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缺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dWistar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or组),乳剂对照组(Nor-L组),缺氧6h后复氧24h组(Ano组),加异丙酚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ro1组),加异丙酚50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ro2组)。检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凋亡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性并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组比较,Ano组细胞大量凋亡,[Ca2+]i和MDA含量升高,SOD和GSH活性均降低(P<0.01),未凋亡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与Ano组比较,Pro1组和Pro2组凋亡明显减少,[Ca2+]i和MDA含量降低,SOD和GS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升高(P<0.05,P<0.01),细胞形态正常。Nor组和Nor-L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通过抑制缺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内钙超载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而发挥保护作用,其作用效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rc激酶抑制剂PP2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
(H/R;缺氧8 h/复氧24 h),PP2 +缺氧/复氧组(PP2+H/R;缺氧前给予10 μmol/L PP2作用24 h)。MTT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
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中Src激酶、Bax及Bcl-2的蛋白
表达。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H/R 损伤后细胞存活率降低,而在使用PP2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增加(P<0.01);流式细胞术实
验结果显示H/R 损伤后细胞凋亡增加,而在使用PP2预处理后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显示H/
R 损伤后Src激酶表达增加,用PP2预处理后Src激酶表达降低。H/R 损伤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比值增加,在用PP2预
处理后Bax/Bcl-2的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PP2可对星形胶质细胞H/R损伤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rc激酶的
蛋白表达和激活抗凋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氧糖剥夺/复氧后对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通过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 2和Bax表达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扰组、对照组,用携带大鼠HMGB1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载体干扰星形胶质细胞抑制HMGB1表达后进行氧糖剥夺/复氧处理,氧糖剥夺6 h、复氧24 h后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NA干扰效果,通过MTT细胞存活实验检测细胞损伤,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最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经过氧糖剥夺/复氧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内HMGB1表达明显升高(P<0.001), 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下降(P<0.001),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数增多(P<0.001), 凋亡相关蛋白Bcl 2/Bax蛋白比值下降(P<0.001);与模型组比较,RNA干扰有效抑制HMGB1蛋白表达(P<0.001), 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升高(P<0.001),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数减少(P<0.001), 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蛋白比值升高(P<0.001)。结论:氧糖剥夺/复氧后HMGB1的释放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及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caspase-3、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细胞缺氧培养30min再复氧,或加入不同浓度异丙酚孵育30min后再进行缺氧复氧处理,在复氧不同时相点(2、6、24和48h)以流式细胞仪计数凋亡细胞数量,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氧复氧后内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复氧2h凋亡细胞数量开始增加,复氧6h时升高显著,至24h达峰值;异丙酚明显抑制复氧后细胞凋亡的发生。正常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较低,随复氧时间延长Bcl-2表达明显下调;25μmol/L异丙酚预处理可使复氧后内皮细胞Bcl-2表达升高,与相应缺氧复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0、100μmol/L异丙酚组作用相似,不同浓度异丙酚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缺氧复氧损伤使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复氧24h后达高峰;异丙酚预处理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下调caspase-3表达(P〈0.01)。结论异丙酚降低缺氧复氧损伤所致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缺氧复氧引起的caspase-3活化、上调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彦  杨静  李天佐 《北京医学》2008,30(9):546-548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损伤反应的影响.方法 培养12d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再培养24h组(Nor组)、缺氧4h后复氧24h组(Ano组)、加异丙酚500μmol/L缺氧4h后复氧24h组(Pro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免疫组化方法 测定nNOS蛋白含量,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神经元凋亡率.结果 缺氧后Ano组nNOS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加入异丙酚后能减少nNOS蛋白含量(P<0.01)和细胞凋亡率(P<0.05),Pro组细胞存活率较Ano组增加(P<0.05),但与Nor组比仍下降(P<0.05).结论 异丙酚能提高体外海马神经元的抗缺氧能力,减少nNOS蛋白过度表达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氯胺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d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or组),缺氧6h后复氧24h组(Ano组),加异丙酚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ro组),加氯胺酮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Ket组),加异丙酚和氯胺酮各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K组)。检测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凋亡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性,并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Nor组比较,Ano组细胞大量凋亡,[Ca^2+]i和MDA含量升高,SOD和GSH活性均降低(均P〈0.01),未凋亡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与Ano组比较,Pro组、Ket组和PK组凋亡均明显减少,[Ca^2+]i和MDA含量降低,SOD和GS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升高(P〈0.05,P〈0.01),细胞无明显增生肥大。Pro组和Ke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组和Ket组分别与P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异丙酚和氯胺酮均可通过抑制缺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内钙超载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而发挥保护作用,且两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凝血酶预处理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酶预处理(TPC)对大剂量凝血酶(TM)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阐明TPC的保护作用。方法:海马神经元分别经生理盐水(Sham组)、小剂量TM(TPC组)及凝血酶受体激活肽(TRAP组)预处理48h后再加大剂量TM作用24 h。TUNEL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数和凋亡百分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Bc 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TPC组TUNEL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Bc l-2表达上调,Bax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Sham组比较,TRAP预处理组TUNEL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Bc l-2表达上调,Bax表达明显下调(P<0.01)。TRAP预处理组与TP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PC可抑制TM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激活PAR-1,促进Bc l-2的表达和降低Bax的表达,可能是TPC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体外缺氧缺糖后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T-1)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SD乳鼠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采用抗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克隆抗体确认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缺糖2 h后,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复氧复糖后各个时间点(12、24、48 h)GLT-1、GS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采用谷氨酸试剂盒测定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缺氧缺糖对照组各时间点星形胶质细胞GLT-1、GS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组于复氧复糖24 h后GLT-1、GS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达到最高水平,与缺氧缺糖对照血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一致的是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组显著降低了24 h后细胞培养液中谷氨酸的浓度(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通过上调星形胶质细胞GLT-1、GS表达促进缺氧缺糖后谷氨酸的转运,进而降低谷氨酸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缺氧复氧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变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3dWistar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or组),乳剂对照组(Nor-L组),缺氧6h后复氧24h组(Ano组),加异丙酚5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ro1组)、加异丙酚500μmol/L缺氧6h后复氧24h组(Pro2组)。取各组培养孔上清液检测IL-1β、TNF-α、IL-6和IL-10含量,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法标记星形胶质细胞,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AOD)。结果:与Nor组比较,Ano组细胞被激活增生肥大,AOD升高(P<0.01),其上清液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上升(P<0.01),IL-10无明显变化(P>0.05)。与Ano组比较,Pro1组和Pro2组细胞激活被抑制,AOD、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降低(其中Pro1组P<0.05,Pro2组P<0.01),而IL-10含量均上调(P<0.01)。Nor组和Nor-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异丙酚可抑制缺氧复氧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同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分泌IL-1β、IL-6和TNF-α,增强IL-10的合成释放,其作用程度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谢凡  程周  杨明明  聂颖  李奕男  周俊 《广东医学》2016,(24):3670-3672
目的:探讨TAK1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JN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生(出生<24 h) SD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5~6 g,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接种于培养孔或培养皿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48孔和12皿,正常对照组( C组):不予任何处理;缺氧复氧组( HR组):缺氧4 h复氧24 h;TAK1抑制剂组( T组)、DMSO组:分别于缺氧处理前给予TAK1特异性抑制剂5Z-7-oxozeaenol 1μg/mL和等量DMSO溶液后行缺氧复氧。各组缺氧复氧处理结束后1 h,测定神经元活力、凋亡率、cleaved Caspase -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JNK磷酸化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HR组和DMSO组的海马神经元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JNK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 P<0.05);与HR组比较,T组海马神经元活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cleaved Caspase -3和Bax蛋白表达下调,JNK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TAK1可能通过激活JNK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剂量葡萄糖对肌管细胞自噬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分化培养基诱导小鼠成肌细胞分化成肌管细胞,分正常剂量(5.5 mmol/L)和高剂量(17 mmol/L和30 mmol/L)葡萄糖浓度的3组培养基培养肌管细胞,于6、12、24、36、48、60、72 h后分别收集细胞,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量,并用串联荧光标记LC3(mRFP-GFP-LC3)慢病毒转染小鼠成肌细胞,动态监测自噬流。结果:高剂量葡萄糖条件下肌管细胞自噬表达存在2个阶段,30 mmol/L组培养24 h自噬表达下降,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比5.5 mmol/L组低(P<0.05);而在3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48、60和72 h后自噬水平增强,LC3和Beclin-1的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肌管细胞GFP和RFP荧光斑点的定位与数量分析也证明30 mmol/L葡萄糖浓度的培养基培养48、60和72 h后可显著增加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合成。结论:高剂量葡萄糖对肌管细胞自噬表达有重要影响,不同时间自噬表达存在差异,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诱导自噬过度活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VitC)对体外培养的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取体外培养的C2C12细胞,胰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重悬,调整细胞密度,按200 μL/孔接种,常规培养,待细胞融合率达80%且未出现细胞分化时,将细胞分6组:阴性对照组(C2C12 细胞中加入单纯无血清培养基)、H2O2组(C2C12 细胞中加入含500 μmol/L H2O2的无血清培养基)和VitC 1,2,3,4组(C2C12 细胞中加入含500 μmol/L H2O2的无血清培养基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VitC:10,20,60,100 mg/L)。分别在干预0,6,24,36,48,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各组C2C12细胞的增殖。在干预36 h后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各组C2C12细胞凋亡率。结果:在干预36和72 h时,各浓度的VitC组的吸光度(OD)值均较H2O2组显著升高(P<0.001),其中以VitC 4组升高最为显著,而且VitC 4组在干预36 h时的吸光度值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在干预36 h时,VitC 2,3和4组的C2C12成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H2O2组;VitC 2和3组的C2C12成肌细胞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VitC 4组的C2C12成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itC能够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C2C12成肌细胞的凋亡,高浓度的VitC可能在干预36 h时对C2C12成肌细胞有促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祝胜美  潘彩飞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9):2077-2080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氨处理的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SD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用氯化铵(5 mmol/L)共培养细胞6、12、24、48 h;二甲亚砜及异丙酚(10 μmol/L)预处理细胞30 min后与氯化铵共培养24 h,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AQP4蛋白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3-4,5-二甲基噻唑-2,5-二酚四唑溴化物(MTT)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结果 氯化铵处理星形胶质细胞12 h后AQP4表达开始上调,一直持续到48 h,其中24 h时AQP4表达上调最为明显,异丙酚预处理组AQP4表达较NH4Cl-24 h组明显降低(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NH4Cl-24 h组细胞较正常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细胞肿胀明显;MTT检测显示异丙酚预处理组细胞活性较NH4Cl-24 h组和二甲亚砜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异丙酚预处理能抑制氯化铵引起的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QP4表达的上调,减轻细胞肿胀程度,提高星形胶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4.
低渗液对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Li YH  Sun SQ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6):496-501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在低渗状态下水通道蛋白 4 (AQP4 )表达的变化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方法 取生后 2d的Wistar大鼠大脑皮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纯培养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渗组 ,每组分为 3、6、12、2 4h共 4个时间点 ,每个时间点细胞孔数为 6。对照组予以正常培养液常规培养 ,低渗组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低渗液作用于细胞 ,以建立星形胶质细胞对低渗液反应的实验模型。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低渗液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及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对低渗液的反应及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正常渗透压培养液培养 3、6、12、2 4h后 ,AQP4表达无明显差异 (均P >0 .0 5 )。在相同的作用时间条件下 ,各低渗组AQP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而在同一低渗状态下的不同培养时间点和不同低渗状态下的同一培养时间点 ,AQP4表达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和低渗程度的增加而增强 ,AQP4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r >0 .836 9,P <0 .0 5 ) ;同时星形胶质细胞表现出特征性的细胞水肿形态学变化 ,细胞存活能力明显下降 ,其严重程度与低渗液的作用时间和渗透压有关。结论 低渗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海马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caspase-12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表达及其在早期脑损伤(EBI)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7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36只)与SAH组(36只)。将假手术组和SAH组分别于1、6、12、24、48、72h,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6只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后处死。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光镜及电镜下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改变、CHOP、GRP78、caspase-12相对表达水平、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水平、脑水肿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情况。结果 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CHOP、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SAH组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在12、24、48、7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SAH后24h达到峰值。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显示,SAH组与对照组、假手术组在6、12、24、48、7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电镜下,SAH后24h节点可见明显的神经元凋亡。SAH组12、24、48、72h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水肿程度明显重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在24h达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大鼠的CHOP、GRP78和caspase-12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与脑水肿严重程度及神经元凋亡结果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SAH后72h内确实造成了EBI,同时发生了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与EBI严重程度之间均呈正相关,揭示内质网应激在SAH后EBI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七氟醚和缺氧预适应诱导乳鼠心肌细胞HSP—70表达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适应和缺氧预适应对乳鼠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方法:第2代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A/R组)、缺氧预适应组(IP组)和七氟醚预适应组(S组),每组均缺氧2h,复氧48h。分别取复氧0,1,12,24,36和48h的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SP70表达并进行图象分析。结果:在各个时间点,S组和IP组间的HSP70表达均显著高于A/R组和C组(P<0.01),A/R组的HSP70表达略高于C组,S组和IP组间的HSP70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S组和IP组间的HSP70表达从1h开始增加,24h表达最强,与1h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和缺氧预处理均可诱导乳鼠心肌细胞HSP70在延迟相呈高表达,提示HSP70参与了七氟醚预适应和缺氧预适应的延迟保护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肝脏孕烷X受体(PXR)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急进高原缺氧12、24、36、48 h组,每组8只。待预定缺氧时间完成,采集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状况;实时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XR 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XR和蛋白酶SUG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进高原缺氧12 h后大鼠血液酸碱度值降低;缺氧24 h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低于80%,动脉氧分压(PaO2)低于60 mmHg(1 mmHg=0.133 kPa);缺氧48 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加(P < 0.05)。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结构完整,急进高原缺氧12、24 h组肝组织中央静脉有明显水肿,缺氧36、48 h组大鼠肝组织见炎性浸润。大鼠肝脏内PXR mRNA表达从急进高原缺氧12 h时即显著下调,缺氧12、24、36、48 h组分别降低了63%、96%、86%、85%(均P < 0.05);其蛋白表达从缺氧36 h后显著上调,缺氧36、48 h后分别上调93%、99%(均P < 0.05)。蛋白酶SUG1的表达从缺氧24 h开始降低,缺氧24、36、48 h后分别下降14%、34%、46%(均P < 0.01)。结论: 急进高原缺氧可对大鼠肝脏中核受体PXR表达产生影响,蛋白酶SUG1可能是影响急进高原缺氧下PXR表达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鼠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对不同时段睡眠剥夺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时段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内再分3组:睡眠剥夺组7只,采用小环境水平台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分别剥夺睡眠3,6,12,24,48,72,96h;与其对应的大平台对照组7只;正常单独笼养组1只.接受同一处理的大鼠各有3只.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下丘脑的表达变化.结果:GFAP在下丘脑核群的表达出现随睡眠剥夺时间长短变化的趋势,在交叉上核和室旁核的表达于24h达在高峰后下降,在弓状核的表达于48h达高峰。在视上核的表达开始即上升,24h达高峰后下降.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下丘脑核团的生物节律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