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胶质细胞是脑内数量最多的细胞,它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在发育期就精确建立的。不同神经元的功能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与之相比,胶质细胞仍是非常神秘的细胞,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除了对神经元提供重要的结构、代谢、营养支持外,它与神经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本文将对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神经干细胞/祖细胞这一最新发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电镜观察了不同禁水时间老龄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神经元,即加压素和催产素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禁水6与12h后,上述两核团中的分泌神经元胞体增大,胞质中粗面内质网(RER)排列紧密且规则,高尔基(Golgi)器的未成熟分泌颗粒及神经分泌颗粒增多,轴突内神经分泌颗粒少见,胶质细胞成份减少,突起回缩;相邻两神经元胞膜直接接触,质膜并列现象及突触增多,而在禁水24h后,神经元胞体内的神经分泌颗粒有减少,轴突中的神经分泌颗粒却增多并聚集成膨大区域,以上结果提示老龄大鼠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分泌神经元在禁水时其合成激素的功能是活跃的,而且催产素神经元的结构变化与加压素神经元结构变化是相似的,胶质细胞的结构变化为神经元质膜并列及突触的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其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本身可造成神经元的损伤,但缺氧时神经元内诸多离子以及核酸、蛋白等的变化对缺氧损伤神经元也具有调节保护作用。因此了解缺氧时神经元内的诸多变化对研究缺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嗅鞘细胞:是一种嗅神经的支持细胞,它起源于嗅基底膜,分布在嗅球,嗅神经和嗅中枢。位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过渡区,具有降解抑制再生分子、分泌不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再生、改善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等重要作用。 超微结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元的细胞膜、细胞器(高尔基复合体,尼氏体,内质网、核糖体、神经微丝、微管)、细胞核(核仁、核周体);髓鞘,轴突,突触,胶质瘢痕等亚细胞水平的变化。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其研究主要探讨脊髓损伤后微环境的影响,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超微结构的影响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细胞、轴突、髓鞘、突触和胶质瘢痕的超微结构以及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的保护和神经修复再生的影响。 方法:实验方案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2048)。将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4只)仅仅切除T10全部椎板及T9, T11部分椎板,未对脊髓作其他处理;DF12组(8只)切断脊髓,注射DF12培养液;嗅鞘细胞移植组(8只)切断脊髓,进行嗅鞘细胞移植。于脊髓损伤后1,7,28,56 d,对各组大鼠麻醉后取出脊髓,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DF12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胞体内细胞器明显减少,轴突、髓鞘和突触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嗅鞘细胞移植组损伤区的神经元胞体内细胞器明显增加,核仁明显,促进轴突、髓鞘和突触的再生,且胶质瘢痕明显较少;②嗅鞘细胞移植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的反应比较轻微;③结果说明,脊髓损伤后嗅鞘细胞移植可有效地保护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组织,促进轴突、髓鞘和突触的再生,抑制神经胶质和周围细胞的增生反应,从而使损伤后微环境有利于神经元、轴突和突触再生。ORCID: 0000-0001-6049-2551(王国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米瑞发  周长满  范明 《解剖学报》2001,32(4):324-328
目的 探讨神经损伤再生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刀坐骨神经夹伤后神经再生过程中,L4-6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内轻分子量(light,L)、中分子量(medium,M)和重分子量(heavy,H)神经丝蛋白亚基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镜下,轴突损伤后背根节神经元内各神经丝亚基mRNA的杂交信号明显减弱,神经丝-L和神经丝-M mRNA的杂交信号位于神经元胞浆内,而在神经元胞浆和胞核内均可见神经丝-H mRNA的表达信号。结论 神经丝3个亚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不同,神经丝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是神经元对轴突损伤的基本应答,而且在有效神经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镜观察不同禁水时间衰老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加压素能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禁水6、12h后,视上核加压素能神经元胞体增大,胞质中粗面内质网排列紧密且增多,高尔基复合体成熟面未成熟分泌颗粒及神经分泌颗粒增多;轴突中神经分泌颗粒增多不明显。而禁水24h后,神经元胞质内的神经分泌颗粒减少,轴突中的神经分泌颗粒聚集成膨大区域。禁水后,神经胶质细胞减少,突起回缩,使相邻的两神经元直接接触,突触结构重建增多。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衰老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加压素能神经元在禁水时,其功能活动是增强的,胶质细胞突起回缩,有利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重建。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往的研究显示单一改变脊髓损伤区域某一基因表达或者某一细胞的状态,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无显著影响,而大量证据表明调控脊髓损伤后紊乱的细胞微环境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目的:对脊髓损伤前后细胞微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多种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以及细胞外组分对损伤神经修复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glial cell,neuron,immune cell,neural stem cell,extracellular matrix,cytokine,extracellular vesicle,regeneration”。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最终筛选出6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在细胞微环境的细胞组分中,占比最高的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神经元的相互调控作用最为关键。②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组分中,利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水凝胶模仿天然细胞外基质,可有效模拟和重建损伤区域内的细胞微环境,促进轴突伸长。③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调节因子中,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等加剧了细胞微环境的炎症反应,应用受体抑制剂或阻断相关通路抑制上述促炎因子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在脊髓微环境中增加白细胞介素10等抗炎因子的表达,抑制损伤区域炎症发展的研究也陆续出现。④最近被重视起来的细胞外囊泡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在细胞微环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⑤文章揭示了脊髓损伤后细胞微环境中的包括细胞组分和细胞外组分之间的多组相互调控关系,证实了细胞微环境中各组分之间所发挥的神经修复作用并不是孤立的。  相似文献   

8.
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支持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和保护作用。在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发病过程中,退行性病变的神经元以及过度激活的胶质细胞将导致神经元所处微环境恶化,使神经元的损伤进行性加重。因此,研究星形胶质细胞与运动神经元的关系对探讨ALS的发病机制及其干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中风在几小时到几天时间中发生复杂的时空事件。在脑缺血中心区血流明显减少,能量储备贫乏。神经元可在几分钟内发生死亡。然而在缺血区周围的半影区受累相对较轻,从相邻和对侧血管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神经元往往受损成程度较轻或表现为变性。因此如何保护半影区神经元的功能,防止其进行性损伤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的研究重点。已知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基本发病机制包括兴奋性神经毒物、梗死灶周边去极化,炎症反应和凋亡。其中促细胞因子,如IL-1β和TNFα在进行性神经元损伤和凋亡过程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IL-1β和TNFα分别通过其受体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反应和细胞间反应,如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之间反应。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后导到神经死亡。尽管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但详细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这里我们研究了促炎细胞因子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信号转导靶分子,及神经细胞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国产中药制剂马桑内酯诱导惊厥发作后,海马结构内神经元损害的范围和特征。方法:采用SD大鼠,马桑内酯单次腹腔内注射诱发惊厥,在发作后不同时间点取脑,行H&E染色和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结构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结果:海马结构内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其损伤次序表现为:齿状回、门区和CA3区、CA1区,损伤区周围有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结论:马桑内酯致惊厥发作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与兴奋性细胞毒制剂海仁酸致惊厥具有相似的病理学改变特征,提示国产中药制剂马桑内酯致惊厥与兴奋性细胞毒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损伤后c-Jun蛋白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阙海萍  李欣  刘少君 《解剖学报》2004,35(5):466-468
目的建立一个模拟脊髓全横断损伤后脊髓组分——原代培养的脊髓神经元损伤的模型。探讨中枢神经损伤后损伤应答基因c-jun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取Wistar大鼠(孕14d)脊髓,培养10~12d后,采用所设计的标准模板,直视下进行损伤。观察损伤前、后不同时间神经元的形态及即刻早期基因c-jun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脊髓神经元损伤10min后胞核即有c-Jun标记,损伤2h后最多,而且阳性神经元的密度与划痕之间的距离呈明显的反比关系。结论受机械损伤的神经元中,c-Jun表达阳性意味着此即刻早期基因产物已进入细胞核内起着“第三信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Is/Rp)损伤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k)及ACM与抗呆Ⅰ号联合应用(ACM+K)对损伤神经元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NSE)、bcl-2、bax和caspase-3的影响。 方法: 先分别进行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和神经元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体外模拟脑Is/Rp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用Rp-18 h后收集的ACM与ACMk、ACM+K以1∶5的浓度来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最后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测定其神经元在Is-4 h和Rp-3 h、18 h、24 h、36 h、48 h、72 h后表达NSE、bcl-2、bax和caspase-3的变化。 结果: ACM、ACMk和ACM+K均能使受损神经元表达NSE和bcl-2的能力增强,表达bax和caspase-3的能力降低。其作用:ACMk>ACM+K>ACM。 结论: (1)通过受损神经元表达NSE的变化反映出ACM对受损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2)通过受损神经元表达bcl-2、bax和caspase-3的变化表明ACM具有抗凋亡作用; (3) 抗呆Ⅰ号可通过Ast间接地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修饰施万细胞(SCs)对植入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将NSCs单独移植或与NT-3基因修饰SCs、LacZ基因修饰SCs和SCs联合移植到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处,67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NSCs的分化,并计算其中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率。结果NSCs在损伤脊髓内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与未基因修饰的SCs的作用相比,NT-3基因修饰的SCs能更有效地提高N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率,而LacZ基因修饰的SCs与未修饰SCs没有明显区别。结论NT-3基因修饰SCs能促进NSCs在损伤脊髓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经典神经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内的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终极细胞,其已丧失增殖能力,若失去神经元细胞只有通过胶质细胞来填充。因而,CNS损伤后CNS神经元难以再生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一直是令神经科学工作困惑的问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存在上升趋势。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元难以再生,神经元丢失所遗留的神经网络环路缺失是神经功能损伤和脑中风后遗症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减少脑中风后遗症和脑脊髓外伤等所致的残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神经元再生,修复缺失的神经网络环路。而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使人们对脑中风后遗症的彻底治愈燃起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机制的研究已由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由细胞外、核外相关事件的研究深入到核内事件发生的本质性研究。探讨脑缺血过程中的DNA损伤,对充分理解脑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缺血耐受、选择性神经元损伤、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机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脊髓损伤会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进而形成胶质瘢痕阻碍神经轴突的形成,而局部炎症微环境进一步加重了神经元的死亡,因此,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既能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又能增加神经元的数量,可谓是一举两得.而有关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能否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索外胚层间充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雄激素对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自由基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大鼠进行海马神经元培养,用不同浓度的H_2O_2造成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模型,观察细胞的活力并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一氧化氮(NO)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预先给予睾酮后(24h)观察细胞的活力及SOD值,NO及MDA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不同时间给予睾酮后细胞的活力.结果:给予H_2O_2后,神经元的活力明显下降,预先进行睾酮培养后细胞的活力明显升高,NO和MDA的生成降低,SOD值升高,睾酮给予后短时间内可以引起神经保护作用.结论:雄激素对H_2O_2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发挥作用为短时间的作用模式,可能与自由基引起的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后恢复血流制作脑缺血再灌流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额叶皮质超微结构。表明在神经元发生进行性破坏改变的同时,伴随着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加、肥大、水肿、变性、坏死和解体等一系列改变。启示其可能参与神经元在缺血条件下代谢的调整。其后神经胶质细胞本身的退行性改变促进了神经元的不可逆性损伤。毛细血管壁的损伤和血管周围水肿可能是引起再灌流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生大鼠不同脑区内神经前体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海马、中脑和顶叶皮质内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及其分化后所产生的神经元的形态特征,本研究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体外扩增细胞技术和克隆形成实验分析了神经前体细胞的自我更新特性;采用神经前体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方式,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研究了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发现:(1)新生大鼠海马、中脑和顶叶皮质内的神经前体细胞,在体外的分裂增殖能力无明显区别;(2)新生大鼠海马、中脑和顶叶皮质内的神经前体细胞在相同的条件下,其后代细胞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但不同脑区内神经前体细胞所产生的神经元的形态却表现出明显不同。这些结果提示新生大鼠不同脑区内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潜能已有了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20.
邓锦波  于东明  吴萍 《解剖学报》2006,37(5):596-598
目的对标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DiI散射法(DiI diolistic assay)进行改进,使操作更简捷,效果更为理想。方法用C57/B6J小鼠,对固定或培养的脑片内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进行DiI散射法标记。结果该方法可以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细微结构,其中包括树突小棘。结论DiI散射标记法标记细胞的细微结构效果得到改善,可用于对树突棘分析,特别是可以直接在培养的脑片上对神经元与神经胶质进行活体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