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辖区内所有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伤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开展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上海市宝山区内所有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伤害监测医院,对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首次就诊于17家社区医院的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共有伤害病例10695例,其中,男、女性别比为2.15:1,伤害高发年龄组为15~40岁,生产运输工在所有职业中发生伤害的人数最多,流动人口伤害的发生人数大于户籍人口,发生时从事的活动以工作最多,伤害发生最多的地点是在家中,非故意伤害占伤害总人数的98.15%,以轻度伤害最多(98.12%),死亡1人。伤害发生的前5位原因依次为物体器具的机械伤、跌倒和坠落、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机动车交通事故、接触热烫物质。结论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伤害、跌倒和坠落、交通事故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流动人口的伤害发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探讨上海市松江区机动车交通伤害的流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松江区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到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机动车交通伤害的首诊病例,按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填报收集.结果 全年共报告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5 490例,男女性别比为1.30∶1;年龄分布集中于25~44岁的青壮年劳动人群,占发生总数的42.82%;外省市人群占发生总数的66.22%,该区户籍人群占31.83%;9月为高发月份(10.02%),月份分布集中时间为6月中旬;居前3位的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32.4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7.74%)、专业技术人员(14.17%),机动车交通伤害常见发生地点时的活动主要为驾乘交通工具(83.11%).结论 松江区应建立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以应对外省市、青壮年劳动人群在驾乘交通工具时发生的机动车交通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8-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跌倒/坠落伤害病例的构成变化趋势和2013年跌倒/坠落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描述性分析2008-2013年因跌倒/坠落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病例.结果 2008-2013年共监测跌倒/坠落病例1 223 905例,占全部伤害病例数的32.94%,男女性别比为1.57,跌倒/坠落病例数量和占全部伤害病例的比例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跌倒/坠落病例271 502例,其中15 ~ 64岁(劳动力人口)占66.63%,0~4、5~ 14和≥65岁年龄组占各自年龄组全部伤害病例的55.53%、52.93%和56.59%;病例性别比为1.54,且男性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跌倒/坠落发生高峰时间段是10:00--10:59(占全天病例的10.04%)和14:00-20:59(占全天病例的43.56%).跌倒/坠落发生地点构成前三位分别是家中(33.03%)、公共居住场所(22.79%)、公路/街道(15.49%).跌倒/坠落发生时伤者状态的构成前三位分别是休闲活动(65.38%)、有偿工作(13.01%)、家务/学习(7.52%).受伤部位构成前三位分别是头部(30.41%)、下肢(27.43%)、上肢(21.93%).跌倒/坠落以挫伤/擦伤为主(54.60%),其次是扭伤/拉伤(16.87%)、骨折(15.48%).跌倒/坠落伤害的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77.76%),随年龄增加,中、重度伤害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跌倒/坠落伤害是我国主要伤害类型,其在全部伤害中的构成呈逐年增加趋势,其预防应以儿童和老年人为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6-2011年宁夏银川市伤害监测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银川市3家伤害哨点监测医院2006-2011年的伤害报告卡资料,按照WHO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统计分析使用全国伤害管理软件及Excel2010。结果 2006-2011年共收集伤害病例70 404例,男女性别比为2.17︰1,其中25~44岁组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42.93%),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居多;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道路交通伤害(33.30%)、跌倒/坠落(22.30%)和钝器伤(16.46%);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38.36%)、家中(21.33%)和公共居住场所(14.09%);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94.95%)和轻度伤害(71.55%)为主。历年数据显示,伤害报告数量逐年稳步增加,各年度伤害病例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结论数据分析显示,银川市伤害发生的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发生的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发生的原因主要为道路交通伤害,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06-2021年江苏省老年人非故意跌倒/坠落伤害(EU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描述江苏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首诊EUF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06-2021年江苏省哨点监测医院中EUFI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始终居老年人非故意伤害发生原因的首位,EUFI病例在老年人非故意伤害病例总数的占比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1.4。EUFI病例发生的高峰时间段为8:00~10:00(32.7%),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63.6%);2006-2014年伤害发生时活动前3位为休闲活动(62.1%)、家务/学习(23.1%)和工作(5.2%);2015-2021年伤害发生时活动前3位为休闲活动(41.7%)、家务/学习(22.6%)和步行(20.5%);伤害的性质主要为骨折(39.9%);受伤部位主要为下肢(32.5%);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60.3%)为主,主要结局为处理后离院(7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外省/外籍、冬季、公共居住场所、家务/学习和休闲活动是江苏省EUFI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高、职业为家政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跌倒/坠落伤害是江苏省老年人非故意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高龄女性是非故意伤害的高危人群,EUFI干预应根据其分布特征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福建省惠安县伤害监测中跌倒/坠落的分布特征,为制订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0年首次在惠安县哨点医院就诊的跌倒/坠落伤害病例,采用统一制定的报告卡进行报告。结果2009—2010年共收集跌倒/坠落病例4715例,占全部伤害病例的29.3%,男女性别比为1.27∶1,是0~14岁儿童和45岁及以上人群的首位伤害发生原因;跌倒/坠落的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工业和建筑场所、学校与公共场所(41.7%、26.0%和10.3%);跌倒/坠落发生时活动主要为有偿工作、休闲活动和家务/学习(32.7%、29.7%和20.2%);1天中跌倒/坠落的发生时间集中在9—10时(30.2%)和14—16时(29.6%);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和骨折为主(40.6%和28.0%);严重程度以轻度(68.1%)为主;跌倒/坠落的结局以经治疗后回家为主(63.9%)。结论跌倒/坠落是惠安县的主要伤害原因之一,应重点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跌倒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4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60岁老年人跌倒/坠落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老年人跌倒/坠落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因跌倒/坠落首次在NISS监测点医院门/急诊室就诊的≥60岁老年人病例,采用全国伤害管理软件统一录入监测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年老年人跌倒/坠落病例41 073例,占该人群全部非故意伤害病例的52.81%,且该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病例性别比为0.77;女性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老年人跌倒/坠落发生高峰时间段是8:00-11:59(占全天病例的33.31%)。跌倒/坠落发生地点构成前三位是家中(55.66%)、公共居住场所(20.52%)、公路/街道(11.64%)。跌倒/坠落发生时活动的构成前两位是休闲活动(68.94%)和家务/学习(16.14%)。受伤部位构成前三位的是下肢(29.28%)、头部(24.40%)、躯干(20.04%)。跌倒/坠落造成挫伤/擦伤为主(45.76%),其次是骨折(29.52%)、扭伤/拉伤(13.28%)。跌倒/坠落伤害的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64.20%),随年龄增加,中重度伤害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跌倒/坠落是我国老年人伤害的主要原因,其在老年人群全部非故意伤害中的构成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跌倒/坠落预防应作为老年人伤害预防控制的优先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7—2020年上海市非故意伤害住院的发生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描述分析22家上海市伤害住院监测试点医疗机构通过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伤害发生日期在2017—2020年的非故意伤害住院病例数据,以构成比指标分析和探讨不同类型原因伤害的人群、时间和地点分布特征,以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描述疾病负担。【结果】2017—2020年上海市22家监测点共报告非故意伤害住院病例32 716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男性以15~64岁者居多,女性以≥45岁者居多;前3位伤害发生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全年以7月和8月病例数最多,发生地点在家中的病例占42.81%;骨折病例占75.79%,住院天数P50为10 d,住院费用P50为15 431.50元。2018—2020年跌倒/坠落和非机动车车祸所占比例逐年递增。【结论】老年人跌倒、道路交通伤害是因伤住院的主要原因,男性劳动力人口的刀/锐器伤和钝器伤问题突出。鉴于伤害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较高,应完善伤害监测体系,并对重点人群和重点伤害开展干...  相似文献   

9.
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全国疾病监测点抽样框架,兼顾城乡、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结合当地伤害预防工作基础,抽取43个县(市、区)作为全国伤害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3家医院共129家医院作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监测对象为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结果 2010年共收集有效病例607 805例,男女性别比为1.88∶1。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0.97%)、道路交通伤(22.56%)和钝器伤(20.37%);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29.84%)、家中(24.24%);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44.35%)、有偿工作(20.05%);伤害病例主要以非故意伤害(88.25%)、轻度伤害(72.42%)为主。结论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钝器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收集数量高于2006—2009各年该系统收集的数据量,且伤害监测病例各特征分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江西省伤害监测点居民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资料来源于江西省3家不同级别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对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首次就诊的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监测伤害病例7 477例,男女性别比为1.5∶1,伤害发生以45~64岁年龄组人数最多(38.2%).伤害发生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跌倒/坠落(58.8%)、道路交通伤(16.1%)和钝器伤(8.2%);伤害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和上肢,占总病例的59.3%;伤害发生地点男性以公路/街道为首(35.0%),女性以家中为首(42.5%);伤害主要发生在休闲活动、驾乘交通工具和有偿工作时;伤害病例主要以非故意伤害(95.5%)、轻度伤害(76.1%)为主. 结论 2012年江西省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和钝器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伤为主.应根据伤害分布特征,对重点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骨折伤害住院病例流行状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骨折伤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到松江区3家伤害监测医院就诊且符合伤害诊断标准的骨折伤害住院病例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5年中骨折伤害住院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共计7538例,占住院伤害病人总数的61.59%,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9112.25万元人民币。伤害年龄分布集中于45~64岁的中老年人群,占35.17%。居前3位骨折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49.97%)、跌倒/坠落(43.68%)、无生命力机械性伤害(4.36%)。交通伤害的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皆居首位。伤害发生部位以下肢为主(48.74%),其次为上肢(31.99%),四肢损伤占发生总数的80.73%。结论骨折为伤害住院病例的主要临床后果,应纳入松江区疾病控制中重点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松江区常住居民伤害发生流行情况,为确定该区伤害预防控制优先领域、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分析2014年在松江区居住时间累积超过6个月且年满15岁的常住人口过去1年中伤害发生情况。 结果 伤害发生人次率为8.9%,伤害发生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跌倒/坠落(36.8%)、道路交通伤害(22.0%)、刀/锐器伤(20.6%);跌倒高发于60岁以上人群,道路交通伤害以骑乘电动车为主;各种伤害发生地点集中在家中(40.5%)和公路/街道(33.0%);伤害发生时活动以家务(28.9%)最高,其次为驾乘交通工具(19.9%);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30.2%)和锐器伤、咬伤、开放伤(28.9%),而其中轻度伤害占75.6%,98.6%的是非故意伤害;伤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每日的9时、17时和每年的5月至10月。 结论 松江区常住居民伤害发生率仍然较高,且主要为老年人跌倒及道路/交通伤害,需要重点关注并根据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特征做好相应的干预工作,降低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光明新区机动车伤害监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机动车车祸急诊伤害分布情况,为伤害事件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010-2011年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首诊伤害病例进行登记,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1年机动车车祸伤害病例累计4 887例,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和16~50岁,分别占5.44%、84.59%;其主要职业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73.42%)、商业/服务业人员(占9.17%)、学龄前儿童(占5.93%)等。机动车车祸伤害事件大部分发生在7-24时之间占89.67%;对比2010年,2011年12月机动车车祸伤害发生下降幅度达47.43%。绝大部分伤害事件为非故意伤害事故(99.84%),以轻度伤害事故为主(78.21%),小型载客汽车和摩托车是造成伤害的主要直接交通工具(分别占36.32%、32.11%),另外重度伤害事件中小型载客汽车占52.42%。结论机动车车祸伤害呈下降趋势,绝大部分为轻度非故意事件,但小型载客汽车和摩托车仍是造成机动车车祸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以及加大交通安全执法力度,以及采用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手段,能有效预防与控制机动车车祸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致死亡病例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意外伤害死亡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越秀区第3次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和2006-2010年越秀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采用Dr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的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1555例,意外伤害死亡率为23.41/10万。死因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意外跌倒(占25.79%)、自杀(占21.29%)、交通事故(占18.14%)、其他(占16.46%)、意外中毒(占11.25%)、被杀(占3.28%)、溺水(占2.64%)、火灾(占1.16%)。0~14岁年龄组死亡以意外跌倒(占16.28%)和溺水(占16.28%)为主,15~59岁年龄组以自杀(占23.97%)和交通事故(占20.22%)为主,360岁年龄组以意外跌倒(占40.23%)和自杀(占18.95%)为主。各类意外伤害的死亡率除了溺水和火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或P〈0.05)。结论应针对意外伤害的死因谱、年龄结构、性别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生存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伤害发生的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北京市通州区3家监测哨点医院首诊儿童伤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发生儿童伤害4856例,其中男童3177例(65.42%),女童1679例(34.58%);3月和6~7月是一年中伤害高发月,9~11时和15时是一天中伤害高发时段;儿童伤害前5位致伤因素依次为跌倒/坠落(37.72%)、动物伤(29.26%)、钝器伤(12.68%)、非机动车车祸(6.45%)、刀/锐器伤(6.22%);伤害地点主要为家中(49.42%)、学校与公共场所(25.58%)、公路/街道(14.68%)、公共居住场所(6.49%)、体育和运动场所(1.69%);主要伤害部位依次为上肢(35.61%)、下肢(32.33%)和头部(23.54%)。结论男童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童,跌倒/坠落和动物伤(尤其是犬伤)是目前儿童伤害防范的重点,溺水和机动车车祸是重要的儿童死因。建议在家庭和学校加大有关伤害的宣传,提高家长与全社会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四川省死因监测点1989—2008年伤害死亡变化趋势。方法应用1989—2008年四川省死因监测资料,对伤害死亡及其构成比进行趋势变化分析。结果1989—2008年,四川省死因监测地区伤害死亡一直位居总死因的第4位,各年度构成比占总死因构成的比例在6.14%~10.01%之间;总标化死亡率由1989年的63.28/10万下降到2008年的43.83/10万,平均下降速度1.91%,标化死亡率男性(68.74/10万)高于女性(40.43/10万),农村(65.36/10万)高于城市(51.29/10万);但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的粗死亡率、标化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居前6位的伤害种类为自杀、交通事故、淹死(溺水)、意外跌落、中毒、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运输事故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13.59%。结论四川省监测地区伤害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在女性群体和城市中较为显著,伤害死亡种类主要为自杀、交通事故、运输事故、淹死(溺水)、意外跌落、中毒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河南省新安县居民伤害死亡状况,为制定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2012年河南省新安县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中常住居民的伤害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国家推荐的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和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安县居民伤害死亡居全死因的第4位,死亡率62.53/10万,标化死亡率59.30/10万,占全死因的9.54%。伤害前5位死因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意外中毒、淹死,占伤害死亡的84.02%。婴儿主要死因为机械性窒息;幼儿主要死因为淹死;青少年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40.00%,第2位为淹死,占30.00%;青年人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52.94%,第2位为自杀,占9.66%;中年人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53.21%,第2位为意外跌落,占14.44%;老年人第1位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占46.67%,第2位为自杀,占16.92%,第3位为意外跌落,占14.87%。结论伤害严重威胁新安县居民的生命健康,特别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伤害的发生和死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8-2012年西城区托幼园所集体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状况, 为辖区托幼机构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西城区托幼园所集体儿童伤害、事故监测数据, 分析在园儿童伤害、事故发生情况。结果 2008-2012年期间西城区托幼园所集体儿童意外伤害总发生率为0.43%, 伤害类型主要为跌伤, 其发生率为0.22%~0.48%, 且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3.32, P=0.01);事故类型主要为骨折, 近4年来发生率为0.04%~0.10%。结论 西城区托幼园所集体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低, 防止儿童跌伤和骨折是伤害干预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松江区15岁以下健康人群水痘抗体水平状况,为水痘的免疫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10月抽取松江区散居、幼托、小学、初中4个人群各50名健康儿童的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水痘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结果]松江区15岁以下健康人群水痘抗体总阳性率为66.5%,抗体浓度均值为2 194.9 IU/L。有水痘疫苗免疫史的健康儿童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免疫史的儿童(χ2=13.198,P〈0.001);接种年限小于4年的儿童抗体阳性率明显大于接种年限在4年及以上的儿童(χ2=5.457,P=0.019)。[结论]松江地区15岁以下健康人群水痘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建议提高健康儿童水痘疫苗的覆盖率以建立水痘免疫屏障,同时建议改变水痘疫苗免疫策略以提高其免疫持久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湖南省居民伤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湖南省居民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和SPSS 18.0软件进行伤害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结果  三年共收集有效病例107 754例,男女性别比为1.65:1。伤害发生原因前三位分别是跌倒坠落(36.0%)、机动车车祸(20.6%)以及刀锐器伤(11.8%)。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公路(30.9%)和家中(28.3%)。伤害发生时的活动前三位分别是休闲活动(24.7%)、驾车(17.6%)与工作(16.4%)。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93.2%)为主,伤害发生程度主要为轻度伤害(74.3%)。  结论  2015-2017年湖南省伤害监测点哨点医院门/急诊居民伤害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男性高于女性,应重点加强对跌倒坠落和机动车车祸开展系统研究和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