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总结膀胱血管瘤患者临床、超声及病理特征。 方法对6例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6月至2015年7月临床收治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6例膀胱血管瘤患者临床表现为全程血尿4例,尿频、尿急、尿痛或间断尿痛各1例。术前超声显示6例膀胱病灶均表现为低回声,5例病灶内见小无回声区呈"筛孔状"结构;病灶最大径0.5~4.1 cm;其中4例病灶位于膀胱三角区,1例位于膀胱左前壁(单发4例、多发1例),1例膀胱壁弥漫性增厚伴壁内多发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示1例病灶血流信号丰富,1例病灶少量血流信号,4例病灶未见明确血流信号。病理诊断:膀胱血管瘤合并慢性炎症3例,膀胱海绵状血管瘤1例、膀胱肌间血管瘤1例,膀胱血管瘤伴部分血管壁黏液变性1例。 结论膀胱区低回声病灶内见多个小无回声区呈"筛孔状"为膀胱血管瘤典型超声图像特征,结合患者血尿、尿频、排尿困难等临床表现有助于术前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2.
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脏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的发现日益增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2年10月以来,共收治18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病人,采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及鱼肝油酸钠栓塞治疗。在临床上达到瘤体缩小,纤维化目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男16例,女2例,年龄36~58岁,平均45岁。全部病例均经B超、CT、核素扫描或MRI检查诊断为肝脏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而入我科行介入治疗。瘤体最大直径14~28cm,18例均为单一肿块型(右肝1…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王某某,女,56岁,吉林省磐石市人,因"腰痛伴右下肢疼痛麻木半年加重两月余"于2012年5月28日入本院脊柱外科。患者自诉约半年前出现腰部疼痛并逐渐开始出现右下肢疼痛,自行对症保守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近两个月来患者症状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腰椎MRI示"腰椎椎管内占位",未给予特殊治疗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4.
[病例] 男,38岁.自幼即发现右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多发性曲张团块,质软,色暗红,破裂后出血不止,创口不易愈合.并逐渐发现右下肢发育较对侧变长.1973年于当地医院行右下肢大隐静脉结扎术,1976年手术切除足背"海绵状血管瘤".此后10余年,上述症状复发并逐渐加重,足背及踝内侧逐渐出现皮肤色素沉着.1996年发现膝部皮肤有一枚直径约0.5 cm血管痣.  相似文献   

5.
21例阴茎血管瘤患者中,<2岁2例,2~4岁9例,5~8岁5例,8岁以上5例。病变范围及类型:肿瘤局限于阴茎或龟头部者12例,伴有臀部、会阴及下肢大面积者9例,混合型血管瘤13例,海绵状  相似文献   

6.
郭慧梅  化罗明  薛华  郭明 《临床荟萃》2013,28(10):1174-1176
1.病历摘要 患者,女,24岁,汉族,未婚,学生,主因间断抽搐伴意识不清5天,于2013年1月5日00:10急诊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既往1个月余前曾患"感冒"输液治疗后好转,8天前外出就餐后出现腹胀,间断脐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给予灌肠治疗,引流出少量稀粪,腹痛无明显缓解。否认其他病史。  相似文献   

7.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绵状血管瘤系颌面部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方法甚多,但各有其局限性。近来我科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例海绵状血管瘤,男3例,女2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3月;血管瘤范...  相似文献   

8.
铜针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疗效好、较手术痛苦少、方法简便易行 ,可不或少影响外貌和功能、出血少等优点[1] 。但系统用于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报道不多。本院于 1994年至 2 0 0 0年 10月应用铜针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39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3例 ,女 16例 ;2~ 6岁 9例 ,7~18岁 14例 ,19岁以上 16例。曾行手术切除后复发 2例 ,行硬化剂治疗未愈者 3例。病变部位分别为颊部11例、颈部 5例、舌 7例、口底 3例、眼睑 4例、耳廓 1例、唇部 6例、唇颊部联合海绵状血管瘤 2例。1.2 手术方法 选直径 1~ 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MSCT检查且诊断符合国际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标准或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SCT检查诊断,对病灶平扫、动态增强CT扫描以及延迟扫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08个,MSCT平扫显示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灶;动态增强CT扫描显示特征性边缘结节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向心性充填。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诊断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帮助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供血方式,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发生血管瘤较多,但发生在膝关节周围面积较大且影响患儿下肢功能尚不多见,我科于1999年7月收住院一“左膝关节及其周围海绵状血管瘤”患儿,我科从入院、手术至痊愈出院的整个过程实施了整体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宋某,女,5岁。患儿出生后发现左膝关节处有多个大小不一的肿物,表面呈暗紫色,质中等,可移动,触压不哭闹,故未进行任何治疗。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肿物数量增多,连结成片,并向膝关节下方小腿内侧漫延,其面积约为7cm×15cm大小,下肢伸屈功能受限,跛行,诊断为“左膝关节及其周围海绵状血管瘤”,在全麻…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肾盂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肾盂癌1例解放军总医院(100853)徐建宏齐齐哈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冉淑芬患儿男,10岁,无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尿中有时可见血丝及血凝块。发病以来患儿食欲好,无发热,腰痛,尿急,尿痛及下肢、眼睑浮肿。因在当地医院按"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以期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对1998~2004年收治的6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6例均行了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好转,2例无变化。结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常致严重的脊髓损伤,MRI为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完全切除病变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鲍洁  张乐天  张玲 《临床荟萃》2014,29(12):1419-1421
<正>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3岁,已婚,农民,河北省蠡县人。主因间断痰中带血、气短2个月,右下肢肿胀5天于2011年9月14日入院。患者2月前无诱因出现间断痰中带血丝,鲜红色,量不多,无胸痛、发热,逐渐出现气短,活动后加重,曾就诊当地医院,胸片及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皮直接瘤内注射无水酒精,分别在术后1,3,6,12,24个月观察海绵状血管瘤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海绵状血管瘤平均直径(6.9±1.6)cm,栓塞后3个月(3.7±1.1)cm(P<0.01),栓塞后6个月以上(1.2±0.8)cm(P<0.01),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完全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和预后.方法 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结果 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6例,无变化3例,面瘫加重1例,出现外展神经瘫痪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个月,复查MRI均未见病灶复发,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术后遗留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的前提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良性肿瘤,术前准确定位及定性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进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B超、CT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以进一步明确B超、CT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孕妇26岁,孕36周,既往体健。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8.2cm,股骨长6.2cm;腹部横切面见胎儿肝体积增大,内见大小约10.0cm×6.0cm的低回声肿块(图1),肿块内回声分布尚均质,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内低速血流;羊水6.0cm。超声提示:晚孕;胎儿肝内占位病变,考虑胎儿肝血管瘤。引产后胎儿尸检,见胎儿肝体积增大,右肝表面见一不规则凸起肿块,质软,呈深褐色,表面光滑。病理报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并自发性出血。讨论肝血管瘤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可分为四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上肝血管瘤多指海…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 1987- 0 1~ 2 0 0 2 - 12共收治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 Trenaunay′s syndrome,简称 KTS) 10例 ,其中 6例经手术治疗 ,效果较好。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6~ 4 2岁。患者有皮肤血管痣或/和肢体海绵状血管瘤、浅静脉曲张、肢体不等长 (患肢肢体长于健侧肢体 1~ 4 cm) ,2例患肢较健侧增粗。肢体深静脉顺行造影 ,9例下肢及 1例上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均显示有异常改变。其中单纯静脉狭窄 3例 ,腋静脉狭窄 1例 ,静脉 +股浅静脉狭窄 +大腿外侧海绵状血管瘤者 4例 ;下肢深静脉不显影 ,仅有粗大的大…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 ,80岁 ,头晕半年就诊。查体无异常。颅脑CT示脑皮层萎缩 ,并见右侧颞肌弥漫性增厚 ,最大横断面为6 5cm× 1 8cm ,矢状径 5cm ,向下达颞下窝 ,与翼内、外肌分界不清 (图 1) ,邻  图 1 近右颞骨皮质呈锯齿状破坏 (图 2 ) ,相应皮肤及皮下脂肪显示清楚。复查右颞部稍隆起 ,质软。局部活检病理诊断 :肌肉海绵状血管瘤。讨论 肌肉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不少见 ,常见于婴儿与儿童。本例系老年人颅脑CT扫描时偶然发现 ,发生于颞肌   图 2 并侵蚀邻近骨皮质 ,临床极少见。在病理解剖中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多数束状扩张的血管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平阳毒素(PYM)、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及其DSA造影分型与疗效关系。方法对5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股动脉插管行PYM、碘化油和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随访1—12个月,按照肝血管瘤的分型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5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27例(50.9%)瘤体缩小〉50%,18例(34.0%)瘤体缩小〈50%,4例(7.5%)瘤体缩小〈20%,4例(7.5%)稳定,总有效率92.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瘤体较大不宜外科手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PYM、碘化油加明胶海绵栓塞硬化治疗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