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320排螺旋CT观察正常心脏二尖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评价正常人心脏二尖瓣形态与功能的价值。方法 50名心脏瓣膜正常成年人接受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重建心动周期10个时相,采用各时相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色彩点亮技术(Colored Lit)、容积再现技术(VRT)并结合容积电影成像观察和分析二尖瓣的形态,在垂直或平行室间隔左心室长轴、双口位和左心室短轴位上测量二尖瓣长度、厚度、二尖瓣附着缘宽度、二尖瓣开口直径和面积、二尖瓣环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口环直径比、面积比以及二尖瓣前后瓣开放角度。结果 二尖瓣前瓣长(25.91±4.70)mm,厚(1.97±0.05)mm和后瓣长(13.19±2.52)mm,厚(1.13±0.03)mm,二尖瓣附着缘宽度前瓣(39.14±6.84)mm、后瓣(81.50±9.90)mm,二尖瓣口直径(18.90±3.12)mm、面积(413.44±69.92)mm2,二尖瓣环直径(31.89±5.78)mm、面积(823.94±114.17)mm2,二尖瓣口环直径比为约1 ∶ 1.68,面积比约1 ∶ 1.98,二尖瓣前后瓣开放角度分别为(63.26±12.03)°和(53.54±10.35)°。结论 320排螺旋CT可定量分析二尖瓣形态特征及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双源CT(DSCT)测量不同心率、不同时相正常二尖瓣瓣口面积,寻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 选取91名DSCT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且经临床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者作为研究对象,且按心率分为2组(心率>75次/分组、心率≤75次/分组),每隔5% R-R间期分别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析两组患者舒张期时相的差异及二尖瓣口面积与心率和重建时相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舒张期时相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舒张期重建时相个数呈明显负相关;两组于R-R间期60%测量的二尖瓣瓣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测量二尖瓣瓣口最大面积一般在R-R间期60%;心率与心动周期重建时相个数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筛选出能够诊断二尖瓣运动装置病变的三维功能结构参数。方法以二尖瓣前组乳头肌长度(APM)、后组乳头肌长度(PPM)、前后瓣膜至前组乳头肌边缘腱索长度(CTaa,CTpa)、前后瓣膜至后组乳头肌边缘腱索长度(CTap,CTpp)、瓣环面积及代表瓣膜运动幅度的α角和β角作为待筛选的二尖瓣装置功能结构参数。运用TomTec三维超声图像处理工作站(Echo View4.2)分别测量20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儿童和20例正常儿童的二尖瓣装置功能参数数值。三维重建H切面测量APM、CTaa和CTpa,三维重建S1a切面测量瓣环面积,三维重建后组乳头肌显示切面测量PPM、CTap和CTpp。测得的参数数值经EXCEL2000内置软件包分析。结果两组CTaa、瓣环面积及α角、β角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病例组测得的瓣环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CTaa明显短于正常;前后瓣膜开放幅度较正常小。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装置功能结构参数CTaa、α角、β角和瓣环面积可能对二尖瓣装置异常的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矫形鞋垫对青壮年女性足部疾病患者足底压力的即时调整效应。 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运用Platform FreeMed足底压力分布测量装置,评估20例接受矫形鞋垫矫治的青壮年女性足病患者分别在赤足(BF)、配穿普通运动鞋 (SH)、配穿普通运动鞋+矫形鞋垫(SI)三种状态下于静态站立、动态最适速度(CWS)匀速步行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并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主观舒适度量表评估患者在上述状态下主观体验。 结果 ①静态站立时,患者在SH和SI状态下合共最大压力[(0.71±0.14)和(0.70±0.14)kg/cm2]、平均压力[(0.30±0.04)和(0.28±0.04)kg/cm2]均较BF[(0.95±0.18)和(0.43±0.07)kg/cm2)]显著减少,合共接触面积、前-后足接触面积均较BF状态下明显增大(P<0.01);SI状态下,前-后足冲量百分比差值[(13.70±11.58 )%]较SH状态下[(21.00±11.14 )%]、BF[(25.10±16.44)%]显著减少(P<0.05);②CWS匀速步行时,SH和SI状态下的合共最大压力和平均压力均较BF状态时显著减少(P<0.01),合共接触面积均较BF状态时显著增大(P<0.01);而SI状态下,中足触地面积[(23.31±9.91)cm2]及冲量百分比[(15.68±6.19)%]均较BF状态下[(12.16±5.56)cm2和(10.77±6.96)%]、SH状态下[(17.95±10.02)cm2和(12.51±6.15)%]显著增大,而中足与前、后足的冲量百分比差值则较其它两组显著减少(P<0.05);③3种状态下的即时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SI状态下的即时单腿站立舒适度(1.87±0.55)、足弓部舒适度(1.53±0.60)较其它两种状态时明显改善(P<0.05)。 结论 矫形鞋垫可即时改善青壮年女性足病患者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主观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单纯的后前向松动(单纯松动术)和持续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关节松动(牵引松动术)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纯松动术和牵引松动术干预,2种干预方案的顺序随机,每种干预间歇2d。于每次干预前、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采集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单纯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6.32±4.98)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7.47±3.39)cm/s]、平均血流速度[(27.12±9.01)cm/s]、阻力指数[(0.70±0.06)]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5.98±5.1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8.01±4.27)cm/s]、平均血流速度[(26.09±6.89)cm/s]、阻力指数[(0.70±0.09)]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对椎动脉血流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常人二尖瓣环在心动周期中的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正常人二尖瓣环立体构形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12名正常人心脏进行实时三维成像,并应用TomTec公司的三维软件加以分析。结果二尖瓣环面积在心动周期中不断发生变化。最大二尖瓣环面积指数发生于舒张晚期,最小二尖瓣环面积指数发生于收缩中期。在整个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环持续呈“马鞍形”,二尖瓣环于收缩期较舒张期平坦。其形态于收缩期较舒张期更为椭圆。结论二尖瓣环的立体构型在心动周期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二尖瓣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在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拔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使用说话瓣膜,分为常规组和说话瓣膜组,每组24例。比较2组患者的气切带管天数、气切至尝试堵管天数、出院时堵管及拔管情况。记录说话瓣膜组患者首次使用说话瓣膜的耐受时间、首次佩戴的发声情况、使用天数。对说话瓣膜组患者佩戴说话瓣膜前、后的半定量咳嗽强度评分(SCSS)进行比较。 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说话瓣膜组患者的气切带管时间[(14.25±3.18)d]短,出院时未成功堵管的人数(3人)少(P<0.05)。说话瓣膜组19例(79.17%)患者首次使用说话瓣膜即可正常发声交流,佩戴说话瓣膜后SCSS[(4.14±0.35)分]增加(P<0.05)。 结论 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使用说话瓣膜可缩短气切带管时间,提高出院堵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尖瓣环运动斜率是否可以鉴别假性正常的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方法: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形态正常的对照组25例,年龄(58.4±11.2)岁与彩超检查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可能为假性正常,临床提示心肌缺血高度可疑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组23例(其中1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一支以上冠状动脉主支近端狭窄>75%,10例为陈旧性心肌梗),年龄(64.1±8.6)岁的两组进行比较在四腔心切面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的运动斜率(Es),舒张晚期的运动斜率(As)及二者之比值(Es/As)。结果:两组间二尖瓣环在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运动斜率及二者之比值存在显著差异。假性正常组的舒张早期的运动斜率(Es),小于正常对照组(41±7.77)mm/s比(59±19.65)mm/s,P<0.05。舒张晚期的运动斜率(As)大于正常对照组(55±12.9)mm/8比(41±14.2)mm/s,P<0.05;而(Es/As)小于正常对照组(0.76±0.11)比(1.44±0.19),P<0.01。结论:用M型超声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运动斜率及二者之比值可以鉴别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假性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舌压和吞咽造影时吞咽器官的形态学动态变化,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及舌骨运动与咽期咽腔活动的相互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13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所有患者进行舌压测定(日本JMS舌压测定器),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舌压测定后即刻行吞咽造影检查,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以30帧/秒的速率记录吞咽过程,截取目标图像。使用吞咽造影分析软件进行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的量化分析,并对舌压、舌骨运动位移、咽腔收缩率(PCR)、食管上括约肌(UES)持续开放时间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舌压[(17.06±9.68)kPa]与UES持续开放时间[(1052.3±639.08)ms]存在正相关(r=0.59,P<0.05)。舌骨向上位移[(10.65±5.88)mm]与PCR[(55.38±32.20)%]存在负相关(r=-0.53,P<0.05)。 结论 舌肌及舌骨活动可影响咽期吞咽器官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二尖瓣对合高度指数评估二尖瓣成形术成形效果的可行性。方法我院因单纯二尖瓣脱垂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11例,术后复跳即刻二尖瓣反流面积为2~4cm2。二尖瓣成形术前、术后复跳即刻、术后1周测量并计算患者二尖瓣A1-P1区、A2-P2区、A3-P3区对合高度指数。术后复跳即刻、术后1周定量描记患者二尖瓣反流量。结果 11例患者除1例术后即刻出现大量反流(≥8cm2)行二尖瓣置换术外,其余10例均完成二尖瓣成形术。10例患者二尖瓣对合高度指数术前分别为:A1-P1区(15.1±13.0)%,A2-P2区(5.7±9.3)%,A3-P3区(6.4±9.4)%;术后复跳即刻分别为:A1-P1区(37.7±9.6)%,A2-P2区(43.1±6.4)%,A3-P3区(35.8±7.0)%;术后1周分别为:A1-P1区(41.1±7.9)%,A2-P2区(43.1±7.4)%,A3-P3区(36.7±6.9)%。10例患者术后复跳即刻二尖瓣各区域对合高度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10.5和7.9,P均<0.05),但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例患者二尖瓣反流量术后复跳即刻为(2.84±0.44)cm2,术后1周为(0.70±0.42)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9,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对合高度指数可行。二尖瓣对合高度指数可作为一项超声定量指标即时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二尖瓣脱垂患者成形术前、术后瓣叶及瓣环各参数的改变,探讨各参数与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关系。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选取中日联谊医院心外科因单纯二尖瓣脱垂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20例患者入选。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探头存储图像,二尖瓣定量分析(MVQ)软件对二尖瓣成形术前、术后复跳即刻二尖瓣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参数包括:瓣环的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DAIPm)、前结合长度(LCA3dLf)、后结合长度(LCP3dLf)、前中部小叶节段的长度(L2DDA2)、后中部小叶节段的长度(L2DDP2)、前小叶面积(A3DTant)、后小叶面积(A3DTpost)、最大脱垂高度(HProl)、小叶脱垂体积(VProl)。同时记录术前、术后复跳即刻的二尖瓣反流面积(MR)。结果术前MR、DAIPm、LCA3dLf、LCP3dLf、L2DDA2、L2DDP2、A3DTant、A3DTpost、HProl、VProl分别为(16.64±6.24)cm2、(43.58±7.72)mm、(42.66±10.00)mm、(45.45±10.89)mm、(24.00±5.91)mm、(17.09±3.82)mm、(1 227.28±392.72)mm2、(774.79±221.18)mm2、(7.07±4.13)mm、(1.29±1.17)ml,术后上述参数分别为(1.53±1.30)cm2、(31.15±4.12)mm、(29.93±8.53)mm、(29.77±7.95)mm、(21.41±2.94)mm、(9.18±3.54)mm、(731.66±162.40)mm2、(348.23±112.56)mm2、(3.30±1.85)mm、(0.18±0.16)ml,术后各参数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76、8.108、5.789、7.343、2.201、6.861、7.344、10.441、4.193、4.398,P均〈0.05)。术前LCP3dLf较LCA3dLf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3,P〈0.05);术后LCA3dLf与LCP3dL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为:Y(MR)=-0.037+0.031X1(A3DTpost)-0.361X2(L2DDA2),L2DDA2、A3DTpost是MR的独立影响因素,且L2DDA2与MR成反比,A3DTpost与MR成正比。测试者内部及测试者之间MR、A3DTpost及L2DDA2的测量结果于Bland-Altman图上?  相似文献   

13.
小儿二尖瓣反流瓣环三维超声形态及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环的形态及瓣环在心动周期中的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二尖瓣环异常与反流程度的关系。方法使用与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合作研发的二尖瓣运动分析软件(CARDIO 4D VIEW),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分析所采集的二尖瓣瓣环的三维图像,以标记二尖瓣瓣膜根部附着点为特征点的方式,重建二尖瓣瓣环的三维超声形态。选取二尖瓣瓣环最高点至最低点的距离(Dh-l)、两个最高点的距离(Dh-h)以及两个最低点的距离(Dl-l)为参数,以腹主动脉直径作为标化参数,分别对18例二尖瓣轻度反流患儿、29例中度反流患儿、7例重度反流患儿及21例正常儿童进行测量,并对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两个时相的参数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儿童组21例和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组54例患儿,二尖瓣环均呈马鞍形态,并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始终保持此形态。收缩末期Dh-l值较舒张末期增大(P0.01),Dh-h值及Dl-l值较舒张末期减小(P0.01)。中度反流组、重度反流组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Dh-h、DI-I测值比正常组大(P0.01),而Dh-I测值则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反流组和正常组3项参数(Dh-h、DI-l、Dh-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定量评估二尖瓣瓣环形态及运动以及患儿二尖瓣环异常及反流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正常人和功能性反流者的二尖瓣闭合线形态进行对比,探讨功能性反流状态下二尖瓣闭合线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二维超声筛选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成年患者20例,随后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二尖瓣数据导入TomTec三维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二尖瓣闭合线数据进行对照,对照指标包括:闭合线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投影平面上的闭合线曲线长度,闭合线高度(h),α和β角,并计算|α-β|.结果 显著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闭合线形态不规则且不对称,与正常人比较,功能性反流二尖瓣闭合线直线距离、α角、β角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长度、高度(h)及计算所得的|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显著功能性反流二尖瓣闭合线相对正常状态下有显著差异,这种改变与功能性反流时瓣环形状改变和瓣下牵拉状态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CDE)直视下描绘二尖瓣反流(MR)的反流口面积(ROA),探讨3D-CDE对评价不同发病机制MR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不同程度MR的二尖瓣脱垂(MVP)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各30例,观察两个病例组反流口的形状及PISA的三维空间形态.用ASE推荐的二维综合方法对这60例患者的MR程度进行划分,分别用3D-ROA法和2D-PISA法测量每位患者的ROA,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个病例组反流口的形状及PISA的三维空间形态有不同.两个病例组3D-ROA法和2D-PISA法所测结果均具有相关性.DCM组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好(r=0.783,Y=0.661x-0.45,P<0.001),MVP组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大于DCM组(r=0.924,Y=1.172x-0.057,P<0.001).DCM组2D-PISA法比3D-ROA法低估了大约26%.结论:3D-ROA法与传统二维方法相比可以更直观、更准确的评价功能性M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3D-TEE)评估二尖瓣脱垂病变瓣器结构改变与反流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于我院就诊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二尖瓣脱垂伴反流的患者40例,另选取10例作为对照组。50例患者均行RT-3D-TEE检查并采集二尖瓣三维图像,使用4D Auto MVQ脱机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和定量分析。  结果  瓣环三维面积、瓣环二维面积、瓣环周长、前后直径、前外-后内侧直径、非平面角度、总瓣叶面积、后叶面积随反流程度增加而增大,瓣高联合比随反流程度增加而减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瓣环三维面积、瓣环二维面积、瓣环周长、前后直径、总瓣叶面积与反流程度呈极强相关关系(r=0.847、0.843、0.845、0.854、0.854,P < 0.05)。A Total是导致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1,B=1.576,OR=4.834)。总瓣叶面积(截点值=8.9 cm2)预测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敏感度为91.7%,特异性为87.5%,曲线下面积为0.948(P < 0.01)。  结论  二尖瓣瓣环大小、扁平程度、瓣叶大小与反流程度呈正相关。总瓣叶面积是导致二尖瓣脱垂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和多普勒超声指标综合评价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随机入组30例器质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16例,平均(50.72±11.52)岁]和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男18例,平均(46.86±8.67)岁],分别作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应用脉冲多普勒(PW)采集肺动脉、主动脉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Philip IE33,s5-1);于心尖四腔心观采集全容积三维图像(Philip IE33,X3-1).测量肺动脉(PA)、主动脉(AO)及二尖瓣口(MV)PW速度时间积分(VTI);左心室等容收缩及等容舒张时间.应用TOM-TEC分析软件4D-LV功能测量左心室17节段三维应变(S),计算基底段(b)、中间段(m)及心尖段(a)三维应变峰值及达峰时间(Sb,Tb,Sm,Tm,Sa,Ta).上述所有指标均用体表面积(BSA)或心动周期进行校正.结果 病例组左心室收缩期三维应变峰值增大(P<0.05),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P<0.05),三维应变达峰时间延迟(P<0.05).结论 左心室收缩期三维应变峰值受二尖瓣特殊容量负荷变化影响,无法客观评价其左心室收缩功能;而收缩期左心室三维应变达峰时间和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不受容量变化干扰,有望用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超声检测二尖瓣对合指数可行性研究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对合面积及对合指数的可行性.方法 对15例心房颤动患者均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用Qlab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选取舒张早期及收缩末期两个时相,分别手动标记瓣环及瓣叶.计算对合面积和对合指数公式分别为:舒张早期二尖瓣面积-收缩末期二尖瓣面积;[(舒张早期二尖瓣面积-收缩末期二尖瓣面积)/舒张早期二尖瓣面积]×100%.结果 所有15例患者均能成功得到二尖瓣对合面积并可以计算出对合指数这一参数.对合面积范围从119.8~514.5 mm2,平均(293.4±114.0)mm2;对合指数范围16%~42%,平均(23.0±7.0)%.结论 通过Q-lab软件得到二尖瓣对合指数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环及瓣叶三维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对比研究,确定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形态学指标和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1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在全麻下于二尖瓣成形术前后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Philips IE33超声心动图成像仪、X7-2t探头)扫查。分别采集二尖瓣环与瓣叶结构的全容积三维动态超声图像以及二尖瓣反流束的彩色多普勒实时三维动态超声图像。运用Qlab7.0MVQ软件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获得二尖瓣瓣环在二维投影平面中的面积与周长、瓣环的最小三维面积与三维周长、主动脉口二尖瓣环平面夹角、二尖瓣的暴露面积、前叶面积、后叶面积、脱垂高度、脱垂容积等二尖瓣环及瓣叶的各项形态学参数测值,计算二尖瓣对合指数及二尖瓣环与瓣叶各参数在二尖瓣成形术前后的变化值,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①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环在二维投影平面中的面积和周长,瓣环的最小三维面积和三维周长,瓣环的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前后直径、环的高度及环高度与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的比率均明显小于术前(P<0.01)。②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叶的暴露面积、前叶面积、后叶面积、脱垂高度、脱垂容积、前外侧至后内侧接合直径、前外侧至后内侧接合在投影平面内的弧长、投影在近似小叶表面的前外侧至后内侧的接合弧长及非平面小叶角度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二尖瓣前叶角度、后叶角度及二尖瓣对合指数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③将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环与瓣叶各项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值与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对合指数的变化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11.069-0.059χ1+0.530χ2(Y: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对合指数的变化值,χ1: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前叶面积变化值,χ2: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主动脉口二尖瓣环平面间角度变化值,P=0.002)。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为定量评价二尖瓣环与瓣叶的三维结构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二尖瓣对合指数作为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效果最重要的指标可以通过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得到准确测量。二尖瓣成形术要获得较大的对合指数,应尽量保存二尖瓣前叶的面积;二尖瓣成形术对主动脉口二尖瓣环平面间角度的改变应在确保二尖瓣有效对合指数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其接近正常的解剖角度。  相似文献   

20.
背景:人工腱索移植是二尖瓣成形的难点,瓣环环缩也是二尖瓣成形术式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而目前国内相关此类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期疗效的较大样本报道较少。目的:总结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间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85例。用Gore-Tex缝线作为人工腱索,马鞍环用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共行人工腱索移植4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2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Sliding技术23例。均行人工瓣环环缩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78例,随访率为91.7%(78/85)。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78例中,1例于治疗后13个月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交通事故,余76例均存活。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9例,Ⅱ级17例。复查心脏彩超示微量及以下反流67例,轻度反流9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直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反流速面积/左房面积明显减少(P<0.05或P<0.01),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未出现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并发症情况: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1例治疗前伴快-慢综合征患者,治疗后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治疗后1周出现延迟性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无成形环断裂或撕脱、无溶血、左室流出道梗塞、人工腱索断裂或劈裂发生。无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结果可见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