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梁启坤  梁炜 《吉林医学》2010,31(23):3847-3848
目的:探讨气管套管不同更换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呼吸的影响。方法:将80例需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利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观察组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换管期间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换管前后呼吸频率、SpO2无明显变化。结论: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切套管可显著缩短换管时间,对呼吸无明显影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陈昱  龚红萍 《吉林医学》2013,(29):6040-6041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胶浆在更换气管切开套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需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而试验组在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将利多卡因胶浆涂抹于气管切开套管的前端和套管表面,其余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前后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换管期间发生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咯血性痰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换管后呼吸频率及心率较换管前明显增加,对照组换管期间易发生低氧血症、刺激性咳嗽及咯血性痰。结论:在更换气管切开套管中应用利多卡因胶浆可以使气管切开套管插入容易、安全性增加且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随着气管切开应用范围的扩展 ,气管切开手术已不仅仅应用于喉梗阻 ,而且在临床各科的危重病人中均有较广泛应用。近 3年来 ,我院行气管切开手术3 1 3例 ,其中 1 2例因各种原因 ,在手术后 1周内更换了外套管。现将早期外套管的更换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2例气管切开早期更换外套管中脑外伤 5例 ,农药中毒 5例 ,老慢支、颈椎脱位及神经根炎各 1例。其中伴有呼吸衰竭 8例。换管原因 :①气囊原因 7例 ,其中气囊破裂 2例 ;因气囊位置上移 ,不能有效阻止漏气 5例 ;②导管原因 3例 ,其中内外套管不配套致内套管取出困难 1例 ;…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4-8
目的探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圆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组采用新型的锥形气囊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期间两组患者均实施VAP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诊断VAP时间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入科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CPIS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ICU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能够明显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及误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减少ICU停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叶翠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74-175
气管切开套管的选择与固定 气管切开病人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导致呼吸中枢抑制,呛咳排痰功能受限,常需给予通气支持。为便于充气与呼吸机连接,最好选用硅胶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气囊充气后可避免切口渗血流入气道,亦避免食物反流误吸。但其不能消毒,内腔易被痰痂阻塞,如病情允许,可更换为金属套管或带内套管的一次性套管。更换应尽可能在气管切开1周后进行,否则气管软化塌陷导致窒息。更换应使用专门的气管切开包并准备充分,否则拔除旧套管后如不能及时置入新管,气管软化塌陷危险性如前所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组高龄患者15例,气管切开上呼吸机最长时间8年3个月、最短时间1年2个月,通过长期精心的护理体会如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处于消耗状态,高龄COPD呼衰患者病情进展快,在气管切开上呼吸机期间,要及时发现问题,施与良好的护理,可以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挽救其生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对高龄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精神与意识状态、皮肤、黏膜、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异常,积极的处理和治疗。其中1例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反复发作致命性哮喘,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抢救措施,使病人转危为安,因此,掌握机械通气病人哮喘发作时的特征,对积极的抢救治疗非常重要;(2)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湿化、气管套管的管理是人工气道护理中重要的3个方面。根据病人长期机械通气的特点,在更换气管套管前,新气管套管预充气囊,防止换管后气道封密不严漏气产生的潮气量变化,保证了有效的机械通气。定时吸痰、气囊放气,保持声门下和气囊上区域的清洁及机械通气病人的卧位正确,对防止肺部感染和气道阻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加强营养状况的护理指导,根据病人的情况,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合理安排鼻饲时间、量及食物内容。采取正确的卧位给予鼻饲,防止吸人性肺炎;(4)给予病人多的关注,了解躯体和心理的反应,消除患者恐惧感和抑郁感。针对语言沟通障碍的病人,建立有效沟通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气管切开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0年9月-2012年1月期间88例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早晚(气管插管7 d为界)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和晚期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之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镇静剂(咪达唑仑)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早期气管切开可以明显缩短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镇痛剂的用量,对VAP发生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可以从早期气管切开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中经皮气管切开时机分为对照组(早期气管切开术)与观察组(延迟气管切开术),各33例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显示出,对照组ICU滞留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少于观察组(P<0.05),且术中镇静药物用量与治疗后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经皮气管切开治疗可达到理想预后效果,减少患者ICU滞留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降低镇静药物用量与治疗后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安全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经皮气管切开套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旨在为气管切开套管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我院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用Portex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改良技术,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可行声门下吸引的气切套管;Ⅱ组为普通的气切套管。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类型和细菌谱,ICU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病人的病死率。结果:共103例完成列入本研究,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较Ⅱ组低(P<0.05),且以早发型VAP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晚发型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病人的ICU住院时间较Ⅱ组短,ICU治疗费用较Ⅱ组低(P<0.05)。但两组病人的病死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行声门下吸引的气切套管可明显降低气管切开患者VAP的发生,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联合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效果。方法:24例连枷胸合并严重肺挫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当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降至1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降至2cmH2O时,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行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纽仍然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逐渐降低通气频率至5次/min,后减低PSV至7cmH2O、PEEP降至0cmH22O,再脱机拔管。记录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序贯组拔管前0.5h与无创通气2h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pHa)、收缩压(SBP)、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记录两组资料接受机械通气总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例数。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纽比较,vAP的发生例数差异有显著性(5vs11,Y〈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5±3)dvs(18±2)d,P〈0.05],入住ICU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7±3)dvs(20±2)d,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用于;台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可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序贯组(序贯机械通气)和传统组(有创机械通气),每组20例。比较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均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对于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较好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被动躯体运动对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获得性衰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住ICU病房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被动躯体运动来对病人进行干预。比较2组病人获得性衰弱的发病率、独立功能状态、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获得性衰弱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 < 0.01)。结论临床中,对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进行被动躯体运动,能够有效降低获得性衰弱的发病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轻度和常规镇静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和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该院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100例多发伤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镇静;选取同期该院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100例多发伤患者为观察组,实施轻度镇静。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使用量、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炎症因子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舒芬太尼、丙泊酚、咪唑安定的人均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轻度持续镇静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及总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并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月1月间在我科进行机械通气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ARDS控制窗标准”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持续气道正压(CPAP)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19例,出窗时间和出窗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5)d和(18±7)d(P〈0.05);ICU住院时间为(16±3)d和(24±7)d(P〉0.05);VAP发生率分别为15.8%和42.1%(P〉0.05);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1.1%和47.4%(P〈0.05)。结论对ARDS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ARDS控制窗标准”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一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伤术后镇痛镇静患者每日唤醒期间实施的特殊护理策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多发伤患者,术后转入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并持续实施芬太尼和咪达唑仑镇静镇痛治疗,分为唤醒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唤醒组给予每日唤醒策略,并在此期间实施特殊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唤醒组镇痛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多发伤术后镇痛镇静患者行每日唤醒策略并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可以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用量,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液灌流(HP)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氧合指数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SAP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CRRT+H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变化及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发生率、机械通气比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入住ICU时间。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氧合指数有逐步上升趋势,但B组患者氧合指数上升程度大于A组(P〈0.05);两组APACHEⅡ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B组APACHEⅡ评分下降程度大于A组(P〈0.05)。A组ALI/ARDS发生率为75.0%,机械通气比率为75.0%,VAP发生率为55.0%,均明显高于B组的40.0%、40.0%和10.0%(P〈0.05);A组入住ICU时间为(17.7±4.2)d,明显长于B组的(13.0±4.4)d(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CRRT联合HP治疗SAP患者能有效改善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并可降低ALI/ARDS、VAP发生率,缩短患者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无创高频震荡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能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是否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次数。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7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无创高频(non-invasive 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 NHFV)组36例和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CPAP)组38例,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48、72 h的动脉血中含氧量、并发症发生率、使用呼吸机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  给予相应的呼吸支持后12、24、48、72 h,NHFV组血氧分压(PO2)、肺泡动脉氧分压(A/APO2)、血氧饱和度(SaO2)均高于NCPAP组,PaCO2[(48.44±0.33)mm Hg(1 mm Hg=0.133 kPa)、(44.41±0.24)mm Hg、(40.49±0.29)mm Hg、(35.54±0.25)mm Hg)]均低于NCPAP组(均P < 0.05)。2组患儿均治愈出院,相关并发症如漏气、持续性肺部高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变、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HFV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无创高频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与传统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相比,可以显著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CO2滞留,提高氧合指数,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R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营养支持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针10万U+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3次/d,连续7d。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d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 D)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结果治疗组住 ICU时间、28d病死率、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氧合指数、FIB、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T、D- D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治疗能改善ARDS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