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形成团块样骨水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6采用PVP治疗的8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3例术后出现团块样骨水泥(团块样组),662例术后出现非团块样骨水泥(非团块样组)。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是否有外伤史、骨折部位、是否合并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形态、骨折程度、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87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团块样组与非团块样组在年龄、病程、是否合并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类型、骨折程度、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较长、骨折程度重、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较多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合并团块样骨水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较长、骨折程度重、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较多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出现团块样骨水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4例,41个椎体。结果 34例获得随访1~12个月,平均5.3个月,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VAS评分为(8.1±1.6)分,术后第1天为(3.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在椎体里弥散良好,出现1例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结论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手术操作简便,骨水泥渗漏不易发生,手术安全性高,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9-01—2020-12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将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患者与未继发骨折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抽烟史、过度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糖皮质激素应用史、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纳入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3例中63例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为28.3%;36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为16.1%。胸腰段椎体(T11、T12、L1)继发骨折33例,发生率为1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有骨水泥注入量较大、椎体骨密度较低、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不均匀、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继发骨折与骨水泥注入量较大、椎体骨密度较低、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5-06行PKP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54例,其中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骨折组),218例纳入未骨折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术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254例获得平均13.4(12~18)个月随访。36例出现相邻椎体骨折,再骨折率1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术前责任节段、责任节段终板情况、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后责任椎高度恢复率以及是否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常导致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特别是随着老龄人群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传统采用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采用椎体成形术(PVP)或后凸成形术(PKP)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先用球囊撑开压缩的椎体后再注入骨水泥进行椎体强化,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本文就有关这种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最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19-02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6例采用PCVP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传统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双侧分布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5~7)个月,无椎弓根刺破、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较对照组多,骨水泥渗漏例数较对照组少,骨水泥双侧分布情况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而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及双侧分布率,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后可取得良好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4采用PVP治疗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观察组),56例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6分(对照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值、手术入路、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糖尿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部位、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术前骨密度值、是否合并胸腰筋膜损伤、是否合并抑郁症、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折椎体数、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存在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骨密度值较低、合并胸腰筋膜损伤、合并抑郁症、骨水泥O型分布、骨折椎体数较多、骨水泥注入量较少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持续腰背疼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2 0个椎体 ,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结果  1 8例病人平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 6 5ml,X线检查骨水泥充盈良好 ,骨折复位满意。术后 1 2h至 3d ,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试疼痛缓解 81 % ,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对 1 6例病人随访 3~ 6个月 ,疼痛未复发 ,椎体形态未见改变。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y,PV)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它通过经皮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填充物(如骨水泥等),来增强稳定压缩骨折的椎体,减轻疼痛,是1987年法国Galibert等首先报道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Deramond等将此技术用于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Cobb角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PVP组少于PKP组,骨水泥注入量及Cobb角恢复程度PKP组多(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渗漏率PKP组低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迅速稳定椎体骨折,缓解疼痛。PVP较PKP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而PKP恢复椎体Cobb角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内的椎体强化术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达到短时间内重建椎体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是目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技术。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弥散情况与临床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基于不同研究中观察角度的不同,其内在联系尚存争议。该文就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永胜  孙明辉  李强  王家宝 《颈腰痛杂志》2021,42(4):484-486,489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观察椎体后凸角度、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39.1±7.2)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0.3±3.9)次,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1±1.3)mL.术中出现3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8.33%.骨水泥双侧分布为Ⅰ级21例,Ⅱ级12例,Ⅲ级3例.术后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减少透视次数,同时具有满意的双侧骨水泥分布和降低骨水泥渗漏等优点,术后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2种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1-10—2013-10诊治的并筛选合格、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A组和B组。A组:骨水泥用量按照CT测定骨折椎上下椎体体积平均值的15%注入。B组:骨水泥用量按照常规用量即腰椎骨水泥注入量为6 ml;胸椎骨水泥注入量为4 ml。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6~30(9.9±1.2)个月。2组术后1周及6个月时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1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A组3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发生神经损伤,2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A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1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2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骨折椎体体积的15%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发症少、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CVP治疗4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折愈合时间、伤椎Cobb角、伤椎高度百分比、疼痛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0~55(31.9±8.0)min,骨水泥注入量5~10(7.49±1.06)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8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3~4个月。术后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发生术后邻椎或隔椎骨折,未发生伤椎再骨折、神经损伤及肺栓塞等并发症。伤椎高度百分比、伤椎Cobb角术后2 d和术后3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2 d和术后3个月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2 d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 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维持椎体高度,但应注意骨水泥渗漏和椎体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5.
单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老年性椎体骨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单、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差别.[方法]10具老年胸腰段脊柱标本(T12~L2),骨密度仪测定椎体骨密度,证实为骨质疏松标本.标本随机分配为单球囊组和双球囊组,每组5具.将标本游离成单个椎体,每具标本选择2个椎体共20个椎体,经万能力学试验机轴向加载,制造椎体压缩骨折,压缩程度为25%,随即行单、双球囊后凸成形术,测定椎体在骨折前、后及骨水泥注入后的高度并记录骨水泥注入前、后最大负荷,计算其刚度.[结果]单球囊组原始椎体最大压缩负荷及刚度分别为(1420±80.55)N和(1030.27±50.74)N/mm,骨水泥注入后分别为(2937.9±175.15)N和(963±20.66)N/mm,双球囊组原始椎体最大负荷及刚度分别为(1398±85.35)N和(1024.16±57.50)N/mm,骨水泥注入后分别为(2800.8±157.79)N和(964.52±22.03)N/mm.单球囊组骨水泥注入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为(96.20±0.01)%;双球囊组骨水泥注入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为(95.30±0.02)%.骨水泥注入后椎体最大负荷及对骨折椎体的高度恢复单球囊组与双球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1),椎体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骨水泥溢出.[结论]单、双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生物力学测量结果和椎体高度恢复等实验结果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且骨水泥的渗漏率极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11诊治的8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1例采用PKP治疗(PKP组),41例采用PVP治疗(PV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PKP组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数较PVP组少,手术时间较PV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伤椎前缘高度较PVP组大,伤椎Cobb角较PVP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PVP与PKP治疗均能显著减轻疼痛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PKP在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效果优于PVP,且能减少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导引穿刺小剂量骨水泥强化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高位胸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12采用导引穿刺小剂量骨水泥强化PVP治疗的5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高位胸椎椎体压缩骨折,比较术前、术后3d、术后6...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脊柱不稳及疼痛。方法在C臂X光机监视下定位,采取空芯穿刺针导入管注入调配好比例的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1例C3椎体转移瘤、病理骨折、畸形、颈椎活动受限者,术后第1天颈痛消失,25例3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2例注射后疼痛即刻缓解,1~6个月后复查无疼痛,1例出现椎管内渗漏致截瘫。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是治疗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脊柱不稳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骨水泥向椎管内外渗漏是其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4例(46个椎体),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 每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38 min,出血量平均35 ml,注入骨水泥平均4.2ml.骨水泥渗漏率17.4%.术后24 h内疼痛症状消失25例,明显缓解9例.结论 单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小,术后镇痛效果肯定,远期椎体恢复良好,特别适合中度压缩、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治疗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脊柱不稳及疼痛.方法在C臂X光机监视下定位,采取空芯穿刺针导入管注入调配好比例的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 1 例C3椎体转移瘤、病理骨折、畸形、颈椎活动受限者,术后第1天颈痛消失,25 例3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2 例注射后疼痛即刻缓解,1~6个月后复查无疼痛,1 例出现椎管内渗漏致截瘫.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强化成形术是治疗椎体肿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脊柱不稳缓解疼痛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骨水泥向椎管内外渗漏是其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