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行L4~L5和L5~S1节段旁椎间孔注射穿刺入路确定安全范围。方法以30例X线胶片的缩放比例作为参照依据,12侧标本模拟试验穿刺入路解剖。结果后正中线旁开2.0~2.5 cm处穿刺入路,在L4~L5椎间孔下半部分,即L4神经根下方(10.6±1.4)mm和L5神经根上缘至相应椎弓根下切迹间距(1.9±0.7)mm,是行椎间孔外口注射的安全区。结论标本后正中线旁开2.0~2.5 cm的范围穿刺与临床采用X光胶片推算出体表实际距离基本一致。由此旁椎间孔穿刺入路能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L4~L5椎间孔直达安全三角工作区;L5~S1安全三角区范围消失,L5神经根上缘至相应椎弓根下切迹间距为注射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临床寰枢椎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例上颈段脊柱标本进行了徒手解剖和横切面解剖观察。结果 :①经咽入路至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的穿刺点为与腭垂相对的咽后壁正中线上 ,定为A点 ,向后水平进针 ,深度分别为 ( 0 .95± 0 .0 4)cm和 ( 1.5 2± 0 .0 8)cm。经咽后壁至寰椎侧块的穿刺点为A点旁开 1.5cm处 ,深度为 ( 1.2 3± 0 .0 5 )cm。至枢椎体的穿刺点为A点下移 2 .0cm处 ,即B点 ,深度为 ( 1.13± 0 .0 6)cm。至枢椎侧块的穿刺点为B点旁开 1.8cm ,深度为 ( 1.3 6± 0 .0 6)cm。②经颈后外侧入路至寰椎前弓、寰椎侧块和枢椎齿突的穿刺点为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外 1/ 3交界处 ,为C点 ,深度和角度分别为 ( 6.3 2± 0 .97)cm和 66.0 0°± 1.62°、( 4 .2 3± 0 .3 0 )cm和 63 .0 0°± 1.77°、( 5 .85±0 .5 1)cm和 71.0 0°± 1.83°。至枢椎体及侧块的穿刺点为C点向下 2 .0cm处 ,称为D点 ,深度和角度分别为 ( 4 .41± 0 .2 9)cm和 65 .0 0°± 1.68°、( 5 .46± 0 .48)cm和 70 .0 0°± 1.78°。③对穿刺入路的层次结构做了详尽的描述。结论 :上述两种穿刺入路有关测量结果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并有效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注射疗法的进针定位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取30具成年尸体,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测量来确定C3~7神经的定位。结果:以棘突为参照点确定C3~7颈脊神经的定位;(1)进针点位于棘突旁开距离为23.18—24.72mm,棘突上方11.65-19.68mm;(2)垂直进针至深度为16.67—37.87mm,此点是脊神经后支绕过关节突腰部的位置;(3)从关节突再向前进针7.51~9.15mm到达颈神经前支;进针到达横突外侧缘时与矢状面夹角5.50—11.5°。结论:颈椎棘突位置表浅较易摸到,以各棘突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相应的颈脊神经,为临床颈椎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寰枢椎的解剖观测,为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5例经防腐处理头颈部标本上模拟寰枢椎骨折经皮撬拨复位术并进行体表定位,术中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经皮撬拨齿突、寰椎侧块的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在X线片和断层标本上测量撬拨针通道及深度。结果:测出经寰椎侧块撬拨齿突进针点位于乳突下方1.5cm(1.3~1.7cm),乳突前方1.2cm(1.0~14cm);进针方向与正中矢状线的夹角约为60°(55°~65°)、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5°(3°~7°);进针深度7cm(6.2~6.8cm)等体表定位参数。实验5例经寰椎侧块对齿突撬拨,未发生损伤神经、血管及撬拨针滑入椎管损伤颈髓等情况。结论:寰枢椎骨折具备经皮撬拨复位、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8例尸头用断层解剖的方法进行解剖观测,测量确定手术入路各项目的数据。采用相同的方法在300例MRI上进行观测。经统计学处理,得出三脑室手术入路的参考数据。结果:①≤9岁年龄组第三脑室手术入路参数均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是:乳头体前缘与室间孔连线的延长线与头皮的交点(B)、正中线与眦耳线线的交点(A)到正中线与经双侧外耳门的连线在颅顶的交点(C)的距离的比值(BC/AC)值为0-315-0.334;入颅点旁开中线距离(L)为1.93~2.65cm;入颅深度(H)为5.10-6.51cm;内窥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a)为21.8°~23.0°。②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各年龄组该入颅参数均值的95%可信区间是:BC/AC的比值分别为0.315-0.340,0.320-0.341,0.322-0.340,0.322-0.340,0.320-0.337,0.325-0.343;入颅点旁开中线距离(L)分别为2.30~2.85,2.40~3.10,2.40-3.00,2.40~3.23,2.40~3.10,2.50~3.10cm;入颅深度(H)分别为5.82~7.30,5.70~7.00,5.80--6.80,6.00-7.10,5.90-6.95,5.70-7.00cm;内窥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0)分别为19.5~21.5°,19.0~20.5°,20.0~21.0°,19.5~20.2°,18.9-21.0°,19.0-21.0°。结论:该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硬膜外腔穿刺入路时老年患者腰段腰硬联合麻醉(CSEA)穿刺成功率和术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 将210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直入法组(A组)、旁正中法组(B组)、侧入法组(C组),每组各70例.2组患者左侧膝胸卧位,选择L3-4间隙穿刺,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平行方向进针.A组采用常规硬膜外穿刺,后正中线两棘炙中点穿刺进针.B组棘突中点向左侧旁开0.5~1cm处穿刺进针.C组棘突中点向左侧旁开1~1.5cm处穿刺进针.阻力消失法试验(+),旋转穿刺针尾使针口斜面与黄韧带垂直,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结果 3组术后头痛、神经根和血管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腰背痛明显高于B组(P<0.01)和C组(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B组(P<0.01)和C组(P<0.05),B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侧入法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有效减少腰段椎管内麻醉术后穿刺点疼痛.  相似文献   

7.
臂丛后根脊髓入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应用后根入区破坏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提供基础。方法:在20例成年人尸体上充分暴露C5~T1脊髓节段和相应神经后根区需切除椎板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各神经根根丝的数目、与脊髓的角度和相应各脊髓节段前正中沟至后外侧沟的距离,各脊髓节段的定位和相应神经后根区的精细定位。取下脊髓,在显微镜下测量各节段脊髓后脚在横截面上的长度、宽度和后角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确定术中需要损伤后根区的范围和角度。结果:切除C4~C7的脊突和椎板可暴露C5~T1神经后根。C5~T1各神经后根的根丝平均为7.76条,C6的后根根丝最多。各神经后根最下缘的根丝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65.6°逐渐变小到T1的19.8°。脊髓后外侧沟(神经后根根丝进入脊髓处)到后正中沟的距离平均为2.95 mm。脊髓后脚底至后外侧沟的长度平均为3.47 mm,宽度平均为1.35 mm。后脚的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5.9°,自C5至T1逐渐变小。结论:(1)用破坏臂丛脊髓后根入区的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需切除C4~C7的棘突和椎板;(2)损伤时器械应与脊髓矢状面大约成30°~40°角;(3)在横截面上损伤的宽度不能超过1.2 mm,损伤的深度不能超过3.1 mm。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经皮椎间盘切除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成熟的方法,但仍有并发症发生。探讨经皮穿刺至椎间隙的局部解剖学特点,为提高手术质量和临床疗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1例成人尸体的L_(3.4)、L_(4.5)和L_5S_1间隙经皮椎间盘切除的进针过程可能遇到的组织结构进行局部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操作时应采取的措施。结果 人体正中矢状面后侧旁开3~5cm,从皮肤到椎间隙途经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骶棘肌外侧部、腰方肌、腰大肌和神经根下方,L_5S_1间隙有10例遇到髂骨翼。外侧途径经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骶棘肌中部、腰方肌、腰大肌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旁开8~10cm途径皮肤、皮下脂肪、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膜后方和腰大肌,有4例遇到结肠。结论 经皮椎间盘切除以正中矢状面后旁开8~10cm、进针方向与椎间隙平行且与正中矢状面成45°~60°夹角最为安全,L_5S_1间隙遇到髂骨翼时可行髂骨翼钻孔进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伞的入路,以视神经管  相似文献   

11.
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路腰椎间盘镜(MED)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4年经MED治疗的45例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对45例患者共93个椎间盘进行了手术,平均住院时间14.8d,平均手术时间92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45ml,术后随访3个月至40个月,手术优良率为91.6%。结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MED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证,相对于单节段的MED手术,术前定位和术中操作更困难,严格的病例选择和全面的术前分析,辅以熟练的手术操作,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手术适应证及评估其疗效。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其中中后外侧突出型82例,中央突出型2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78例。手术经后入路进行,采用椎间盘镜完成椎管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等减压步骤。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依据Machnab标准:优62例、良31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达87.7%,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椎体滑脱。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及并发症小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 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 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 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后区的应用解剖,为临床内镜引导经后路第2、3颈椎(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择教学用的成人尸体进行头颈部血管铸型;颈后区局部解剖;施行内镜引导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拟手术。观察颈后区的血管构筑、脊神经后支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经X线摄片观察。结果颈后区在后正中线外侧6.2mm以外椎外静脉丛吻合丰富;颈深动脉在后正中线5.5mm上行;椎动脉经C1横突孔穿出处距后正中线34.1mm;第1、2颈神经后支穿出部位距后正中线分别为11.5、32.1mm。结论临床内镜引导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内镜置入部宜选用在C2棘突水平距后正中线5mm处,螺钉进入点可选定在C2-3侧块距其外侧缘5mm,距下关节突下缘8mm处,螺钉进入的延长线与正中矢状切面的夹角应为40°~45°之间,并向头侧倾斜10°为宜,螺钉的长度为24~30mm,¢为5mm为佳,内镜引导经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拟手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其与椎体骨质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 目的:比较圆形与方形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在后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双牵开摆动椎间盘镜下应用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其中圆形组51例,方形组46例,分别于单侧或双侧置入两枚圆形或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按照功能障碍指数标准评估疗效,圆形组优 34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方形组优3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6,12个月,圆形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高于方形组(P < 0.05)。随访结束时圆形组与方形组分别有47,44例达骨性融合。圆形组3例发生翻转及向后方移位,方形组1例轻微硬脊膜撕破。提示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较圆形者椎体沉降率低,与椎体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稳定,且采用“隔离置入技术”单侧置入双枚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可显著降低置入难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椎间盘切除术进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术。术中通过C型臂X光机引导准确定位,在棘突旁0.5-1cm处仅做1.6cm纵行切口,沿导针逐级更换套管扩张后放入固定盘手术通道及内窥镜头,于电视监视下显露椎板间隙,咬除少量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间隙,显露硬脊膜、神经根及突出的椎间盘的髓核组织并予以摘除,必要时清理和扩大神经根通道。结果 本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30例,随访1-12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25例,良:4例,可:1例。结论 应用经脊椎后路显微内窥镜摘除腰椎间盘,技术先进,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颈椎融合器(n-HA/PA66 Cage)与聚醚醚酮颈椎融合器(PEEK Cage)在颈前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椎间隙植骨重建的初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57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骨融合钛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31例采用n-HA/PA66 cage, 26例采用PEEK cage 。术后随访包括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包括术前、术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观察植骨融合率、塌陷率、颈椎曲度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情况;临床疗效采用Odom标准评定。 结果 n-HA/PA66组患者6月时获得97.7%植骨融合,PEEK组融合率100%,两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n-HA/PA66组术后颈椎丢失的角度为(2.06±1.77)°较PEEK组(2.39±1.56)°稍低,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384);n-HA/PA66组与 PEEK组术后平均椎间隙丢失高度无统计学意义(0.46±0.52 mm,0.41±0.18 mm,P=0.599),其中n-HA/PA66组出现1例患者1个节段塌陷,塌陷率2.3%,与PEEK组塌陷率(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PEEK组获得81%临床优良率对比n-HA/PA66组77%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757)。 结论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n-HA/PA66与PEEK cage椎间隙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均较好且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解剖测量L1~5, 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结果 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 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 (DAP)为(7.10±1.83) 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 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 结论 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三维实体重建和模拟,寻找安全的侧方椎弓螺钉钉道.方法:对4例干燥标本和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0.6 mm),利用Unigraphics的自由建模功能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需要建造出不同直径和形状的螺钉模拟体模拟侧方椎弓螺钉进钉,寻找出安全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结果:薄层CT扫描可见枢椎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的外侧骨皮质很薄,部分标本存在滋养动脉孔,使得横突孔区域侧方椎弓外侧骨皮质先天不完整.以横突后结节为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不一致,左右侧不相同.横突孔区域上部的走行方向与中下部的走向亦不一致.侧方椎弓的安全钉道方向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均不相同,但主要由横突孔区域的中下部分的外界所限定.对4例干燥标本按照计算机模拟的安全钉道方向进针取得了成功.结论:横突孔区域滋养动脉孔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判定螺钉钉道是否正确的方法受到挑战.利用UG软件对枢椎标本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模拟出安全的进针点和钉道,并测出螺钉直径和长度,为术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椎板下棘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测椎板下棘的形态特点,探讨其在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具成人干燥椎骨和10件脊柱腰骶段标本的椎板下棘进行观测,分析其对椎间管构成的影响;结合MED术式的通道和操作过程,分析其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结果:椎板下棘位于椎板下缘前外近椎弓根下切迹处。可出现于所有胸腰椎,出现率为83.3%;出现率最高在第12胸椎,为52.4%。椎板下棘分布不规则,出现在胸腰段较多。结论:椎板下棘是胸腰椎的骨性结构,有必要给予命名;椎板下棘参与构成神经根管的骨性后壁,可造成神经根受压;后路MED可引起椎板下棘断脱,造成神经根受压或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