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兰  张霞 《西部医学》2017,29(11):1555-1559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胃癌手术的14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48例、肠内营养组(EN组)47例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联合组)50例,PN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EN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3组患者营养指标、细胞免疫变化情况以及营养支持临床效果。结果〓术后7d 3组患者营养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患者升高程度显著优于PN组和EN组(P<005);3组患者术后7d 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PN组和EN组(P<005);联合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N组和EN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以及免疫功能,有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的缩短,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100例重症患者按给养方式分为肠外营养组40例(PN)和肠内营养组60例(EEN),入ICU48h内分别进行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EEN组分为达标组35例(A组)和未达标组25例(B组).结果治疗后EEN组和PN组血浆中TP、AIb、Hb均显著升高(P〈0.05),EEN组与PN组及A组与B组问有显著差异(P〈0.05)。PN组ALT、Cr较EEN组显著升高,EEN组CRP下降较PN组显著(P〈0.05)。A组与B组ALT、Cr、CRP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达标的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评价营养支持管理方案指导营养支持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且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营养支持治疗后第1、7和14天的血清总蛋白( TB)、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丙氨酰氨基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和血红蛋白( HGB)。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肠内营养达标率、静脉营养支持比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结果:治疗第7天,营养支持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而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营养支持组TP、ALB、PA和HG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ST和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营养支持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结论:营养支持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肠内营养达标率,降低静脉营养支持比例,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96-100
目的 研究黄连解毒汤对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情况发生和供给量及营养支持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9 月收住诸暨市中医院ICU 的符合“毒热证和瘀血证”的脓毒症患者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与干预组(黄连解毒汤治疗),每组各39 例,分析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热卡达标率,目标热卡达标时间,血清清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各项营养指标,并观察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和60 d 死亡率的整体预后指标。结果 对照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66.67%,干预组为23.08%,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干预组的耐受情况相比,第10 天、第14 天,干预组耐受情况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患者血清清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在第7 天、第10 天和第14 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60 d 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连解毒汤能减少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达到目标热卡,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临床人院的先后顺序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延迟肠内营养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P〈0.05),两组存活患者出院时及出院2个月随访时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2个月随访时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减轻伤后昏迷的程度,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EEN )支持对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老年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66例,其中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EEN)组33例,术后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PN 组)3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10天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改善情况,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P、ALB、PA、TRF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0天上述各项营养指标较术后第1天改善显著(P<0.05),但仍未达术前水平;EEN 组患者术后第10天血浆PA、TRF水平升高较PN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0天CD^3+、CD^4+/CD^8+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 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CD^4+较术前显著下降( P<0.05);EEN组患者术后10d CD4+较术前及术后1天显著升高( P<0.05);EEN组术后第10天CD^4+显著高于PN组( P<0.05)。结论: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采用EEN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肠内营养方式针对ICU患者所使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计64例,依据所使用的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给予两组患者全肠内营养插管,营养剂一致,观察组采用鼻肠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采用鼻胃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率、肠内营养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进入ICU的时间。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治疗后,其肠内营养指数均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情况,观察组(21.0%)低于对照组(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2±1)d,入住ICU时间为(7.6±1.4)d,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1.7)d,入住ICU时间为(12.2±1.6)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住ICU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相比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也有着明显的改善,针对临床ICU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进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要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短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AECOPD呼吸衰竭患者56例,随机分为营养组及对照组,营养组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给予留置胃管,行1周的胃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营养组治疗后体重、前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及淋巴细胞总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 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陈爱华 《广西医学》2014,(2):207-209,212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肠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2例,含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 Gln组)给予含谷氨酰胺营养液肠内营养,常规肠内营养组( EN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 PN组)给予普通肠外营养,3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3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10 d的营养、免疫指标及手术情况。结果术后10 d,Gln组体重(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白蛋白(ALB)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P均<0.05),且ALB高于PN组(P均<0.05),总蛋白(TP)低于EN组(P<0.05),术后10 d,Gln组CD4+、CD4+/CD8+、IgA明显高于EN组(P均<0.05),CD8+明显低于EN组,并且CD4+、CD4+/CD8+明显高于PN组(P均<0.05)。3组肛门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Gln组、EN组长于PN组(P<0.05)。结论应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改善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对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方法80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术后8 h开始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组(术后立刻开始肠外营养),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康复相关指标:心电监护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营养相关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组( 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7 d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的有效吸收,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能量支持时机选择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入本院治疗的8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作为观察组,另外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传统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治疗14 d和28 d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粉在严重烧伤患者中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4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行肠外营养支持为主的常规治疗,实验组42例行肠内营养。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结果两组间相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81.0%(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用肠内营养粉支持严重烧伤患者,可显著增加创面愈合率,减少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取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50例,采取胃肠外营养(TPN),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胃肠功能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h的液体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损失(-0.24±0.87)kg,对照组患者体重损失(0.79±1.23)kg,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ALB和PA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CD3+、CD4+和CD4+/CD8+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早期的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07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术后早期24 h经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行静脉输液补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日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52±18)h vs (81±35h)]、首次排便时间[(73±26) h vs (102±19) h]明显提前,术后住院时间[(9.7±4.1)d vs (13.2±6.4)d]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并发症(1/59,1.7%)显著低于对照组(7/48,14.6%)(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总发生率(6/59,10.2%)显著低于对照组(12/48,25%)(P<0.05);总体并发症比较,观察组(14/59,23.7%)稍低于对照组(13/48,27.1%),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显著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禁食24h时开始肠内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禁食72h时开始肠内营养),分别比较两组的肠道茵群接种检测结果、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情况、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经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超早期肠内营养组在肠道菌群接种结果方面与早期肠内营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茵群失调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P〈0.05)。超早期肠内营养组仅在感染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P〈0.05),而在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面,较早开始肠内营养在降低感染率方面能发挥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冠心病并发2型糖尿病者(糖尿病组)36例,冠心病未并发2型糖尿病者223例,从中随机选取62例作为非糖尿病组,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检测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与程度,左室造影方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散。结果:糖尿病组病变血管比例,三支病变及多节段病变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P<0.05,P<0.01)。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组病变血管比例,三支病变显著高于不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组(P<0.01,P<0.05)。结论 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效果及其预后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0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术后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对照组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血糖水平变化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研究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评定预后,治疗组18例(60%)预后较好,优于对照组9例(30%,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有助于降低高代谢,降低感染率,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病情恢复,其降低病死率的效果,优于其他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8.
孙羽 《重庆医学》2016,(1):97-9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内营养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延迟肠内营养,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结果观察组术后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分别为(69.27±4.93)g/L 、(36.68±2.65)g/L 、(251.45±10.54)mg/L 和(2.25±0.26)g/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10±2.65)g/L 、(30.42±2.43)g/L 、(165.48±9.20)mg/L 和(1.83±0.28)g/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 IgA 、IgM 、IgG 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分别为(1.48±0.35)g/L 、(1.34±0.35)g/L 、(9.76±1.21)g /L 和(1.74±0.05)×109/L 均显著高于手术前的(0.84±0.24)g/L 、(0.98±0.20)g/L 、(6.73±1.20)g/L 和(1.34±0.04)×109/L (P<0.05)及对照组的(0.90±0.23)g /L 、(0.90±0.14)g/L 、(7.01±1.62)g/L 和(1.36±0.03)×109/L (P <0.05);观察组手术后血浆 D-乳酸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 /M )比值分别为(13.04±1.65)mg/L 和0.22±0.10,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72±1.91)mg/L 和0.41±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对症治疗或调整滴注速度后均得到明显缓解,不影响肠内营养的进行。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其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且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延迟肠内营养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严重脑卒中所致昏迷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内外联合营养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重症医学科的脑卒中患者80例,GCS 评分在5-8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 GCS 评分、以及是否手术治疗等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和支持1周、2周、3周测定患者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糖水平,统计肝功能损害、感染发生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24-48小时开始营养支持治疗,与肠内营养相比,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在效果上无显著差异(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 P >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发生率较单用肠内营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 P <0.05、感染发生率高 P <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单用肠内营养与肠内肠外联合营养相比,营养效果无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比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更能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及其与动态硬化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48小时以内CD62P的改变,其中109例脑梗塞患者于恢复期进行复查。结果:(1)脑梗塞急性期CD62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初发脑梗塞组恢复组CD62P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而复发脑梗塞组恢复期CD62P较急性期无明显下降(P>0.05);(3)脑梗塞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恢复期CD62P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高(P<0.05);(4)脑出血伴脑梗塞者CD62P明显升高。结论:活化血小板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对血小板活化发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