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肾功能衰竭从脾论治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肾衰常以脾胃病变为首发见症,后以脾肾两虚贯穿始终,提出湿浊碍脾,胃失和降为尿毒症早期的主要病理证结;脾肾两虚,阳不化气为尿毒症之渐,病之本,治疗早期化浊醒脾,和胃降逆,中晚期则以健脾益肾,强调健脾可斡旋中运,有助疾病的稳定与康复。  相似文献   

2.
肾心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心肾不交,水湿、浊毒、瘀血内蕴,治疗应病证结合,分期论治。肾衰竭期,主要表现为心脾两虚或心肾阴虚,无明显水湿浊毒表现者,主张健脾养心或滋肾宁心为主;尿毒症期,主要表现为心肾阳虚、脾肾气(阳)虚,水湿浊毒瘀血明显者,当以健脾温肾强心、利湿化浊活血为法;而对于已行肾脏替代疗法的患者,水湿浊毒已经被透析清除,早期表现为气阴两伤,瘀血内留,则可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大法;晚期表现为阴阳两虚,血瘀内阻,应以阴阳并补为大法。  相似文献   

3.
益气泄浊治疗尿毒症5例青海省中医院(810000)姚惠青笔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益气泄浊、补肾填精法治疗尿毒症(BUN>21.4mmol/L,Scr>442μmol/L)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治法是:①脾肾两虚,湿热内蕴型:治以益气健脾...  相似文献   

4.
叶景华认为高尿酸血症肾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热、浊、瘀内阻为标,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泄浊化瘀为其基本治则,泄浊活血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 energy wasting,PEW)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中医脾肾两脏分析讨论CKD并发PEW的病因病机,提出“祛瘀生新”和“脾主肌肉”的论治依据,据此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治疗CKD并发PEW,并佐以一则医案加以验证。[结果]CKD并发PEW患者以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为基本病因病机,此时先天之本已然衰败,治疗应以培补后天之本为重,并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同时还应兼顾随证而生的浊瘀之邪,将生新与祛瘀结合,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通畅肾络,健脾治痿。所举医案中患者诊断为慢性肾脏病4期并蛋白质能量消耗,中医辨为尿浊,属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之证,治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为主方治疗,复建脾运,祛除肾中瘀浊,使气血津液化生运行如初,以后天脾气固补先天肾气,顽疾复有转机。[结论]从脾肾亏虚、浊瘀壅滞的基本病机出发,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法治疗CKD并发PEW,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肾功能,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莫燕新老师深研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以湿浊内扰,瘀血内阻证为主要病机,脾肾两虚是主要病理基础,主要病位在脾肾二脏。多年来在使用益肾健脾、泻浊化瘀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认为肾的精微封藏失职和脾的运化水谷功能障碍,湿浊内扰,瘀血内阻是因为肾的气化功能失常而致体内湿浊难以正常排泄,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致气血生化乏源内生湿浊,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日久产生瘀血内阻,是中医所谓"关格""虚劳""水肿"及西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原因,故以"益肾健脾"达到脾肾的"藏"的功能恢复,以"泻浊化瘀"达到湿浊得出,瘀血得除而使得脾肾正常"泻"的功能恢复。据此拟"莫氏肾衰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尿中微量蛋白,继而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终末期尿毒症,在从肾脾立论的基础上,多为气阴两虚所致,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为其致病之要因。脏腑内虚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尤以脾肾亏虚为根本,血瘀痰浊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且血瘀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机属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当责之以肾元匮乏、心阳亏虚、脾失健运,邪实兼以痰、湿、浊、瘀等病理因素。治疗应从滋肾、通阳、健脾等不同角度,予以补肾泻浊,通补兼施;燮理阴阳,补而不峻;养血补血,活血化瘀;温通心阳,交通心肾;补脾益气,升清降浊;健脾理中,祛湿化痰等方法。临证根据异病同治原则,可以使用滋肾通阳活血法辨治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李少华 《中外医疗》2009,28(11):70-70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最终均可导致慢性肾衰竭(CRF),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关键,并以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所以,CRF患者以脾肾两虚为多见。尿毒清颗粒以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为原则组方。这些药物组方,各种疗效互补,有利于延缓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王小琴教授运用中医理论诊治糖尿病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王小琴教授认为本虚标实为本病的中医核心病机,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热毒、水湿、痰浊、瘀血,脉络瘀阻贯穿疾病始终。总治则为补肾健脾、祛瘀通络,早期以养阴益气,补肾填精为主,常以参芪地黄汤加减;中期在扶正固本基础上,针对兼症辨证论治,如无明显浮肿,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如浮肿伴大量蛋白尿,常选用实脾饮加减;晚期以益肾健脾,调和阴阳,化湿泄浊为主,常以补肾泄浊之肾元颗粒联合自拟益气健脾、活血泄浊方加减治疗。文章归纳总结了王小琴教授运用经方加减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独特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因肾、肝、脾功能失调,三焦运行不畅,痰浊瘀阻于肝而发病。元气藏于肾,维持肝、脾、肾及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元气虚则肾虚,继而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现代研究认为,NAFLD的发病与元气渐衰密切相关,益精补肾中药具有调整血脂、抗脂肪肝的作用,故以补肾、健脾、疏肝、消浊等"扶元调脂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元气亏虚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根本,贯穿本病病理变化的始末。治疗应以补肾充元气为主,辅以疏肝健脾条畅三焦,以达治疗及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补肾止血方治疗脾肾两虚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血瘀型崩漏的40例患者口服自拟健脾补肾止血方水煎剂,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40例中治愈31例,显效3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结论中药自拟健脾补肾止血方治疗脾肾两虚血瘀型崩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腹透、血透、肾移植等现代医学的开展,延长了尿毒症病人的寿命,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由于上述治疗方案价格昂贵,基层难以普及,所以中医治疗可为一简便易行的治疗。1 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尿毒症脾肾两虚、湿浊瘀阻是病机关键所在,以扶正祛邪为主。如尿毒症病人病情危急,变化快且复杂,中医临床分型治疗有困难。因此,中  相似文献   

14.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汤剂、专病专方、外治疗法四个方面阐述总结庞国明主任医师治疗脾肾两虚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经验,挖掘和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庞国明主任医师认为脾肾气虚、浊瘀壅滞是T2DM迁延不愈的症结,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特点。治疗上庞国明主任医师以"纯中药治疗T2DM"为指导,在基础治疗前提下,以病证结合、脾肾同调、随证遣方、内外同治为治疗原则,采用辨证汤药健脾益肾调糖饮,专病专方糖尿康片、黄连降糖片内服配合外治法治疗脾肾两虚型T2DM以达到调控血糖,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高尿酸血症病机不离“虚、邪、瘀”,气血亏虚、肝肾亏虚是疾病始动之本因,外邪侵袭、湿热毒侵加速病逝演变,瘀血贯穿疾病始终。疾病初期脾肾两虚,湿浊内生,久则湿阻三焦,湿浊化热,瘀阻脉络。治疗重视饮食调养,认为无症状期治疗以祛湿通络、益气健脾补肾固其本,发作期宜清利热湿,通痹止痛以缓其急,临床治疗上多以“萆薢分清饮”“四妙散”等经方灵活化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血脂异常的病因为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脾、肝、肾三脏虚损;病机核心是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血脂异常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累及肝、肾,其标为内湿、痰浊、瘀血流注于血脉,痰瘀互结,以致脉道不畅。中医治疗可以从脾、肝、肾入手,施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补肾填精、化瘀祛痰之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论活经验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肾病及脾、肾病及肝、肾病及心、肾病及肺四类,其中以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最常见,以扶正泄浊的温脾汤疗效最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肾盂肾炎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下焦,肾阴亏虚、湿热羁留,脾肾两虚、湿浊下陷,气滞血瘀、湿热留伏等4型,分列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滋养肾阴、清热化湿,健脾益肾、升清化湿,理气活血、清化湿热立法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5%。  相似文献   

20.
对肾科医家治疗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文献的证型和证型因子进行频数分析,发现文献中共涉及证型28种,以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证型为主;证型因子19种,以阴虚、阳虚、气虚、湿浊、血瘀5种证型因子为主。提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累及五脏;病性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湿热、水气、血瘀、外感、风动、风燥为标,治疗上主张病证结合,兼顾脾、肾、肝三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