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早期干预对不同胎龄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73例符合标准的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按胎龄分为早产儿组(胎龄28~37周)35例,足月儿组(胎龄37周以上)38例,两组均进行我院早期干预六项(中药浴式水疗+运动疗法+通督醒脑益肾健脾按摩法+视听刺激+脑血管超声波+五行体感音乐),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4个月后用Gesell智力测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对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进行干预后Gesell智力测试各个能区发育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早期干预六项治疗前,足月儿组Gesell智力测试各个能区发育商均高于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个月后,足月儿组Gesell智力测试社会适应、精细运动、语言、社交能区发育商均高于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大运动能区发育商与早产儿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干预六项对不同胎龄全面型发育迟缓患儿均有明确的疗效,尤其在促进早产儿大运动发育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30~34周小于胎龄儿(SGA)与同胎龄适于胎龄儿(AGA)校正18~24月时神经发育的差异,为临床上完善早产儿的诊疗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高危儿门诊随访的出生胎龄30~34周高危儿病例,按胎龄与出生体重分为SGA组与AGA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出生情况、围产因素、早期合并症以及校正6~12月、18~24月龄时体格增长和神经发育情况,同时分析SGA早产儿早期并发症对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 纳入研究的随访早产儿共122例,SGA组58例,AGA组64例,两组早产儿围产及早期合并症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6~12月龄时SGA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和语言发育商比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个人社交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18~24月龄时SGA组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适应性、语言和个人社交发育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SGA早产儿发生神经发育迟缓(发育商≤75)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A早产儿校正18~24月龄时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育商落后于同胎龄AGA早产儿,早期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可能为神经发育迟缓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神经发育早期干预在早产儿神经发育中的作用,为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60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家属意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抽取同期出生的30例足月儿作为足月儿组。收集一般资料及家庭资料,并在生后3个月、1岁、2岁、3岁时用Gesell发展量表行神经发育评估,并进行纵向对比。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在生后1岁时各项神经行为发育均优于对照组(P<0.05),大运动发育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时干预组神经发育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语言、精细运动仍明显落后于干预组及足月儿组(P<0.05)。纵向比较发现,干预组早产儿神经发育追赶发生较早且追赶速度较快。结论 早期进行神经发育干预能尽早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实现神经发育追赶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AOP)早产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神经发育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0例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采用氨茶碱治疗,记为氨茶碱组,34例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为咖啡因组,两组患儿均在高危儿门诊参加规律随访。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及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测试(BSID)评估两组患儿校正年龄6月时的神经发育情况。结果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组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用药时间(h)均比氨茶碱治疗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校正年龄6月时枸橼酸咖啡因组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力发育指数(MDI)得分明显高于氨茶碱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治疗AOP患儿效果较氨茶碱好,同时对其远期神经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枸橼酸咖啡因对原发性呼吸暂停(AOP)早产儿早期肺功能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选取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160例原发性AOP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与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氨茶碱治疗,观察组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治疗后早期肺功能指标、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3)和β-内啡肽(β-EP),比较两组治疗前、校正月龄6个月和12个月时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正压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治疗24、48、72 h呼吸暂停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RR)、吸呼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潮气呼吸呼气流速(PEF)、25%/50%/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TEF50、TEF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GFBP-3显著高于对照组,β-E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1.25% VS. 43.75%,P<0.05);校正月龄6、12个月,观察组的Gesel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枸橼酸咖啡因辅助治疗早产儿原发性AOP能够保护患儿肺功能及神经功能,促进其智能发育,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素萍  汪倩  龚瑾  张娟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2):1446-1449
目的 探讨分析早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在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患儿出生2 h内即开始静脉给予枸橼酸咖啡因,对照组(46例)患儿出生后不立即用药,有创呼吸机撤时,开始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分别对其拔管后72 h内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e,AO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吸氧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长、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观察组AOP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略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在喂养不耐受、高血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3或4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VH-IVH)、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可有效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时长及吸氧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BPD发生率。早期应用枸橼酸咖啡因临床效果良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恢复意义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对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早期干预思路与方法。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6~15月发育迟缓儿童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治疗周期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均采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和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评估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t=-2.983、-7.157,P<0.05;PDMS-GM评估分别为t=-2.733、-6.517,P<0.05),且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和PDMS-GM评估分别为t=-2.400,-6.099,P<0.05)。结论 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发育迟缓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家庭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效果,并探索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早产儿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786名早产儿进行家庭干预并随访,矫正胎龄6月龄时应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I)对早产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进行评估,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干预效果,并根据早产儿的不同特征分层,计算每层中干预作用的大小。结果 家庭干预能降低早产儿智力发育异常的风险(OR=0.31,95%CI:0.11~0.8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对于男性早产儿、晚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亲年龄<30岁、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早产儿效果显著(P<0.05)。家庭干预能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运动发育运动发育异常的风险(OR=0.24,95%CI:0.07~0.90)。结论 家庭干预能促进早产儿的智力发育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运动发育。早产儿的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都能影响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磁共振(MRI)两种检查手段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BAEP、MRI异常和有急性胆红素脑病症状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值明显高于BAEP、MRI正常组和无急性胆红素脑病组(P<0.05)。BAEP与MRI异常率呈正相关(r=0.466,P<0.05)。BAEP诊断胆红素脑病的敏感性(87.18%)高于MRI(64.10%),但特异性(78.57%)低于MRI(93.88%)。结论 BAEP和MRI检查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焦氏头针配合智九针早期治疗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采用焦式头针配合智九针加上运动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运动康复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5个能区治疗前后的DQ值和DQ总值。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5个能区的DQ值和总DQ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总DQ值和粗大动作、言语能力、社会交往3个能区的DQ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精细运动和适应性两个能区的DQ值与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焦氏头针配合智九针早期治疗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早期被动操结合主动运动训练对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为其在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中的促进作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 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金安区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建档的218名早产/低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是否按照要求坚持对早产/低体重儿进行早期(校正6月龄前)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不同进行分组,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比较各组校正6月龄、12月龄时体格发育及Gesell评分情况。结果 早期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频率越高及持续时间越长,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与12月龄时其体格测量值及智能发育商数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频率≤1 d/周组相比,除校正6月龄头围外,训练频率2~3 d/周组及≥4 d/周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及12月龄时体重、身长和头围测量值及适应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数更高(P<0.05);与持续时间0~2个月组相比,持续时间5~6个月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及12月龄时体重、身长及适应能力、精细动作、社交行为等能区发育商数更高(P<0.05)。结论 家长坚持给予早产/低体重儿做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对其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预后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脑损伤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诊断脑白质损伤,出院后在本院儿童健康发展中心随诊至矫正胎龄12月的131例早产儿的资料,分为母乳喂养组(n=69)和人工喂养组(n=62)。比较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期间日增体重、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院内感染率、以及在住院期间所患疾病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矫正2、6、12月龄体重,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总运动发育商和小儿神经运动心理发育评分。结果 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率(25%)和早产儿脑室白质周围白质软化发病率(11%)比人工喂养组低(5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χ2=4.431、5.380,P<0.05);矫正2月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总运动发育商(95.5±8.8)较人工喂养组(91.1±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8,P<0.05)。结论 母乳喂养对早产儿脑室白质损伤预后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出生胎龄的早产儿矫正24月龄内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早产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随访胎龄为23~36+6周的4 077例早产儿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其中男2 283例,女1 794例;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早期早产儿(28~31+6周)、中期早产儿(32~33+6周)和晚期早产儿(34~36+6周)。体格发育采用Z值法,神经心理发育采用贝利Ⅱ量表评估。统计分析各组年龄别体重Z值(WAZ)、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头围Z值(HCZ)、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并绘制各矫正月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1)各胎龄组各矫正月龄相应体格发育指标(包括WAZ、LAZ、HC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各体格发育指标均小于其余胎龄组(P<0.05),其他三组在矫正1、3、6及12月龄内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矫正18及24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早产儿组各矫正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组WAZ及LAZ在矫正40周至矫正6月呈上升趋势,但在矫正6月至矫正18月出现下降趋势(F=5.572、4.867,P<0.001)。而各胎龄组HCZ在矫正40周至矫正24月总体呈现下降趋势(F=3.095, P=0.006)。2)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MDI及PDI均小于其余胎龄组(F=22.134、31.729, P<0.05)。早、中、晚期早产儿三组的MDI及P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MDI在矫正6月至矫正24月龄呈下降趋势(F=8.972,P<0.001)。结论 早、中、晚期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基本达到适宜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而超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的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宫内发育迟缓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5-2017年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建立专案管理的符合入组条件的449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小于胎龄(SGA)儿91例,适于胎龄(AGA)儿358例;同期随机抽取300名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儿童进行体格发育监测及个体化喂养指导,随访至纠正12月龄,分析SGA组与AGA组后期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以及三组儿童生长速率之间是否存在不同。 结果 1)早产儿生后不同月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月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SGA=24.242,46.761,9.891,P<0.05;χ2AGA=17.536,45.763,13.829,P<0.05);2)相同月龄SGA组与AGA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纠正6个月以内SGA组、AGA组、足月儿组三组之间生长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呈追赶性生长,SGA早产儿的追赶趋势最强,但有20%的SGA早产儿在1岁时仍存在体格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出生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为开展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出生、在上海闵行完成2岁内随访的280名LBWI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8~33+6周,EPT)、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LPT)和足月儿组(胎龄37~41+6周,T),采用全身运动(GMs)评估及Gesell量表随访至2岁。结果 6月龄内GMs异常检出率:在“早产/扭动”阶段,胎龄越小组越高(χ2=7.36,P<0.05); “不安运动”阶段组间无差异(χ2=4.36,P>0.05);9、18和24月龄[(生后(9±1)月、(18±2)月、(24±3)月]3次Gesell监测显示: 除EPT 组的9月龄5个能区与18月龄“言语能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均达正常水平(DQ≥86);除24月龄的“言语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DQ在胎龄越小组越低(P<0.05);“发育落后”(DQ<86)检出率仅在9月龄的5个能区和18月龄的“精细动作、应人能和应物能”表现为胎龄越小组越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儿童、父母以及家庭的多个混杂因素后,除24月龄的“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与胎龄均呈显著正相关(β:0.612~2.382,P<0.01)。结论 出生胎龄是影响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胎龄越小组发育越差;早产儿在2岁内呈发育追赶趋势,至2岁时平均可达到正常水平,但在粗大与精细动作及应物能的发育仍落后于足月儿;应重视LBWI尤其合并有早产者早期系统保健,以实现发育落后儿的早发现、个性化早干预,促进其早期合理追赶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实施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的效果, 为完善多学科合作的早产儿随访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7月1日-2018年7月31日, 从同济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268例, 纳入高危新生儿随访项目, 早期随访患儿为对照组(n=185), 给与常规出院指导与随访, 后期随访患儿为干预组(n=83), 实行随访质量改进措施, 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在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随访率以及6月龄Gesell 评分。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随访率在纠正月龄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随访率均较对照组增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7.965, P<0.05);纠正月龄6个月时干预组应物能和应人能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3.661, P<0.05)。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规律随访的早产儿, 其在大运动及应物能方面得分均高于未按规律随访的患儿(F=8.486、7.056, P<0.05)。结论 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可提高随访率, 间接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