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矫正治疗35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并于术后随访.结果 无1例出现感染,除1例因严重合并症死亡外,患儿均痊愈出院.切口一期愈合率100%,术后并发症包括:肛门失禁、便秘、渗血、骶尾部切口折线渗液、结肠造瘘口脱出等,经手术纠正均治愈.结论 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用于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矫治具有一定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涛  武靖华  叶红英 《河北医学》2016,(7):1084-1087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高位直肠肛门畸形患儿,在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儿则采用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肛门功能评分、直肠肛管测压结果以及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肛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最大肛管静息压和静息非对称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小儿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疗效确切,相较于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的创伤更小,手术效果更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蓓  陈永田 《河北医学》2002,8(1):30-32
目的:探索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的术式及远期排便功能。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4月至2000年12月手术的17例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的病历。结果:直肠前庭瘘8例,其中3例外院做过手术,手术时做了腹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另5例做了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肛门前庭瘘9例,其中1例在外院做过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这9例均做了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1例术后2个月死于其它病。12例获得随访。直肠前庭瘘做腹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者排便功能优1例,差1例;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者排便功能优4例。肛门前庭瘘做肛门直肠成形术者排便功能优5例,良1例。结论:我们的经验直肠前庭瘘者选择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肛门前庭瘘者选择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这两种手术远期排便功能均满意。  相似文献   

4.
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附10例报告)陈莹1982年DeVries[1]等提出从后矢状正中切面上将盆底、会阴肌肉分为左右相等的肌肉复合体,用以设计和指导先天性肛门直肌畸形手术。1987年Pe丘a医生访问我国时在北京表演了该手术。张金哲[']教授于1...  相似文献   

5.
郑练  刘国华 《河北医学》2000,6(5):420-422
目的:探讨应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我院1994~1999年收治的16例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临床资料。采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瘘16例。结果:本组16例术后获随访2月~5年,按李正评分法,肛门功能临床评分达优13例,良3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一期手术获得成功,不损伤有直肠肌,术后排便控制能力优良会阴外观正常,无瘘管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手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手术的93例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肛门排便功能情况、并发症,采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93例中肛门排便功能优良者87例(93.55%),差者6例(6.45%),有并发症者14例(15.05%),其中直肠黏膜脱垂2例,肛门狭窄4例,粪便潴留2例,大便失禁6例,93例均治愈.结论 详细周密的围手术护理,高超的手术技巧及精细的手术操作,规范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童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病率为0.006%~0.06%[1].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手术是目前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首选术式,它摒弃了传统手术盲目分离耻骨直肠肌的错误方法 ,建立了一个符合生理解剖的术式,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功能及解剖形态.现将近10年来,本院采用PSARP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44例患儿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后矢状入路保留内括约肌直肠肛门成形术并直肠内拖出式巨结肠切除治疗合并中低位瘘管女性肛门闭锁的经验.方法 对2005年8月~2007年9月本院10例肛门闭锁合并直肠阴道瘘或直肠舟状窝瘘及继发巨结肠的女性患儿应用后矢状入路拖出式巨结肠切除并保留远端直肠肌鞘的方法 治疗,术后对随访结果 进行评价和总结.结果 本组患儿临床症状满意,无肛门狭窄及明显失禁.经直肠肛管测压,4例患儿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阳性,其余阴性.结论 改良Pena术治疗合并中低位瘘管并继发巨结肠女性肛门闭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分析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小儿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患儿作为研究组,所有患儿均接受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其中有16例患儿同时行巨直肠切除术治疗;另选取同期因腹胀就诊的4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时对所有患儿进行肛管内超声检查与肛肠测压,对比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同时评价研究组肛门功能。结果:术后4例出现切口浅层裂开症状,11例出现直肠黏膜外翻;45例患儿中11例出现便秘,其中7例合并直肠扩张,4例合并脊髓栓系;另外34例患儿的肛门功能正常。通过肛管内超声检查并进行Starck评分发现有21例患儿的肛门括约肌出现轻度受损,另外24例患儿的肛门括约肌较为完整。研究组术后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肛管高压区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组和肛门功能正常组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及括约肌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患儿施行一期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仍有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术前合并直肠扩张是造成患儿排便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合并直肠扩张患儿施行肛门成形术时可考虑施行直肠扩张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199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9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采用改良PSARP进行矫治,并在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近期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后好转?获访的112例患儿中,远期并发症包括大便失禁4例(3.6%);便秘9例(8.0%),其中2例继发性巨结肠再次手术痊愈;污粪9例(8.0%),无肛门狭窄及无排尿异常,生长发育与同龄儿无差异?结论:改良PSARP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44例经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 PSARP)治疗不同年龄、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病例,讨论新生儿一期行PSARP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3年2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采用PSARP治疗的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44例,初步随访并总结术后疗效及排便功能.结果 15例在新生儿期行结肠造瘘术,术后3~7个月行PSARP;其余29例(9例新生儿、2个月至9岁20例)均一期行PSARP,2例新生儿术后死亡.21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18例排便情况经临床评分结果为优良.结论 PSARP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满意.新生儿在条件许可下,一期行PSARP,仍可获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2.
前矢状入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ASAPR)的临床价值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ASAPR治疗肛门直肠畸形48例,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充分保留直肠末端的瘘管结构,保证直肠末端从由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的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会阴皮瓣的应用。结果随访4.1~12年,平均6.0±0.6年,高、中、低位畸形中肛门功能良好率分别是46%、80%、100%,肛门功能高位畸形优良率明显低于中、低位畸形(P<0.005)。结论本方法能直视下恢复耻骨直肠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并能将直肠末端从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随访效果满意,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ASAPR)的临床价值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ASAPR治疗肛门直肠畸形48例,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充分保留直肠末端的瘘管结构,保证肠末端从由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的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会阴皮瓣的应用.结果 随访4.1-12年,高、中、低位畸形中肛门功能良好率分别是46%、80%、100%,肛门功能高位畸形优良率明显低于中、低位畸形(P<0.005).结论 本方法能直视下恢复耻骨直肠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并能将直肠末端从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拖下,随访效果满意,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的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骶尾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101例唐咸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南宁530021)我科1980年1月至1995年1月采用优尾路肛门成形术治疗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101例,除8例术后肛门狭窄需扩肛或手术外,余病人排便功能良好,现报...  相似文献   

15.
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已被广大儿外学者接受并被作为治疗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的首先选择。我们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例患儿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5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采用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一年,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1例患者出现近期并发症,为切口裂开感染,在经过对症治疗之后痊愈。对患者随访1年,有5例患者发生了远期并发症,其中大便失禁1例(1.82%),便秘和污粪分别是2例(3.64%),所有患者当中都没有出现排尿异常以及肛门狭窄等情况,生长发育和正常儿童没有区别。结论:对于肛门直肠畸形的患者采用改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排便功能,而且并发症较少,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改良前矢状入路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女童无肛前庭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前矢状入路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女童无肛前庭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采用改良前矢状入路会阴肛门成形术(改良手术组)的无肛前庭瘘患儿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并与由同组手术人员完成的15例传统前矢状入路会阴肛门成形术(传统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间手术时间和瘘管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术中阴道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第1、3、6个月随访显示改良手术组肛管静息压均较传统手术组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污粪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前矢状入路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无肛前庭瘘取得了与传统手术相似的术后排便功能,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阴道,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进行腹腔镜辅助三期肛门成形术治疗的18例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为观察组,随机选择2005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18例进行三期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然后将2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关瘘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肛门功能评分、直肠肛管测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好于对照组,关瘘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肛门功能评分及直肠肛管测压结果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作报道1例肛门直肠闭锁特殊类型的新生男婴,伴有经过臀部皮肤至肌肉群、出口在尾骨尖端的瘘管。这种肛门直肠畸形还伴发有其他畸形,包括右肾发育不全、左肾肾盂扩张、双畸胎及左侧巨输尿管。脊柱无缺陷。按照Pena术式,由臀部后矢状进路成功治疗这种肛门直肠畸形。  相似文献   

20.
耿辉  王旭 《吉林医学》2007,28(15):1705-1705
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一期做后矢状路肛门成形术治疗中位先天性肛门闭锁29例,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或裂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