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与多光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M-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分析。方法:对34例68只近视眼患者分别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及多光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并随访1年,分析两组术后视力变化,角膜瓣情况以及有无视觉质量问题等。结果:M-LASIK组在术后早期(1周内)裸眼视力优于LASEK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LASEK组的裸眼视力呈现出略优于M-LASIK组(P〈0.05);1年时,LASEK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M-LASIK组(P〈0.05),而且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LASIK组(P〈0.05)。结论:LASEK与M-LASIK对于角膜薄、近视度数较大的患者均是安全有效的,两者均具有节省角膜组织的优点。LASEK组的视觉质量优于M-LASIK组。  相似文献   

2.
引言 我们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近视,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小军  高丰 《医学综述》2013,19(10):1808-1810
1983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问世,开创了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历史,从此治疗进入准分子激光"单纯表层手术"阶段。1991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出现,它很快取代PRK,成为一种主流手术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屈光手术进入"角膜基质手术"阶段。1999年诞生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2003年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以及2006年的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等,标志着"表层切削"的回归,表层切削成为激光屈光手术的热点和新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Epi-LASIK组高度近视患者16例(32眼),行Epi-LASIK矫治,LASEK组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行LASEK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pi-LASIK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或高于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比例明显高于LASEK组(P〈0.05);屈光度明显优于LASEK组(P〈0.05);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明显好于LASEK组(P〈0.05);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ASEK组(P〈0.05)。结论 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较LASEK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角膜上皮瓣异常的无瓣化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行LASEK手术出现角膜上皮瓣异常的19例(22只眼)患者中,对其中观察组(11只眼)进行无瓣化处理即转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与对照组(其余11只眼)对比,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以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例上皮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平均3.27d,对照组平均6.09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的随访中,在两组视力、屈光度、Haze程度的对比中,观察组要好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ASEK手术上皮瓣制作异常时,对于低中度近视而言,可以去除上皮瓣转成PRK治疗。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一种新的屈光手术方法.该法结合了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优点,避免了部分不足之处,但术后仍存在刺激症状,如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我们应用双氯芬酸钠术后滴眼28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晓琴  荣辉  徐紫金  王国昌 《吉林医学》2008,29(17):1433-143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优势。方法:随访6个月-1年的126例(249只眼)病例,术前按等效球镜度数-3.25--17.75D;角膜厚度451-590μm;角膜曲率按平均曲率计算38.5-48.25D。选用新配制的20%酒精侵泡角膜20-28 s,松解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两者之间的连接力,然后进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结果:术后165只眼随访6个月,84只眼随访1年。LASEK较LASI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明显,6个月时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LASEK手术安全,治疗范围广,并发症少,术后视觉质量高,LASEK手术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5例患者(121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LASEK和LASIK,其中LASEK组35例68眼,LASIK组30例53眼。比较两组术后刺激症状、角膜瓣或角膜上皮瓣制作及愈合情况、术后视力变化、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后散光度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LASEK组术后多数患者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较LASIK患者重;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LASEK组患者术后0.5、1、3、6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球镜屈光度术后3、6个月较术后半个月及1个月出现回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散光度均明显下降且均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LASEK及LASIK手术治疗远视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测性好,均为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a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目前激光矫正近视眼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是利用酒精软化角膜上皮,并通过上皮刀作60~80μm上皮瓣后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原位磨镶来改变角膜屈光度治疗近视,更加适用于角膜较薄、近视度数较高的患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LASE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58例115眼,分为LASEK组治疗28例55眼,LASIK组治疗30例60眼。术后1周,1、3、6和12个月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等并发症。结果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1.0者,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最大散光轴度与术后12个月的轴度比较,≤±15°者,LASEK组明显多于LASIK组(P<0.05),≥±30°者,LASEK组明显少于LASIK组(P<0.05);角膜地形图分析平均角膜中央屈光力与周边屈光力的差异,LASEK组(1.30D)明显小于LASIK组(1.63D),P<0.01);LASEK组角膜Haze明显高于LASIK组角膜层间混浊(P<0.01),但均为对视力无影响的<0.5级的混浊。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效果好,避免了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有可能成为今后主要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手术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应用LASEK治疗近视35例62眼。结果LASEK主要并发症有角膜瓣剥离困难、角膜瓣上皮不完整或破碎、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激素性高眼压、上皮瓣下异物、上皮瓣皱褶。结论LASEK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完好的角膜上皮瓣是LASEK优越性的基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术后随诊的完善,合理的用药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是氟化氩气混合后经激发产生的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光束,这种光束光子能量大,可使角膜组织间分子键断裂、使组织气化而起到切削角膜组织作用,重塑角膜弯曲度,改变角膜曲率而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常用方法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及准分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三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它们矫正近视的效果各有其利和弊。  相似文献   

14.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 《河北医学》2013,19(3):386-388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31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结果:3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后,上皮愈合的平均时间为(3.56±1.5)d,术后第1天0级疼痛的眼数为25,占40.32%;Ⅰ级疼痛的眼数为18,占29.03%;Ⅱ级疼痛的眼数为16,占25.81%;Ⅲ级疼痛的眼数为3,占4.84%。术后半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80±0.15;一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3±0.2;三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5±0.31。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本文就近几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泪膜的形态、分泌功能、稳定性及术后引起千眼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评估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美国VISX StarS4激光机,Epi LASIK组采用Moria平推型微型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用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海绵片,LASIK组采用Moria旋转型角膜板层刀制作110 μm厚度角膜瓣。随访6月以上,对两组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等进行比较。 结果: 术后1周Epi LASIK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0.8眼数比例(47.8%)明显少于LASIK组(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56,P=0.000);术后1、3、6个月Epi 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分别为95.7%、97.8%、97.8%)与LASIK组(分别为97.9%、97.9%、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组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3,P=0.000);术后1、3、6个月两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LASIK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近视的主流,Epi 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手术矫治范围广,长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r keratomileusis, LASEK)术后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将134例268眼近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接受LASEK治疗的为1组79例158眼,平均屈光度( -5.67±0.59)D,接受LASIK治疗的为2组55例110眼,平均屈光度( -5. 97±0.83)D。术后采用orbscan -2角膜地形图系统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1、2组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顶点到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diff值)的改变量,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突且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相关。LASEK在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稳定性方面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18.
韩有田  陈继红 《安徽医学》2009,30(8):877-878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在降低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对比高度近视(-8.00D以上)患者,术中未用(对照组)和用0.02%丝裂霉素(实验组)各20例40只眼,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结果,观察角膜雾状混浊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实验组雾状混浊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术中的应用,可减轻术后雾状混浊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LASEK和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1年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高度近视58例115眼,分为LASEK组治疗28例55眼,LASIK组治疗30例60眼.术后1周,1、3、6和12个月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等并发症.结果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1.0者,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最大散光轴度与术后12个月的轴度比较,≤±15°者,LASEK组明显多于LASIK组(P<0.05),≥±30°者,LASEK组明显少于LASIK组(P<0.05);角膜地形图分析平均角膜中央屈光力与周边屈光力的差异,LASEK组(1.30D)明显小于LASIK组(1.63D),P<0.01);LASEK组角膜Haze明显高于LASIK组角膜层间混浊(P<0.01),但均为对视力无影响的<0.5级的混浊.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效果好,避免了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有可能成为今后主要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渗盐水代替乙醇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中高渗盐水代替乙醇制作角膜上皮瓣效果。方法90例180眼采用自身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渗盐水(0.85mol·L-1氯化钠)浸泡上皮来制作角膜上皮瓣,对照组采用4.35mol·L-1的乙醇液浸泡上皮制作角膜上皮瓣;术后比较2组角膜上皮瓣制作情况、术后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视力恢复和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情况。结果观察组76眼(84.4%)上皮瓣容易剥离,对照组73眼(81.1%)上皮瓣容易剥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上皮瓣破碎、溶解等并发症。观察组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和上皮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者分别为22眼(24.4%)和24眼(2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中采用高渗盐水剥离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