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即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1],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静脉注射技术,与其他中央静脉导管(CVC)相比,具有安全、操作简便、容易插入、多种用途、保留时间长(甚至长达1年)等优点[2‐3]。PICC可以有效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化学性静脉炎,特别适合需要反复长期输液或化学治疗的患者。但上肢深浅静脉均存在许多分支,因此,导管末端有时并不能到达上腔静脉而异位到其他血管。导管异位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10%[4]。盲插PICC导管异位率高达42%~76%;早期的研究PICC成功率只有70%,导管异位率为10%;另一研究导管异位率为7.87%;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导管异位发生率较低(4.93%)[5‐7]。最常出现的异位是颈内静脉,其次是腋静脉,其中经贵要静脉穿刺最易发生导管异位的部位是颈内静脉[8]。导管异位有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孔、血栓和瘘形成的风险等;如果导管仍在外周静脉,会引起肿胀,疼痛,肢体水肿及不适;在颈内静脉导管尖端的位置可能会导致转动头颈部困难和不适及患侧疼痛;多次反复调整又会导致局部感染及静脉炎等并发症[9‐1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头颈乳腺肿瘤科在PICC穿刺时改变传统的颈内静脉压迫方式,采用输液软袋压迫颈内静脉法,前瞻性研究原发 PICC 导管异位患者的临床特征,探寻PICC异位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廖和平 《当代医学》2012,18(12):135-137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D公司生产的1.9Fr的中心静脉导管对新生儿科住院的238例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237例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导管保留时间3~52d,平均留置时间(21±5)d;223例计划拔管,占留置导管总数的93.25%;11例意外拔管,3例因放弃治疗而拔管;导管尖端异位51例(其中30例异位于右心房),占21.52%;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的18例,发生率为7.60%。结论 PICC置管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提供了安全的长期静脉输液通道,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有效抢救危重新生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PICC导管异位1例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玲  王敏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108-108
PICC(peripherauy inserl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此技术在肿瘤化疗中较常见,用于多程化疗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降低了因化疗引起的静脉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在PICC置管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会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影响患者的治疗,现介绍1例导管异位的护理教训。  相似文献   

4.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1]。PICC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其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异位、静脉栓塞等[2]。PICC现已被临床大量广泛使用,为患者长期输液、化疗及静脉营养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用以规避该情况的发生。方法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就诊的70例接受PICII置管导管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诱发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发现,发生导管异位者9例,发生率为12.9%;分析诱发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分析各静脉间导管异位发生率,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P0.05),而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间的导管异位发生率间无显著差别(P0.05);分析乳腺癌左右侧穿刺导管异位发生率,左侧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P0.05)。结论在PICC支管时必须要严格遵循规范流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循操作指南,确保无菌操作,静脉部位优先选择贵要静脉,切实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保障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症状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2007年12月-2010年8月396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 其中38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53,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等.38例导管异位患者37 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为97%.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 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7.
李阳  乙苏北  王岩  康娜  卢燕  张贺 《北京医学》2012,34(11):1005-1007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管,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的方法,可减少静脉的反复穿刺,有效地保护外周血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然而随着该项输液技术的推广使用,其并发症时有发生.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4.2%[1].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摄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腋静脉或其他静脉[2].导管异位的发生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导管保留困难,甚至增加其他并发症,如静脉炎及局部肢体肿胀、疼痛等的发生率.有报道,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化疗时致后组颅神经损伤的病例[3].现对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ICC置管过程中改良偏头法配合胸式深呼吸对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科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84例,根据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92例。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在置PICC导管时,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位置后,分别予"偏头法"及改良偏头法配合胸式深呼吸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颈内导管异位率情况。结果对照组有12例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实验组有1例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实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改良偏头法配合胸式深呼吸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降低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1]。因其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已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2]。但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及导管在血管内的异物特性,仍有可能发生导管堵塞、感染、异位等并发症[3],其中置入导管时发生导管尖端异位较常见,其发生率可达34.2%[4]。我科室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148例患者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移位颈内静脉的有13例。我们对13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异位的复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176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复位处理方法。结果17例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0.8%。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在送管复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复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1例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发生继发性异位合并体内断管患者的抢救处理及预防护理启示.方法 发生PICC体内断管后,立即采用止血带扎紧右上肢腋部,嘱患者绝对卧床,右上肢制动.急诊行X线摄片检查PICC导管在体内断裂段的位置及完整性,发现残留导管异位在右锁骨下及右上臂,即在局麻下切开右上臂肱静脉,取出残留导管.结果 发生体内断管的原因:导管继发性异位,导致导管反折,产生折痕,合并断裂.结论 需做好PICC导管安全管理,监控导管的整个使用过程,定期X线摄片进行PICC定位,早期发现PICC继发性异位,加强健康教育,保证其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不同位置导管异位影响静脉输液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的100例Picc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对其导管异位影响静脉输液因素进行研究,并对正确判断置管位置进行论述。结果 2000例Picc患者中有539例发生导管异位情况,如下:第6-7后肋骨间(512例);颈内静脉(8例);锁骨下静脉(5例);侧锁骨下静脉(1例);头臂静脉(3例);第10后肋骨处(4例);第3-5后肋骨处(1例);腋贵要静脉(1例);6后肋骨向上折返处(2例);贵要静脉中并呈"Z"型(2例)。出现上述情况后,医护人员对相关患者立即进行了异位处理,而后继续进行了静脉输液。结论医护人员应从Picc异位的影响因素入手,降低因Picc异位出现风险事件及并发症的机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而留置的静脉中心导管[1],尤其适用于肿瘤科,乳腺癌病人更是因为输液侧肢体的限制,加剧了化疗期间用药的难度,因此PICC置管成为最好的选择。然而在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很难避免发生,导管价格又较昂贵。如何提高置管成功率,既能减轻病人痛苦,又避免经济损失,是我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异位复位方法的研究,提高复位成功率。方法:在X线引导下,根据异位的静脉采取改变体位、手法复位等方法,将异位的导管重新置入到上腔静脉。结果:本组共252例PICC置管病人,其中16例发生导管异位,15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3.75%。结论:临床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但多数异位导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复位。  相似文献   

15.
郭淼  梁薇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35-1536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5年12月~2009年2月200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14例,发生率7%,其原因主要与穿刺静脉的选择、测量留置长度及体位摆放等有关.结论:护士在置管时应正确评估留置长度,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摆放正确体位,能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发生异位后应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体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在静脉治疗专科置管的270例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90例。分别为A组平卧位、B组半卧位和C组坐位。分析三种体位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中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置管后原发性异位发生率。结果:C组PICC置管在置管中颈内异位率为1.11%、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为0.4次,其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方面均低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和B组在置管中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体位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后原发性异位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PICC置管明显降低置管时颈内静脉异位率,异位调整时明显减少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次数,有经验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操作不降低一次穿刺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虹  成玮  杨小红 《当代医学》2014,(29):108-109
目的探讨使用手法加偏头压肩法压闭颈内静脉,预防导管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1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7),对照组用常规方法置管,观察组用手法压迫配合常规偏头压肩阻断颈内静脉,对比2组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均未出现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异位率为0%。对照组异位例数为4例,异位率为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使用手法压迫加偏头压肩阻断颈内静脉可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右心房心电图( right-artrial ECG,RAECG)引导与常规技术( convenitional placement techniques, CT)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及其他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经数字随机表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右心房心电图引导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A组,n=20)、传统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B组,n=20),穿刺结束即刻通过C臂或床旁X-胸片观察导管的走向,记录各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平均置入深度以及导管异位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8例,2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90%,B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4例,6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1.3±1.2)cm,B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4.45±1.6)c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穿刺时间、误穿动脉、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房心电图引导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优于传统置管法,且导管置入深度少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分析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分析导管异位与置管方式、置管静脉以及患者体位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90例PICC置管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包括7例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和2例头静脉置管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置管血管、置管方式、患者体位、护理人员置管熟练程度以及患者本身的治疗依从性均与导管异位具有密切关系。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建议借助B超等进行探查,采用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置管和维护,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置管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均有助于降低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在导管异位发生后可以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同时配合呼吸运动等对异位进行及时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