剂量的增长降低幅度更大(P<0.01);中、高剂量白藜芦醇干预组HDL-C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种剂量白藜芦醇干预组比较TC无明显变化(P>0.05);高脂喂养12周后,成功建立AS模型,病理对照组有严重的AS病理改变,正常对照组无AS斑块,白藜芦醇干预组AS病变明显减轻,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内膜厚度明显降低(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白藜芦醇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TG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继而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及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方法: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胆固醇饲料组和常规饲料组(对照组),每组8只。胆固醇饲料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饲养0、8和16周检测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16周后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PPARγ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0周两组动物TC、TG、LDL差异无显著性(P>0.05),胆固醇饲料组饲养8周及16周后血清TC、LDL较0周明显升高(P<0.01),并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胆固醇饲料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胆固醇饲料组和对照组斑块/内膜面积为(28.12±3.77)%和0(P<0.01),内膜厚度为(67.47±7.13)μm和(4.45±0.58)μm(P<0.01),内膜与中膜厚度比为0.878±0.370和0.054±0.007(P<0.01);SP法、DAB染色,胆固醇饲料组和对照组PPARγ表达阳性染色百分比分别为(14.38±2.58)%和(7.82±0.96)%(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PPARγ过度表达,这种过度表达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 生发展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L-精氨酸对高胆固醇血症鹌鹑主动脉粥样病变的消退作用。选择健康雄性日本鹌鹑8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L-Arg组和低脂组。前8周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L-Arg组停喂胆固醇和油脂,饮水补充2.25%L-精氨酸;低脂组恢复基础饲料,继续饲养8周。在8周末、16周末,取出主动脉,形态学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计算斑块面积百分比;收集血清作生化分析。(1)高脂组斑块面积从8周末的37%上升到16周末50%,内膜从40μm增厚到56μm;(2)L-Arg组主动脉斑块面积和内膜厚度明显减少;(3)补充2.25%L-精氨酸8周,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丙二醛(MDA)水平恢复正常,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高脂组上升80%,比低脂组上升60%。L-Arg可能通过降血脂,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具有明显缩小实验性鹌鹑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龙心素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56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给予龙心素和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对照组78例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斑块数、斑块面积、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龙心素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及减小斑块的作用,还能调控血脂,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期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斑块类型以及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1.43%;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13.33%。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61.7%,对照组人员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为20%。实验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2.86%,对照组人员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为6.67%。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官腔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劲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颈动脉官腔狭窄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应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即使用降脂、抗血小板等药物使其斑块稳定,以便提高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环素对高胆固醇喂养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和主动脉斑块面积比的影响,以探讨其可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四环素组,测定饲养前、后血浆TNF-α、ET-1的含量和饲养后的主动脉全长斑块面积比.结果饲养前各实验组间血浆TNF-α和ET-1的含量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饲养后高胆固醇组血浆TNF-α和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四环素组(均P<0.05),而后两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饲养后高胆固醇组动脉斑块面积比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四环素组(P>0.05);而四环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NF-α和ET-1参与高胆固醇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四环素能降低高胆固醇喂养兔的TNF-α、ET-1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可能具有一定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与降低TNF-α、ET-1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84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31例)和稳定性斑块组(53例),比较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C)等危险因素,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Hcy、CyC、CRP和LDL-C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Hcy、Cy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RP、Hcy、CyC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均治疗6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脂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情况,进而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自然消退组,枸杞多糖组,每组10只。各组均先用高胆固醇饮食喂养十周,十周后模型组继续喂养高胆固醇饮食,自然消退组喂养普通饮食,枸杞多糖组喂养普通饮食+50mg/kg,第二十周处死全部实验动物取主动脉胸部做HE染色,sma免疫组化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病理分析和数据统计。结果:枸杞多糖组与自然消退组比较,斑块面积更小(P〈0.05),sma含量更少(P〈0.05),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的比例接近正常(P〈0.05)。结论:枸杞多糖能够减轻高脂饮食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变,改变其组织结构,进而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内皮抑素和生理盐水处理,8周后将大鼠处死,测量血脂水平,取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测量斑块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鼠单克隆抗体CD31培养以计数新生血管数目.结果各模型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内皮抑素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内皮抑素组稳定性斑块比例大于模型对照组(P<0.05),新生血管计数内皮抑素组少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内皮抑素能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长,抑制斑块进展,增加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笔者应用新加黄龙汤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急腹症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1临床资料40例均为2007—2009年间本院住院的急腹症手术患者,其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1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19例,急性肠梗阻术后6例;  相似文献   

13.
焦岩  徐江涛 《重庆医学》2012,41(6):550-55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调节血脂,预防卒中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脑血脉宁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斑块内血肿、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的影响。[方法]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和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心脑血脉宁组,历时15周。处死后,取腹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新生血管结构,计数斑块出血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结果]1)HE观察:模型组有6只家兔的12斑块发生血肿,而心脑血脉宁组有3只家兔的3斑块发生血肿。模型组新生血管周围缺乏周细胞包绕,而心脑血脉宁干预后,新生血管周围的周细胞明显增多。2)免疫组化结果:心脑血脉宁可上调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蛋白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脑血脉宁干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能减少斑块内血肿,促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DGFR的表达,募集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两种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制作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单纯高脂饲养法与高脂饲养联合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试验研究,比较两种方法在制模时间,模型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雌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成高脂饲养组(n=10);高脂饲养+颈动脉球囊拉伤组(n=10),高脂饲养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颈动脉球囊拉伤组于喂养后第2周行颈动脉球囊拉伤术,术后继续喂养6周.所有试验兔在高脂喂养前后分别检测血脂水平,于第8周处死动物,取损伤段血管固定,切片,通过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后拍照,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内膜厚度和泡沫细胞面积率的变化.结果高脂饲养8周形成明显的高脂血症;与单纯高脂饲养组相比,球囊损伤法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结论与单纯高脂饲养法相比高脂饲养+球囊损伤组试验兔8周即可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性血管病变,成膜时间快,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模型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模型血管壁细胞凋亡、Bcl-2蛋白的表达干预作用.方法 高脂饲料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3复制大鼠A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n=13)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干预组(n=13)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干预,11周后取胸主动脉,观察其斑块变化.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测定AS血管壁中Bcl-2蛋白表达.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分析各组中Bcl-2表达及AI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cl-2蛋白的表达在实验组明显降低(P<0.05);而与实验组比较,干预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同时,AI在各组中的变化比较则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抗大鼠AS的作用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采用病理学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为手术组,予以1.5%胆固醇喂养1wk后氮气损伤右颈外动脉,以左颈外动脉为自身对照组,术后继续1.5%胆固醇喂养。15只兔于4wk后组织取材行病理学检查,另15只兔于8wk后行病理学检查。另取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空白对照。结果胆固醇喂养后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4wk病理学检查示:右颈外动脉管壁区域性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8wk病理学检查示:右颈外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较明显,5只右颈外动脉管完全闭塞;自身对照左颈外动脉无狭窄(P〈0.01)。空白对照组兔病理学检查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氮气损伤加高脂喂养能有效地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病变随时间进行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健 康雄性新西兰兔,以液氮冻伤术在兔右颈总动脉处建立AS斑块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 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加羟苯磺酸钙0.15mg·g-1·d -1喂养8周。分别于实验前 及实验8周后取血,ELISA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8周 后处死动物,取右颈总动脉,光镜和电镜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兔右颈总动脉基质金属 蛋白酶9(MMP-9)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表达。结果:8周后,模型组兔血管内膜具有典型 的AS斑块表现,治疗组兔血管内膜AS斑块病变轻微;2组兔颈动脉局部可见PAI-1和MMP-9蛋白表达,但治疗 组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ET-1显著降低,NO、VEGF显著升高,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治疗组ET-1降低幅度大于模型组,NO、VEGF升高幅度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羟苯磺酸钙通过减少血管壁局部组织中PAI-1和MMP-9蛋白的表达,降低血循 环中ET-1含量,升高NO、VEGF水平等改善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发挥抗AS斑块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