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体吞噬相关基因Beclin 1在腮腺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3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19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Beclin1的表达。结果 Beclin1在正常腮腺组织大量表达,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降(P<0.05),在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Beclin 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调,其改变可能在腮腺肿瘤形成及复发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吞噬相关基因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LC3)表达和腮腺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所用组织取自本院2001-2009年手术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3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Beclin 1和LC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 1、LC3在正常腮腺组织表达为(1.045±0.002)、(0.779±0.04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降[(0.419±0.051)、(0.243±0.023),P<0.05],在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二者阳性表达显著下降[(0.173±0.008)、(0.051±0.010),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Beclin 1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侵袭性,不同淋巴结转移组与LC3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eclin 1和LC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调,自体吞噬功能改变可能在腮腺肿瘤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吞噬相关基因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LC3)表达和腮腺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所用组织取自本院2001-2009年手术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3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Beclin 1和LC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 1、LC3在正常腮腺组织表达为(1.045±0.002)、(0.779±0.04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降[(0.419±0.051)、(0.243±0.023),P<0.05],在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二者阳性表达显著下降[(0.173±0.008)、(0.051±0.010),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Beclin 1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侵袭性,不同淋巴结转移组与LC3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eclin 1和LC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调,自体吞噬功能改变可能在腮腺肿瘤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价值,为良、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1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9例正常腮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在正常腮腺组织与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二组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VEGF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原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和在复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VEGF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β-catenin在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16例腮腺RPA,选取20例腮腺初发性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镜检、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并进一步分析β-catenin在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RPA以多中心生长者常见,包膜均不完整,细胞形态与初发性PA无显著差异。16例RPA中13例出现细胞浆及细胞核的异常表达,3例呈细胞膜阳性表达;20例PA中19例呈细胞膜阳性表达,1例出现胞浆异常表达。结论 RPA存在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在多形性腺瘤的复发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人体腮腺及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7例正常腮腺组织、3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29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PCNA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PCNA、Ki67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Ki67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Ki67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Ki67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PA)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44V6的表达研究,探讨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潜能,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PPA)30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MPA)24例、腭腺多形性腺瘤(PLPA) 26例以及正常腮腺、颌下腺及腭部腺体组织各10例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结果 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中PCNA、CD44V6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涎腺瘤体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类涎腺中肿瘤PCNA和CD44V6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均存在明显增殖潜能,但肿瘤生物活性相对稳定.手术治疗中应保持其形态完整,扩大切除是预防瘤体复发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eclin-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良恶性腮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Beclin-1、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并取腺瘤旁组织21例作为对照。结果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Beclin-1的阳性率分别为58.5%、93.3%、95.2%。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Beclin-1的阳性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Beclin-1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cyclin D1的阳性率分别为80.5%、50.0%、19.0%,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cyclin D1的阳性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与腺瘤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Beclin-1、cyclin D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均P>0.05);与TNM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良、恶性腮腺肿瘤组织Beclin-1、cyclin D1均有不同的表达,表明Beclin-1、cyclin D1与腮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urvivin和CyclinD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较正常腮腺组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Survivin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50,P〈0.01)。结论Survivin和CyclinD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增加,二者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它们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腮腺肿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正常腮腺组织,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PCNA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作为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多形性腺瘤(PA)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6月-2010年8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病理科保存的涎腺肿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正常涎腺组织30例、PA65例(35例原发、30例复发),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VEGF的表达和MVD。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原发PA、复发PA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中MVD计数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结论VEGF的表达和MVD与MEC的临床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27及Ki-67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P27、Ki-67的表达及其与SA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SACC、1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NSG)中P27、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ACC组织中P27高表达率和标记指数(LI)均低于NSG和PA(P均<0.05),Ki-67阳性率和LI均高于PA和NSG(P均<0.05).有转移的SACC组织中P27 LI低于无转移组(P<0.05);实性型SACC组织中Ki-67阳性率及LI高于腺-管型(P<0.05).SACC组织中P27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4,P<0.05).结论:P27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加速了细胞周期,促进了细胞增殖,参与了SACC的发生发展过程.Ki-67可用于SACC与涎腺良性肿瘤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王洪萍  林靖雯 《西部医学》2011,23(11):2099-2101
目的探讨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腮腺复发多形性腺瘤复发前后的石蜡标本以及20例未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中CD44v6的表达。结果未复发多形性腺瘤及复发前多形性腺瘤CD44v6呈强表达,二者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形性腺瘤复发后CD44v6表达低于复发前,低于未复发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08)。结论 CD44v6在复发多形性腺瘤中表达降低,CD44v6的表达变异可能与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KAI1基因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Real Time-PCR检测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21例癌旁正常组织和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KAI1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KAI1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KAI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3%,在甲状腺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KAI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要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包膜侵犯均无关(P>0.05).结论 KAI1 mRNA及其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纤益心方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纤益心方高、低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抗纤益心方组和卡托普利组经呋喃唑酮水溶液诱导扩张型心肌病模型,药物治疗8周。超声心动仪检测各组大鼠心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分数(FS)、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排列及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及自噬;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p62与AMPK、mTOR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VESD和LVEDD增加,FS和EF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抗纤益心方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LVESD和LVEDD降低,FS和EF增加;模型组心肌细胞线粒体排列紊乱,局部肌丝断裂,线粒体肿胀伴空泡样变化,边界模糊不清,抗纤益心方高剂量治疗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62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抗纤益心方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p62表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AMPK/AMPK降低,p-mTOR/mTOR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抗纤益心方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p-AMPK/AMPK升高,p-mTOR/mTOR降低。结论抗纤益心方通过促进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自噬,改善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MPK/mTOR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在利拉鲁肽(LG)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动物实验: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LG组,各10只,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 另2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肝脂肪变性模型。LG组应用LG腹腔注射0.6 mg·kg-1·d-1,另2组应用等量0.9%氯化钠溶液,连续4周。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应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形态、脂肪变性和脂滴情况;应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MPK、p-mTOR及自噬蛋白LC3B、Beclin1表达情况。细胞实验:应用棕榈酸(PA)诱导建立HepG2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分为模型组(PA)、LG组(PA+LG)和AMPK抑制剂组(PA+LG+Compound C)。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MPK、p-mTOR、LC3B、Beclin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动物实验:模型组ALT、AST、LDL、TC、TG升高,应用LG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HE染色、油红O染色发现,模型组肝细胞可见大片脂肪变性、大量融合脂滴,LG组脂变减轻、脂滴含量减少。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p-AMPK、LC3B、Beclin1的蛋白表达下降,而LG组中升高,模型组p-mTOR升高,而LG组中降低(P < 0.05~P < 0.01)。细胞实验:免疫荧光染色LC3B发现,LG组较模型组增加,而AMPK抑制剂组,LC3B的表达受到抑制;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和模型组相比,LG组p-AMPK、LC3B、Beclin1的蛋白表达升高,而应用AMPK抑制剂后表达受抑制,而p-mTOR相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LG通过AMPK/mTOR通路来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自噬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