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建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87-388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研究组行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Cobb角(头侧上端锥上缘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交角)畸形矫正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矫正Cobb角畸形,减轻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陈泽权 《海南医学》2014,(10):1504-1505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平均分成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8.5±10.6) min、术中出血量(85.4±10.5) ml及住院天数(10.8±2.5)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5-7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方法:本次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进行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经胸腰椎后侧正中切口入路,观察组30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将两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65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病人分为3组,其中19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A组),32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B组),14例采用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C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和C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前缘压缩比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和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的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择121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按照是否自棘突两侧椎板剥离椎旁肌不同分为两组,61例为不剥离椎旁肌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60例为常规后路剥离椎旁肌组。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矫正度、VAS评分及拆除内固定前后的JOA评分,并总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的适应证。结果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常规后路组(均 P<0.01);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纠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及拆除内固定钉前、3个月后JOA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均高于常规入路组( P<0.05或 P<0.01)。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适用于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爆裂性骨折且无明显神经及脊髓损伤,并且患者年龄要求60岁以下,对于此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其操作简单方便、术中创伤小、耗时短、出血少,术后患者疼痛改善较快,是中青年患者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微创优选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入路跨伤椎4钉固定治疗,实验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置钉治疗.观察两组病情恢复情况,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复位丢失及愈合情况、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伤椎Cobb角纠正率为(90.5±2.15)%,对照组为(85.2±1.73)%.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腰背痛VAS评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之比为:(0.6±0.39)分 vs.(1.7±0.68)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上看,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胸腰椎骨折中合理引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置钉疗法,可取得较显著的治疗成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段雄体骨折手术技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推体骨折患者61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9.0岁;后正中入路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1~53岁,平均37.0岁.比较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22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对他们行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注射液态硫酸钙骨水泥伤椎椎体成形强化治疗,随访观察其手术后有无内固定失败,椎管前缘压缩率,Cobb角,和VAS疼痛评分。结果:经过平均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无内固定失败者,其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及VAS评分相较于术前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强化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恢复椎骨力学强度,避免内固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患者,术前经CT扫描显示一侧椎弓根完整,查体无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个月,X线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经肌间隙入路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可提高骨折椎复位效果及质量,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年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50例,按随机对照设计,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及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椎弓根钉置钉成功率、术后后凸矫正率、JOA评分.结果:经皮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有优势(P<0.05),而钉置钉成功率、术前Cobb's角、术后Cobb's角、JOA评分、术后后凸矫正率两者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跨伤椎2节段4钉固定,B组为伤椎置钉3节段6钉固定,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2组手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丢失程度均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术后腰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并减轻其后凸畸形,且远期丢失率低,后遗腰痛轻微,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实施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后正中入路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等。结果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纠正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胸腰椎骨折手术选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创伤更小,整体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117-119
目的:研究并分析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组)和观察组(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组),每组各33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及手术前后的椎体相关参数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2 h疼痛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椎体相关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综合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65-67+71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后正中入路治疗,实验组给予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差异。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20.53±15.69)m L、术后引流量(69.95±17.86)m L、VAS评分(2.43±0.93)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椎体高度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跨节段4钉内固定法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经伤椎置6钉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改善评分及术后伤椎矫正率、伤椎高度远期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值、Cobb角远期丢失值等。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Frankel分级改善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矫正值、伤椎高度远期丢失率及Cobb角远期丢失值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经伤椎置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供更加坚强牢靠的内固定,减少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丢失及维持伤椎前柱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