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Zhang L  Yang RC  Lu SH  Liu B  Ren H  Han ZB  Han ZC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74-378,I0005
目的 研究抗凋亡蛋白Bcl-xL在巨核细胞分化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DBu诱导K562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RNA干扰阻断Bcl-xL在K562细胞向巨核细胞诱导分化中的表达,RT-PCR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改变。采用免疫磁珠从正常骨髓中富集CD34+细胞,在无血清培养下用TPO诱导其向巨核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分化过程中Bcl-xL的表达改变。结果 PDBu诱导K562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24h后,CD61+细胞百分比迅速增加,并且在72h内维持较高的阳性率;用siBcl-xL干扰后72h内,CD61+细胞百分比只有轻度增加,同时RT-PCR检测显示24h后Bcl-xLmRNA表达显著减少,流式细胞检测显示Bcl-xL蛋白的表达也相应降低。正常骨髓中CD34+细胞经TPO诱导后,在培养5—20d间Bcl-xL蛋白表达阴性的巨核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未成熟的巨核细胞Bcl-xL蛋白表达呈强阳性,而在成熟的巨核细胞中表达为阴性。结论抗凋亡蛋白Bcl-xL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巨核细胞发育晚期Bcl-xL蛋白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巨核细胞成熟的关键,并与成熟巨核细胞的特殊凋亡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的分离培养及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潜能。方法:从足月儿脐血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流式细胞检测细胞表面及抗原细胞周期;予10-6M地塞米松、100μg/ml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IBMX)、50μg/ml抗坏血酸的IMDM培养基,对MSCs进行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染色鉴定。结果:成功建立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扩增的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均表达CD105、CD29和CD44,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34、CD45和内皮细胞表型CD31;经脂肪培养液诱导后在细胞胞浆里可见颗粒状红色脂滴形成。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并能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3.
向静  王昌铭  王景周 《重庆医学》2007,36(13):1246-1248,1250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后神经干细胞(NSCs)标志物mRNA的表达.方法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脐血单个核细胞,用体外贴壁生长的方法获得脐血间质干细胞(MSCs),观察培养过程中脐血MSCs形态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使用NGF和RA联合诱导后,用RT-PCR方法鉴定诱导前后NSCs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及Musashi-1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脐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生长后大部分细胞呈梭形,诱导后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该细胞不表达CD34、CD11a、CD11b和强表达CD29,符合MSCs特征.诱导后,NSCs表面标志Nestin及Musashi-1表达明显增强,48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弱.结论 脐血中存在间质干细胞,分离后可以体外扩增,诱导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Cs表面标志.脐血能够成为NSCs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细胞的诱导分化及体外扩增,并观察此过程中巨核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获得CD34+细胞培养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基中,采用TPO+SCF+IL 3+IL 6、 TPO+SCF+IL 3、 TPO+SCF三种不同因子组合对其诱导分化及扩增。收集3、7、10、14?d的扩增产物,运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巨核细胞的表面标志;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巨核细胞的凋亡;对巨核细胞进行DNA含量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分离获得的CD34+细胞在体外可以有效扩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CD34+/CD41+细胞数第7天达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而CD41+、CD42b+、CD61+细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DNA含量检测发现,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多倍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增加。三种因子组合中TPO+SCF+IL 3+IL 6组扩增效率最高。荧光定量PCR显示转录因子GATA 1、NF E2、TXS、GPIIb和HPRT在第7天表达量最高,之后下降。凋亡转录因子APAF 1随培养天数的延长表达量增加。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可向巨核细胞诱导分化及扩增,其基因表达的变化也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离培养人脐静脉血CD44+细胞,并且诱导其向骨、神经和脂肪组织分化.方法 采集的脐血用免疫磁珠阳性筛选法分离CD44+细胞后进行培养.细胞分别行成骨、成神经和成脂诱导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原性.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记法检测细胞分化蛋白表达.结果 人脐血CD44+细胞贴壁生长,长梭形,传代后细胞增殖迅速.细胞表型为CD44+、CD29+、CD166+、CD34-.在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Von-Kossa染色提示钙化结节形成.成神经诱导后Nestin、NSE、GFAP阳性;Tau和β-tubulin蛋白表达阳性.脂肪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结论 脐血中可分离出CD44+细胞,体外诱导可向神经、骨和脂肪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小板生成素(TPO)对人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DAMI)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巨核细胞,将不同浓度TPO加入细胞培养液,CCK-8法检测TPO最佳刺激浓度;培养液中加入TPO,台盼蓝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巨核细胞乙酰胆碱脂酶染色检测细胞集落。流式细胞仪检测巨核细胞CD4l表达。结果 TPO浓度为250ng/ml时刺激作用明显。培养液中加入TPO后,巨核细胞集落计数、CD4l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TPO促进体外巨核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毛囊干细胞分离获取的方法 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整形美容手术中废弃的人头皮组织,通过单细胞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获得人毛囊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型,将HFSCs进行成骨,成脂肪,成软骨多向分化诱导检测.结果 HFSCs生长旺盛,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多角形或梭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K19表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K15,K19,CD200和整合素β1为阳性,CD31,CD45,HLA-DR为阴性;成骨诱导von Kossa染色显示钙化基质沉积表达;成脂肪诱导油红-O染色阳性,胞浆内见脂滴形成;成软骨诱导细胞聚集成小团块,Alcian Blue染色显示硫酸蛋白聚糖表达阳性.结论 HFSCs体外生长能力旺盛,高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具有向软骨,骨,脂肪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8.
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体外扩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1(IL-11)和肝素用脐血CD34 细胞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CD34 细胞,用TPO、IL-11和肝素定向扩增巨核祖细胞,巨核祖细胞集落分析(CFU-MK)测定巨核祖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祖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细胞组群(CD34 、CD41a 、CD61 、CD34 CD41a 和CD41a CD61 )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1a)和透射电镜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血小板体外活化实验及非肥胖性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异种体内移植实验评价扩增的巨核祖细胞功能.结果单用TPO 7 d时,CD34 CD41a 细胞扩增(4.0±1.7)倍;与IL-11联用后扩增到(10.5±4.8)倍;再加入肝素后扩增达(29.9±6.4)倍,TPO IL-11 肝素组扩增倍数为TPO组、TPO IL-11组的7.5、2.85倍,与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PO IL-11 肝素组巨核祖细胞中大集落(>50个细胞/集落)达(106.8±26.9)倍,较TPO、TPO IL-11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将扩增第7天的巨核细胞静脉输注于经放射预处理的非肥胖性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可明显加速其血小板及白细胞的恢复并提高小鼠生存率.电镜显示扩增的巨核细胞有一定的界膜发育等成熟特征,体外血小板活化实验证实,扩增的巨核细胞在体外可产生血小板,有正常巨核细胞功能.结论TPO、IL-11和肝素组合的培养体系可有效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从人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贴壁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将细胞以单克隆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向培养细胞中加入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剂,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脐血间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时间为7周。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CD29、CD13、CD44等表达为阳性,但是它们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加入成骨诱导剂会导致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采用微球培养法并加入软骨诱导剂对细胞进行诱导,用阿尔新蓝染色显示有蛋白多糖表达。在加入成脂诱导剂后,会导致细胞形态学改变,且油红O染色为阳性。【结论】通过体外传代培养的方法可以从人脐血单个核贴壁细胞中得到纯化的间质干细胞。脐血有望成为间质干细胞的替代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从人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贴壁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将细胞以单克隆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向培养细胞中加入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剂,检测其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脐血间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时间为7周。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CD29、CD13、CD44等表达为阳性,但是它们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加入成骨诱导剂会导致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采用微球培养法并加入软骨诱导剂对细胞进行诱导,用阿尔新蓝染色显示有蛋白多糖表达。在加入成脂诱导剂后,会导致细胞形态学改变,且油红O染色为阳性。【结论】通过体外传代培养的方法可以从人脐血单个核贴壁细胞中得到纯化的间质干细胞。脐血有望成为间质干细胞的替代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人脐带血中分选出CD133+造血祖细胞,并进行长时间干性维持培养。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出人脐带血中的CD133+造血祖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磁珠分选后的CD133+造血祖细胞。采用五种方法扩增培养该细胞,8周后,再通过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对细胞进行干性鉴定,探索最佳干性维持培养方法。结果通过免疫磁珠法可以从人脐带血中分选出80%以上的CD133+造血祖细胞。采用优化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8周之后,CD133+造血祖细胞可得到有效扩增。而其他的培养基会使CD133+造血祖细胞由半悬浮细胞分化为梭形贴壁细胞,并且细胞状态欠佳。结论利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的CD133+造血祖细胞,采用优化的无血清培养基能够有效扩增该细胞,并可长期有效的维持其干性。  相似文献   

12.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对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骨髓内皮细胞对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骨髓内皮细胞株细胞,收集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命名为ECM)。用MiniMACS磁珠法分离脐血CD34+细胞。检测CD34+细胞经ECM体外液体培养24 h后或与骨髓内皮细胞层(ECL)共培养24 h后脐血造血细胞的扩增倍数,并观察在加入bFGF的培养条件下收集的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bFGF-ECM)是否能加强对脐血造血细胞的扩增作用。 结果:ECM,ECL 皆能显著扩增脐血早期或晚期造血细胞,且二者对早期造血细胞的扩增效果是类似的;bFGF-ECM对脐血造血细胞的扩增倍数明显高于用ECM扩增的倍数。结论: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对脐血造血细胞有明显的体外扩增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出现CD34^ 造血干/祖细胞,然后将其注射入致死量照射小鼠体内,以研究其重建造血功能。方法 胚胎干细胞自由分化形成胚胎体后,加入造血刺激因子混合液以诱导产生CD34^ 造血干/祖细胞,将这些造血干/祖细胞注射入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的改变,并取存活2个月的小鼠骨髓和脾脏,PCR检测嵌合体形成。结果 体外分化第13日CD34^ 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可高达17.36%,将这些细胞注射入致死量照射小鼠后,可提高存活率达86.67%,存活小鼠的骨髓和脾脏均检测到供体来源的细胞。结论 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获得CD34^ 造血干/祖细胞,且后者具有其相应的正常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支持的体外扩增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PCR—ELISA方法检测脐血造血干/祖胞体外扩增前后的端粒酶活性、细胞扩增倍数及免疫表型的变化。结果 新分离的脐血CD34^ 细胞表达弱的端粒酶活性,体外培养7d,细胞端粒酶活性达最高,干/祖细胞扩增倍数也明显增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分化成熟,端粒酶活性减低。结论端粒酶的活性的升高与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相一致;从临床应用价值来看,脐血CD34^ 细胞体外扩增时间应以7d内为宜;IL-3促分化能力大于G-CSF。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在联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HUC-MSC联合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重建供者造血,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12.1 d和15.2 d.8例患者均出现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1例(12.5%)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予甲泼尼松龙和布地奈德后治疗控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无1 例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结论 HUC-MSC联合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可加快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6.
凌瑞  孙宝华  王廷  易军  王辉  王新友 《医学争鸣》2007,28(2):137-139
目的:研究VEGF, b-FGF诱导下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化.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加有VEGF,bFGF的M199培养基中培养,培养7 d,免疫组化(SABC法)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结果:人脐血血单个核细胞(MNCs)经体外VEGF, b-FGF的诱导分化,表达内皮祖细胞的表面标志KDR, CD1133和CD34.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17.
Aplasticanemia (AA )isabonemarrowfailuresyndrome .Recentstudiesindicatethatimmune me diatedsuppressionofhematopoiesisplaysanimpor tantroleinmostcasesofAA ,namely ,abnormallyactivatedTcellsand/orsomesolublecytokinesinhibitproliferationofhematopoieticstem/p…  相似文献   

18.
内皮细胞对小鼠粒系、红系和巨核系造血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内皮细胞对小鼠粒系、红系和巨核和造血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血发生及其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剖腹产术后12小时以内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Jaffe法进行培养,建立内皮细胞体外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而后收集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上清液,应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进行体外粒-单系祖细胞克隆形成胞克隆形成单位(CFU-MK)单固体培养。结果 在有内皮细胞上清液存在的各培养体系中,集落形成良好,而在同样培养条件下,在无内皮细胞上清液存在的体系中,需加入外源性的GM-CSF、EPO和IL-3才能表现出对粒系、红系和巨核系造血的刺激作用。结论 (1)内皮细胞能够通过分泌造血生长因子,支持各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2)内皮细胞上清液可作为标准的生长因子来源,用于体外干细胞的扩增和某些血液病的治疗;(3)内皮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相互作用在体内的造血调控中也可能起了重要作用;(4)在内皮细胞上清液中可能含有尚未能证明的其他造血生长因子,这些因子单独或协同地发挥作用。支持了各系祖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脐带来源的缺氧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否能有效抑制脐血CD34+祖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影响反应过程中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方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MSCs,观察其生长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将缺氧处理后的脐带MSCs加到脐血CD34+祖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中,96h后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IFN-γ和IL-10水平。结栗:脐带MSCs不表达CD40、CD80、CD86、HLA—DR、CD34;缺氧的脐带MSCs能抑制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与对照组比,P〈0.05),同时促进IL-10分泌(与对照组比,P〈0.05),但与非缺氧脐带MSCs组相比,IFN-γ的分泌量增多,IL-10的分泌量减少。结论:缺氧脐带MSCs能抑制脐血CD34+祖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抑制IFN-γ的分泌,同时促进IL-10分泌,但与非缺氧脐带MSCs相比,免疫调节功能下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