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后的特点,评估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共91个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原发性肝癌(HCC)动脉相早期呈整体增强,呈快进快出高增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早期周边先环状强化或直接整体强化,门脉相及延迟相迅速消退,呈"黑洞"征表现;胆管细胞癌动脉相早期周边开始强化,至门脉相早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呈慢进快出高增强.肝血管瘤呈典型的慢进慢出高增强,肝腺瘤呈快进慢出低增强,肝脓肿呈网格状快进快出低增强.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轮辐状"快进慢出高增强,不均质脂肪肝及肝硬化结节呈等增强,其增强方式与周围肝实质一致.结论 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有不同的超声造影特点,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的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的图像特征,其中16例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3个炎性病灶的灰阶超声表现:形态规则15个,不规则18个;边界清晰21个,不清晰12个;内部可见液化区5个,无明显液化区28个;有占位效应13个,无明显占位效应20个。超声造影特征表现:病灶动脉期呈周边环状增强25个;内部可见分隔增强16个;肝段增强14个。延迟期呈低增强15个,同时伴形态不规则11个、无占位效应10个。结论:结合超声造影与灰阶超声图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茹  林剑英  李活霞  黄邹琴 《广东医学》2008,29(10):1693-1694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影成像技术在肝脏局灶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0例患者共45个肝内实质性局灶性病灶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多表现为动脉期呈快速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增强,门脉期快速消退,呈等或低增强,延迟相病灶的增强信号消退更明显,呈低增强或黑洞征;肝血管瘤多表现为动脉相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增强信号继续向心性填充,延迟相无消退,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肝硬化结节及不均匀脂肪肝表现为自动脉相至门脉相及延迟相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均匀性增强,病灶边界消失。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不同肝脏病变血流灌注的特征,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中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均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或缓慢消退,肝实质相呈现低回声区;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性充填式增强,并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快速增强,但在实质期开始消退;肝转移癌与肝脓肿及囊肿伴感染虽都在动脉期周边增强,但消退时间不同,转移性肝癌在门脉相开始消退,至实质相呈低回声,而肝脓肿和囊肿伴感染则在实质相缓慢消退;2例局灶性炎症,2例脂肪肝及2例慢性肝病的动脉相、门脉相、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有不同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能明显提高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增强特征,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为明确诊断,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31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肝炎性假瘤2例,病变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2例经组织学活检未能明确病理性质,经严密动态观察4mo无变化,目前仍在随诊中。结果31例患者29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表现为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转移性肝癌8例增强模式表现不同,5例动脉期快速增强,但增强的程度不同,3例增强不明显,但延迟期均减退;肝血管瘤6例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期周边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延迟期无退出,增强的时间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增强较明显,其中3例动脉早期可见自中心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增强血管影,1例呈均匀团状增强,之后持续增强至大部分延迟期,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延迟期开始轻度退出;肝炎性假瘤2例在动脉期不均匀增强并呈网格样灌注;消退时间不一;2例增强不明显,无明确改变,经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活检也未能得出明确结果。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中形成不同的增强方式,从而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6.
肝脏实质占位性病变的动态灰阶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研究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增强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共58个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29个,转移性肝癌4个,肝血管瘤8个,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2个,肝脏炎性假瘤2个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个。造影剂选用浓度为400mg/ml的Levovist经肘部浅静脉快速注射。结果:超声造影后不同肝肿瘤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增强方式可分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斑片状增强和无增强四种。肝恶性肿瘤的增强特征为动脉期快速增强而门脉期消退;肝血管瘤表现为肿块增强呈周边增强型,并逐渐向肿块中央填充: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增强并持续整个门脉期;而肝脏炎性假瘤始终未见增强。结论: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对肝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张立平  杨斌 《安徽医学》2012,33(10):1353-135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肝脏超声造影,实时动态记录超声造影过程,观察病灶区造影剂的灌注过程及造影前后声像图特点。结果 57例肝占位患者中,多囊肝1例,肝血管瘤21例,肝癌20例,肝癌合并肝血管瘤2例,局灶性增生3例,肝血管瘤合并局灶性增生1例,不均匀性肝脂肪浸润8例,肝包虫病1例。其中多囊肝,肝包虫病未见造影剂充填,其余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过程。肝癌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血管瘤表现为向心性环状增强;局灶性增生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不均匀性肝脂肪浸润则未见造影剂聚集,与肝实质呈均匀强化。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提高肝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艳男 《包头医学》2012,36(4):215-217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CEUS)中肝脏占位性病变(FLL)的不同图像特点。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HCC)及肝内血管瘤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肝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2例原发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点,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HCC多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显像,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对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样填充,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结论:HCC及肝血管瘤在实时超声造影中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相特点,可以帮助提高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患者共106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所有病例均与增强CT对照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肝癌23例,胆管癌2例.转移性肝癌11例,血管瘤2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局灶性脂肪缺失16例,肝硬化增生结节7例。造影剂选用SonoVue,浓度为8μL/mL,经肘部浅静脉快速推注。结果106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肝癌动脉相表现为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在实质相显示为低回声;血管瘤呈周围向心性环状或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及实质相进一步增强,持续较长时间;局造性结节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整体增强,部分病例显示为车轮状;肝硬化增生结节与局灶性脂肪缺失的造影增强特征与肝实质一致。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慢乙肝肝内微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慢乙肝患者共85个肝脏微小占位性病变(≤2.0cm)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所有病例均与增强CT或MRI对照,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其中原发性肝癌14例,血管瘤1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46例,局灶性增生结节2例,局灶性脂肪缺失5例。造影剂选用SonoVue,浓度为8uL/ml,经肘部浅静脉快速推注。结果 85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表现,14例肝癌动脉相表现为均匀性快速增强,10例门脉相快速消退为低增强,4例延迟相缓慢消退为低增强;18例血管瘤呈周围向心性环状或结节状高增强,门脉及延迟相进一步增强,持续时间较长;4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与肝实质同步增强;局灶性脂肪缺失表现也与肝实质同步增强。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对慢乙肝患者肝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83个肝脏肿瘤患者123个病灶进行检查,并比较不同病变的肝脏超声造影增强的特点。结果:所有103个肝脏恶性肿瘤动脉期或门脉期均表现为快速增强,98个(95%)延迟期快速退出,仅有5个(5%)缓慢退出。其中69个肝细胞癌病灶中53个(77%)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均匀增强,16个(23%)由于病灶中央有低回声表现为不均匀增强,66个(96%)表现迅速快退,仅3个(4%)表现为缓慢退出。在34个转移性肝癌病灶中,24个(71%)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增强,10个(29%)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期的均匀增强,32个(94%)表现为快速退出,2个(6%)表现为缓慢退出。而另外在20个肝良性肿瘤中,18个(90%)表现为缓慢不均匀增强,14个(70%)表现为轻度增强,20个(100%)表现为缓慢退出。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卢造影剂SonoVue,对9例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血管瘤,2例肝硬化结节病例进行实时灰阶超卢造影检查,观察各病灶内及肝实质的造影剂动态灌注过程。结果:超声造影后,不同性质的病灶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增强表现。原发性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而后快速消退;转移性肝癌动脉相表现多样,实质相呈明显的低回声“缺损”区,并且于实质相发现了更多病灶;肝血管瘤动脉相见周边环状增强、而后呈向心性填充;肝硬化结节与周围肝实质呈同步改变。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检出和诊断符合率,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硬化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超声造影36个肝癌病灶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特征,其中30个病灶在动脉期病灶内表现为造影剂呈球形快速填充,门脉期提前廓清,而在延迟期病灶完全廓清呈低回声改变,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环状向心性快速填充,门脉期至实质期始终同步廓清;而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中有8个在动脉期呈现快速球形填充,在门脉期提前廓清,呈"快进快出"特征;5个肝血管瘤病灶中3个在动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缓慢廓清。增强CT检查中,35个肝癌病灶33个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2个未见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分别逐渐消退;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度强化,在门脉期呈现高度强化;4个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门脉期持续等强度强化,而延迟期呈现高度强化。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病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患者,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更为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肝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于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3例患者共81个肝小血管瘤先后进行常规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小血管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注射对比剂后,全部81个肝小血管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60个表现为超声造影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增强,21个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所有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对比剂均呈现填充的增强过程。64个病灶(79.0%)在门脉期或延迟期呈完全填充,17个病灶(21.0%)呈不完全填充。门脉期及延迟期呈高回声改变者56个,等回声改变者20个,低回声改变者5个。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肝小血管瘤的符合率分别为77.8%(63/81)和96.3%(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以敏感地显示肝小血管瘤的动态增强特征,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确诊22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丸式注入超声造影剂Sono Vue2.4ml,在反向脉冲序列成像的低机械指数下实时观察肝脏血管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结果2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在造影早期(动脉相或门脉相)发生周边环状强化或斑点状强化,并且缓慢向心性充填式增强,实质相肿瘤完全或大部分强化呈强回声,强度高于周围的肝实质;1例患者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门脉相与实质相持续增强,其回声高于周边的肝组织;1例患者仪表现周边增强,中心始终不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血管瘤时有特征性表现,是诊断肝脏血管瘤的又一种新方法,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8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始增时间及始退时间,并观察分析病灶增强方式。结果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均可小于30秒;始退时间小于90秒全部为恶性病灶,大于180秒消退者主要是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组始增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主要呈整体均匀增强或不均匀增强;肝转移癌呈周边环状增强或整体增强;肝血管瘤主要呈周边节结状增强;FNH主要呈自中央轮辐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动态灌注过程,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常肝、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 选择1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7个原发病灶,依据肝背景不同分为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观察3种肝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种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 结果: 本组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但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的灌注参数,对病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