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眩晕的病因病机1.歪风风上林,因风内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清·《医宗已任将》曰:“眩晕之病,患属肝胆两经风火,民火眉阳,田主动,故目眩转而头晕也。”所以外感内伤皆可引起眩晕.内伤以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为风木之胜,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开,如谋虑太过,或忧郁恼怒.每使肝阴暗耗,凤阳升动,上抗情窍;或因肾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而发眩晕。1.2枉*内坎,上对杨窍王肯堂(证治准绳)则日:“脑转目眩皆由火也”;方贤在《奇效良方》中谓“眩晕虽属痰火,未尝不因肾…  相似文献   

2.
"诸风掉弦,皆属于肝"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被列在病机十九条之首,主要阐释了风邪致病的特点、症状以及如何论治,后世医家对此条文多有发挥,为从肝论治"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眩晕为内动之肝风与外感风邪合而为病,即"诸风掉弦"中的"风"有两层含义。本文将从眩晕入手,试图探究从肝论治眩晕的中医机理。  相似文献   

3.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甚至昏倒等症状.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的一类病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相似文献   

4.
麦华超  胡财喜 《光明中医》2011,26(12):2396-2397
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的病症,病因病机多种多样,这在治疗上加大了医生的辨证难度,本文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基本病因病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揭示其各种病因病机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张晓羽 《新中医》2011,(12):160-161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早有论述,《素问》称之为“头眩”、“掉眩”,《灵枢经》谓之“眩晕”、“目眩”。关于其病因病机之风、火、痰、虚,自古以来论述纷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病机学说中,内动之风即指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对肝风形成的病机,多强调热极生风和阳亢化风两端。至于阳虚风动历代医家很少论及。阳虚风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也因肝而起,属肝风内动范畴?笔者认为,阳虚风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未明其理,才"视而不见"。其风动之机与热极生风、阳亢化风一样,皆属于肝风内动。现论述如下。1阳虚功能抑,木争肝风起就阴阳二气而言,阳气主动、主升、主温煦;  相似文献   

7.
李学军 《河北中医》2012,(10):1544-1545
费伯雄,清代著名医家,其医学思想以醇正、和缓为特色,用药以轻灵见长。费伯雄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取各家之长以补偏救弊。善于化裁前人方剂,临床见解独到。眩晕一病,最早见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认为多属于肝的病变,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灵枢·卫气》指出"上虚则眩",费伯雄对眩晕的论治,亦遵经旨,认为“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升则头目眩晕,但肾水不足、营血亏虚、痰饮等原因亦可引起眩晕的发生。兹将费伯雄医论医案中有关眩晕的论治分析如下。1滋水涵木法  相似文献   

8.
张光茹  宫圣 《四川中医》2014,(2):135-137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论述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病机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肝五行属木,乃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在病理上肝阳易亢,肝气易逆,容易产生眩晕等临床表现。疏肝解郁治晕,往往能得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0.
正眩晕是眩与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如坐车船之中,站立不稳或感觉外界景物旋转,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之为眩晕。1病因病机眩晕一证,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对眩晕的论述,认为病因主要有外邪致病和因虚致病;病位在脑,与肝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放在第一条;在汉代医家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做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华佗则认为"胆虚作眩";隋代医家巢元方在《黄帝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补  相似文献   

11.
眩晕从脾论治石勤生(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213300)《索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了眩晕病变主要在肝,治疗从肝论治较多。然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亦收到满意疗效,介绍如下。1补中旨在升举清阳牌主升清,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通过心肺上输于脑...  相似文献   

12.
周磊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46-47
<正>张觉人是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兼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张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余有幸得张教授指导,收获匪浅,今择其治疗眩晕经验浅述之。1经验点滴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关于其病机记载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卫  相似文献   

13.
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高血压应属中医"风眩",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虞抟提出:"血瘀致眩"。《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相似文献   

14.
无瘀不作眩再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当今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相当复杂。历代医家多有精辟的论述,如《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张景岳云:"无虚不能作眩"等从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眩晕的病因病机,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然眩晕的发病与瘀血关系亦甚密切,故从"瘀"的角度提出"无瘀不作眩"。  相似文献   

15.
眩晕论治拾贝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马云枝  张铭 《河南中医》2005,25(12):35-36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诸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病病因病机。笔者临床30余年来,治疗本病屡屡获效,故撰此文以飨读者。1辨证论治,首重脾胃眩晕病机虽有肾虚、气虚、阴虚,又有肝阳、痰浊、瘀血。但多为虚实夹杂证。眩晕发作,或因内外邪气影响,引起体内火动风生,挟痰浊上扰清窍;或因痰浊中阻,致清阳不升;或因脾气亏虚,清阳不…  相似文献   

16.
张孝巨 《光明中医》2011,26(4):705-706
目的探讨以中医经典方剂为依据,化载治疗顽固性真眩晕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金匮要略》阐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以泽泻汤加味化裁"泽泻清晕汤"。结果自拟"泽泻清晕汤",治疗顽固性真眩晕症效果颇佳。结论真眩晕病因复杂,虚实相兼,急而重则为实,因风、火、痰饮上扰清窍,与肝、脾密切。经典阐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无痰则不作眩"又论"无虚不能作眩"。故论肝则风、火;论痰则标也;论虚则本也。急则治其标,治痰为先。故受医圣张仲景治眩冒启迪,自拟"泽泻清晕汤"治愈66例顽固性真眩晕症。  相似文献   

17.
许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9):39+41-39,4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此句为《内经》中对于病机的经典论述之一,后世多有引用,并被诸多医家用作"动摇、眩晕、抽搐"等风证的辨证纲要。本文通过临证实践分析,具体阐述此条文在辨证潜方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调肝健脾补肾治疗老年高血压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势轻重不一,其证往往虚实互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笔者临症数载,体会到本病病位主要为肝、脾、肾,在治疗上以调理三脏为主。调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老年人易郁易怒,忧郁恼怒太过,化火伤阴,风阳升动,致使肝阳上扰头目而发眩晕。治当调肝为主,可分别选用清肝泻  相似文献   

19.
马云枝  张铭 《江苏中医药》2005,26(10):53-54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则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笔者临床30余年来,从脾论治本病颇有体会,  相似文献   

20.
陈楚云 《新中医》2019,51(8):327-329
<正>1眩晕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中医统称为眩晕。《黄帝内经》对眩晕早有记载,将其称为"眩冒",并对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故民病……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阐明了眩晕的发生涉及"风""虚",与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有关,常由阴虚血燥而致风邪窜扰,导致耳鸣眩晕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