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吴茱萸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芥子醇9-O-阿魏酰基-4-O-β-D-葡萄糖苷(1)、3-O-阿魏酰基奎尼酸甲酯(2)、咖啡酸(3)、阿魏酸(4)、对羟基桂皮酸(5)、4-甲氧基苯甲醇(6)、3,4-二羟基苯甲酸(7)、7-羟基香豆素(8)。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命名为新吴茱萸苷。化合物2、3、6、7为首次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华蟹甲根茎中酚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雅雯  黄兴国  苏艳芳 《中草药》2018,49(4):780-785
目的研究华蟹甲Sinacalia tangut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反相ODS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华蟹甲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酚类化合物: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1)、7-羟基香豆素(2)、丁香酸(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3,4-二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甲醛(6)、咖啡酸(7)、对羟基桂皮酸(8)、阿魏酸(9)、4-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0)、5-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1)、5-咖啡酰基奎宁酸乙酯(12)、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3)、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4)。结论化合物3~5、7~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忍冬藤酚酸类化学成分分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为探寻忍冬藤的生物活性成分,对其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乙醇提取、溶剂萃取得到各萃取部位,将乙酸乙酯部位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进行成分分离,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忍冬藤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咖啡酸乙酯(2)、咖啡酸甲酯(3)、阿魏酸(4)、咖啡酸(5)、绿原酸(6)。结论:化合物1,3和4系首次从忍冬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西藏胡黄连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对西藏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干燥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西藏胡黄连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棕榈酸(2)、反式阿魏酸二十八酯(3)、3β-羟基-豆甾-5-烯-7-酮(4)、6β-羟基-豆甾-4-烯-3-酮(5)、咖啡酸甲酯(6)、原儿茶酸甲酯(7)、香草酸(8)、咖啡酸(9)、云杉苷(10)。结论化合物2~7、9为首次从胡黄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西千里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川西千里光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咖啡酸乙酯、对香豆酸、对羟基肉桂酸乙酯、咖啡酸甘油酯、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结论:化合物2、化合物4、化合物5、化合物6、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王倩  侯国梅  李丹毅  李占林 《中草药》2018,49(13):2953-2958
目的研究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全草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花蒿70%乙醇冷浸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花蒿苷A(1)、东莨菪苷(2)、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咖啡酸甲酯(4)、水杨酸(5)、阿魏酸(6)、香草酸(7)、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8)、高圣草酚(9)、棕鳞矢车菊黄酮素(10)、penduletin(11)、甲氧基寿菊素(12)、圣草酚(13)和(R)-15,16-didehydrocoriolic acid(14)。结论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香豆素苷;化合物1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黄花蒿中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八仙花叶的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谱学技术确定结构。结果:从八仙花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vanilloloside(1),5-羟甲基-2-甲氧基-苯酚-β-D-葡萄糖苷(2),4-甲氧基-苯甲醛-3-O-β-D-葡萄糖苷(3),tachioside(4),isotachioside(5),阿魏酸-4-O-β-D-葡萄糖苷(6),咖啡酸(7),对羟基苯丙酸甲酯(8)。结论:化合物1~3,6~8为八仙花属中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对胆木药材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AcclaimTMRSLC 120 C18色谱柱(2.1 mm×100 mm,2.2μm),以0.2%甲酸铵缓冲盐溶液-0.2%甲酸铵缓冲盐甲醇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正、负离子全扫描模式。结果: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结合对照品及相关文献,从胆木药材水提物中共鉴定出47个化学成分,包括26个吲哚类生物碱,15个有机酚酸及其苷类,2个喹啉酮类生物碱,2个三萜类,1个黄酮类和1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其中奎宁酸,3,4-二羟基肉桂酸,马尾柴酸,nauclefiline,香草酸,3,4,5-三甲氧基苯酚,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3-二羟基苯甲酸和乌檀酰胺A同分异构体为首次从胆木中报道。结论:该研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快速鉴定胆木药材水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吲哚类生物碱和有机酚酸及其苷类,其中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胆木中报道。  相似文献   

9.
枸杞子醋酸乙酯部位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果实(枸杞子)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以及反相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枸杞子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咖啡酸甲酯(1)、linocinnamarin(2)、3-O-β-D-吡喃葡萄糖基-5-羟基桂皮酸甲酯(3)、4-O-β-D-吡喃葡萄糖基-5-甲氧基阿魏酸甲酯(4)、cassoside I(5)、nicphenside A(6)、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7)、苯乙基-β-D-葡萄糖苷(8)、棉花苷(9)、二氢阿魏酸甲酯(10)、7,8-二氢-(S)-7-甲氧基阿魏酸甲酯(11)、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12)、1-(2-乙基苯基)乙烷-1,2-二醇(13)、1-(4-乙基苯基)乙烷-1,2-二醇(14)、黑麦草内酯(15)、(3S)-3-羟基-β-紫罗兰酮(16)、芥子酸(17)、阿魏酸(18)、对羟基肉桂酸(19)、槲皮素(20)、丁香树脂酚(21)、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22)、邻苯二甲酸丁二酯(23)。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8、10、11、13~1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胡颓子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叶的具有抑制HeLa细胞增殖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化学及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理化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3,3′-二甲氧基槲皮素(2),咖啡酸甲酯(3),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spingicacid(5),对甲氧基苯甲酸(6),3-甲氧基山柰酚(7),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南川木波罗根皮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川木波罗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MCI gel CHP 20P树脂凝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等柱色谱分离手段,对南川木波罗根皮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benzoic acid)(2),香豆酸(p-coumaric acid)(3),儿茶素[(+)catechin](4),(E)-阿魏酸甲酯[(E)-ferulic acid methyl ester](5),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p-E-he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6),norartocarpetin(7),反式氧化白黎芦醇(trans-oxyresveratrol)(8),moracin M(9)。结论:化合物1,2,5,6为首次从桑科植物中获得,化合物3为首次在波罗蜜属植物中发现,而化合物7~9为首次从南川木波罗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建立HPLC定量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对3批胆木叶和胆木进行测定,比较其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的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差异,并采用LC-MS对指纹图谱色谱峰进行指认,获得胆木叶和胆木化学成分差异信息。胆木中的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的含量高于胆木叶;胆木叶和胆木指纹图谱色谱峰有差别,胆木叶的化学成分较胆木丰富;LC-MS检测结果表明胆木叶和胆木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胆木叶和胆木有7种相同的化学成分。胆木叶和胆木的相似性研究为开发胆木叶潜在药用价值和胆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对迷迭香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SRB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迷迭香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8个已知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1)、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2)、迷迭香酚(3)、7-甲氧基-迷迭香酚(4)、表迷迭香酚(5)、7-甲氧基-表异迷迭香酚(6)、rosmaquinoneB(7)、鼠尾草酚(8)、galdosol(9)和pisiferal(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和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二萜类化合物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和ODS柱色谱法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莨菪亭(1)、(-)-(7R,8S)-赤式-愈创木基丙三醇(2)、5-甲氧基-愈创木基丙三醇(3)、(-)-(7R,8R)-苏式-愈创木基丙三醇(4)、3,4′-dihydroxypropiophenone(5)、二氢阿魏酸(6)、对羟基苯甲酸(7)、indole-3-carbaldehyde(8)、原儿茶酸甲酯(9)、原儿茶醛(10)、丁香酸(11)、2-guaiacylpropane-1,3-diol(12)、(2R*,3R*,4S*)-2,3-二脲基-4-羟基四氢呋喃(13)、3-(2-羰基-丙基)-3-羟基-吲哚啉-2-酮(14)、核桃素D(15)、C-藜芦酰乙二醇(16)、3-(4-hydroxyl-3-methoxyphenyl)-propan-1,2-diol(17)、(-)-丁香脂素(18)。结论 1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胆木叶片抗大鼠急性咽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胆木叶片对大鼠急性咽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0.20g·kg~(-1))、胆木叶片组(按生药量计,25.8,12.9,6.5 g·kg~(-1)),每天2次,连续ig给药3 d。采用氨水喷雾刺激,观察大鼠一般状态,病理改变情况,测定咽部组织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等指标;采用局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2次后,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测量体温,观察细菌菌落数,测定NO,MPO等指标。结果:氨水喷雾刺激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咽部组织NO,MPO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胆木叶片高、中、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咽部组织NO,MPO含量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5)。局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MPO含量明显升高,菌落数增多,体温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胆木叶片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血清NO,MPO含量明显降低,菌落数明显减少,体温降低(P0.01,P0.05)。结论:胆木叶片对急性咽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民族药用植物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的叶、枝和果实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对其果实开展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获得不同部位差异性成分。通过正相硅胶、凝胶(Sephedex LH-20)以及循环制备高效液相(RE-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对桃金娘果实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PCA分析显示桃金娘叶中的成分单独成为一支,枝、果两部分合为一支(枝、果两部分存在重合),说明叶的化学成分同枝、果两部分存在较大差异,而枝和果两部分成分差异不大。利用OPLS-DA分析、色谱峰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组成分析检索以及文献比对,从叶中鉴定出4个标识性化合物,分别为杨梅苷(1)、杨梅素-3-O-L-呋喃阿拉伯糖苷(2)、鸢尾苷(3)和3,3′-二去甲基-9-羰基-松脂醇(4);并从桃金娘果实中分离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slinic acid(5)、没食子酸乙酯(6)、没食子酸(7)、白藜芦醇(8)和白皮杉醇(9)。结论为桃金娘不同部位差异性成分的识别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研究同种生物不同部位所具有不同药理活性的差异成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马延蕾  赵婉慧  张盼  施诗  刘晓红  刘艳萍  付艳辉 《中草药》2017,48(21):4387-4392
目的研究黄皮属植物海南黄皮Clausena hainanens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黄皮枝叶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ukonine(1)、methyl carbazole-3-carboxylate(2)、lansine(3)、murrayanine(4)、3-甲酰基咔唑(5)、3-甲酰基-6-甲氧基咔唑(6)、lansamide4(7)、4-methoxy-N-methyl-2-quinolone(8)、(E)-N-(4-methoxyphenethyl)-2-methylbut-2-enamide(9)、(E)-N-甲基肉桂酰胺(10)、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11)、N-苯甲酰酪胺(12)、aurantiamide(13)、N-methyl-2-pyrolidinone(14)、香豆酸(15)、6,8-dimethoxy-4,5-dimethyl-3-methyleneisochromanl-one(16)、8-甲氧基补骨脂素(17)和异黑麦草内酯(18)。其中化合物1~14为生物碱类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16为异香豆素类化合物,17为香豆素类化合物,18为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首次对海南黄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黄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6为首次从黄皮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金悦仙  潘苇芩  魏鸿雁  马国需  石磊岭  张晶 《中草药》2019,50(11):2534-2538
目的研究伊犁贝母Fritillariapallidiflor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伊犁贝母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包括酚酸类、酯类、生物碱类等,分别鉴定为1,4-联苯基丁烷(1)、顺式肉桂酸(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乙酮(4)、油酸甲酯(5)、阿魏酸甲酯(6)、1-O-阿魏酸甘油(7)、反式异阿魏酸(8)、丁香脂素(9)、松脂醇(10)、2,3-O-二阿魏酸甘油(11)、1,3-O-二阿魏酸甘油(12)、环(L-脯-L-丙)二肽(13)、环(L-亮-L-缬)二肽(14)、双(二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15)、环(苯丙-缬)二肽(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伊犁贝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8、10~13、15、16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孟令杰  刘百联  张英  周光雄 《中草药》2014,45(15):2139-2142
目的研究地骨皮Lycii Cortex(root bark of Lycium chin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色谱学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骨皮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1)、反式-N-阿魏酰酪胺(2)、二氢咖啡酰酪胺(3)、芹菜素(4)、阿魏酸(5)、对羟基香豆酸(6)、3-羟基-1-(4-羟基苯基)-丙基-1-酮(7)、3,4-二羟基苯丙酸(8)、3,4-二羟基苯丙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酸(10)、4-甲氧基水杨酸(11)、烟酸(12)。结论化合物8和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6、11及12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