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存在特异性不明确的同种抗体患者,通过分析血清学特征及评估红细胞输注效果,评价配血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2014年度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且血清学方法无法明确抗体特异性的患者139例,并应用临床输血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对81例输注红细胞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139例患者中,抗体类型分5种,效价低、活性弱抗体占多数。139例患者中红细胞输注81例,输注红细胞114次。其中输注有效率77.2%;部分有效率22.8%;输注无效率0%。不同类型抗体输注有效率与部分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81例输注红细胞患者中,男性34例,有输血史者19例(55.9%);女性47例,有输血史者43例(91.5%)。所有输血病例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红细胞输注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是必要的,尤应注意有输血史病例。即使血清学方法无法明确抗体特异性,必须同时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选择相合的血液输注。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0.5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在儿科患者中的输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8月—2022年6月输注0.5治疗量血小板患儿共195例,收集患儿输注血小板前后24 h内血小板计数值(Plt)并按性别、疾病类型、血制品输注史、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血小板储存时间、体重进行分组,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95例患儿中输注0.5治疗量单采血小板有效率为77.4%(151/195),无效率为22.6%(44/19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由80.8%下降到65.9%(P<0.05), CCI由11.56±8.94下降到8.52±8.42(P<0.05)。血小板抗体结果阳性组较阴性组输注效果显著下降,CCI由11.39±8.87下降到7.82±8.59(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效果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增加而下降(P<0.05),且患儿体重20 kg以上与20 kg以下相比血小板输注效果下降,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由84.1%下降到63.5%(P<0.05)。不同性别、疾病、红细胞输注次数对输注效果无显著...  相似文献   

3.
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洛阳、内蒙古、乌鲁木齐及甘肃4省市的多家省、市、县级医院在2005年1月-2006年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大规模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 622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7 040次,无效输注1 089次,占15.47%。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可能是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单独影响因素,输血次数及妊娠次数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治疗措施,以更好的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情况,探讨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血液科治疗的8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资料,详细记录其初诊至1年内每次住院的红细胞输注情况,探讨年龄、性别、既往输血量等临床因素与红细胞输注有效率的关系。结果 8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年内共计输注红细胞554次,输血有效次数为396次,输血有效率71.5%。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的输血有效率明显低于女性(67.8%vs 75.9%,P0.05);年龄不同输血有效率不同(≤15岁、16—40岁、41—60岁、60岁的输血有效率分别为:80.5%、60.5%、72.8%、77.9%,P0.05);既往输血量不同输血有效率亦不同(≤10 U vs 10—20 U vs20 U:69.9%vs 67.4%vs 83.7%,P0.05);输血间隔时间(≤10 d vs 10—30 d vs30 d:66.8%vs 70.1%vs 83.2%,P0.05)、骨髓抑制程度不同(77.5%vs 68.8%,P0.05)输血有效率亦有明显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输血间隔时间和骨髓抑制程度是红细胞无效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可能因素有:年龄、输血间隔时间、骨髓抑制程度、既往输血量及疾病的治疗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该院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15-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相关记录,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和特点,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2015-2018年共输血35363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1例次,总发生率为0.3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分别占57.25%和38.17%。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小板最高,为0.78%,悬浮红细胞次之,为0.41%。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例次随自体血回输增多而逐年递减。输注同样剂量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病例组输注效果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降低,自体血回输对减少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有一定作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持续开展并扩大自体输血覆盖面,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住院患者输注红细胞的效果,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为临床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3月486例红细胞输患者的临床病志、输血资料以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86例住院患者共输注红细胞1 028次,其中无效输血有182次,输注无效率为17.7%,既往输血次数3次、输血量16 U红细胞输注无效率分别为42.7%与39.4%,比输血次数3次、输血量16 U红细胞输注无效率发生高;有妊娠史的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为22.19%,比无妊娠史发生率高;恶性肿瘤患者与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分别为35.8%与25%,相比其他疾病发病率高;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31.6%)比阴性发生红细胞输注无效(14.1%)的几率增高。结论患者的疾病种类、既往输血次数、输血量、妊娠史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结果对输血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科学合理输血,尽量减少输血次数、重视直接抗球蛋白阳性结果,分析其阳性的原因,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各种血液成分输注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1年7月本市1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临床输注成分血情况,统计和分析发生输血反应资料。结果成分血输注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和发热反应。83例输血患者中,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比例为65.1%,红细胞类比例为26.5%,血小板类为8.4%;有输血史者输血反应比例为37.3%,有生育史比例为34.9%,其他病史比例为27.8%。结论应科学合理地用血,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患者输注红细胞的疗效,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5年1月-3月的359例红细胞输注患者的输血资料、临床病志及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 359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患者共输血756次,其中输注无效有138次,输注无效率为18.2%(138/756)。既往输量10 U、输血次数3次和有妊娠史的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分别为24.3%(37/152),64.2%(61/95),17.1%(58/340)比其他患者高;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率为26.4%(33/125)和37.1%(43/116)比其他疾病的患者高;年龄大的患者输血无效率32.3%(30/93)比年轻患者的13.0%(31/239)高;次侧配血阳性者比阴性者更容易发生输注无效,前者是31.1%(47/151)后者是15.0%(91/605)。结论患者的疾病种类、既往输血史、输血次数、年龄、妊娠史及次侧交叉配血结果对输血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输血指证和输血量,制定合理有效的输血策略,尽量减少输血次数,避免发生红细胞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9.
贫血程度与肺部感染疗效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贫血程度与肺部感染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为指导临床治疗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院贫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90例患者,观察贫血程度对肺部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输血前与输血后抗感染疗效。结果:中度贫血组56例,轻度贫血组34例,其中中度贫血组未输注红细胞时抗感染治疗有效率53.57%,轻度贫血组未输注红细胞时治疗有效率94.1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度贫血组有48例输注红细胞,输注前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52.1%,输注后治疗有效率为8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贫血与抗感染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改善患者贫血程度可提高抗感染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26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藤县妇幼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0例经临床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发生660例次输血情况,对260例患者的660例次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 DIC 的有效率为91.67%,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注冷沉淀治疗妇产科大量失血有效率100%,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8.74%,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3%;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为100.00%,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0.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含血浆成分的血液成分制剂比不含血浆成分的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提示对于血液病患者尽可能不输血含血浆或白细胞血液成分制剂,以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血液科1 023例红细胞输注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023例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2 056次,无效输注308次,无效输注率达到14.9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次输血、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红细胞制品的贮存时间长是红细胞输注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红细胞无效输注率较高,且其发生受输血次数、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情况及红细胞制品的贮存时间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严格掌握红细胞输注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输血治疗措施,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液病住院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原因,以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31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并发症情况、红细胞制品输注情况等。结果 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Plt增高指数(CCI)将患者分为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连续2次输注24 h后的PPR<20%或输注24 h后的CCI<5 000或临床出血症状或倾向未得到明显控制为血小板输注无效),2组间性别、输注前白细胞计数、贫血、是否使用抗生素存在差异(P<0.05);疾病种类、性别、贫血和合并症数量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PTR发生率最高,男性PTR发生率高于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数量、合并症数量与输注效果负相关(P<0.05)。结论 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可能因素包括输注前的白细胞水平、抗生素的使用、贫血及红细胞的输注情况、合并症数量、疾病种类,而年龄、溶血、脾亢、血小板保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对...  相似文献   

13.
徐艳华 《妇幼护理》2022,2(1):172-174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监护病房输注多巴胺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9 月期间本院新 生儿监护室病房收治的进行多巴胺输注的患儿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60 例。对照组采用 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有 效率为 78.33%,观察组的为 98.33%,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8.33%, 观察组的为 3.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80.00%,观察组的为 98.33%,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多巴胺输注中,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护 理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方法 共检测102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1、24h的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值),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输注疗效。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根据是否有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对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CCI值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1.6%(73/102)。无效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7.2%)高于有效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52.8%)低于无并发症组(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效率降低。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种类间比较,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和24hCCI值与血小板抗体是否阳性及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均有关(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均为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AIHA患者,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类型及接受不同红细胞成分对红细胞不相容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60例AIHA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阳性,且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也均为阳性,其中单独Ig M类冷自身抗体8例(13. 33%),单独Ig G类温自身抗体49例(81. 67%),温冷双自身抗体3例(5. 00%),不规则体鉴定试验证实存在同种抗体17例(28. 33%)。60例AIHA患者中,34例接受了不相容红细胞输注共108次,输注次数的总有效率为57. 4%(62/108),总部分有效率为14. 81%(16/108),总无效率为27. 78%(30/108)。81次输注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中的有效率为58. 02%(47/81),部分有效率为12. 35%(10/81),无效率为29. 63%(24/81); 27次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中的有效率为55. 56%(15/27),部分有效率为22. 22%(6/27),无效率为22. 22%(6/27),2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抗体类型输注疗效比较显示,输注Ig M类冷自身抗体的有效率为41. 67%(5/12),部分有效率33. 33%(4/12),无效率25. 00%(3/12);输注Ig G类温自身抗体组的有效率58. 06%(54/93),部分有效率12. 90%(12/93),无效率29. 04%(27/93),2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温冷双自身抗体组的有效率为100%(3/3)。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和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应用于AIHA患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可避免O型洗涤红细胞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产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临床红细胞安全和有效输注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近年来红细胞输注效果判断和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方面的最新进展,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合理的对策。结果:红细胞输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输注效果,引起红细胞无效输注的原因很多,应根据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出个性化的输血治疗方案。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红细胞输注无效现象,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血小板输注效果,研究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102例血小板输注病例,计数输注前及输注后24h外周血小板数量,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液科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3.04%,肿瘤科为60.00%,外科为100.00%,其他科室为86.11%,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其他科室存在显著差异,血小板的输注次数增加,输注有效率随之下降。结论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各种因素可影响血小板的输注疗效,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增多,可根据输注无效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Hct作为红细胞输注评估指标的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和门诊红细胞输注患者的输血信息及相关Hb检测结果,分析内科患者不同Hb区间红细胞输注量和Hb改变情况,以及手术科室不同输血类型和儿科患者红细胞输注量与输注前Hb值和改变情况。结果 27 913例次有效输血申请,输血前Hb平均值手术科室患者最高(85.23±20.23)g/L,儿科次之(83.60±21.13)g/L,内科最低(68.16±16.22)g/L;80%以上内科患者输注前Hb<80 g/L,且Hb越低,红细胞输注量随之略有增加;手术科室患者输注前Hb检测率仅为67.44%,且每例次输血申请中,红细胞输注量差异较多大,最高量为78 U,最低量为1U;非手术类输血Hb改变值明显高于手术类输血(含术中)(P<0.05)。结论 Hb/Hct可作为红细胞输注适应证评估及输注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督导临床用血,但同时结合其他因素,如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失血量以及使用促造血细胞因子情况等,综合评判将更加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9.
临床727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湘雅第三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254名患者的727例次输注资料,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输注有效率,根据患者病症、输血次数、血型和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727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效456例次,占62.72%,以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系统性疾病患者输注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慢性肾疾病(有效率为94.12%);脾脏肿大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效率仅为40.35%);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结论:脾脏肿大和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其发生原因与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至2015年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后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内共有17 592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8例次,发生率为0.33%。输注单采血小板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02%;其次是输注血浆制品,为0.49%;输注悬浮红细胞则相对较低,为0.18%。输注不同血液成分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P<0.01)。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构成比较高,为63.8%,主要以输注血浆制品、单采血小板者多见;而发热反应构成比为36.2%,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常见。我院输血不良反应逐年有所下降。结论: 加强输血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特别要避免血浆与红细胞配套使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