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脏损害的关系及中药复方芪麻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肾损害患者分为50mmHg≤动态脉压60mmHg和动态脉压≥60mmHg2组,分析动态脉压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的变化和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50mmHg≤动态脉压60mmHg的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均出现尿微量蛋白等早期肾功能损害表现,并且随着脉压的升高,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压(P0.05),降低尿微量蛋白的排出量(P0.01),改善肌酐清除率(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平均动态脉压与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的肾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可作为判断高血压(气虚痰浊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芪麻胶囊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典鸿  靳利利  刘秋江 《陕西中医》2010,31(10):1307-1309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浆脑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100例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芪麻胶囊组治疗组50例(黄芪、法半夏、天麻等)50例和卡托普利组对照组50例。结果:两组均能降低血压(P<0.05);复方芪麻胶囊改善中医症候更加明显(P<0.05),能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BNP,与卡托普利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降低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BNP,具有一定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86-88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芪麻胶囊2粒,3次/d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及内皮损伤因子内皮微颗粒(EMP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够有效降低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中医症状积分,降压及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内皮损伤相关因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够改善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异性与混沌理论的关系。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120例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2-3级,观察组)和113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中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白昼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P<0.05)。结论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2-3级)与混沌理论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干预治疗对H型高血压气虚痰浊证患者的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瘦素的影响。方法将96例H型高血压气虚痰浊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降压药依那普利叶酸片(10 mg/0.8 mg,1次/日)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复方芪麻胶囊(2粒/次,3次/日),疗程为8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Hcy及瘦素的水平。并采用线性回归法探讨治疗前所有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与Hcy、瘦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收缩压及瘦素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Hcy及舒张压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中,Hcy、瘦素分别与收缩压呈正相关(P0.01),而Hcy、瘦素与舒张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干预治疗H型高血压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收缩压、降低瘦素水平,Hcy、瘦素有可能作为评价H型高血压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及具有益气化痰作用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证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MAU检测及中医证型研究。对患者的年龄、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中医分型结果显示气虚痰浊所占比例最高,阴阳两虚型与无症状型比例较低,各证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气虚痰浊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阴阳两虚无症状。各证型在平均年龄方面存在差异,由大到小排序为气虚痰浊阴阳两虚阴虚阳亢无症状肝火亢盛。各证型MAU阳性率由大到小排列为:气虚痰浊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肝火亢盛。气虚痰浊型MAU阳性率与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痰浊型的高血压患者服用复方芪麻胶囊4周以上者MAU阳性率较低。结论:高血压伴尿微量白蛋白异常患者气虚痰浊证多见,运用益气化痰法可能会降低MAU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动态血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IS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比治疗组稍好,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也降低舒张压,效果较治疗组明显(P〈0.01)。②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明显(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能使血压平稳下降,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疗效无明显差异,且能改善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对ISH患者的远期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袁利梅  刘磊  朱培罡  王清海 《河南中医》2012,32(11):1459-1460
目的:观察益气化浊法治疗气虚痰浊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气虚痰浊型IS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予复方芪麻胶囊口服,日3次,每次2粒;对照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口服,日1次,每次5 mg,必要时加用吲哒帕胺缓释片(纳催离),日1次,每次1.5mg,调整使用至血压达标并维持稳定,8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血压平滑指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平滑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改善气虚痰浊型ISH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降压作用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银杏胶囊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患者眩晕、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个月。对照组予西药降压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银杏胶囊(2粒/次,2次/d)。治疗1月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眩晕程度积分,监测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各参数,比较前后眩晕程度、平均心率、平均血压和标准差,分析复方银杏胶囊的作用。结果:治疗1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眩晕程度改善显著(P0.01),24 h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BPV)、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BPV)有所下降(P0.05),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BPV)、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BPV)下降明显(P0.01)。结论:复方银杏胶囊联合西药可以改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患者眩晕症状,降低心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评价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气虚痰浊证高血压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芪麻胶囊模拟剂治疗,治疗组则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复方芪麻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服药8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动态血压及检测血液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内皮微颗粒(EMPs)的水平及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XB2、ET-1、EMPs、ADMA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O浓度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治疗后NO浓度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具有益气化痰作用的复方芪麻胶囊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胡敬宝  徐涛 《河南中医》2003,23(10):15-16
对高血压病的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型与 2 4h动态血压的关系进行观察 ,结果 :肝阳上亢型 2 4h收缩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均略低于阴虚阳亢型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4h平均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显著低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 ,2 4h舒张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均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两种证型的血压昼夜变化规律亦有所不同。白昼收缩压肝阳上亢型略低于阴虚阳亢型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白昼的舒张压肝阳上亢型略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夜间收缩压肝阳上亢型明显低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 ,而夜间舒张压肝阳上亢型仍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虽然两种证型皆呈现昼高夜低的特点 ,但肝阳上亢型昼夜比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 ,可见肝阳上亢型血压昼夜变化大 ,而阴虚阳亢型变化较小 ;肝阳上亢型的收缩压累计值和收缩压负荷低于阴虚阳亢型 ,而舒张压累计值和舒张压负荷则高于后者。阴虚阳亢型的脉压差亦显著高于肝阳上亢型。可见 ,肝阳上亢型以舒张压负荷升高为主 ,而阴虚阳亢型以收缩压负荷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谷峰比值和平滑指数。方法对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50mg每天1次,疗程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其谷峰比值(T/P)和平滑指数。结果治疗4周后,24h收缩压和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血压负荷和舒张压血压负荷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T/P为68%和61%。平滑指数为收缩压1.22±0.62,舒张压1.15±0.48。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T/P比值及平滑指数均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 2 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中西药联合降压效果。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 79例 ,给予西药复方降压片 ,及自拟中药降压饮。ABPM监测用药前后 2 4h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中西药联合治疗后 2 4h血压显著下降 (P <0 .0 5 ) ,降低舒张压优于收缩压 ,总有效率88.6% ,白天与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大致相等 ,仍保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论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甘酸缓急中药组方治疗肝阳上亢型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压变异性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60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必要时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叶酸片治疗,联合组60例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酸缓急中药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诊室血压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100%(60/60),诊室血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8.3%(59/60),西药组分别为78.3%(47/60)和90.0%(54/60),联合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2组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酸缓急中药能够更好地改善肝阳上亢型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可更明显降低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气虚痰浊型),早期肾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2周为1疗程,共两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证候疗效、尿微量蛋白及肌酐清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压(P0.05),能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P0.01),改善肌酐清除率(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能显著改善全身症状(P0.05或P0.01)。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有干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有效药物,与常规西药降血压药合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芪麻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基础抗高血压治疗及复方芪麻胶囊,对照组采取基础抗高血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24小时动态血压及baPWV。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BAPWV及治疗后收缩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改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及功能,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变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128例非高血压老年人群分为2组,有心脑血管疾病组68例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组6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变异(BPvs)与舒张压变异(BPvd)。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24h收缩压变异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变异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变异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变异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变异标准差(nDsD)变异例数与无心脑血管疾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比较这些参数,发现有心脑血管疾病组24h血压变异显著大于白昼血压变异,白昼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显著大于舒张压变异。结论:血压变异与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可作为预测非高血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7,(5):578-580
目的:探讨解郁平肝汤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压变异性、Hcy、炎症因子等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高血压合并焦虑症且中医证型属于肝郁化火型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依那普利降血压,黛力新抗焦虑治疗,治疗组35例则采用联合解郁平肝汤治疗,28d为1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SBP、DBP、夜间SBP、夜间DBP等基础血压,24h收缩压变异(24hSSD)、24h舒张压变异(24hDSD)、白昼舒张压变异(dD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夜间舒张压变异(nDSD)等血压变异性指标降低,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降低,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且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解郁平肝汤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血压,有助于炎症指标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复方芪麻胶囊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两肾一夹(2K1C)丝线缩窄法制备大鼠肾性高血压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牛黄降压胶囊组、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口服给药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压,测定血清中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芪麻胶囊高、中、低剂量均可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舒张压(P0.01或P0.05),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P0.01或P0.05)。结论:复方芪麻胶囊具有物具有明显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与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降压西药治疗痰湿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西药中用”的角度观察不同类降压西药拜新同、钠催离、洛汀新对痰湿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受试患者90例随机纳入上述3组,每组30例,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包括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血压负荷值来作为血压疗效观察指标,并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3组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受试对象的血压水平.但对于舒张压的改善,钠催离组疗效最好(P< 0.05);对于收缩压改善,钠催离组和拜新同组差异不明显,但均优于洛汀新组(P<0.05).钠催离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3类降压药中,钠催离对痰湿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