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吕瑞娟  张运  陈玉国  孙袆  王文君 《新医学》2006,37(6):368-369
目的:探讨ALT升高的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可行性.方法:ACS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血清ALT值分为ALT升高组38例,ALT正常组82例.两组患者在入院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普伐他汀20 mg/d,分别于治疗第10日、30日复查AL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LT的变化,计算两组治疗后ALT升高的发生率.结果:普伐他汀治疗第10日及第30日,ALT升高组与ALT正常组ALT升高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5%比2%,3%比2%,均为P>0.05).结论:ALT升高的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30日内不会出现肝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感染患者多项生化指标动态监测变化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资料齐全的定期行血清生化检查的5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48个月生化指标中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CV-RN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脂酶(CHE)等多项动态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根据慢性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病毒载量高低分为低复制组33例和高复制组18例,高复制组ALT、AST水平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各时间段均高于低复制组,CHE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段低于低复制组,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ALT、AS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血清HCV-RNA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抗-HCV阳性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HCV-RNA及抗-HCV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感染患者一旦感染,抗-HCV指标在长期可较稳定显示阳性,而HCV-RNA则根据病情变化而变化,是灵敏度较高的提醒,同时血清HCV-RNA水平越高,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高,提示病毒复制对肝功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53-3254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脂肪肝患者及6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将6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脂肪肝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检验,观察脂肪肝患者及健康人群的AST和ALT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60例脂肪肝患者中,AST升高36例(60.0%),ALT升高34例(56.7%);对照组60例健康人群中,AST升高2例(3.3%),ALT升高3例(5.0%),观察组脂肪肝患者的AST及ALT升高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健康人群的AST和ALT水平分别为:(30.5±2.9)U/L,(34.6±2.0)U/L;观察组脂肪肝的AST和ALT水平分别为:(64.6±9.4)U/L,(79.9±7.6)U/L,观察组脂肪肝患者的AST及AL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大三阳"与"小三阳"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定量与肝功能指标。方法选取325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化指标和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小三阳组(210例)、大三阳组(115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定量、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三阳组的HBV-DNA、AST、ALT水平均明显高于小三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组各年龄段的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小三阳组(P0.05);大三阳组的ALT、AST水平均随年龄的升高而显著升高,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逐渐升高,但相同的HBV-DNA载量下,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组的HBV-DNA阳性率为90.43%,明显高于小三阳组的3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的血清HBV-DNA载量、肝功能损伤程度比"小三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35例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前S1抗原、HBVDNA和ALT,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35例患者中前S1抗原阳性83例(61.5%),HBVDNA阳性76例(56.3%),二者高度一致(Kappa=0.77,P<0.05);前S1抗原阳性组27例ALT升高(32.5%),前S1抗原阴性组4例ALT升高(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及ALT相关,可作为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复制及肝细胞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技术诊断酒精性肝病(ALD)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的ALD患者99例,根据ALT水平分为ALT升高组55例和ALT正常组,应用ARFI技术检测其肝脏弹性,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不同ALT水平对ARFI技术诊断ALD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绘制ARFI诊断ALD肝纤维化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其诊断界值并计算诊断效能,分析ALT水平对ARFI诊断ALD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 ALD患者肝脏ARFI测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脏炎症程度均呈正相关(r=0.685、0.636,均P<0.001)。ALT正常组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S3期和S4期的曲线下面积均稍高于ALT升高组(0.979 vs.0.837, 0.981 vs.0.8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ALT正常组ARFI诊断肝纤维化≥S2期、≥S3期和S4期的界值分别为1.237 m/s、1.269 m/s、1.413m/s,ALT升高组相应界值分别为1.330 m/s、1.395 m/s、1.653 m/s。结论 肝脏ALT水平对ARFI技术诊断A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ARFI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536例血清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HBV血清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HBV DNA水平,根据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1×103 copy/mL)、B组(1×103~1×105)copy/mL、C组(1×105 copy/mL),贝克曼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检测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组比较分析后发现,大部分肝功能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AST、ALT。B组和C组的ALT、AST相对于A组明显升高(P0.01),B组ALT、AST水平高于C组(P0.01)。536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72.9%,"大三阳"和HBsAg、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4项阳性的血清学模式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0.9%和84.4%,阳性率较高,说明患者体内的HBV处于高复制状态。结论 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无明显相关性,患者应定期检测HBV DNA的水平,清除病毒的复制情况,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肝功能损伤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水平的变化及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88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计算各组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探讨ALT、Cr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CHF患者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42.0%、38.5%,并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患病率也在升高;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清ALT、Cr浓度在升高,且4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中肝功能损伤、肾功能不全相当普遍,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肝肾功能在恶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低于80U/L时,患者体内HBV病毒的复制情况,探讨该类患者有无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方法选取179例慢性乙肝患者,分别测定ALT,HBV病毒载量,HBeAg,并按ALT水平分为三组:I组ALT≥80U/L,Ⅱ组40U/L〈ALT〈80U/L,Ⅲ组ALT≤40U/L。结果①ALT≥40U/L的共130例(72.6%),其中≥80U/L的标本53例(29.6%)。②Ⅰ,Ⅱ,Ⅲ组中,HBV—DNA载量均有阳性出现,分别为16.8%(30/179),10%(18/179),1.7%(3/179),说明各组均有患者处于病毒复制阶段。Ⅰ,Ⅱ,Ⅲ组中,均有HBeAg阴性出现,分别为17.3%(31/179),35.2%(63/179),25.7%(46/179)。③随着ALT水平增高,HBV—DNA载量数值增大,病毒复制处于高水平的标本增多。结论慢性乙肝患者ALT水平80U/L时,尤其是HBeAg阴性的患者,仍可能存在病毒复制。在决定抗病毒治疗前应对此类患者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HBV DNA)载量水平与e 抗原(HBeAg)及ALT 的关系,探讨HBV DNA 载量水平与HBeAg 及ALT 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70 例入院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和50 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ALT、HBeAg 和HBV DNA.采用速率法检测ALT,HBeAg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病例组血清HBV DNA含量高于103 copy/mL 者50 例,HBeAg 阳性47 例,且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 = 0.710,P < 0.001).70 例病例组中有50 例ALT 异常,且其异常率随HBV DNA 含量升高而增加.ALT 水平和HBV DNA 含量相关性差(r = 0.253,P < 0.05);而ALT 异常率与HBV DNA 载量呈正相关(r = 0.877,P < 0.05).结论:HBV DNA 载量与HBeAg 同时检测可提高临床对乙型肝炎感染的诊断.HBV DNA 是反映病毒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ALT 的结果可帮助临床了解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和肝脏的炎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ⅡB期~ⅢC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ⅡB~ⅢC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62例为结直肠癌组,体检健康者84例为对照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滴注完毕,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d,第1~14天;21d为1个周期,至发生严重不良发应或疾病进展停药。结直肠癌组于第1、3、5个周期化疗前1d,对照组于体检日采集外周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比较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第1个周期化疗前1d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直肠癌患者第1、3、5个周期化疗前1d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结果结直肠癌组第1个周期化疗前1d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1.12±8.07)%]、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1.57±0.61)%]、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9.10±3.32)%]、CD3-CD16+/56+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百分比[(17.56±9.28)%]均低于对照组[(44.96±6.34)%、(1.97±0.64)%、(13.93±5.16)%、(20.70±7.55)%](P<0.0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6.58±8.29)%]高于对照组[(21.94±7.88)%](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71.79±9.17)%]与对照组[(70.90±8.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第3、5个周期化疗前1d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2.31±8.13)%、(43.31±8.1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1.67±0.69)、(1.76±0.64)]高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P<0.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8.36±3.58)%、(8.18±2.29)%]低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71.86±10.71)%、(72.56±11.45)%]、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8.22±11.82)%、(27.46±10.57)%]、CD3-CD16+/56+NK细胞百分比[(19.05±10.13)%、(18.63±11.66)%]与第1个周期化疗前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可增强CD3+CD4+T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CD19+B淋巴细胞相关的体液免疫,对CD3-CD16+/56+NK细胞参与的固有免疫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TIM-3+T细胞、CD4+CD45RA+T细胞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21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组,并以同期168例非冠心病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根据GRACE评分结果对ACS组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为低危组(GRACE<109分,68例)、中危组(109分≤GRACE≤140分,62例)以及高危组(GRACE>140分,82例)。检测各组CD4+TIM-3+T细胞、CD4+CD45RA+T细胞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4+TIM-3+T细胞、CD4+CD45RA+T细胞水平与ACS患者GRACE评分之间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TIM-3+T细胞、CD4+CD45RA+T细胞水平诊断ACS患者的价值。结果研究组ACS患者生化检查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利钠肽前体(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CD4+CD45RA+T细胞、CD4+TIM-3+T细胞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HDL)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高、中、低危组3组ACS患者间生化指标和CD4+TIM-3+T细胞、CD4+CD45RA+T细胞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的CD4+TIM-3+T细胞水平、CD4+CD45RA+T细胞水平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644、0.51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4+TIM-3+T细胞诊断高危ACS患者最佳截断值为0.129,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90~0.91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27%、78.46%。CD4+CD45RA+T诊断诊断高危ACS患者最佳截断值为0.16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95%CI:0.874~0.9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61%、80.77%。且低CD4+TIM-3+T细胞组和低CD4+CD45RA+T细胞组患者发生院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高CD4+TIM-3+T细胞组和高CD4+CD45RA+T细胞组(P<0.05)。结论ACS患者CD4+CD45RA+T细胞、CD4+TIM-3+T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二者均与ACS患者GRACE评分呈正相关,并对预测高危ACS和患者预后情况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的抗原表达特征和功能标记物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初诊AML患者临床样本以及24例健康对照样本中的NK细胞表面标记物以及其功能指标,包括激活性受体NKG2D、NKP46、DNAM-1和杀伤标记颗粒酶B、穿孔素.结果:56例AML患者参照W...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对AML患者骨髓液中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为提高AML患者治疗效果与长期生存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8月在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AML患者70例,并以25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然后AM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治疗组(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和非联合治疗组(单纯化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液中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骨髓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17(IL-17)的浓度。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CR及DFS期AML患者的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显著低于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P<0.001),且DFS期AML患者的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化疗组AML患者CR期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用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组AML患者的上述指标则与对照组无差异;单纯化疗组AML患者CR期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高于联合治疗组AML患者(P<0.05)。联合治疗组的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CR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患者(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患者(P<0.05)。结论: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显著减低。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治疗AML可明显提高CR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患儿EBV-DNA载量与机体免疫及肝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该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EB V-DNA阳性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EBV-DNA载量的差异分成低载量组(<5×104 copy/mL)44例、中载量组(5×104~5×105 copy/mL)24例和高载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PD-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allo-HSCT(移植组)后1、2、3、4.5、6个月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各标本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水平进行监测,分析移植组和对照组的PD-1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allo-HSCT后1、2个月PD-1在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3、4.5、6个月PD-1在CD3^(+)CD4^(+)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移植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在CD3^(+)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allo-HSCT后早期PD-1在CD3^(+)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较正常水平升高且随移植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在CD3^(+)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于移植后早期呈现一过性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 )在乳腺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诊治的245例乳腺肿瘤患者(包括恶性乳腺肿瘤139例和良性乳腺肿瘤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CD69,HLA-DR以及Tregs的表达。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乳腺肿瘤患者的CD3+CD25+T淋巴细胞,CD3+HLA-DR+T淋巴细胞和CD8+HLA-DR+T淋巴细胞均明显上升,且恶性肿瘤患者较良性肿瘤患者升高更显著。此外,Tregs在恶性肿瘤患者的百分比较良性肿瘤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均升高,恶性肿瘤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较良性肿瘤患者升高显著,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在肿瘤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和HLA-DR表达明显升高,密切监测可辅助临床对乳腺肿瘤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CXCR5+T细胞(Tfh)及CD4+CD25+FoxP3+T细胞(Treg)数量和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AIH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0例AIHA患者,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fh及Treg细胞的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1,IL-10的水平及IL-21/IL-10比值变化,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AIHA患者PBMC中Tfh细胞及IL-21因子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Treg细胞及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Treg与IL-21/IL-10比值均升高(P<0.05),且IL-21/IL-10比值变化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P<0.05)。结论 Tfh及Treg细胞的比例异常及相关细胞因子IL-21/IL-10比值变化可能参与AIHA患者的免疫紊乱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2月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就诊的轻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轻型组)35例、重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型组)11例,以健康体检者(NC组)20例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检测三组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CD4+T,CD8+T,CD4+/CD8+)、B淋巴细胞数及NK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数(比例)、CD4+T细胞数(比例)、CD8+T细胞数(比例)、B淋巴细胞数(比例)、NK细胞数(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774~0.121,P<0.05),且重症组比轻症组降低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852~1.208,均P<0.05);两组患者的CD8+T细胞数和CD4+/CD8+较对照组有所升高(t=-0.142~0.256,P<0.05),但轻症组与重症组组间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淋巴细胞数及B淋巴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0.065,-0.352,P<0.05),且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t=-0.744,-0.11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K细胞比例在重症组可见明显升高(t=0.011,P<0.05),而在轻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059~0.201,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患者机体细胞免疫水平降低,重症患者可见免疫监视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肾组织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7例活跃期MPA患者(MPA活跃组)和18例缓解期MPA患者(缓解组),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