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虎晓岷  尹晓涛  王家同 《医学争鸣》2005,26(16):1523-1525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产生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对92名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在HAMD分数、过去一年内生活事件频数、生活事件紧张总值、负性生活事件分值、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的分值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HAMD分值.结论: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浆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水平与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或门诊部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自杀未遂31例(自杀未遂组),无自杀行为32例(无自杀行为组),选择同期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BDNF水平,并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DNF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自杀未遂组血浆BDNF水平明显低于无自杀行为组和对照组[(768±221)ng/L比(1024±193)ng/L,(1376±191)ng/L,P<0.05];对照组血浆BDNF水平高于无自杀行为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BANF是自杀行为出现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血浆BDNF水平存在关联性。在预测抑郁症自杀行为方面,血浆BDNF水平最佳切点值为812.94 ng/L,其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81.7%。自杀未遂组血浆BDNF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HAMD24总分、HAMA24总分、BDI总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BDNF水平影响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BDNF水平降低是生物学危险因素之一。当抑郁症患者BDNF水平降低时应注意抑郁症患者是否会出现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3.
刘碧秀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3):1055-1055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制的抑郁症自杀未遂调查表和Hamiltion抑郁量表(HAMD),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70例进行调查,以同期住院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160例为对照。结果:自杀未遂HAMD总均分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绝望感对自杀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抑郁情绪、自卑感和自知力。结论:有自杀行为与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在临床症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自杀未遂患者自杀行为中的作用,为制订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WHO健康问卷、生命质量、Beck抑郁和焦虑问卷、Braatte冲动问卷和Buss攻击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应付方式等问卷对在急诊室留观诊治的132例自杀未遂患者和按1:1匹配筛选的躯体疾病对照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未遂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差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17.07±3.07)分和(9.76±7.11)分;对照组(13.42±3.31)分和(17.08±3.81)分,均P<0.05],Beck抑郁和焦虑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15.22±11.22)分和(27.87±7.24)分;对照组(6.87±6.36)分和(26.22±5.44)分,均P<0.05];自杀未遂患者的冲动性和攻击性高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 87.67±20.08)分和(73.74±19.61)分;对照组(73.34±14.54)分和(63.78±16.44)分,均P<0.05];社会支持利用评分低于对照组[(6.53±1.84)分和(7.78±1.72)分,P<0.05];自杀未遂组患者自责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3.42±2.44)分和(2.35±2.04)分,P<0.05],而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等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年限、生命质量、健康状况、Beck抑郁评分、冲动性评分、合理化、支持利用度、计划性评分、躯体冲动、愤怒等11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自杀未遂者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焦虑抑郁、冲动和攻击性人格特征,以及不同的应对方式在自杀行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及自杀观念与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探寻自杀行为可能的生物学标记,为早期识别和干预自杀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参照CCMD-2-R、DSM-Ⅳ诊断标准,选取52例有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自杀未遂)的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6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全血标本,抽提DNA,扩增5-HT2A受体基因片段,鉴定基因型.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0.O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杀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0.52)明显高于对照组(0.39)(χ2=3.91,P<0.05),3种基因型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χ2=6.12,P<0.05).自杀组与对照组之间3种基因型的两两比较显示TT与CC相比、TC与CC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χ2=5.02,P<0.05).自杀行为(自杀未遂)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自杀行为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0.58)明显高于对照组(O.39)(χ2=6.13,P<0.02).基因型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χ2=9.18,P<0.02).结论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与自杀行为相关,102C型等位基因频率与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56例(自杀未遂组)、无自杀行为患者85例(无自杀组)以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清T3、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自杀未遂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低于无自杀组和健康对照组(F值分别为4.937和5.011,均P〈0.05)。结果提示低血清L、FT3水平在评估抑郁症自杀风险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农村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山东省6个县及县级市收集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的病例409例,采用相关自杀态度问卷进行访谈。结果 成功获得386例病例的自杀态度资料。自杀知识3个问题知晓率分别为24.7%、59.6%和52.6%,家庭经济和精神疾病影响自杀知识的知晓率(P<0.05);14.5%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肯定、认可、理解或宽容的态度,51.6%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33.9%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反对、否定、排斥或歧视的态度,患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肯定、认可的态度(P<0.05);81.3%的病例同意自杀行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否定自杀的社会重要性。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不同程度自杀意图的病例对于自杀的态度有所不同。结论 不同特征的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不同,干预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服农药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点上选取6个县(市)作为调查点,自杀未遂病例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共获得409例,按照自杀方式分为服农药组和其他方式组,比较两组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等。结果 409例自杀未遂病例平均年龄(43.9±13.3)岁;女277例(67.7%);服农药组344例(84.1%),其他方式组65例(15.9%)。服农药组女性所占比例低(65.7%),焦虑、抑郁、绝望量表评分偏低(P<0.05)。服农药自杀未遂者采取自杀行为的隔离性较低(39.0%)。两组自杀意图量表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4.40±2.66 vs 4.97±2.57, t=1.58, P=0.120)。多因素结果显示,与其他方式组相比,服农药组多已婚,无躯体、精神疾病(P<0.05)。结论 服农药自杀未遂者具有特别的社会心理学特征,预防的重点应为规范农药管理和加强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提出预测性指标。方法对137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一般情况、临床分型、临床主要症状的调查,并按有无自杀观念、自杀行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用χ2检验、多元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9.20%,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杀行为的发生主要与性别、妄想、早醒、运动迟滞、绝望感有关,自杀观念、自杀行为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主要影响因素有绝望感、迟滞、妄想、早醒。结论自杀观念不能作为预测自杀行为的指标,而临床主要症状可以作为预测抑郁症自杀行为的指标,为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调查76例近1个月内有过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组)和9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近1月内没有过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和自杀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比值比)为有过自杀未遂史(5.232)、目前非现婚(4.111)、自杀前有急性应激事件(3.355)、未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药(2.569)和病程短(1.527)。结论:有过自杀未遂史、目前非现婚、有急性应激事件、未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药和病程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自杀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