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前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确定下肢力线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12月—2017年2月采用 Oxford Ⅲ单髁系统进行初次单侧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UKA)的26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13例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手术。对照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UKA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及相对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F角)。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测量观察组E角绝对值1.25°±0.52°、F角绝对值1.08°±0.51°,对照组E角绝对值4.02°±0.53°、F角绝对值3.8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13.592,P值均<0.01)。两组力线均良好。结论 通过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的患者假体安放更加精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88例行TKA或UKA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TKA组48例(48膝)和UKA组40例(40膝)。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以及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和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88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0.25个月。TKA组手术时间(85.77±7.61)min多于UKA组的(80.50±6.82)min,术中出血量(103.54±17.68)mL多于UKA组的(74.75±11.82)mL,术后引流量(420.21±68.80)mL多于UKA组的(241.75±53.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9、t'=8.787、t'=13.411,P值均<0.01)。两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术后第1天、3天、1周血红蛋白均低于UK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较术前的下降量高于U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时间为(7.33±3.02)d,短于TKA组的(12.63±3.10)d(t=8.086,P<0.01);末次随访UK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16.98°±13.71°,大于TKA组的125.13°±15.95°(t=2.576,P<0.01)。TKA组和UKA组HSS评分优、良、可、差者分别为25、19、3、1例和23、15、2、0例,其优良率分别为91.67%(44/48)和95.0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3,P>0.05)。两组患者中仅TKA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UKA与T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UKA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能否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及其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对2016年9—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下UKA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每家医院各10例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65岁;BMI(26.9±3.4) kg/m2。均采用MAKO RIO机器人手术系统和RESTORIS MCK单髁膝关节假体(STRYKER MAKO Surgical,美国)进行手术,其中有5例患者同时接受双侧UKA。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术后胫骨假体植入角度,术前和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单侧UKA手术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平均为(27±10) min。15例单侧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第2天时总失血量平均为(476±290)mL,无一例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术后8、16和24 h VAS评分平均分别为(3.2±1.2)分、(1.8±0.8)分和(1.1±0.3)分。20例(25膝)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周,平均14.1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的(57±13)分提高至(90±6)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8±18)分提高至(79±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41、10.014,P值均<0.01);胫骨假体冠状位的植入角度为内翻0°~3.9°,平均1.7°±1.2°,与术前计划的目标角度(内翻1°)偏差0°~3°,平均为1.1°±0.9°。2家医院两组病例胫骨假体冠状位角度与目标位置的偏差分别为1.2°±1.1°和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 P>0.05)。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观察到手术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UKA能够实现微创条件下的精准手术,并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其远期临床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改善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3D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截骨导板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9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27例关节外畸形重度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57~82岁,平均63.2岁。术前依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膝部评分40~56分,平均49.7分。27例患者术前均拍双下肢全长力线片、膝关节正侧位、髌骨轴位X线片,了解患者膝关节退变程度及关节外畸形等情况;行膝关节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获取下肢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外翻角度、外旋角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度,进而确定术中股骨远端、后髁截骨量,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截骨角度;然后使用美国Stratasys公司ObjetEden260VS打印机,应用树脂打印材料MED610打印1∶1股骨、胫骨截骨导板。应用该截骨板对患者施行膝关节置换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疼痛、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VAS 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活动度、畸形矫正程度、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150~250 mL,平均180 mL。术后2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迟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局部感染,予相应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4例,疼痛消失23例,关节伸屈活动明显改善,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反张畸形明显矫正。术后膝关节疼痛VAS 及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分别为(29.07±1.98)分、(16.81±1.55)分、(9.93±0.35)分、(89.41±3.23)分,均明显大于术前的(15.19±5.96)分、(12.52±2.06)分、(7.33±1.66)分、(49.70±4.4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88、6.186、6.575、27.050,P值均﹤0.01)。结论 应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截骨导板,在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关节外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时,具有截骨精准、省时、创伤小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高位胫骨截骨:是治疗早期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之有效的术式,包括内侧开放与外侧闭合截骨两种术式。 3D打印技术:是将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与传统的材料去除加工方法不同的是,它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模型。有研究报道3D打印截骨模块可精确指导全膝关节置换及内侧开放高位胫骨截骨术中截骨。 背景:高位胫骨截骨是治疗早期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经典术式,3D打印可用于制作个性化手术工具,课题组已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高位胫骨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目的:对比传统截骨方法,探讨个性化3D打印截骨辅助下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联合膝关节清理治疗合并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优势与不足。 方法:行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联合膝关节清理的病例47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3D打印截骨组21例术中采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传统截骨组26例予传统截骨。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术后1个月患侧下肢力线,以及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患侧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研究方案经莆田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对治疗过程完全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3D打印截骨模块均与术前模拟卡位相一致;②3D打印截骨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截骨组明显缩短[(69.71±3.17),(92.92±5.91)min,t=-17.21,P < 0.01];3D打印截骨组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截骨组[(5.71±1.62),(18.15±3.00)次,t=-18.12,P < 0.01];3D打印截骨组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截骨组[(275.24±53.82),(507.69±45.19)mL,t=-16.10,P < 0.01];③两组术后1个月患侧下肢力线及术后24个月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④结果说明,对比传统截骨,在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中应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和出血,但二者术后2年随访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ORCID: 0000-0001-9766-6164(陈金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臂外固定架下肱骨髁上截骨术治疗外伤性肱骨外髁骨不连性肘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4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单臂外固定架下肱骨髁上截骨术治疗的13例外伤致肱骨外髁骨不连性肘外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左侧8例、右侧5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并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出现骨不连及肘外翻畸形,排除发育性及肱骨外髁骨骺早闭性肘外翻畸形。13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9个月~6年,比较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疼痛、活动度、稳定性、功能等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疼痛、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肘关节活动度、功能未见明显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末次随访时患者Myao肘关节功能评分总分(92.69±7.25)分、肘外翻角32.38°±8.88°,较术前(76.54±18.86)分、11.31°±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14、8.01,P值均 <0.05)。末次随访时患者Myao肘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优良率13/13。结论 单臂外固定架下肱骨髁上截骨术治疗外伤致肱骨外髁骨不连性肘外翻畸形具有操作简便、有效、可重复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三维螺旋CT重建正常成人膝关节,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为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侧正常成人膝关节,男性、女性各40侧,年龄18~72岁.行三维螺旋CT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上进行0.625mm层厚重建,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线与股骨后髁轴线之间的夹角(股骨后髁角,PCA)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股骨后髁轴线的夹角(APA).比较男、女性股骨旋转力线的差异.结果PCA男性3.21°±1.35°(1.15°~5.92°),女性3.60°±1.40°(0.84°~5.76°);APA男性3.17°±1.62°(0.87°~5.73°),女性3.66°±1.58°(1.34°~6.05°).PCA与A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性别间PCA及A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PCA和APA均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结论男女性及不同个体之间股骨后髁角值存在一定差别,统一参照股骨后髁轴截骨将导致假体安放不准确,应采用多种定位方法确定股骨侧截骨,术前三维螺旋CT扫描重建股骨远端.测量后髁角,有利于术中重建准确的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一种利用数字建模、分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属于快速成型技术。目前3D 打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该技术可通过数字建模、辅助材料及内植物打印等方式指导截骨矫形手术的术前设计、术中导向,进一步提高截骨精确度。 股骨远端闭合截骨:通过股骨楔形截骨以达到纠正下肢力线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股骨侧畸形造成的膝关节外翻型骨关节炎。 背景:股骨远端闭合截骨治疗膝外翻型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术中无法直接测量截骨角度,需要通过反复透视、调整截骨量来矫正力线,操作不当可能造成医源性旋转畸形。 目的:比较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股骨远端闭合截骨与常规股骨远端闭合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外翻所致骨关节炎患者28例(共37膝),年龄28-60岁,随机分2组治疗:对照组11例(16膝)采用常规股骨远端闭合截骨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植入治疗,试验组17例(21膝)采用3D打印模块辅助股骨远端闭合截骨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植入治疗,记录手术时间与透视次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KOOS评分、股胫角、股骨远端外侧角与骨折愈合时间。试验经莆田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手术时间与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 < 0.001);②在KOOS评分中,两组术后疼痛、症状、日常生活、体育娱乐及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术后两组间疼痛、症状、日常生活、体育娱乐及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的股胫角、股骨远端外侧角均较术前增大(P < 0.01),术后两组间股胫角、股骨远端外侧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股骨远端闭合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翻骨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疗效,应用3D打印技术可简化截骨操作、减少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 ORCID: 0000-0003-0651-833X(陈国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患肢股骨侧及胫骨侧分别安装红外线反射球,通过红外线原理将信息传输到计算机里面,通过计算机重建患者的下肢力线及空间结构,从而指导医师正确截骨。该系统能降低医生的主观判断产生的失误,能够提高假体植入的准确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提高假体使用寿命。 导航的优势: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术后下肢力线的准确性;能够有更好的伸屈间隙平衡;且术中不要打开股骨髓腔,减少了术后引流量。 背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导航下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能够使假体植入更加准确,获得有更好精确的下肢力线,但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Aesculap 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至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导航组在Ortho-Pilot非影像依赖无线导航辅助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非导航组进行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每组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12个月拍摄负重X射线片,观察下肢机械轴线、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下肢力线偏差>3°的患者数量,同时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试验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非导航组(P < 0.05),术后引流量少于非导航组(P < 0.05);②术后12个月,导航组下肢机械轴线、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分离变量的误差均小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分离变量与下肢力线>3°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12个月,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非导航组(P < 0.05),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提高下肢力线的准确性、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及膝关节活动度,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其利弊。 ORCID: 0000-0003-1243-9574(江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Coughlin截骨术治疗Ⅲ型小趾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22例31足Ⅲ型小趾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3足,女19例28足;年龄26~78岁,平均45.3岁。患者均采用改良Coughlin截骨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评测第四五跖骨间夹角、小趾内翻角、第五跖骨外翻角变化、患者足部疼痛缓解及对足部外观满意等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小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所有创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或者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术后22例31足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7.8个月。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6~14周,平均11.6周。末次随访时,患者创口外观理想,足趾外观无畸形,未出现转移性跖骨痛以及胼胝复发。末次随访时,第四、五跖骨间夹角为5.9°±1.6°,小趾内翻角为6.1°±2.3°,第五跖骨外翻角为2.2°±1.2°,均比术前的16.3°±5.1°、10.7°±3.5°、5.8°±2.6°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33、6.115、7.000,P值均<0.01);AOFAS评分为(89.0±8.4)分,比术前(60.2±9.3)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95, P<0.01)。结论 改良Coughlin截骨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效果显著等优点,是治疗Ⅲ型小趾囊炎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920、0.706和0.565(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 +12.517、^Y站立位X线TK=1.055×X仰卧位MRI TK+3.865、^Y站立位X线LL=0.718×X仰卧位MRI LL+17.135。结论 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uperPATH微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骨科行THA的153例(160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79例、女74例,年龄25~86(60.81±10.55)岁。左侧68例,右侧78例,双侧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69例(72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组)84例(88髋)。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量分别为(112.09±21.93)min、(8.45±1.10)cm、(243.18±66.00)mL、(186.36±65.80)mL、(84.07±51.69)mg/L和(46.95±19.58)mm/1h,传统手术组分别为(94.69±13.13)min、(14.69±1.41)cm、(290.38±69.31)mL、(240.38±61.68)mL、(134.72±57.51)mg/L和(64.05±27.17)mm/1h。两组间比较,SuperPATH组手术时间大于传统手术组,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小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6、16.703、2.822、3.069、2.922、2.339, P值均<0.05)。153例(160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假体均未见松动下沉,未见透亮线及骨溶解发生;SuperPATH组屈髋和髋外展角度分别为118.18°±7.64°和42.95°±3.67°,大于传统手术组的110.77°±10.55°和38.08°±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1、3.022, P值均<0.05);而VAS、Harris评分、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perPATH组1例(1髋)股骨柄轻度内翻,传统手术组股骨柄均为中立位植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行THA,尽管手术时间偏长,但可在术后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周围动力结构,减少手术创伤,增加关节活动度,符合目前髋关节外科微创化发展和加速康复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前路、后路椎体切除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1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前方椎体次全切除固定矫形术(前路组),21例行后路单侧截骨入路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术(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年ODI改善及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后凸矫正度、术后1年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钛网倾斜度,末次随访评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及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前路组为(184.3±8.1)min、后路组为(168.3±8.9)min,手术出血量前路组为(974.5±76.1)mL、后路组为(845.7±85.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02、5.091,P值均<0.01)。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前路组为22.3 °± 5.4°,后路组为37.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87,P<0.01)。两组术后1年的矫正丢失度、钛网沉降值,以及冠状面、矢状面钛网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4、0.502、1.535、0.968,P值均>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植骨融合,均未发生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前路组并发术中腹膜破裂1例、术后持续性腹胀5例,后路组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结论 对于严重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在后凸矫正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出血方面优于前路,但手术方案的制定还要考虑到术者的习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西北地区国人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在不同性别间差异,为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5月—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的78名志愿者156侧正常膝关节CT影像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 CT机,对78名志愿者自髂棘至足底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两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滑车沟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各观测指标的差异;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再次分析不同性别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所有观测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78名志愿者,不同性别间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0、17.602、11.366、4.377,P值均<0.01)。在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前,男性髌骨厚度、髌骨关节面厚度、髌骨宽度、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髌骨纵向长度、髌骨关节面长度、股骨左右径、股骨前后径、前股骨偏心距分别为(22.39±1.53)mm、(11.75±0.94)mm、(47.04±2.81)mm、(27.18±2.16)mm、(45.18±2.74)mm、(30.60±2.28)mm、(86.31±3.94)mm、(66.76±3.26)mm、(6.37±1.38)mm,均明显大于女性的(19.75±1.29)mm、(10.91±0.95)mm、(40.47±2.30)mm、(23.37±1.61)mm、(38.74±2.51)mm、(26.76±1.70)mm、(74.28±3.00)mm、(60.07±2.89)mm、(5.63±1.3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2、5.582、16.024、12.518、15.303、11.969、21.545、13.581、3.381,P值均<0.01);控制偏倚后,髌骨关节面厚度和前股骨偏心距男性、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男性、女性之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7、6.581、5.207、4.673、3.045、8.053、2.331,P值均<0.05)。而滑车沟角男性为139.43°±4.78°,女性为138.29°±4.22°,无论是否控制年龄、身高、体质量偏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滑车沟角与年龄、髌骨关节面厚度、前股骨偏心距之间呈负相关,其他观察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在呈正相关的指标中,前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滑车沟角除与髌骨外侧关节面宽度相关系数为0.32外,与其他指标相关系数均<0.30,呈弱相关性。结论 不同性别间正常髌股关节CT影像相关解剖学测量数据存在差异,即使在同样大小的股骨或髌骨时,前股骨偏心距与滑车沟角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在设计膝关节假体时不仅要根据性别不同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股骨前髁设计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滑车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物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膝关节CT检查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共75例75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名,女39名;年龄23~60岁,平均(44.7±11.5)岁。在CT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以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为参照,测量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相对于该轴线的旋转角度,分别表示为APSA、PCA、ATSA,比较APSA、PCA、ATSA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比较三条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旋转角度的稳定性。结果 75例75侧膝关节中,APSA为86.38°±2.40°,男性86.73°±2.51°、女性86.06°±2.26°;PCA为3.89°±1.67°,男性3.62°±1.72°、女性4.13°±1.45°;ATSA为8.17°±2.01°,男性8.42°±1.89°,女性7.94°±2.08°。不同性别间ATSA、PCA、A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检验提示,分别与前后轴、后髁轴相比较,滑车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角度的稳定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测量分析,滑车线作为全膝置换术中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位参考线的稳定性较好,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 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20例为正常组,每年龄段(1~15,16~25,26~35,36~45,46~55,56~65,66~75及≥76岁)各40例,男女均等。收集同期55例(男18例,女37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患者的CT资料为IVCS组。分别在CT横断面和重建矢状面上测量椎前IVTD和LLLA。统计分析评估正常组LLLA和IVTD在男女性别间和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LLA和IVTD与年龄的相关性。在正常组中选择与IVCS组同年龄段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对照组与IVCS组中男性组、女性组间LLLA、IVTD的差异,分别建立预测男性和女性罹患IVCS风险的IVTD狭窄阈值。结果 正常组总体LLLA为128.1°±6.7°,椎前IVTD(4.9±1.2)mm,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673、-0.662,P值均<0.01);LLLA与IVTD呈正相关(r=0.812, P<0.01)。其中,男性LLLA 为130.6°±6.1°、IVTD为(5.4±1.2)mm;女性LLLA为125.5°±6.0°、IVTD为(4.3±1.0)mm,男性LLLA和IVTD值均高于女性(t=7.426、9.103,P值均<0.05)。IVCS组中,男性LLLA为123.3°±2.3°,IVTD为(2.5±0.3)mm ,与对照组男性的128.1°±2.7°、(5.0±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3、12.604, P值均<0.01);女性LLLA为122.1°±5.8°,IVTD为(2.3±0.4)mm,与对照组女性的125.1°±4.9°、(4.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8、12.906, P值均<0.01)。ROC预测IVCS的IVTD最适风险阈值,男性为2.98 mm,女性为2.96 m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8,其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9%、93%,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LLLA和椎前IVTD在不同性别与年龄间存在差异, 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通道狭窄情况,预测罹患IVCS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