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多年来,由于各学科的迅猛发展及相互渗透,促使念珠菌的分类鉴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包括①利用气-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分类法,②根据其基因的结构和组成进行的基因分类法,③免疫学分类法,尤其是基因探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分子遗传学方法的应用,使得念珠菌分类鉴定手段达到了分子水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这些方法虽然尚欠成熟,但无疑为我们展示…  相似文献   

2.
几种常见皮肤癣菌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在真菌分类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近年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其在此方面的应用价值[1-4].本实验采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的几种常见皮肤癣菌进行了基因鉴定,同时对30株红色毛癣菌进行了种内基因分型,探讨DNA型别与感染来源、传播及感染部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来致病性暗色真菌的产孢方式理论研究和某些致病性暗色真菌的最新分类进展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由于致病性暗色真菌的多形性,在没有更先进、更科学、更可靠的分类手段使用之前,本组真菌的分类鉴定仍应以形态学分类标准为基础,对形态相近或难以区别的菌株应同时结合化学分类法、外抗原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以达到明确分类鉴定之目的,为临床鉴定病因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 ,对其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结构的分析、基因诊断、基因分类等方面。目前 ,已在红色毛癣菌等某些癣菌的线粒体DNA上发现了重要的呼吸链酶 ,如细胞色素氧化酶、NADH脱氢酶的结构基因 ,以及诸多氨基酸的tRNA基因簇 ;建立了用真菌特异性通用引物或癣菌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皮肤癣菌病的方法 ;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研究、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进行皮肤癣菌的基因分类 ,分析癣菌的种间差异 ,对一些重要的皮肤癣菌 (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 )还进行了种内的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5.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 ,为双相致病真菌。发生孢子丝菌病是由于宿主体内酵母细胞增殖所致 ,同时还与宿主防御机制有关。对其基因分型、部分基因的鉴定、分子诊断方法及致病机理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数个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某些曲霉的分类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分辨力强、应用较多的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和电泳核型分析等。这些方法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它们在曲霉分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对其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结构的分析、基因诊断、基因分类等方面。目前,已在红色毛癣菌等某些癣菌的线粒体DNA上发现了重要的呼吸链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NADH脱氢酶的结构基因,以及诸多氨基酸的tRNA基因簇;建立了用真菌特异性通用引物或癣菌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诊断皮肤癣菌病的方法;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研究、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进行皮肤  相似文献   

8.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以双相致病真菌。发生孢子丝菌病是由于宿主体内酵母细胞增殖所致,同时还与宿主防御机制有关。对其基因分型、部分基因的鉴定、分子诊断方法及致病机理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银屑病皮损中丝聚蛋白(filaggrin)、转谷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及hornerin等细胞分化标志分子基因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银屑病皮损中丝聚蛋白、转谷酰胺酶及hornerin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丝聚蛋白和转谷酰胺酶只有少量mRNA表达,而银屑病皮损区丝聚蛋白和转谷酰胺酶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正常皮肤未见hornerin mRNA的表达,而银屑病皮损区有明显表达.结论:丝聚蛋白、转谷酰胺酶及hornerin三种细胞分化分子在银屑病有异常表达,这些分子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曲霉基因分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上来有数个基因分型技术应用于某些曲霉的分类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分辨力强,应用较多的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和电泳核型分析等,这些方法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它们在曲霉分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方面具有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经糖蛋白gD信号肽修饰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糖蛋白gD、gB、gC和早期表达蛋白ICP 27的多表位复合DNA疫苗.方法:国内HSV-2野生株经测序与PCR鉴定后利用PCR技术从其基因组中扩增出HSV-2 ICP27 377-459、gD146-179、gD223-306、gB529-606、gC247-282、gD1-77 6个基因片段,PCR鉴定后按先后顺序,采用多基因片段一步酶切连接法获得HV融合基因片段,经pGEMT载体克隆后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载体中,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HV-pcDNA3.1,并对其进行酶切分析及测序鉴定.PCR扩增gD146-179信号肽片段,进一步酶切连接构建重组质粒gDs-HV-his-pcDNA3.1,并对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酶切重组质粒HV-pcDNA3.1,电泳可见两条带,分别为融合基因HV(1.3 kb)和线性质粒pcDNA3.1(5.4 kb).测序结果表明,克隆基因插入方向正确,重组质粒gDs-HV-his-pcDNA3.1与GenBank HSV-2中相关序列同源性达99.9%.结论:成功构建了经糖蛋白gD信号肽修饰的HSV-2多表位复合DNA疫苗.  相似文献   

12.
通用PCR作为一种PCR相关的技术,通过针对不同种类病原体保守区基因的通用引物,能一次性扩增该组病原体的所有靶基因片段。结合其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生物芯片技术,为医学病原体的分类与快速鉴定,尤其是临床传统培养难以培养的微生物和未知菌的鉴定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鉴定麻风病患者皮损中分离培养出的抗酸杆菌。方法:首先对麻风病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9株分枝杆菌的hsp65基因进行PCR扩增;其次,对其PCR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然后,对该9株菌的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的酶切带型进行分析;最后,再据上述初步鉴定结果,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予以证实。结果:PCR-RFLP获得的酶切带型皆与细胞内分枝杆菌的酶切带型一致;用细胞内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对该9株临床分离株的模板DNA进行PCR扩增后,均获得271bp大小的特异性阳性条带。结论:麻风病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9株分枝杆菌,其基因型表现属于细胞内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北京水源中分枝杆菌的分布,应用表型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枝杆菌鉴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方法:采集水源环境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通过生化反应对所有分离株进行鉴定.同时从培养菌落中提取分枝杆菌DNA,用PCR扩增65 ku热休克蛋白基因,扩增产物分别应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BstEⅡ和Hae Ⅲ酶切,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PCR产物的测序分析.结果:从30份养鱼水中分离出35株分枝杆菌.①表型鉴定结果:Runyon Ⅰ群1株,可疑为海分枝杆菌;Runyon Ⅱ群7株,确定为戈登分枝杆菌或疑似戈登分枝杆菌;Runyon Ⅲ群9株,未鉴定到种;Runyon Ⅳ群18株,其中龟-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9株,其余9株未鉴定到种.②PCR-RFLP鉴定结果:戈登分枝杆菌8株,龟-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8株(包括M.peregrinum 1株),疑似日内瓦分枝杆菌10株,其余9株未鉴定到种.③PCR产物测序鉴定:戈登分枝杆菌10株,M.arupense9株,偶发分枝杆菌7株,土分枝杆菌6株,不产色分枝杆菌1株,M.peregrinum 1株,脓肿分枝杆菌1株.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广泛存在于养鱼水中,分枝杆菌采用65 ku热休克蛋白基因PCR扩增配合测序鉴定较传统表型鉴定和PCR-RFLP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皮肤癣菌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根据不同的病原真菌而有所不同,而且往往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流行趋势[1,2],因此临床上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菌种对皮肤癣菌病的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都显得相当重要.目前用于真菌菌种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很多,用于分类研究的真菌基因包括编码核糖体的rD NA、某些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全基因组等[3,4].我们使用针对拓扑异构酶Ⅱ基因区的多重引物,以巢式PCR法对皮肤癣菌基因进行扩增,以探寻一种方法简便、结果稳定、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适合临床鉴别常见皮肤癣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1例因肯毛孢子菌(Trichospomn inkin)的阴道定植病例并对该菌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女,34岁,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2个月就诊.对其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纯化、玻片小培养鉴定、温度试验、脲酶试验、生化鉴定、体外药敏试验和分子测序基因鉴定等实验研究.结果 患者妇科体检阴道内可见乳白色均质化分泌物附着于阴道壁黏膜,阴道分泌物Nugent评分5~6分.两次阴道分泌物培养均分离出淡黄色有皱褶酵母样菌落.该菌在42℃可生长,玻片玉米琼脂小培养见菌丝顶端附着胞形成及典型八叠球菌样结构,最佳生长培养基为酵母菌形态琼脂培养基,脲酶试验阳性,API 20C AUX和分子测序鉴定为因肯毛孢子菌;该菌对两性霉素B和克霉唑、氟康唑等唑类药物敏感,对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耐药.结论 国内首次发现毛孢子菌在阴道内定植,其准确鉴定有赖于表型特征、生化反应及分子测序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用PCR作为一种PCR相关的技术,通过针对不同种类病原体保守区基因的通用引物,能一次性扩增该组病原体的所有靶基因片段。结合其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生物芯片技术,为医学病原体的分类与快速鉴定,尤其是临床传统培养难以培养的微生物和未知菌的鉴定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衣原体GPIC噬菌体衣壳蛋白Vp2的克隆、表达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获得衣原体GPIC噬菌体衣壳蛋白Vp2基因及其蛋白。方法提取噬菌体φCPG1及其核酸,用PCR技术扩增Vp2基因片段,再将其定位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然后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中,并用酶切分析、PCR扩增及部分序列测定等方法对重组质粒进行了鉴定。然后诱导表达,用SDS-PAGE及蛋白印迹进行鉴定。结果所获得的Vp2基因片段经测序,长度为561bp,检索确认其序列与Genebank一致。对重组质粒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均显示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32kDa的衣原体GPIC噬菌体衣壳蛋白Vp2。结论成功表达了噬菌体衣壳蛋白Vp2,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天然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384的多反应性进行鉴定,并探讨其分子基础。方法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84与多种抗原的反应活性,分析其可变区基因与氨基酸序列。结果384除与角蛋白和皮肤发生较强的反应外,尚能选择性与多种具有不同表位的抗原和不同的组织反应;同源性分析表明,其重、轻链可变区基因分别与胚系基因VH1 J558.42及VK1 am4高度同源;HCDR3区为该抗体区别于其他同源性较高的免疫球蛋白的惟一基序,主要由短的侧链氨基酸组成。结论天然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384具有多反应性,由少量突变的胚系基因编码,HCDR3区的柔韧性可能是多反应性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马拉色菌临床株分类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马拉色菌临床株快速分类,并结合生化鉴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先用吐温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对74株分离自花斑癣的马拉色菌临床株和7株标准菌株进行分种,再用特异性引物扩增马拉色菌的28S rDNA,对扩增产物分别用Eco88Ⅰ、Bsp143Ⅱ和BshNⅠ进行RFLP分析,结果3种限制性内切酶成功地将限制、钝形和厚皮马拉色菌鉴定出来.并发现限制马拉色菌在基因同源性上与其他6种马拉色菌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通过RFLP法还纠正了生化分型的错误。结论PCR-RFLP法是一种有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对马拉色菌属进行种间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