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刘新祥教授治疗肾系病类核心用药.方法:选择数据库中2006年3月-2009年5月经刘新祥教授诊治显效或好转的肾系病病例,采用数据挖掘关联性分析提取常用药物、核心用药、常用药物配对.结果:在最低条件支持度≥10%,最小规则置信度≥60%的条件下,规则频度最高的用药是熟地、山药、山茱萸、熟大黄、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黄芪、土茯苓、芡实、当归、丹参、党参、柴胡、淫羊藿、白术、白花蛇舌草、巴戟天、凤尾草.药物配对有熟地、山茱萸;熟大黄、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山药、芡实;白术、茯苓;当归、丹参;丹参、淫羊藿;黄芪、党参;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黄芪、芡实;山药、熟地;芡实、当归;芡实、土茯苓;黄芪、土茯苓.在最低条件支持度≥30%,最小规则置信度≥60%的条件下,规则频度最高的用药是山药、黄芪、芡实、丹参、当归、党参、土茯苓.药对有山药、芡实;当归、丹参;黄芪、党参;黄芪、芡实;芡实、当归;黄芪、当归;芡实、土茯苓;黄芪、山药;黄芪、土茯苓.结论:刘新祥教授治疗肾系病类常用药物为肾安汤,核心用药围绕益气、固摄、通络、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妇科止血灵是由熟地、五味子、白芍、地榆、山药等11味中药材组成,具有补肾敛阴,固冲止血之功效,临床用于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为了有效地控制中间体的质量,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方中地榆的总皂苷进行了含量测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养血清脑颗粒与芬必得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血清脑颗粒是从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提取有效成分按现代制药工艺制作成的复方制剂,当归有补血活血,川芎有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熟地有补血养阴,白芍有滋阴养血等功效。它养血平肝,活血通络,有效改善大脑微循环,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大脑供血不足。我们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紧张性头痛50例并与芬必得治疗50例本病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养血清脑颗粒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气润肠汤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采用补气润肠汤(黄芪、当归、熟地、白术、枳壳、山药、山萸肉、菟丝子、肉苁蓉、何首乌、玄参、芦荟、决明子、)加减方治疗便秘患者78例.结果总效率:99%.结论补气养血,健脾养胃,润肠通便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长春丹 ( CCD)依据清宫秘方研制而成 ,由人参、当归、白芍、牛膝、麦冬、五味子、熟地及山药等 2 4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延缓衰老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长春丹组方中的人参、当归等均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 ,人参具有抗应激作用 ,可提高小鼠耐疲劳、耐缺氧和耐高温能力以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1,2 ] ;当归有抗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 ,降低丙二醛 ( MDA)的含量 ,对抗 MDA的直接溶血作用 ,当归中的阿魏酸钠可显著拮抗 O2 ÷ 和 H2 O2 对红细胞的氧化作用 ,使膜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减少。白芍、麦冬、熟地等具有抗疲劳、…  相似文献   

6.
笔者就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中西医治疗问题做一综述。1 中医辨证施治滕义和等[1]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分为三型:①肾阳虚型:治宜补肾壮骨,活血通络。方用熟地、肉苁蓉、山药、地龙、鸡血藤、牛膝。②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强筋壮骨,药用熟地、肉苁蓉、地龙、鸡血藤、三棱、莪术、牛膝。③气血两虚型:治宜益气血补肝肾,通经活络。药用黄芪、党参、山药、熟地、肉苁蓉、地龙、鸡血藤、牛膝。梁洪波[2]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分为三型:①肝肾阴虚型:药用生地、熟地、龙骨、牡蛎、龟板、当归、红花、丹参、巴戟天、枸杞子。②湿热浸淫…  相似文献   

7.
清宫长春丹系宫延秘方,主要成份有人参、当归、白芍、牛夕、麦冬、熟地、山药等24味中药。药理实验观察到:对小白鼠有提高耐乏氧、延长游泳时间、镇静及促进吞噬细胞功能的作用;对家兔有增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作用;对蝌蚪有延缓成蛙时间的作用。根据上述几项药理实验的情况来看,清宫长春丹具有:安神镇静、补血、强壮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毒性实验证实,清宫长春丹的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8.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 liv.)D iels是伞形科当归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是我国常用名贵中药材之一,有活血、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当归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中以甘肃岷县当归的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占全国年产量的90%以上;由于传统栽培以“生荒地育苗移栽”为主,每年砍林垦荒,严重破坏了产区的天然植被,对野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不利[1~4]。为改变传统育苗方式,从2001年6月—2003年10月,在当归主要育苗产区漳县石川乡川地及阴坡山地进行了当归熟地育苗以及移栽试验。1材料与方法T el:(0931)7971414 E-m a il:Zhaoq ing…  相似文献   

9.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中南、西南片区六省共九个单位以红花、黄柏、川芎、当归、郁金、川牛膝、石菖蒲、远志、川贝母、辛夷、蒲黄、高良姜、砂仁、前胡、地黄、山药、诃子等十七味中药材为对象,按照该项目统一的攻关目标及规定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上述药材的系统研究。五年来,承担单位及全体研究人员,努力工作,除山药专题因技术原因于1998年中止研究外,其余16个专题均于2000年10月下旬通过国家验收。  相似文献   

10.
<正>右归丸:组方:熟地24克,山药、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各12克,山萸肉、枸杞子、当归各9克,制附子、肉桂各6克,将熟地蒸烂杵膏,余为细末,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温淡盐水送下。此方具有温补肾阳、养肾填精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症见人老或久病后气衰身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性欲减退、慢性腹泻、五更泄泻、便不成形、阳衰无子,或小便自遗、夜尿增多等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板兰根、黄芪、贯众、紫花地丁、大黄提取物体外抗病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5种中药抗病毒作用,以改变给药时间、途径,探讨5种中药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5种中药具有明显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柯萨奇病毒A16、柯萨奇病毒B1、柯萨奇病毒B3、柯萨奇病毒B4的作用。结论:5种中药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参考,并为研发治疗眩晕的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及医案共128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眩晕数据库中的证候统计、药对、角药、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演变与提取、新方发现进行研究。结果眩晕证候最多的是肝阳上亢证(30次,23.4%);最常见单药是茯苓(49次,38.3%);其中最常用的对药是炙甘草-白术(29次,22.7%);最常用的角药是炙甘草-白术-茯苓(17次,占13.3%);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白术+当归→炙甘草(置信度为0.937 5)。得到22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当归;得到治疗眩晕的11个新候选处方。结论提示今后研发治疗眩晕中药新药时优先以肝阳上亢证为适应证;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茯苓、炙甘草、白术;配伍规律优先考虑:白术、当归配伍炙甘草,陈皮、白术配伍人参等;核心方剂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桑叶-白术-菊花等;新候选方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桑叶、菊花、白术、人参等。  相似文献   

13.
C A Ries  M A Sahud 《JAMA》1975,231(4):352-355
Four non-Chinese patients, middle-aged or older, developed agranuloctyosis while tak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or relief of arthritis and back pain. All four developed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s with bacterial sepsis; one died. The herbal medicines were shown to contain substantial amounts of undeclared aminopyrine and phenylbutazone, drugs that are well-known causes of agranulocytosis. Thes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re widely available over the counter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4.
抗诱变中草药的正交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抗诱变中草药人参、五加皮、猪苓和甘草保护染色体稳定性的最佳配伍方案。方法:采用徐道觉(Hsu TC)建立的以博来霉素(BLM)为诱变剂的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将上述4味中草药药量取3个水平:大剂量(常用量2倍)、常用剂量及零水平;把此4味中药随机分组,人参: C、五加皮:D、猪苓:A、甘草:B;分别在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加入不同剂量配比的人参、五加皮、猪苓和甘草,比较各剂量配比中草药干预后的染色体断裂率(b/c:每分裂相染色体的断裂数),观察它们的抗诱变效果。 结果:人参、五加皮、甘草和猪苓的极差分别为16、14、 9和6,配伍中4味中草药主次顺序依次为人参、五加皮、猪苓、甘草;最佳配比A1B2C1D2。 结论:采用最佳染色体稳定剂配比方案(A1B2C1D2)进行药物配伍可以最大限度地抵抗诱变剂BLM的作用,增强染色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究在中医发展历程中中风方剂蕴含的症药规律,深度挖掘历史时间线上中风的症状与用药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对中医古籍中中风症药关系的认识.方法 以中医古籍中中风方剂的症药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方法,通过筛选中风相关方剂,对症状和中药进行提取,形成标准化数据,自编R语言程序实现症状、中药的形态相似距离(MS...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药鉴定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逐渐显现优越性.本文系统归纳和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品种、真伪、产地定性分析及中成药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红外光谱法在中药原粉制剂均匀度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安宫牛黄丸为对象研究中药原粉制剂均匀度的控制方法。方法采集原料不同点的近红外光谱(NIRS),并对光谱进行相似度计算,比较相似度和均匀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原料不同点近红外光谱的相似度能够反映其均匀度。结论该方法能够用来控制安宫牛黄丸原料的均匀度,并为利用NIRS技术对中药材原粉的均匀度测量和对中成药原粉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北五加皮作为临床应用中常用的中药材,两者都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水肿、小便不利等疾病,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如两种植物的来源不同,南五加皮无毒,而北五加则有毒等,但是目前中药材市场上由于经济利益驱使、药材质检不合格、种植的不科学等原因,很多地区存在两种药物混淆使用的情况,已在临床应用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区分两种药物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所以为了正确区别南北五加皮,我们可以通过对南北五加皮的来源、形状、主要成分、显微结构、理化特性、液相色谱、主治功效等方面加以鉴别,正确区分两种药材,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The current official quality control approaches meet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complexity of herbal medicines. In fact, any herbal medicines containing numerous unknown components, its curative effect usually depends on the whole of herbal medicines, so it is impossible and unnecessary to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study every component. By investigating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quality control approaches for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in the chemical substantial style as well as quality control pattern of herbal medicines, a new quality control approach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should be explored and designed. The combination approach of chemical analysis with bioassay is promising to be developed and employ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88-2007年2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胃癌临床文献涉及的药方中使用频率居前的中药功效、单药及这些单药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将文献分为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及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3类。在此3类文献中,治疗胃癌最常用的药物均为白术、黄芪、党参、甘草、人参等补气药,其次为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消肿药,陈皮、木香等理气药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重楼等清热解毒药。温、寒、平性药物,甘、苦、辛味药物及归脾、肝经的药物在胃癌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