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预防接种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儿童系统管理保健情况和预防接种情况调查表对抽取的样本户入户进行定量调查。结果:97.8%的产后访视工作由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受访儿童建卡率100.0%,所有儿童家长均对儿童保健服务表示满意。绝大部分儿童按时接种疫苗,95.5%的儿童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卫生机构和儿童家长均认为较好的通知接种方式是预约和发送通知单。结论:调查地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较系统和全面,预防接种工作开展较好,但仍需提高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预防接种家长学校"进行儿童预防接种集中告知的成效。方法在绍兴市柯桥区选择3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做试点单位,采用统一制作的培训教材和课件,定期举办"预防接种家长学校",进行儿童预防接种集中告知。收集这3个试点乡镇接种门诊医务人员和家长反馈信息并进行评价,并与其他3个对照乡镇作比较。结果 88.89%的社区医生认为集中告知方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听课家长对课堂内容整体评价满意度高,90.00%的家长认为收获很大或大;集中方式下家长的总体满意度、免疫接种流程和预防接种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均高于传统方式(P0.05)。结论采用"预防接种家长学校"集中告知,可以减轻工作量,提高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3.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为了保证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及时的免疫接种,我们在全市农村计划免疫工作中,推行了“双卡一证制”。所谓“双卡一证”。系指每名预防接种适龄儿童均有一式二份的预防接种记录卡(以下简称“卡”)和一本预防接种证(以下简称“证”)。其中一张卡放在接种门诊点处,由村卫生室医生负责保管;另外一张卡放在该村所属的乡卫生院防保科(组)处,由防保医生管理;证则交由儿童家长保存。每次接种完毕,证由乡村医生填写后交给家长,所有卡填好后,报乡卫生院,由乡卫生院登记后交回村卫生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双卡一证制”在农村的计划免疫工作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其优点在于: 1.实行了双重管控。乡卫生院能随时了解到辖区内各村乃至每名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提供依据,当好政府参谋部门,村卫生室一方面能掌握住全村儿童的建卡接种情况,另一方面要受到乡卫生院和儿童家长的双向监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昆明市五华区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认知情况、获取途径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昆明市五华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019年4月内某1周带领0~6岁儿童前来进行预防接种的350名家长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共对350名家长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39份。其中,儿童母亲238人(占70.21%);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高中学历为主,共257人(占75.80%)。有97.94%的被调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持肯定态度。儿童家长主要通过医生告知获取疫苗的相关知识(占73.35%);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家长带儿童接种疫苗的主要地点(占96.12%);有50.44%的家长在儿童发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后选择找医生;接种点所处地理位置影响儿童按时接种疫苗的依从性。结论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更多有效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教育途径,以扩大预防接种知识的人群覆盖范围。尤其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儿童家长更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知晓率,以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促进免疫规划程序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津市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态度和第二类疫苗管理新机制的认知。方法在全市随机抽取36家常规预防接种门诊,于2017年4-5月在每家接种门诊接种现场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5名3岁儿童的家长,开展家长态度和认知调查。结果在900名调查对象中,99.11%表示信任预防接种;83.67%和74.78%分别能够分辨"疾病可以治疗,疫苗作用不大"和"接种疫苗过多会影响发育"的错误认知;38.44%知道第二类疫苗管理新机制;希望获取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分别占68.33%、55.67%;希望通过接种医生、告知手册、手机APP获取疫苗知识分别占69.89%、64.00%、31.33%。结论天津市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信任度高,而对第二类疫苗管理新机制认知少。应加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和第二类疫苗管理新机制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浙江省金华市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信任度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接种的管理和信任度提升策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内1 865名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累积Logit回归模型分析预防接种信任度的影响因素。【结果】96.41%儿童家长认为预防接种有必要,70.03%认为接种疫苗安全,93.51%愿意接种疫苗,儿童家长预防接种信任度为90.89%。信任度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为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水平、医务人员告知途径、年龄。【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同时改善日常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可有效提升家长预防接种信任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现状。【方法】随机分层抽取上海市3个区,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入户调查0~6岁儿童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情况和接种服务意愿情况。【结果】共调查416名0~6岁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388名(93.27%)儿童接种过1剂次及以上的非免疫规划疫苗,36.54%的儿童接种过5种及以上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和流感病毒疫苗的比例分别为25.00%、20.91%、57.45%、53.37%和14.42%。64.95%的家长决定给孩子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是由于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推荐;85.58%的家长希望医务人员在每次接种时向其告知或预约非免疫规划疫苗;84.62%的家长可以接受收取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费。【结论】上海市儿童多种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比例较低、家长对接种告知服务的需求较高,应鼓励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积极提供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门诊服务的满意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张家港市20家预防接种门诊的629名儿童家长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总体满意率96.82%,满意度平均得分4.59分;满意度与职业有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户籍、性别、学历和收入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情况方面,儿童家长对接种服务流程满意率最高(95.55%),对等候时间满意率最低(81.09%);接种疫苗前儿童家长对下次预约方式满意率最高(97.46%),对二类疫苗品种告知满意率最低(80.92%);接种疫苗后儿童家长对留观30分钟满意率最低(88.24%)。结论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总体满意率较高,但仍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等候时间和二类疫苗品种告知等方面有待改善;还应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提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桂林市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对接种服务的需求。方法在桂林市每个县区选取2个预防接种门诊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调查3岁以下儿童母亲(或父亲) 30名,采用调查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和对接种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 045名儿童家长,调查对象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7.2%,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在32.3%~99.9%之间,预防接种知识中,"有必要接种疫苗否"的知晓率最高,"免疫规划疫苗预防的疾病"的知晓率最低。农村和城镇儿童家长知晓率无差别,有1个孩子父母和有2个及以上孩子父母知晓率无差别,知晓率随文化程度的降低而下降。儿童家长对常去的接种单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满意者占98.7%。家长对预防接种最关注的是疫苗安全(96.6%)和服务质量(62.8%),大部分家长希望得到的接种服务是减少排队时间(79.8%)和医生对所接种疫苗及相关知识多做解释(66.0%)。结论桂林市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高,部分知识仍需加强。今后应优化预防接种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市90年代中期农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情况,1997年11月~1998年3月我们对全市3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68所村卫生室的儿童保健工作和483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开展农村社区儿童卫生保健综合服务,实行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全面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目标提供了依据。1 资料和方法1.1 调查内容 为我市农村1997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服务情况。重点评估了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乡、村,户帐、卡、册符合率和乡镇卫生院儿保人员配备及儿保门诊硬件配套设施等。1.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贫困地区乡、村两级5岁以下儿童保健服务提供的质量状况。方法对卫生人员进行访谈、知识技能的考核、提供服务过程的观察及对就诊的5岁以下儿童家长进行访谈。结果 儿保人员的检查诊断以及治疗方面基本达到了项目要求;乡、村儿保人员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良好,服务态度令人满意。但分析也反映出,乡、村儿保人员在儿科检查的知识方面及村级儿保人员在掌握使用抗生素剂量的知识方面不能令人满意。结论 今后应继续提高贫困地区乡、村级儿童保健服务的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对乡级医生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6个县(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定量调查收集数据,对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院长、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和农村居民进行定性访谈。结果 6个县(市)制定了对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办法,其中2个县(市)制定了对村卫生室的考核办法。6个县(市)中有4个县(市)绩效考核包括了效率指标和效果指标。6个县(市)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专项绩效考核,频率主要为1年2次;调查的15个乡镇卫生院中8个乡镇卫生院制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考核方案,7个乡镇卫生院制定了综合考核方案,但5个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未落实到位。7个乡镇卫生院制定了对村医的绩效考核办法。结论 6个县(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取得一定成效,但绩效考核办法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西省村卫生室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现状及其效果。方法分析普查所得的数据描述村卫生室乡村一体化管理的现状,并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其实施效果。结果江西省有村卫生室26287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村卫生室1.57所。村卫生室中参加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占53.2%,属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村卫生室占89.9%。与未参加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相比,参加了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中属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村卫生室比例高出4.7%,平均拥有卫生人员增加了0.42人,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平均面积增加了10.2m2,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归公有的比例增加了11.8%,村卫生室药品由县医药公司统一配送的比例增加了5.1%,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的比例增加了7.8%,由村卫生室自行采购的比例减少了11.8%,服务功能有了进一步改善。结论江西省村卫生室乡村一体化管理有了一定成效,但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的覆盖面有待扩大,一体化管理的开展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经验教训,为非牧区布鲁氏菌病(布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8年布病非牧区章丘市发生的36例布病患者资料与医疗机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结果336例患者中,50~75岁的占58.33%;患者对布病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个人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27.78%、38.89%、8.33%、25.00%。患者就诊次数最多的是村卫生所(中位数4.12次),发病至初诊时间最长的是市级医院(中位数56d),初诊至确诊时间最长的是村卫生所(中位数123d),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的是村卫生所(中位数151d);初次就诊或随后的复诊时被误诊的28例,误诊率为77.78%。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市级医院的误诊率分别为88.89%、77.78%、53.57%。[结论]章丘市布病病例误诊率较高,确诊时间延误,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缺乏布病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更好地了解健康扶贫背景下某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现况及困境,并分析造成困境原因,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用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整理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乡镇卫生院均有对口支援单位;96.9%的村卫生室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人力资源人员构成不合理,优质卫生人员匮乏;62.5%的乡镇卫生院和68.8%的村卫生室认为药品配备不能满足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79.39%,且医疗支出均大于医疗收入;健康知识和政策宣传途径多样,其中最普遍的方式为发放宣传手册,占比78.2%。结论人力资源匮乏,健康扶贫能力受限,应引导人才下沉,保障人力资源;卫生资金收不抵支,限制健康扶贫政策落实力度,应保障卫生资金有效分配,提高利用效率;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药物种类应对健康扶贫力不从心,应调整乡镇卫生院药物种类,助推其健康扶贫的能力;健康知识和政策宣传效果不佳,应创新健康知识和政策宣传形式,助力健康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我省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现状。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原则对我省195个基层接种单位进行调查。结果:多数接种单位注射器材严重不足,近半数消毒技术不合格,53.3%的基层工作人员对安全注射知识的认识较低,47.7%的单位未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仅有21%的接种单位为安全注射基本合格单位,使近80%儿童预防接种处于不安全注射危险中。结论:今后要加强培训、督导检查、推广集中式接种和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措施改进目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某市参合农民对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参合农民对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为改进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抽样和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昆明市14个县(市、区)的部分参合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昆明市参合农民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医技水平、服务态度、医疗收费、医生可信度、设备、所需药品的评价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总体满意度评价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参合农民选择村卫生室的影响因素是医生服务态度、医生可信度、离家路程、总的医疗服务质量、需要的药品和总体满意度,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影响因素是医技水平、就医方便程度、离家路程及等待的时间。结论昆明市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一般。建议相关部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乡村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建设及管理,以提高乡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门诊服务量和费用的变化。方法:收集广西某市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家乡镇卫生院2009—2011年连续36个月的月门诊服务量和门诊费用数据,使用分段时间序列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次均药品费用瞬时水平和长期变化趋势均保持不变;次均医疗费用瞬时水平下降,长期趋势增加;次均总费用瞬时水平下降,长期趋势保持不变。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瞬时水平增加,长期趋势减小;门诊病人次均药品费用瞬时水平下降,长期趋势不变;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瞬时水平不变,长期趋势增加;门诊病人次均总费用水平和趋势均不变。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公立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政府直接举办乡镇卫生院门诊服务量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两种机构在服务对象、与上级医院关系、非基本药物受限制程度、编制人员比例和工资制度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绩溪县乡镇卫生院实行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效果,以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更好地落实安全预防接种措施,探索更为有效的预防接种模式。方法:在乡镇卫生院按《安徽省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实施定期在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集中式预防接种,进而分析其儿童免疫对象的建卡和建证、预防接种率情况。结果:临溪镇2009—2011年应管理预防接种儿童333名,该镇门诊建卡接种215名,占63.42%,118名儿童在该县其它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卡接种,2009—2011年一类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99%,98.89%和96.96%。结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集中式预防接种在绩溪县乡镇农村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