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窍法治疗中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窍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和脑出血)在中医疗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结合现代研究,探明开窍法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查阅近20年各位中医临床专家和中药专家公开发表的论文,对开窍法治疗中风病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开窍法治疗中风病的方法、临床经验及作用机理等,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结论开窍法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在中风病的急性期、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都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舌诊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法,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必察之项,可作为中风病先兆预警、判断临床证型、评估病情轻重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客观依据。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舌诊与现代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反映中风病的内在病机,与中风病患者的现代理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体现了舌诊理论的准确性。故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中风病舌诊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舌诊在中风病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中风病的临床诊疗,并进一步推进中风病舌诊的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中风乃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风病为中医风、劳、臌、膈四大难症之一。中医学非常重视中风病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辨治经验。但中风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病种,病因病机复杂。古有大方复方理论并用于指导中风病的治疗,喻嘉言《寓意草·论杨季蘅风废之证并答门人四问》提出:“治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的观点,是对前人中风病诊治的时代总结,颇切合临床实际,且后世代有发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迄今对中风病的临床仍有指导作用。我们认为,此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多法综合治疗救治中风病的思想基础。现试作阐述。1大方复方及其作用探析大方复方的理论先河…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最大的临床特点之一是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中风病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中风病康复与中风病预防、临床治疗同等重要,中医药诊疗技术应用于中风病康复期,是现在许多病人和病人家属非常认可的一种治疗手段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中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田维柱教授在临床工作的四十余年中不断揣摩、研究,形成了其治疗中风病的独特方法,且临床疗效显著。本人有幸师从田师,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中风病血形成的机制及活血化瘀治疗中风病的具体方法如清热化瘀、通腑化瘀、豁痰化瘀、补肾化瘀、益气活血化瘀等,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历史悠久,并形成了其独特的诊疗体系。临床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常见腑实便秘的症状,并且腑实消长随着病势顺逆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拟对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界对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屡见报道,对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本文回顾了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与源流,分析了近年来通腑法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应用情况,发现通腑法治疗急性脑出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很高,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加强对中风病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在中风病研究中,关于"痰瘀"因素在中风病中的关键作用,笔者通过"痰瘀理论"的文献理论研究,再到临床证型的探究,揭示"痰瘀理论"在中风病中的重要性,以探究和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何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是从事中风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未来研究的重点。吾师崔应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元气亏虚是中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痰瘀互阻是中风病形成的关键环节;久病入络是中风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据此,创立了益气活血通络祛浊法防治中风病,验之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薛己对中风病的治疗有独特见解,尤其治病求本的思想对后世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影响深远。研究薛己对中风病的论治特色对当今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毒邪"理论为切入点,对中风病中"毒邪"的概念、致病特点、发病机制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中风病的解毒原则及解毒的8种具体方法,强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择具有特异性与针对性药物以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突破了传统的风、火、痰、瘀等病因论治观点,论证了从"毒邪"论治的可行性,认为中风毒邪学说是提高中风病临床疗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论中风先兆征与无症状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中医脑病协作组制定了《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确定了中风先兆证、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强调了中风先兆证与中风病的差异。但对于一些既有脑内梗塞灶或出血灶,又没有与中风病有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或综合征的病人,其临床诊断归属和治疗问题就显得较...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疾病,近年来中风病的发病打破了过去的年龄界限,为此医学界同道对中风病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风病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康复疗法对促进和改善中风病人的功能恢复有其独道之处。康复疗法包括的范围很广,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国已初步成立了一些康复机构。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等国均成立了专门的康复医院,应用康复疗法治疗多种疾病。祖国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均有较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15.
针刺预处理防治中风病的案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但是在现代中风病的临床防治中应用较少。本研究总结针刺预处理在临床中风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发现针刺预处理在治疗中风先兆、治疗中风病危险因素和预防中风复发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后续研究应该扩大样本量,规范选穴、操作手法,并补充机制研究,为针刺预处理的临床推广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6.
曹晓岚调理气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对中风病病机认识集中在风、火、痰、瘀、气、虚六个方面,然何为其基本病机,仍然认识不一。曹晓岚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血逆乱是中风病急性期基本病机,气血逆乱导致了中风病所有复杂临床病症的产生,调理气血是中风病的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中风病证候动态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病的证候变化繁多,辨证缺乏定量化、客观化标准。我们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基础上,对常州地区570例中医中风病进行了证候动态诊断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中风病基础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的动态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毒邪界定与治疗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被历代医家视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中医认为,风、火、痰、气、血、虚六端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发为中风病。随着对中风病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深入探索,结合传统中医“毒”的理论,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毒邪是中风病病理因素,并采用解毒、排毒法治疗以提高中风病疗效,已成为现代医家在中风病病因学及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1,2],初步临床实践亦显示了良好的研究前景[3,4]。目前中风病从毒论治研究中存在两大不可回避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毒与非毒之间如何界定…  相似文献   

19.
介绍病人报告的结局(PRO)的含义、研究概况及其考评方法应用于中风病临床结局评价中的研究思路,并对中风病PRO量表研制的基本过程和原则进行了描述,认为PRO测评可作为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补充,其研究方法值得在多种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五脏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间相互影响,且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上达于头部,故中风病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密切相关,临证可从五脏入手治疗中风病。从五脏论治中风,既完善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又为中风病的临床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扩展了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