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增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绝对减少,从而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的一组疾病.由于骨量丢失是个渐进过程,不易察觉,且一旦发生骨质疏松便不可恢复,因此需要灵敏、特异的指标来提示早期骨吸收,从而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研究历史较长,早期发现的指标存在缺点,寻找新的骨代谢指标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医学的"混账"  相似文献   

2.
绝经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区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与绝经时间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测定576例妇女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酚(Pyr)浓度,其中233例同时测量腰椎2-4、左髋部胫骨密度,按中青年、围绝经期,绝经早期,绝经晚期分4组。结果:(1)腰椎2-4、股骨颈骨密度年下降率:围绝经期与绝经前相似为0.6%、0.5%;绝经早期为2.3%、0.9%,绝经期晚期为1.0%、1.6%。(2)围绝经期、绝经早期及绝经晚期与中青年尿Pyr/Cr(肌酐)比较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骨质疏松伴发率分别为0、2.2%、22.8%、67.6%。(3)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间尿Pyr/C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围绝经期及其后妇有吸收指标处于稳定的高水平。(2)围绝经期丢失率与绝经前相当;绝经早期妇女以松质骨为主的腰椎骨量丢失最快,以后下降处于稳定状态;随年龄增长,股骨颈骨量年丢失率逐渐增加。(3)骨密度与骨吸收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探讨甲亢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线测定仪(DEXA)检测124例甲亢患者骨密(BMD),同时测定血清FT3、FT4、TSH,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yd)、尿羟脯氨酸(HOP),并以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发生率21.8%,并发骨量减少占37.1蹦,与对照组比较,甲亢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姐(P〈0.01),各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P〈0.01)。结论甲亢时各骨代谢指标均明显升高,但以破骨指标升高为主,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在治疗甲亢的同时,应积极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甲亢病人治疗1年前、后骨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提高对甲亢性骨代谢异常的认识。方法对136例甲亢病人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加用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1年前、后的骨生化代谢指标血钙、磷、碱性磷酸酶、24h尿钙、尿磷以及骨密度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甲亢患者FT3、FT4、ALP和24h尿钙均明显升高,而TSH和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亦明显增高。治疗1年后,随着甲亢的控制,甲亢患者的血ALP和24h尿钙水平恢复正常;骨密度明显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其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加用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较单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者明显。结论甲亢性骨代谢异常是一种高骨转换状态,可以引起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及早并有效地控制甲亢,尤其加用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可以纠正这一异常,并有助于改善骨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体的衰老,全身骨骼系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矿物质丢失,并随年龄的增长或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其过程将明显加快加重,如女性绝经后,性激素缺乏、吸烟、饮食低钙状态、应用激素及抗惊厥药物治疗等,都可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在发病早期往往无任何症状和临床表现,确诊时多伴有腰腿酸痛及骨折等并发症,治疗多为时已晚。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了解结缔组织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和骨代谢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云克治疗RA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共280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7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5例,类风湿关节炎160例。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骨钙素(OC)、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I型胶原C端肽交联(CTX)。分析骨代谢指标OC、PINP和CTX分别与患者年龄、病程、BMI、CRP、ESR、补体C3、RF、骨密度以及激素使用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有7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云克治疗4个月,统计分析云克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28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平均年龄53.96+14.10岁,平均病程94.88+108.40月,BMI21.84 ±2.27kg/m2,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27.7%,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1.5%。与SLE组比较,OC、PINP以及CTX水平在PSS组和RA组呈升高的趋势;同时,PSS和RA患者的OC、PINP以及CTX水平在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PSS患者骨代谢指标与RF呈显著正相关(r1=0.570,P=0.002;r2=0.752,P=0.000;r3=0.660,P=0.000);SLE患者OC、PINP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1=-0.382,P=0.028;r2=-0.527,P=0.002);PSS患者OC、CTX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1=-0.471,P=0.013;r3=-0.422,P=0.028)。与治疗前比较,云克治疗4个月后RA患者OCG水平上升(P<0.05),ESR水平下降(P<0.05);而PINP、CTX、CRP和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结缔组织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代谢指标可早期预测骨量丢失情况。云克治疗有助于改善RA患者骨代谢。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7):2449-2452
目的:研究跟骨骨密度超声测定(QUS-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代谢、骨转化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在医院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骨折组,同期体检证实骨QUSBMD仪测定跟骨的骨密度密度正常的70例受试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采用,采集血清并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骨转化生化指标。结果:骨折组患者的QUS-BMD测量值及血清中BALP、OC、OPG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中TRACP5b、RANKL、PINP、PICP、CTX、NTX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受试者血清中BALP、OC、OPG的含量显著低于骨量正常受试者,TRACP5b、RANKL、PINP、PICP、CTX、NTX的含量显著高于骨量正常受试者;骨质疏松受试者血清中BALP、OC、OPG的含量显著低于骨质疏松受试者,TRACP5b、RANKL、PINP、PICP、CTX、NTX的含量显著高于骨质疏松受试者。结论:跟骨QUS-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代谢活力、骨转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依据骨密度分为36例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及34例骨密度正常患者,对照组为2型糖尿病未达到肾病诊断标准者,分别测定钙、磷、碱性ALP、PTH、PINP和β-CTX以及25-OHD。结果:糖尿病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组及糖尿病肾病骨量正常组的血ALP、PTH、PINP及β-CTX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或P0.01);糖尿病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组及糖尿病肾病骨量正常组的血25-OHD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无肾病组(P0.05或P0.01);血磷、血钙测定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ALP、PTH升高,PINP、β-CTX为骨质疏松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秋 《安徽医学》2002,23(2):2-3
产生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就是骨吸收与骨形成作用失衡,大量的骨吸收使骨量减少、质量下降.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其骨形成和骨吸收均增高,但骨吸收的速度大于骨形成,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指标皆增高,主要与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有关;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见于65~70岁及其以上人群,其体内反映骨形成和骨形成的生化指标正常或降低,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主要与年龄老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健骨颗粒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鼠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鼠血、尿相关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进一步明确健骨颗粒的药物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健骨颗粒能明显减少骨质疏松模鼠骨钙及胶原蛋白的分解代谢,提高血液中镁、雌二醇、降钙素等含量,从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模鼠的骨代谢负平衡状况,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朱伟  郑世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52-154
目的通过观察生活方式干预对骨量减低患者的骨代谢指标的影响,从而研究生活方式干预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及发展的预防作用,为更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1年2~10月到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重庆地区人群,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共纳入84例骨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组予以生活方式干预,而对照组与研究前生活方式保持不变,研究时间为1年。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骨代谢标志物BAP和β-CTX,根据测定结果从而判定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结果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干预研究,根据骨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两组各自的干预效果可明显看出:生活方式干预组干预1年后BAP[(17.406±0.388)μg/L]、β-CTX[(0.541±0.010)ng/mL]较干预前BAP[(26.123±0.086)μg/L]、β-CTX[(1.025±0.013)ng/mL]明显降低,较干预后对照组BAP[(26.570±0.382)μg/L]、β-CTX也明显降低[(1.027±0.055)ng/m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生活方式干预能降低骨代谢标准物,从而明显降低骨转化率,因此在骨量减低期间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起到延缓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更年期骨质疏松女性患者性激素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更年期骨质疏松女性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更年期非骨质疏松女性患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性激素水平[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_2)]和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ICT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碱性磷酸酶(NBAP)及骨钙素(OC)]。分析性激素水平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LH、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E_2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CTP、TRACP、NBAP及OC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_2水平与ICTP、TRACP、NBAP及OC均呈负相关(r=-0.988、-0.981、-0.899、-0.837,均P<0.05)。结论 E_2水平与更年期骨质疏松女性患者的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其下降程度与骨代谢紊乱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指标的改变。方法应用双能X线测定仪(DXA)检测86例甲亢患者BMD和髋关节强度指数(FSI),同时测定血清骨钙素(BGP)、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结果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0.9%,并发骨量减少为40.7%,与对照组比较,甲亢患者BMD和FS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代谢指标BGP、PINP和β-Crosslaps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甲亢时反应成骨细胞活性的BGP、PINP和反应破骨细胞活性的β-CrossLaps均明显升高,且以破骨指标升高明显,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了解结缔组织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和骨代谢的变化情况,并评价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共280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7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45例,RA 160例。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 procollagen,PINP)和Ⅰ型胶原C端肽交联(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分别分析骨代谢指标OC、PINP和CTX与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补体C3、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骨密度以及激素使用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有70例RA患者给予云克治疗4个月,统计分析云克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28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27.7%,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1.5%。与SLE组比较,OC、PINP以及CTX水平在pSS组和RA组呈升高趋势;同时,pSS和RA患者的OC、PINP以及CTX水平在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pSS患者骨代谢指标与RF呈显著正相关(OC:r=0.570,P=0.002;PINP:r=0.752,P < 0.001;CTX:r=0.660,P < 0.001);SLE患者OC、PINP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OC:r=-0.382,P=0.028;PINP:r=-0.527,P=0.002);pSS患者OC、CTX与髋部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OC:r=-0.471,P=0.013;CTX:r=-0.422,P=0.028)。与治疗前比较,云克治疗4个月后RA患者OC水平上升(P < 0.05),ESR水平下降(P < 0.05);而PINP、CTX、CRP和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结缔组织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代谢指标可早期预测骨量丢失情况。云克治疗有助于改善RA患者骨代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双能X线检查联合骨代谢指标在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质疏松情况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n=58)和非骨质疏松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双能X线检查指标及骨代谢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双能X线检查、骨代谢指标及二者联合对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年龄>55岁、女性、糖化血红蛋白>9%、空腹C肽<1.58μg/mL、腰椎L1-4骨密度<0.96 g/cm2、股骨颈骨密度<0.87 g/cm2、骨钙素>14.02μg/L、β-胶原降解产物>0.32μg/L、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53.42μg/L、骨碱性磷酸酶>221.84 U/...  相似文献   

16.
补肾方药骨疏康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机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补肾方药骨疏康冲剂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机制。方法:用维甲酸致Wistar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分别给与骨疏康、钙(Ca)、骨疏康+Ca治疗,保留一组模型不给药为对照;同时取相同数量正常大鼠为正常组。检测各组骨矿物质密度(BMD)骨生物力学性能、骨生化代谢指标。临床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30例,服骨疏康并用钙剂6个月为观察组,单用钙剂组30例为对照组,检测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结果:骨疏康+Ca组大鼠BMD增加;生物力学最大载荷、刚性系数、极限强度、弹性模量等指标达到正常水平,优于单钙组。单用骨疏康组大鼠骨吸收指标尿钙/肌酐(Ca/Cr)、尿羟脯氨酸/肌酐(Hop/Cr)、血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下降;骨形成指标血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上升。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服用骨疏康和钙剂血TRAP下降;血中雌激素(E2)、睾酮(T)上升。结论:骨疏康通过增加血中E2、T水平,降低骨吸水,增加骨形成;与钙剂合用促进BMD增加并能加强骨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异常生化指标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清钙(Ca)、血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尿脱氧吡啶啉(DPD)、尿Ca、尿肌酐(Cr)进行测定,并将这些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血清BGP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尿DPD/Cr比值以及尿Ca/Cr比值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Ca以及AL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时血清BGP浓度下降,尿DPD/尿Cr及尿Ca/尿Cr比值升高;血清BGP、尿DPD/尿Cr及尿Ca/尿Cr等生化指标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恒  赵曙光  陆金红  王毅  张凯 《黑龙江医学》2014,(12):1348-1352
目的研究骨转换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骨转换指标测定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绝经后妇女为受试对象,包括58例骨质疏松患者,21例正常对照者和11例骨量减低者,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骨转换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骨质疏松组相比PINP(血清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OC(骨钙素)和Sclerostin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单项指标中OC具有最佳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7%和72.4%;OC和PINP联合检测具有最佳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76.5%和88.2%);OC、PINP和Sclerostin联合检测具有最佳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81.8%和69.2%)。结论骨代谢指标可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质疏松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62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采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骨代谢指标[血磷(P)、血钙(C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及骨质疏松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Ca水平高于对照组,P、FGF2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质疏松率25.81%(8/31)与对照组32.26%(10/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骨代谢指标水平,但短期内对骨质疏松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二膦酸盐对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多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6例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3例)和观察组(二膦酸盐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6个月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指标及MMP-2、MMP-9、MMP-13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时的血清骨代谢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率低于对照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血清MMP-2、MMP-9、MMP-13水平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二膦酸盐对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及多项MMP的影响较为明显,对于此类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