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雷火灸是改雷火神针实按灸法为明火悬灸疗法,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扩大了中医火热灸法治疗的范围.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头面五官疾病、骨关节病以及内科杂病的临床疗效观察领域,尚未涉及相关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雷火灸是改雷火神针实按灸法为明火悬灸疗法,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扩大了中医火热灸法治疗的范围。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头面五官疾病、骨关节病以及内科杂病的临床疗效观察领域,尚未涉及相关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灸位、灸量在提高灸疗疗效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灸位、灸量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3)以热敏灸感消失所需时间可作为指导悬灸科学定量(即达到个体化的充足灸量)的临床可操作的实用指征。结论:探感定位、科学定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隔姜灸、悬灸对不同穴位各时段热感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u M  Zhang LF  Yuan Y  Yu DD 《中国针灸》2011,31(3):232-235
目的:测定健康人不同腧穴对隔姜灸和悬灸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的阈值区间,以便更好地指导灸法的临床应用.方法:43名健康学生随机分为隔姜灸组(22名)和悬灸组(21名),于肾俞、中脘、足三里、外关穴分别行隔姜灸和悬灸,用测温仪分别测量受试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值,测得数据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灸法、不同腧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悬灸时的耐受温度为(40.69±1.85)℃,低于隔姜灸的(42.44±3.90)℃(P<0.05);隔姜灸肾俞的初感温度比其他腧穴低4~5℃;悬灸时外关穴的初感温度最低.结论:人体不同穴位对隔姜灸和悬灸各阶段的热感温度有一定的差异;隔姜灸的热感温度耐受阈高于悬灸;人体在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之间应存在一个稍高于正常温度的灸治最佳温度区域,临床上,医者应设法延长该温度区域的作用时间,以提高疗效;耐受温度作为受试者所能忍受的极限温度,可为临床安全施灸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悬灸三阴交治疗胎位不正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赟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2):11-12
目的 探索一种矫正胎位的更简便易行的方法。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印例,治疗组悬灸三阴交穴,每日1次,4次为1疗程;对照组悬灸至阴穴,每日1次,4次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0%96.7%;对照组分别为86.7%和95.0%。结论 悬灸三阴交矫正胎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王强梅  高明  李少雄  王波  徐刚  温军玲 《中国针灸》2023,(11):1269-1274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腕踝针并悬灸对急性乳腺炎初期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治疗组针刺患侧腕踝针穴点上2穴,同时用清艾条悬灸,对照组针刺足三里、梁丘、期门、内关、肩井穴,同时用清艾条悬灸,7d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之87.50%(P<0.05),且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腕踝针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疗效确切,且痛苦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悬灸治疗非洲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治组(30例)、对照组(30例)。灸治组选气海、中极和双侧肾俞、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药艾条进行悬灸治疗;对照组口服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结果:灸治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治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悬灸治疗非洲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痔疮的古代艾灸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计算机对130种古籍中用艾灸治疗痔疮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多灸督脉穴和膀胱经穴;多灸下背部穴、病灶局部与脊上平脐点;除常规方法外,还采用化脓灸、隔物灸(隔大蒜、生姜、尅薄虫等物)、艾灸泻血、先洗后灸、火针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悬灸法对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证候特征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初步探明“热证可灸”。方法: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以胶原诱导联合风、湿、热环境刺激复制热痹型RA模型,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3个悬灸组(即温和灸组、回旋灸组、雀啄灸组),每组12只。3个悬灸组大鼠均取“曲池”“大椎”“阿是穴”,并分别给予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干预,每穴每日施灸10 min,6 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测定右侧后足垫软组织依文思蓝(EB)漏出量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于造模前后及干预1、2、3个疗程后测量各组大鼠双侧后足足跖容积,采集红外热成像图并分析双侧足垫区温度,计算足底热痛反应时间;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后测量右侧踝关节跖屈角度。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侧后肢高温区增多,AI评分、双侧后足足跖容积、双侧后足足垫区温度、足底热痛反应时间、右后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右侧后足垫软组织EB漏出量、血清TNF-α与IL-10含量均出现异常(P<0.01,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温灸法对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镇痛效果极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90例阳虚寒凝型KOA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针刺组(32例)、温针灸组(30例)以及悬灸组(28例),3组患者均接受针刺足三里、内外膝眼、梁丘、阴陵泉穴,单纯针刺组研究过程不予艾灸治疗,悬灸组在针刺结束后点然清艾条悬置于针刺穴位上,以受试者感觉局部温度舒适为度,每穴灸30 min,抖灰1次/3 min。艾灸1次/d,连续治疗1个月。温针灸组在进针后将清艾条套在针柄上,每穴灸30 min,艾灸1次/d,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7 d以及1个月简易McGill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D)量表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环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浓度变化。结果:1)治疗前3组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接受艾灸治疗的患者在降低McGill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膝关节症状积分以及外周血COX-2浓度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组。2)温针灸较悬灸更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以及降低外周血COX-2浓度。结论:2种艾灸方法对KOA均有理想疗效,其中温针灸综合疗效更为明显,其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COX-2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铺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本病的机理。方法:将40只Wista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和铺灸组各10只。对铺灸组、药物组分别予以相应处理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水平。结果:铺灸组较药物组能明显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微循环(管袢形态、管袢流态、总积分均P〈0.05)和血液流变学水平(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3项指标P值均小于0.05,血沉护〈0.01)。结论:铺灸能够显著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铺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散寒除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条悬灸对高脂血症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针对高脂血症患者,采用悬灸神阙和双侧足三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变化。结果:治疗后 FBG、TC、LDL-C 下降(P〈0.01);TG 下降(P〈0.05);HDL-C 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悬灸治疗高脂血症不仅能改善血脂代谢,同时还可以调节糖代谢。  相似文献   

14.
悬灸法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何洪波  王成伟 《中国针灸》2010,30(7):571-573
目的:通过比较温和悬灸、局部热敷与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差异,为艾灸疗法的推广与运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痔瘘术后出现尿潴留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热敷组和远红外线组,各20例。温和灸组悬灸气海、中极;热敷组热敷下腹部耻骨联合上膀胱部位;远红外线组采用MF-C701型多源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下腹部耻骨联合上膀胱部位。所有患者均在出现术后尿潴留时介入治疗1次,取治疗后24h内各组安插尿管导尿的例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温和灸组导尿2例(10.0%),热敷组10例(50.0%),远红外线组9例(45.0%),温和灸组导尿率低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案(均P0.05)。结论:温和悬灸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较下腹局部热敷治疗及远红外线照射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安插导尿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悬灸早期介入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BP)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探索悬灸早期介入治疗BP是否有不弱于激素的临床效果并且与激素联合使用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非随机方法将132例急性期BP患者按意愿分为使用激素组94例和不使用激素组38例,不使用激素组作为悬灸组;再将使用激素的患者随机分为激素组(46例)和悬灸+激素组(48例)。3组均给予针刺和口服甲钴胺胶囊作为基础治疗。针刺患侧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等穴,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d,共治疗4周。口服甲钴胺胶囊,0.5mg/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悬灸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悬灸患侧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完骨、翳风,每穴灸约5 min,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d,共治疗4周。激素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悬灸+激素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患侧面部施灸(悬灸穴位及方法同悬灸组),同时嘱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服用方法同激素组),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4周后、随访4周4个时间点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面瘫患者治疗2、4周后和随访4周H-B分级和F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3组患者治疗2周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灸+激素组治疗4周后和随访4周H-B分级和FDI评分均优于悬灸组和激素组(P<0.05),而悬灸组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悬灸+激素组痊愈率81.3%(39/48),优于悬灸组的68.4%(26/38)和激素组的60.9%(28/46,P<0.05),而悬灸组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对急性期BP患者均安全有效,悬灸+激素组疗效要优于悬灸组和激素组,悬灸组和激素组疗效相当,早期悬灸介入治疗急性期BP安全有效,与激素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对于不能使用激素的患者,悬灸具有不弱于激素的临床疗效,可作为激素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6.
艾灸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实践中,其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具有骨保护作用,对抗风湿药物有增效减毒作用。艾灸治疗RA的施灸方法主要以“温针灸”“麦粒灸”“悬灸”及“长蛇灸”等为主,治疗效果与灸量有关,辰时和酉时施灸疗效可能优于其他时机,常用穴是“肾俞”“足三里”。艾灸治疗RA临床效果显著,不同层面的艾灸方式对RA均有一定效果,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艾灸治疗RA的机制研究多为基于病理表现的作用机制研究,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知;(2)灸法、灸量、灸时是灸疗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三者缺乏统一的研究标准;(3)当前选穴研究方面配伍单一,未充分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4)艾灸治疗RA多为动物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较少且样本量小,缺少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致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今后,应深入研究本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加强艾灸治疗RA的实/试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掘适用于RA人群的灸法、灸量、灸时及穴位配伍,形成较为统一的艾灸操作流程及量效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刘永鑫  刘咏梅  刘斌  邓萍萍 《陕西中医》2012,(10):1398-1399
目的:观察改良温和悬灸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改良温和悬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8例服用西药氟米特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温和悬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且操作简单,无任何毒副作用,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蕲艾天灸膏"配合肺俞穴悬灸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9例哮喘患儿,采用肺俞穴悬灸与天灸膏外敷治疗,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儿显效8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9%。结论:"蕲艾天灸膏"配合肺俞穴悬灸可有效防治小儿哮喘,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急性膝关节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4例急性膝关节痛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电针组及药物组。热敏灸组取热敏穴膝病点、委中穴,行悬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每穴15 min,共治疗15 d;电针组取内膝眼、犊鼻、血海、梁丘穴,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5 d;药物组采用口服三七通舒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共服用15 d。观察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证实3种治疗方法对急性膝关节痛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并能降低患者血清HsCRP含量(P<0.01,P<0.001)。结论热敏灸为治疗急性膝关节痛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刺激血清HsCRP升高的病变部位炎症物质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敦煌灸疗选穴组悬钟、风市穴和常规艾灸选穴组足三里、肾俞,验证敦煌灸法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常规灸组和敦煌灸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给予1 mg/kg甲氨蝶呤腹腔注射;常规灸组在大鼠后三里(双)、肾俞(双)艾灸;敦煌灸组在悬钟(双)、风市(双)艾灸。于造模前、实验第21、31天测量大鼠足趾厚度并记录。第21、31天对各组大鼠进行关节炎指数(AI)评分。治疗结束后,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TNF-α、IL-4、IL-10、MMP-3和MMP-9的含量。每组大鼠取左后足踝关节滑膜,HE染色,200倍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第21、31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趾厚度、AI评分升高(P < 0. 01);第31天,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常规灸组、敦煌灸组大鼠足趾厚度、AI评分降低(P < 0. 01),与常规灸组比较,敦煌灸组大鼠足趾厚度、AI评分降低(P < 0. 05)。实验第31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2、TNF-α含量升高(P < 0. 01),IL-4、IL-10含量下降(P < 0. 01),血清MMP-3、MMP-9含量明显增多(P < 0. 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常规灸组、敦煌灸组大鼠血清 IL-2、TNF-α 含量均下降(P < 0. 01,P < 0. 05),IL-4、IL-10 含量均上升(P < 0. 01,P < 0. 05),MMP-3、MMP-9含量均明显减少(P < 0. 01);与常规灸组比较,敦煌灸组大鼠血清IL-2、TNF-α含量降低(P < 0. 05),IL-4、IL-10含量升高(P < 0. 05),MMP-3、MMP-9含量均下降(P < 0. 05)。结论:敦煌灸疗可明显降低RA大鼠AI评分,降低大鼠足趾肿胀度,减少大鼠滑膜组织增生、炎性浸润,减轻滑膜细胞水肿,减少血管增生。其机制与敦煌灸疗能降低血清IL-2、TNF-α含量,增加IL-4、IL-10含量,抑制MMP-3、MMP-9表达水平,动态调节炎症平衡,缓解关节炎症,减少软骨破坏有关。敦煌灸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灸组,提示在RA早期从“少阳主骨”出发选穴治疗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