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洞庭湖洲垸亚型疫区采取不同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选择西洞庭湖洲垸型疫区五一村为试点,连续27年分阶段实施常规防治、人畜同步化疗、化疗结合改水的不同防治措施,观察人畜病情和螺情的变化。结果湖沼型洲垸亚型重流行区,常规防治措施,居民感染率维持在33.10%~34.73%的较高水平。以人畜同步扩大化疗为主的措施,人群感染率、耕牛感染率分别从30.00%以上降至10.00%左右,儿童新感染率从15.00%下降到5.00%以下。化疗结合改水居民感染率维持在2.66%~7.61%,儿童新感染率为1.20%~3.70%。各阶段垸外易感地带感染性钉螺无明显变化。结论人畜同步扩大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短期可迅速降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是控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但化疗措施仍无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科学制定此类疫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洲滩螺情和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结果金红村实施健康教育结合人群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综合防治措施,2005~2007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22%、0、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3%、5.63%、2.35%;洲滩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058、0.0045、0.0039只/0.1m2。结论金红村监测点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但洲滩感染螺密度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处较高水平,应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和控制传染源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四川省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观察化疗和灭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西昌市大兴乡为试验区,化疗加灭螺试验组实施人群扩大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单纯化疗试验组仅实施人群扩大化疗。试验前、后用粪检方法检查试验区的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试验前化疗加灭螺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3·7%、41·2%。试验期间化疗加灭螺组和单纯化疗组的化疗覆盖率在51·9%~56·4%之间,化疗加灭螺组的灭螺面积覆盖率为28·0%~31·4%。试验实施2年后,化疗加灭螺组感染率由43·7%下降到11·7%,单纯化疗组感染率由41·2%下降到30·3%。结论在四川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实施扩大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能有效地降低血吸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观察其防治效果。方法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爱国村、新和村和光辉村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和人居环境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连续4年定期监测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水体危险性、虫卵对环境污染状况变化。结果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原属一类疫区的爱国村由试点前2004年的11.35%下降至2008年的0.18%,下降幅度为98.41%;二类疫区的新和村和三类疫区的光辉村均下降至0。人群血吸虫感染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27.57%和61.98%下降至2008年的3.82%和7.47%。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轻。试点区草洲感染螺点数2004年为49个,2008年无感染螺点;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点数和水体危险性均大幅度下降。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取得净化草洲、有效防制人群再感染的效果,亦有利于改变疫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并减轻其他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5.
两个山丘型疫区牛血吸虫病疫情动态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牛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正确评估防治效果、制订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山丘型疫区仁美和大仓作为观察点,采用毛蚴孵化法检查牛血吸虫感染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牛感染率;入户调查家畜放牧行为,每年4、9月调查野粪和钉螺分布及感染率。结果与1993年比较,2007年仁美和大仓观察点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98.4%和93.8%;感染度亦呈下降态势,至2007年基本以低感染度为主。1995年以后仁美观察点野粪阳性率为0,大仓点至2007年处于较低徘徊状态;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自然环境特殊,疫区往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加大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力度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疫情。要彻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还必须加强钉螺孳生环境改造和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的实施效果。方法在湖南安乡县的2个邻近乡(镇)各选择7个行政村为试点村和对照村,每年均开展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等常规血防措施。2005年,在试点村淘汰所有存栏牛和羊,并辅以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等巩固措施。2005-2011年采取统一的调查方法对人群和钉螺感染情况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在干预后的第3年降至1%以下,垸外无感染螺。对照村第4年后感染率仍徘徊在2%~3%。淘汰牛等传染源控制措施使试点村近50%的人口免于感染或再感染血吸虫。结论淘汰或杜绝散放牛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控制策略的核心技术,有助于该类疫区早日实现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2种不同防治策略的效果,为优化血吸虫病重疫区防治策略、控制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同类型的2个村,分别采取健康教育 扩大化疗与综合防治对策2种不同策略,用粪检方法检查人群感染率,按流行病学方法调查钉螺面积,根据当地用工及血防费用情况计算投入,进行5年对比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 扩大化疗与综合防治村的人群感染下降率、钉螺面积下降率、年人均防治费用投入分别为73.6 5 %和6 6 .31%、14 .2 0 %和4 0 .6 0 %、5 .98元和19.81元。结论 健康教育 扩大化疗策略疫情下降明显,且年人均投入少,可在垸内湖沼型血吸虫病重疫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云南省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化疗后维持巩固方案。方法 在原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的坝区,经连续人、畜同步化疗后,选择居民感染率降至8%左右的中和行政村。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约1000人。A组3 -60岁人群每年用IHA筛检约600人,阳性者化疗,扩大化疗至400人左右。B组每年用询检法筛检3-60岁人群,确定化疗对象400人左右。每年春秋两季各组在村庄周围及交叉路口周围环境查灭螺1次,化疗25%的牛群,干预措施连续2年。结果 A组居民感染率下降78.00%,儿童感染率下降64.40%,钉螺自然感染率下降16.66%,感染螺平均密度下降60.03%。B组居民感染率下降84.12%,儿童感染率下降78.77%,并且于第2年秋季及效果考核时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用IHA筛检及询检法筛检各化疗50%人群。辅以桂冠周围易感环境灭螺方案匀可作为云南省重疫区连续化疗后的维持巩固措施,而且B方案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当前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以流行村为单位 ,统计全省疫区1996~ 2 0 0 3年各项疫情指标 ,结合各年度疫情专题调查材料 ,分析全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和流行特点 ,提出防治对策。结果  1996~ 2 0 0 3年 ,全省人群与耕牛感染率下降 5 3 .9%和 5 9.6% ;疫区人群年均急感发病率呈波动状态 ,波幅 1.8/ 10万~ 5 .0 / 10万 ;全省螺情仍呈上升态势 ,钉螺面积净增 8.10km2 。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主要表现为 :以青少年成批急性感染为主的突发疫情 ,钉螺面积扩大与螺密度增加 ,未控制流行区人畜重复感染严重 ,内陆流行乡村疫情回升等。因此 ,做好区域性防治规划 ,控制人群的感染与发病 ,加强钉螺的监测与控制措施 ,是当前全省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分析铜陵市2007~2013年不同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钉螺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7~2013年螺点卡报表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资料,分析不同年份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趋势,比较流行类型和程度不同的地区上述指标的年间变化。 结果  2007~2013年间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32.28hm2和29.68hm2,分别下降了10.69%和100%,江洲湖滩地区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百分比为39.64%~51.93%,山丘地区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百分比为2.95%~3.51%。2007~2013年钉螺感染率由0.148%下降到0,下降了100%(χ2=27.82,P<0.01)。7年间江洲湖滩地区新查出钉螺面积0hm2,山丘地区新查出钉螺面积6hm2(占100%),江洲湖滩、山丘型期间实有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7.66%~97.92%、2.08%~2.34%。 结论  铜陵市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策略为主的综合治理力度,同时根据湖沼型和山丘型地区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不同特点,制定一环境一策,并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逐步消灭钉螺孳生的环境,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析安徽马鞍山市辖区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评估到2015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风险。方法 009~2013年期间,通过免疫学和病原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畜病情监测;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螺情监测;同时,通过人畜化疗和钉螺控制措施开展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结果2009~2013年,人群治疗及扩大化疗2 060人次,采用IHA法共筛查20 622人次,血检阳性率平均为3.75%,处于徘徊稳定状态;kato法粪检查病1 526人次,均未查出阳性。5年间家畜扩大化疗279头次,家畜查病231头次,均未查出阳性。2009~2013年,开展药物灭螺611.3 hm2,环境改造灭螺10.7 hm2,开展螺情监测3 152 hm2,均未查获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从2009年0.205只/0.11m2下降到2013年的0.007 5只/0.11m2,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有螺面积比2009年下降44.1%。结论2009年以来,马鞍山市辖区血吸虫病疫情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5年间均未查出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和有螺面积逐年下降,距离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差距逐渐缩小。目前主要障碍仍然是辖区尚有较大面积的钉螺分布环境。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方法:按照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策略,于1992-1998年在全省项目地区实施防治规划,并同步进行纵向观察,对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自然感染率、阳性钉螺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实施项目后,流行范围大幅压缩,34个项目县(市、区)中,先后有16个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4个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有14个未控制流行;项目地区流行人口减少了59.85%;人群感染率下降48.10%,家畜(牛)感染率下降51.85%;而易感染地带面积、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均明显上升,特别是阳性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上升了111.08%和93.71%;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明显较内陆、山区严重。结论:世行贷款血防项目实施后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沿江地区尚未能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项目结束后,如果防治措施有所放松,将会出现疫情反弹,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91-1995年在皖苏两省江滩型地区实施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优化防治对策的研究。结果表明,江滩型地区传染源种类较多,在传播中的地位依次为牛、猪、人等;人群接触疫水以生产性、生活性方式为主,且因地而异,接触强度以游泳最甚;感染性钉螺分布与植被种类及人畜活动频度有关,并呈负二项分布的规律;疫区形成与滩地崩长、变迁密切相关;江滩型疫区退垦还滩后在有效监测下疫情变化不大;长江水位及降雨量是影响该类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综合比较几种优化防治对策的螺、病情控制效果和费用一效果,提出在现阶段以“疾病控制”为主要目的时,江滩型流行区宜选择“人畜化疗+健康教育”的策略,在经济条件合适的地区,宜采用“人畜化疗+健康教育+滩地治理”的策略;在疫情基本控制的地区,宜采取“人畜反复查治+消灭阳性螺点”及“重点人群和耕牛化疗+健康教育+易感带灭螺+个人防护”的策略,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5.
2000~2004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监测点疫情的监测,观察2000~2004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态势。方法在江苏省设立12个疫情监测点,每年对钉螺情况和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等调查,纵向监测全省疫情的变化。结果全省大部分监测点螺情回升,2004年比2000年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上升了97.97%和3.33倍;尤其是未控制的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快速增长。耕牛感染率有所下降,2004年比2000年下降了50.18%。居民平均感染率在0.04%~0.15%之间,稳定地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在2000~2004年间有所回升,期间防治措施虽发挥了良好的控制疫情效果,但其力度与疫情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社会、自然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继续加强监测,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特大洪水溃堤后对血吸虫病疫情影响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特大洪水溃堤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年特大洪水溃破的凤仪洲作为观察对象,对溃堤后螺、病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灾前有关年份疫情资料及水旱特征资料。结果 1998年溃堤后,滩地钉螺面积增加了56.2%,灾后阳性螺密度升高,居民感染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引起疫区扩大。结论特大洪水溃堤,将对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观察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桔洲景区水域水体安全性。方法 方法 了解2003-2012年间实施的防治措施, 调查洲滩钉螺分布和两岸居民、 水上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 采用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结果 结果 湘江长沙城区段2003年钉螺面积为471 hm2 , 2012年为28.81 hm2 , 下降了93.88%; 11个有螺洲滩通过环境改造已有9个未查到活螺, 其余2个活螺密度已降至0.006只/0.1 m2 以下, 并连续7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桔洲景区原有钉螺孳生地已彻底改造, 自2008 年起连续5年未查到活螺, 景区水域及其上游已无敞放家畜, 哨鼠实验测定水体感染性已连续10年为阴性, 2003年居民感染率为3.63%, 2010年后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例。结论 结论 湘江长沙城区段血吸虫病疫情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桔洲景区水体安全; 但仍需加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纲要(2010-2015年)》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江苏省10个设区市的6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以县(市、区)为单位收集2010-2015年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2010-2015年,江苏省累计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2 465 911人·次,累计查出血检阳性16 974人·次、粪检阳性8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5 145人·次,扩大化疗40 460人·次;开展家畜查病127 636头·次,家畜扩大化疗51 619头·次;开展药物灭螺18 604.84 hm2。至2015年底,全省已连续5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和家畜血吸虫感染,连续6年未发生本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钉螺分布面积下降至1 977.18 hm2,较2010 年下降了55.24%。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纲要(2010-2015年)》实施后,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各项防治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危险因素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安徽省当涂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的自然因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4年当涂县114个历史流行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耕牛感染和钉螺分布资料,应用PCI、ENVI、ArcGIS软件从SPOT5卫星图像中提取当涂县水系分布矢量图并建立空间数据库,用秩回归分析变量间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 90%的现有流行村分布于距水系距离<1 404 m的范围内.钉螺感染率(x1)、耕牛感染率(x2)、历史流行村距水系的距离(x3)均与人群感染率(y)相关,用逐步秩回归法建立的方程为:y=42.190 79+0.290 26x1+0.453 65x2-0.477 65x3.3个因素中对人群感染率的影响程度最大的为历史流行村距水系的距离,耕牛感染率的影响次之,钉螺感染率的影响最低.3个因素可以解释人群感染率总变异的60.5%.结论应加强通江河道附近地区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人群血吸虫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