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卜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目前,人们把青少年犯罪归结为主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因素的诱发物。发生犯罪的内在机理归纳为:社会基本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因素;外在环境和条什足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权益侵害是青少年犯罪的激活因素;个体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调节冈索。  相似文献   

2.
谈生命教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999年中国大陆城市,15~24岁人口的自杀率为3.5人/10万,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1].校园暴力、吸毒等亵渎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目前青少年杀人犯占全部杀人犯的50%左右,伤害案犯占全部案犯的67%.其他犯罪中,青少年犯罪比率,如流氓犯占70%以上,强奸犯占55%以上,抢劫犯占25%.因此,人们认为青少年犯罪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一同构成了当今国际社会的三大公害[2],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行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该文对青少年犯罪的生物、心理及社会若干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是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问题行为发展而来的.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1],大多染有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如吸烟、饮酒、打架、看黄色视刊等[2].家庭作为个体重要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化动因,是青少年犯罪的公认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研究多是对狱中的现状自评,容易造成归因不清,而且缺乏早期生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则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探讨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和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行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该文对青少年犯罪的生物、心理及社会若干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有人将它与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并列为世界"三大社会公害".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影响因素,许多年来,诸多学者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传媒等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情绪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特征.方法 选取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177例作为犯罪青少年组;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80例作为情绪障碍组;3所中学的正常青少年16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应付方式问卷(CSQ)、防御机制问卷(D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FES-CV)、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PQ),使用x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评定.结果 ①犯罪青少年组、情绪障碍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关系、父母受教育年限、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条件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犯罪青少年组的前5位危险因素是CSQ的退避因子,DSQ的分裂、被动攻击和抱怨因子及FES-CV的娱乐性因子;前5位保护因素为DSQ的制止因子、FES-CV的文化性因子、DSQ的隔离、交往倾向因子及SSRS的客观支持因子.③情绪障碍组的前5位危险因素是CSQ的合理化因子、DSQ的躯体化、退缩因子、FES-CV的独立性因子及DSQ的抱怨因子;前5位保护因素是FES-CV的文化性因子、DSQ的制止、幽默、同一化、压抑因子以及FES-CV的道德宗教性因子.结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及情绪障碍的发生,关注其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190例犯罪青少年犯罪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罗家洪,陈玉惠,彭林珍,王泰华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系(650031)云南省交通学校昆明市少管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青少年犯罪虽然是少数,但它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目前,研究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因素较...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莉萍  谢永标 《医学与社会》2002,15(6):28-29,31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文章以多元化,系统化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湖南、四川两省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者的精神健康状况,比较湖南省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青少年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差异。方法:在湖南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100 例( 实际完成91 例) 暴力犯罪青少年、65 例( 实际完成64 例) 非暴力犯罪青少年;在四川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90 例( 实际完成81 例)暴力犯罪青少年;在湖南某中学抽取40 例( 实际完成39 例) 高中学生、四川某中学抽取50 例( 实际完成49 例)高中学生作为对照。以儿童少年精神障碍调查筛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表,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Ⅳ为诊断标准调查上述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状况。结果:湖南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86.6%)、物质滥用(17.6%) 和物质依赖(9.9%) 的患病率,湖南非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75.0%) 和物质滥用(11.7%) 的患病率均高于湖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川暴力犯罪组注意缺陷障碍(17.3%)、对抗性障碍(18.5%)、品行障碍(69.1%)和物质滥用(22.2%) 的患病率均高于四川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湖南暴力犯罪组中63.7%、四川暴力犯罪组中55.6%、湖南非暴力犯罪组中45.0% 的青少年犯罪者有犯罪前科。结论:青少年犯罪者精神健康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针对青少年犯罪精神状况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抑郁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患之一,这一诊断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应用已被广泛接受.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7.8%,终生患病率与成人接近,达15%~20%.Fombonne等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有患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更小的趋势.青春期抑郁症发作病程长,复发率高达40%~70%,且常常给其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困难[1-3].自杀已经成为15~24岁人群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青少年自杀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抑郁症.病程越长,自杀的危险度就越高[4,5].考虑到青少年抑郁症的高患病率、严重的危害及相关的高死亡率,亟需对其发病因素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文主要对影响青少年抑郁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以整体观分析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易感脆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了解校外青少年生存状况、同伴关系、艾滋病认知、获得的相关服务等,以整体观揭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脆弱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自填问卷,于2005年10月调查辽宁省鞍山市从事餐饮、娱乐、服务工作和社区无业/待业的校外青少年584人.结果: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为58.9%,65.6%的人从未得到过任何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42.6%,男性(62.3%)高于女性(37.7%),其中30.5%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最近一次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1.2%;28.2%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22人(3.8%)使用过摇头丸、K粉等毒品,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年龄、吸烟、过量饮酒、光顾娱乐场所、月消费高是发生性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艾滋病认知是保护因素.结论:校外青少年在性行为、毒品使用、同伴影响、社会环境以及艾滋病相关服务方面存在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3.
犯罪青少年是犯罪群体的一个特殊类型,他们具有一般罪犯心理结构形成的共同之处,也具 有一般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育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但大多数 人能够在各种矛盾中正常发展,只有少部分青少年在外界消极因素影响下,与内部不良心理 因素结合相互作用而产生犯罪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的不良,往往使其无法 解除各种矛盾和心理压力而易导致心理失衡和行为异常.迄今为止,国内对一般青少年包括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认为青少年行为方式与心理 因素有着密切联系[1,2].本研究旨在对犯罪青少年个体行为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青少年的依恋模式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亲密关系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抽取177例犯罪青少年、80例情绪障碍青少年和163例正常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三组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解决问题、合理化、自责和退避等维度差异显著(F=7.902,8.047,59.009,19.248,5.304,7.596,10.652,6.699,11.009; P<0.05).②情绪障碍组依恋回避与对支持利用度、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470,-0.350; P<0.01);犯罪组依恋回避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r=-0.232,-0.235;P<0.01),主观支持与解决问题呈显著正相关(r=0.272,P<0.01),支持利用度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r=0.258,0.424;P<0.01),依恋焦虑与客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呈显著正相关(r=-0.253,0.300;P<0.01).③情绪障碍组和犯罪组对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求助之间都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犯罪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解决问题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青少年都具有不安全型依恋特征,在社会支持方面均有欠缺,且都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应对方式.两类问题青少年的依恋模式均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但影响路径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北京流动人口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 2005年9月至10月对260名14~20岁的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 校外青少年缺乏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心理社会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性观念趋于开放,却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与家庭幸福、父母融洽、工作稳定、知识、生活技能以及心理社会能力中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同理能力成正相关.青少年的生活技能与母亲文化程度高,对家庭富裕程度满意,工作稳定,知识得分高,社会责任感强,人际关系好呈正相关.预防艾滋病能力与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工作稳定、知识、生活技能和心理社会能力中的情绪控制、同理能力、社会责任感呈正相关. 结论: 校外青少年是感染艾滋病的脆弱人群,把个人层面干预和社会结构层面干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降低他们的脆弱性.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和心理社会能力是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二种健康相关行为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影响青少年利用生殖健康服务的行为、心理和社会因素,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健康服务.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取生殖健康状况及保健水平为中等及以上的4个大城市的10~24岁青少年,对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5019名青少年,其中在校学生占81.5%;将可能影响青少年寻求生殖健康服务意愿的因素分别纳入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与求医行为理论模型,模型拟合检验的x2分别为1365.80和1164.39,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因素基本符合基于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求医行为理论而建立的应用假设模型.结论 有效促进青少年自觉利用健康服务增进健康,必须从心理、行为和社会综合因素考虑,在改善青少年自身行为的同时,还要提供一种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行为确立或改变的支持性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7.
我院校机关职工共有452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17人。自1980年以来14年中因疾病死亡人数共计27人.其中男职工23人,女职工4人.死亡人数占职工总数5.97%. 1.死亡者年龄分布 80岁以上2人,占死亡总数7.4%;70~79岁8人,占死亡总数29.62%;60~69岁11人,占死亡总数40.74%;50~59岁3人.占死亡总数11.11%;40~49岁1人,占死亡总数3.7%;30~39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与个性、家庭、社会均有关联。本文试从生理和心理卫生角度分析劳教青年的性格特征,探讨有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承德市区青少年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生活质量相关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承德市五所中学初中三年级(15-16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承德市青少年过敏性鼻炎问卷调查表",调查分问卷调查及专科检查后确诊两阶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放问卷总数为1000份,回收925份,应答率为92.5%.承德市青少年过敏性鼻炎现患病率为5.3%(49/925),其中男5.44%(27/496),女5.13%(22/429),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过敏性鼻炎危险因素中,34.49%患者有家族史.结论:承德市15-16岁青少年过敏性鼻炎现患病率为5.3%,初步了解承德市区过敏性鼻炎流行情况,为过敏性鼻炎标准化防治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前青少年犯罪人数正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收集资料.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