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最优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针对进展性心力衰竭和心室收缩不同步病人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近十年以来,通过优化房室、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的同步性来改善心功能、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对伴有继发性显著二尖瓣返流和明显QRS波群增宽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已取得很好的疗效。其主要机制之一是改善房室、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的收缩不同步性,尤其是减轻室间隔运动异常、二尖瓣功能障碍和心室局部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失协调;并逐渐减轻左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仍有约30%的患者起搏治疗后症状未改善,甚至继续进展,其原因与病例选择不当及左心室电机械同步性(electromechanical resvnchronizaton.EMR)不佳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病人的预后。方法:从社区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并经过心脏超声检查的2487名居民中筛选出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EF≤50%)92例。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2395例,进行长达12年的随访,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率及死亡率。评估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正常左室收缩功能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或死亡率的影响,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并作对数秩检验。影响预后的因素用Cox风险比例模型鉴定。结果: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92例,患病率3.7%。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组随访0.5~12,平均(6.1士3.0)年,检出充血性心力衰竭36例.平均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率6.4%;随访1~12.平均(6.7±2.5)年,检出死亡病人78例,平均年死亡率12.7%。而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组随访1~12,平均(9.4士2.3)年,检出充血性心力衰竭97例,平均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0.4%;随访1~12,平均(9.5±2.2)年,检出死亡病人261例,平均年死亡率1.1%。Kaplan—Meier检验显示两组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率和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别(P=0.000)。Cox回归显示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既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HR-6.6,95%.CI3.9~11.1,P=0.000),又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5.3,95%CI3.7~7.5,P=0.000)。结论: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病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收缩功能保持的心力衰竭(HFpEF)又被称为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以往被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收缩功能障碍一定伴有舒张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充盈压增高;而舒张功能障碍也会影响收缩功能,患者可存在左心室壁心肌纵向运动异常[1,2],但心脏整体收缩功能可保持正常或基本正常.影响舒张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基质增生和心内膜、心包纤维化等,典型的疾病如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等.当高血压引起左心室向心性重构和肥厚时左心室舒张特性发生变化,左心室松弛和充盈受损即发生舒张功能不全.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常发生在收缩功能改变之前.患者初期可能无症状,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则称之为HFpEF.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下心脏结构异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296例患者分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组(156例)和对照组(140例),行TIE检查记录心脏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等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数据的差异,从中筛选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厚度以及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主动脉瓣钙化的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组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左心室心肌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射血分数≤0.50)及主动脉瓣钙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危险因素越多,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越大.结论: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代谢紊乱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现左心室心肌肥厚、心脏瓣膜钙化,应及早干预.轻度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用于心力衰竭治疗主要通过改善心脏同步性,包括房室同步性、左心室同步性和心室间的同步性,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降低间隔矛盾运动,以提高心排出量[1].心肌病多部位起搏治疗临床研究(MUSTIC),心脏再同步-心力衰竭研究(CARE-HF)等试验均表明CRT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且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逆转心肌重构、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但也有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无效甚至恶化,在治疗有效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改善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评价CRT的应答及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有为数不少的症状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预后较差,因存在着心肌激动-收缩延迟导致左右心室收缩失调。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可改善左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脏收缩功能失调导致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左心室功能,如与药物治疗合并使用,可望能够减轻症状改善预后。心脏再同步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系统,不同范围的心脏收缩力调制(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CCM)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1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常规植入右心室及左心室导线,测试导线参数正常后连接导线至特制电生理刺激仪,并经桡动脉插入左心室压力导管至左心室,由心室起搏或感知体表心电图R波触发CCM刺激,确保CCM刺激发放于绝对不应期内.每个测试期间连续行CCM刺激30 s并同步记录左心室内压,术后分析左心室内压及左心室内压变化速率最大值(dp/dtmax).根据CCM刺激范围,将测试患者分为单独左心室、单独右心室或双心室间CCM组.结果 左心室CCM及右心室CCM(局部CCM)刺激未能明显改善左心室dp/dtmax,而双心室间进行CCM刺激提高左心室dp/dtmax达9.5%(P=0.007).结论 在双心室同步起搏基础上,双心室CCM刺激可以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可能使CRT患者额外获益,尤其适合对CRT无反应者.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1例CRT成功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较术前3天与术后6个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各参数间差异。结果扩张型心肌病再同步化治疗6个月后患者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较治疗前缩小22.34%,LVEF较治疗前提高2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对DCM可以有效地缩小左心室容积,提高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31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用硝苯啶和氨酰心安联合治疗 ,平均 15个月 ,治疗后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试验 (握拳试验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 ,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在二维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用M 型超声测定。通过握拳试验引起平均收缩压增高18± 4mmHg ,使治疗后LVMI >12 0 g/m2 病人 (n =10 )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恶化 ,表现为SBP/ESV ,FS ,EF和MEF明显下降 (P分别 <0 .0 1)。反之 ,LVMI <12 0 g/m2 和左室肥厚有较满意逆转的病人 (n =2 1)对等长收缩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无变化。LVMI和运动后FS呈负相关 (r =-0 .44,P <0 .0 1)和MEF呈负相关 (r =-0 .5 7,P <0 .0 1)。这些资料表明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LVH)病人在左心室重量 (LVM )经药物治疗减少后心脏反应取决于LVH逆转是否完全 ,治疗后LVMI越大 ,对于后负荷突然增加的心脏反应越差  相似文献   

11.
CRT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但不改变猝死危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使CHF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但总的来说预后仍比大多数癌症更差。广泛存在的心脏不同步进一步恶化心功能。心脏收缩不同步,包括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左室不同部位不同步及左心房与左心室收缩不协调,使心脏做功效率低下。临床最简便的反映心室不同步的指标是QRS波群显著增宽,其中大多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即双心室起搏通过同步刺激左右心室改善心脏的电不同步及机械不同步,部分恢复正常的心脏同步性和协调性。具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功能的双室起搏器简称CRT—D。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在左心室收缩功能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传亮  刘向群 《山东医药》2002,42(23):48-49
近年来 ,细胞因子参与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调节及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但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水平 ,探讨其在 CHF发病中的作用。临床资料 :用左室射血分数 (L VEF)代表左心室收缩功能。规定 L VEF≥ 0 .5为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 ,L VEF<0 .5为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 VEF值由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门诊就诊者及住院患者。 I组为正常对照组 ,男 18例、女 12例 ,年龄 (6 3± 2 .…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杂志》2005,13(11):745-745
无并发症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ALVSD)的发生率,决定因素与预后价值还不十分清楚。该文研究2384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人,无既往心血管病史,无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入院时检查并随访17年(平均6年)。无症状性LVSD(超声心动图EF〈50%)发生率为3.6%。危险因素中吸烟(P=0.013),左室(LV)重量增大(P=0.001),24h心率快(P=0.014)与ALVSD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通过心脏同步性的改善,包括房室同步性、左心室内同步性和左、右心室间的同步性,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逆转慢性心脏重构,是近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的重大进展[1-2].现将我院30例已完成的CRT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CRT治疗CHF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右心室起搏类似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会导致左心室游离壁的激动延迟,引起心室电和机械活动的失同步;长期右心室起搏,会使左心室内径扩大,左心室容积和重量增加,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二尖瓣反流加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方法,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是慢性心衰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手段。本文介绍长期右室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心衰患者,升级CRT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病例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新参数左心室心肌做功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北人民医院接受CRT治疗的75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CRT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利用2D-STI技术分析整体心肌做功参数。将术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定义为CRT治疗有效。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CRT的效果。结果CRT的有效率为65%(49/75)。与术前比较,有效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LVESV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高,有效组术后心肌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功(GCW)、整体做功效率(GWE)增高,整体无效功(GWW)降低(P<0.05);无效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术前GCW和GWW大于无效组(P<0.05)。GCW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率(△LVESV)及LVEF呈线性相关(r=0.58,0.64;均P<0.05);GCW、GWW预测CRT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与0.85。结论左心室心肌做功参数可评估CRT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并可预测CRT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同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同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同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公认的失同步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措施.然而,部分满足CRT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却因左心室高起搏阈值或膈神经刺激(PNS)而无法接受再同步治疗.一种新型的左心室4极导线(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可提供多个起搏位点以及多种起搏向量选择,不但可以解决左心室阈值高、膈神经刺激问题,并能将左心室起搏位点设于理想的起搏部位.本文将就我国植入的首台左心室4极导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