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抗核糖体P0蛋白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分别用基因重组的核糖体P0蛋白和纯化的核糖体P蛋白作为抗原榆测126例SLE患者和145例非SLE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抗P0抗体和抗P抗体;同时对126例SLE患者采用线性免疫分析检测抗dsDNA抗体、抗SmD1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SA60抗体、抗SSB抗体等,比较以上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SLE患者抗核糖体PO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38.89%,非SLE自身免疫病患者组为2.0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9,P<0.01);SLE患者组中,抗P0阳性牢高于抗P蛋白抗体阳性率(X2=19.36,P<0.001);抗核糖体P0蛋白抗体诊断SLE的特异性为97.93%,抗dsDNA抗体和抗核糖体P0蛋白抗体单独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5.08%和9.52%;抗SmD1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单独阳性率较低,分别为3.17%和3.97%.结论 抗核糖体P0蛋白抗体对SLE患者有高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对抗dsDNA抗体、抗SmD1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有尤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自身抗体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治疗和检查的SLE患者、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90例,SLE组、非SLE组及对照组均进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谱、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ds-DNA)和抗核(ANA)检测,对各组自身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SLE组抗SSA、抗SmD1和抗ds-DNA阳性率高于非SLE组,SLE组8种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SmD1和抗ds-DNA联合检测的约登指数最高.结论 :抗SmD1和抗ds-DNA联合检测能够提高SLE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和脏器损害的意义。方法69例SLE分为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组、狼疮肾炎(LN)和非狼疮肾炎组(NLN)。测定AnuA和抗dsDNA抗体水平,比较组间抗体水平差异,分析其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nuA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55.1%和47.82%,疾病活动组显著高于疾病稳定组(P<0.001)。抗dsDNA抗体阴性SLE中有16.6%AnuA阳性。两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IgG、球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与C3、C4、白蛋白水平显著负相关。LN组两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NLN。结论AnuA和抗dsDNA抗体都是SLE疾病活动指标,与LN相关,AnuA检测是对抗dsDNA抗体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SLE患者60例(SLE组),其中稳定期和活动期各3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对外周血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SLE组外周血IL-17水平为(122.03±96.78) ng/L;其中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为( 182.43±106.28) ng/L,SLE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为(82.33±76.98) ng/L.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为(32.93±22.68) ng/L.SLE组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LE活动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SLE稳定期患者和对照组,且SLE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IL-17水平与SLEDAI评分、抗双链DNA抗体及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662、0.494、0.571,P<0.05),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412,P<0.01),与器官损害无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IL-17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且与疾病活动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并发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年龄和自身抗体谱特征,比较LN和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PGN)患者补体C3和其它肾脏损伤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四川省人民医院LN患者和非LN的SLE患者的ANA、抗ds-DNA、抗Sm、抗SSA、抗SSB等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LN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LN、PGN患者补体C3的改变及与Urea、Cr、UA、尿蛋白、尿常规结果的关系。结果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仅抗ds-DNA抗体在LN组(48.72%)和非LN组(32%)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LN年龄分布情况比较,只有≥51岁的LN组(7.79%)和非LN组(1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N和PGN患者不同程度表现出补体C3下降,以LN更为明显(P0.05),LN生化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PGN(P0.01),而两者之间尿常规异常发生率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30岁以下、抗ds-DN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更容易发生LN,并提示肾脏功能预后较差;狼疮性肾炎患者C3下降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更为明显(P0.05),肾功能损害程度也明显高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8例SLE患者为SLE组,42例慢性肾炎患者为慢性肾炎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分析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补体C3水平的相关性,评估维生素D水平与肾损害的关系.结果 SLE组维生素D水平为(13.3±6.2) μg/L,显著低于慢性肾炎组的(21.4±9.7) μg/L和对照组的(20.8±9.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合并狼疮肾炎(LN)患者维生素D水平为(9.8±6.1) μg/L,显著低于SLE组未合并LN患者的(15.9±7.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及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712、-0.682、-0.769,P<0.05),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608,P< 0.05).结论 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且与病情活动度及肾损害明显相关,维生素D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抗SmDl抗体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95例SLE组患者、106例病例对照组患者及72例健康组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其中抗核抗体(ANA)和抗SmDl抗体的检测用ELISA法,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检测用免疫印迹法.结果 SLE组患者血清中抗SmDl抗体阳性率为75.8%,抗Sm抗体的阳性率为28.4%,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SmDl抗体的特异性较高,敏感度也高于抗Sm抗体,可以作为诊断SLE的一项参考指标,特异性抗体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SLE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r RNP)抗体、抗双链DNA(ds 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 A)联合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收住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的SLE患者48例为SLE组,同期在该院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32例为疾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取血液标本,ELISA法检测抗r RNP抗体、Anu A以及抗Sm抗体,放射免疫法检测抗ds-DNA抗体。组间比较其阳性率,同时探讨分析联合检测上述抗体的诊断价值。结果 SLE组患者血清抗r RNP抗体、抗ds DNA抗体、抗Sm抗体、Anu 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抗体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与Anu A+抗ds DNA抗体+抗Sm抗体三联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三联或四联检测的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种抗体在SLE的诊断中具有互补作用,其中Anu A和抗ds DNA抗体与SLE活动性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Anu A+抗ds DNA抗体+抗Sm抗体三联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方法:病例来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和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42%、53.95%、44.74%,而在正常对照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均为阴性。SLE非活动组(n=23)和活动组(n=53)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水平(分别为81.697±86.256 IU/ml、101.957±97.431 IU/ml)、抗dsDNA抗体(分别为266.881±366.684 IU/ml、286.483±279.298 IU/ml)、抗组蛋白抗体(分别为45.421±58.262 IU/ml、64.257±69.976 IU/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n=69,分别为10.106±0.5348 IU/ml、20.034±12.075 IU/ml、9.290±1.281 IU/ml),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14,P=0.000;F=24.872,P=0.000;F=20.147,P=0.000)。但SLE患者非活动组和活动组的3种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发现抗组蛋白抗体与SLEDAI之间呈正相关(r=0.251,t=2.234,P=0.02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可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结论: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且与患者的PBMCs的早期凋亡率呈正相关。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可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外周血β2-糖蛋白-1抗体(抗β2-GP1抗体)与CD62P的表达及与发生血栓的关系.方法 对86例SLE患者及40例健康献血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抗32-GP1抗体滴度,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结果 (1) SLE患者中抗β2-GP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发血栓组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0.01); (2) SLE患者中CD62P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发血栓组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0.01);且血栓组中CD62P的阳性率与抗β2-GP1抗体滴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抗β2-GP1抗体与活化血小板均与SLE的血栓形成相关,且活化血小板可能是抗β2-GP1抗体参与SLE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HCMV抗体与其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87例SLE患者及72例对照组血清特异性抗HCMV Ig G和Ig M抗体阳性率及浓度,分析结果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抗HCMV-Ig G抗体的阳性率为98.61%,SLE组阳性率为100.00%,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抗HCMV-Ig M抗体的阳性率为0.00%,但SLE组阳性率为8.05%,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人群的抗体浓度发现,SLE组的抗HCMV-Ig G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抗HCMV-Ig M抗体浓度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HCMV血清学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的HCMV抗体浓度其临床指标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特征。结论HCMV感染与SLE存在相关性,具体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C1q抗体与疾病活动和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SLE患者及9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及检验指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抗C1q抗体水平,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亚群, 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K)评分将SLE患者分为活动组和非活动组, 依据有无肾脏受累将SLE患者分为LN组和非LN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抗C1q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分析抗C1q抗体与疾病活动和淋巴细胞的相关性, 评价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对SLE疾病活动的预测价值。结果 SLE组的抗C1q抗体水平及T细胞百分比、Ts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 Th细胞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T细胞计数、Th细胞计数、B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均P<0.05);活动组抗C1q抗体水平高于非活动组, T细胞计数、Ts细胞计数、Th细胞计数、B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低于非活动组(均P<0.05);LN组抗C1q抗体水平高于非LN组, T细胞计数、Ts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8例RA与232例SLE患者,分别纳入RA组与SLE组,并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HBV血清学标记物检测,比较RA组、SLE组与对照组HBV血清学检测结果;比较RA和SLE患者中,HBV感染组与非HBV感染组疾病活动度[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28个关节疾病活动(DAS28)评分]、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8~+、CD_4~+/CD_8~+水平]、炎症反应[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水平]。结果 RA组与对照组HBV血清学指标阳性率较为相似,SLE组HBV血清学指标阳性率均较RA组与对照组低,其中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均低于RA组与对照组(P0.05); RA与SLE患者中,HBV感染组IgG、IgA均高于非HBV感染组(P0.05),CD_3~+、CD_8~+与CD_4~+/CD_8~+均低于非HBV感染组(P0.05); RA患者中,HBV感染组DAS28评分、CRP、ESR、IL-1β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非HBV感染组(P0.05); SLE患者中,HBV感染组CRP、IL-1β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非HBV感染组(P0.05),2组SLEDAI评分、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LE患者HBV感染风险小于RA患者以及普通人群,HBV感染能够加重RA与SLE患者免疫功能损伤、机体炎症反应,提高RA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19~+ B7-1(CD19+CD80)和B7-2(CD19+CD86)及高敏抗双链DNA-Nc X(dsDNA-NcX)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SLEDAI评分将58例SLE患儿分为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_3水平,将血清25-(OH)D_3低于20 ng/ml定义为D_3缺乏组,介于20 ng/ml~30 ng/ml为D_3不足组;另设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B7-1、B7-2分子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dsDNA-NcX抗体水平,并分析各项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活动期组血清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而CD19+B7-1、B7-2分子及dsDNA-NcX抗体则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D_3缺乏组CD19+B7-1和B7-2分子与dsDNA-NcX抗体水平也显著高于D_3不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与CD19+B7-1和B7-2分子、dsDNA-NcX抗体及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1),而CD19+B7-2分子与dsDNA-NcX抗体及SLEDAI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SLE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降低,外周血CD19+B7分子表达增强,导致B淋巴细胞过度合成dsDNA-NcX抗体,可能参与了儿童SLE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SLE)治疗前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经上一级医院确诊为SLE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欧蒙的抗核抗体谱印迹法条带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AunA、抗Sm抗体,同时用欧蒙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LE患者的抗ds-DNA抗体。依据治疗前后各个指标的变化,筛选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较强指标。结果:SLE患者中的AnuA的阳性率为89%,而其他抗ds-DNA抗体以及血清Sm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6%,63%,同时,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在SLE组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49.8%、43.1%和90%、86%、88%。因此AnuA在SLE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对于诊断SLE有着重要的意义。治疗后抗ds-DNA抗体以及血清Sm抗体显示阳性患者的数量虽然于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unA显示阳性患者的数量相比于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Anu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SLE患者的重要指标,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等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6例SLE患者,129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并用免疫印迹法对3组血清进行抗核小体抗体(Anu 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同时对SLE组的临床指标和其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SLE组和疾病对照组的Anu A和其他自身抗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LE组Anu 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组,健康对照组Anu A均为阴性;Anu A在SLE组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3%和91.3%,Anu A的敏感度较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u A的特异度高于ANA和组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u A、抗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8%和94.6%,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SLE疾病活动期的Anu A及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LE疾病非活动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u A等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联合检测Anu A等多种自身抗体,对SLE的正确诊断、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C1q抗体检测与SLE疾病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并与其它SLE活动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E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阳性率为51.4%,其中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和其它无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阳性率分别为77.8%(14/18),42.3%(22/5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在活动期SLE患者中,抗C1q抗体水平显著高于临床非活动期患者。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分别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和CR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补体C3、C4和CH50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P<0.05)、抗dsDNA抗体(P<0.01)单独检测阳性率和两抗体联合检测(P<0.001)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SLE患者。结论抗C1q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性高度相关,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的联合检测为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特异性检测指标,两抗体同时阴性排除活动性狼疮性肾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antinucleosome antibody family)(包括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方法病例选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n=76),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n=69);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SLICC/ACR DI)量表,设计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器官/系统损害情况;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Annexin V,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elear 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95.826±94.084 IU/ml、抗-dsDNA抗体(280.551±305.954 IU/ml)、抗组蛋白抗体(58.557±66.833 IU/ml)的阳性率分别为68.42%、53.95%、44.74%,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106 4-0.5348 IU/ml,20.034±12.075 IU/ml,9.290±1.281 IU/m1l.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抗组蛋白抗体(r=0.852,t=13.985,P=0.000)、抗-dsDNA抗体(r=0.788,t=11.028,P=0.000)、SLICC/ACR DI(r=0.552,t=4.23 ,P=0.000 )和PBMcs早期凋亡率(r=0.314 t,=3.404 ,P0.001)之间均呈正相关.SLE患者血清抗-dsDNA抗体与抗组蛋白抗体(r=0.797,t=11.358,P=0.000)、SLICC/ACR DI(r=0.428,t=3.86,P=0.000)和PBMCs早期凋亡率(r=0.385,t=3.917,P=0.000)之间呈正相关.SLE患者血清抗组蛋白抗体与SLICC/ACR DI(r=0.390,t=3.74,P=0.000)和PBMCs早期凋亡率(r=0.277,t=2.702,P=0.008)之间呈正相关.SLE患者非蛋白尿组(n=14)和蛋白尿组(n=62)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分别为63.074±15.478 IU/ml、103.221±24.773 IU/ml)、抗-dsDNA抗体(分别为171.417±66.122 IU/ml、305.194±101.912 IU/ml)和抗组蛋白抗体浓度(分别为29.652±4.269 IU/ml、65.084±18.543 IU/m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5.796,P=0.0000;t=4.681,P=0.0000;t=3.680,P=0.0004).结论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且与患者的器官/系统损害及PBMCs的早期凋亡率呈正相关.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凋亡率升高的结果,二者在SLE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IgG型抗dsDNA抗体及其亚型与狼疮肾炎临床和病理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狼疮肾炎(LN)患者和非LN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gG抗dsD-NA抗体及其亚型的分布,探讨抗dsDNA抗体与LN病理间的关系,为LN的早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病例组选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的SLE患者,病例组又分为LN和非LN两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IgG型抗ds-DNA抗体及其亚型,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LE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清IgG型抗dsDN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1.16,P〈0.001),但是SLE非LN患者与LN患者相比,血清IgG型抗dsDN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21,P=0.885)。血清IgG1(χ2=5.35,P=0.021)和IgG2(χ2=5.24,P=0.022)在非LN的SLE患者与LN患者两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血清IgG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55),两组间均未检测到血清IgG4亚型。血清总IgG抗dsDNA抗体与狼疮肾炎活动性指标和慢性指标有关,在其亚型中,仅见IgG2亚型与狼疮肾炎活动性指标有关,而未见各亚型与慢性指标有关。结论IgG1和IgG2升高可能参与了LN的发病,且IgG2与其活动性呈正相关,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血清抗dsDNA抗体与LN临床活动性指数相关,可以作为LN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壮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和病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壮族SLE患者180例,疾病对照120例和健康对照120例,分别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ENA抗体谱、抗C1q抗体、抗ds DNA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ACA),并探讨这些抗体与壮族SLE患者诊断、活动性、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SLE组抗C1q、dsDNA、AnuA、ARPA、AHA、Sm、nRNP、ANCA、A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各对照组(P<0.01)。抗ds DNA、Sm抗体诊断特异性>90%。活动组抗C1q、dsDNA抗体水平及AnuA、ARPA、AHA、ANCA、ACA阳性率均高于非活动组(P<0.01)。这些抗体与肾脏损害、关节炎、24 h尿蛋白升高、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沉加快、补体C3/C4降低相关。结论抗C1q、dsDNA、AnuA、ARPA、AHA、Sm、nRNP、ANCA、ACA抗体是壮族人群SLE诊断的重要指标,与疾病活动及病情发展相关,在壮族人群SLE发病及病理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