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MRI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06例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计算分析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本组206例垂体腺瘤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96例,肿瘤全切26例,部分切除70例;未侵袭海绵窦110例,肿瘤全切94例,部分切除16例。结论海绵窦未受侵袭的MRI标准:①垂体瘤与海绵窦问存在正常垂体(PPV,100%);②海绵窦内侧静脉丛完整(PPV,100%);③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低于25%(NPV,100%);④肿瘤未侵越颈内动脉的内侧壁(NPV,100%)。海绵窦被侵袭的MRI标准:①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高于45%;②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消失;③海绵窦外侧静脉丛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海绵窦内侧壁的MRI特征,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运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机扫描39例垂体腺瘤,观察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手术探查双侧海绵窦内侧壁,活检鞍底硬脑膜,计算肿瘤Ki - 67标记指数,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利用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PV 75%,NPV 100%,约登指数0.952,ROC曲线下面积0.976),与Knosp - Steiner分级、颈内动脉被包绕程度、海绵窦间隙受侵犯程度等指标具有一致性(Kappa值0.788、0.611、0.732).MRI海绵窦内侧壁完整性与鞍底硬脑膜受肿瘤侵犯及Ki - 67 LI之间均相关.结论 利用3.0 T MRI显示海绵窦内侧壁,在术前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具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术中操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海绵窦MRI影像解剖学特点,对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实施MRI三维重建。方法对25例海绵窦正常者,分别进行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eFilm软件对MRI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在海绵窦MRI解剖结构辨别的基础上,采用StealthStation导航系统三维重建软件,对2例病人的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进行三维重建。结果①动态增强扫描中期对海绵窦的结构显示最佳。②海绵窦外侧壁脑神经在冠状位上有良好的显示。③采用eFilm软件的测量结果:海绵窦段颈内动脉间距离为(16.6±4.3)mm,床突上段颈内动脉间距离为(13.8±3.3)mm,颈内动脉与垂体的距离为(2.9±0.9)mm,垂体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4.8±1.9)mm、(15.8±5.7)mm、(9.6±2.8)mm。④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可成功实施对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的三维重建。结论海绵窦MRI解剖学研究与三维重建对指导海绵窦区影像学诊断和海绵窦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海绵窦间隙在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5例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基于颈内动脉的自然走形,把海绵窦分为上、下、后、外侧间隙,术中对不同间隙内肿瘤采用不同切除方法。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尿崩6例,垂体功能减退危象1例,眼球外展障碍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15例术后随访3~36个月;11例肿瘤全切除中,10例无复发,1例无功能垂体腺瘤复发并动态观察;4例次全切除中,2例无进展;2例术后6个月内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效果良好,基于颈内动脉的自然走形的海绵窦间隙划分方法为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和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特点,为切除颈内动脉外侧肿瘤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在7具成人尸头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观察颈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和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有两个重要分支:海绵窦下动脉和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起源颈内动脉水平段中央外侧,垂体下动脉起源于脑膜垂体干。内展神经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的外侧,向眶上裂方向走行。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视神经入眶上裂处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4 mm、3.4 mm、3.9 mm和4.5 mm。结论:熟悉展神经和海绵窦下动脉在海绵窦内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经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时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垂体窝及其毗邻结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尤其是垂体窝边界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参数与观察研究。方法用20例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15例进行精确显微解剖测量、观察及拍照。结果两前床突间距为(25.2±0.58)mm(20.3~30.0mm);前后床突间距(12.5±1.21)mm(8.1~17.5mm);两后床突间距(12.8±0.87)mm(8.0~17.0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垂体外侧缘间距为(3.8±1.25)mm(2.3~7.1mm)。海绵窦内侧壁为垂体硬膜囊袋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约有20%的垂体侧面向其外侧的海绵窦膨出。结论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区的重要解剖参数及其重要毗邻间隙与结构,为临床鞍区肿瘤、尤其是垂体瘤及海绵窦肿瘤的术前诊断、入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的两侧。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海绵窦不是静脉窦 ,而是静脉丛 ,且与颅外的静脉相通。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与静脉丛为血管与血管的关系 ,并提出更名为‘鞍侧腔’为宜。在临床上常用的海绵窦外侧壁三角有Parkinson三角和Mullan三角 ,上壁三角有Hukuba和动眼神经三角。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呈‘S’形弯曲 ,分为五段 ,有三个分支。但小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无弯曲。在海绵窦内不仅有Ⅲ -Ⅵ对脑神经 ,还有交感神经丛穿过。海绵窦结构复杂 ,是现代颅底外科和解剖学受重视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绵窦上壁和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16例(32侧)湿性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1)93.75%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床突的气化率为12.50%,颈动脉床突孔和床突间骨桥的出现率分别为21.88%和9.38%。(2)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的情况最常见,占43.75%,垂体有15.63%的情况出现侧突。(3)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上的隆起率分别为53.13%和81.25%。结论(1)经上壁入路可暴露海绵窦内绝大部分结构,对颅神经损伤的危险较小,同时应注意该区域的骨质变异。(2)在经内侧壁的手术中,颈内动脉的显露、移动和保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眶尖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供海绵窦-眶尖区手术的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0例(40侧)成人干性头颅标本眶尖区骨性结构。在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暴露眶尖区及海绵窦,观察并测量其内容及毗邻关系。结果①30侧(75%)标本可见中床突,8侧(20%)标本前、中床突尖端在海绵窦上壁前部形成颈动脉床突孔?②总腱环附着于视神经管上、内和下壁,以及眶上裂外缘中点骨突.包绕视神经孔颅口和穿行眶上裂的结构.并将眶上裂分隔为三部分。③眼上静脉于上直肌和外直肌起点间经总腱环外面穿眶上裂外侧区注入海绵窦前下间隙.且与总腱环粘连紧密.磨除前床突,横行切开上、下硬膜环,则可显露床突间隙、海绵窦前下间隙、颈动脉穴和颈内动脉床突段,结论海绵窦-眶尖区内容物相对集中、关系复杂,熟知此区骨硬膜结构及血管神经关系有利于安全有效的处理此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标本上模拟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磨除前、后床突后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前床突下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目前普遍认为,传统经蝶入路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如何切除向蝶鞍外生长的肿瘤即成为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扩大经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以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手术范围,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1)蝶窦开口距鼻前棘52.62~63.16 mm,平均(59.68±4.28)mm;距后鼻孔上缘10.47~15.61 mm,平均(12.88±1.46)mm。(2)视神经和颈内动脉隆起率分别为11/20和17/20。(3)海绵窦内侧壁由一层硬脑膜组成,前、后、下海绵间窦和基底窦出现率分别为17/20、12/20、11/20和20/20。(4)双侧颈内动脉内缘在隐匿段间距为12.42~21.76 mm,平均(15.30±1.25)mm;在下水平段中点间距为10.42~18.43 mm,平均(14.03±1.19)mm;在前垂直段间距为16.75~24.88mm,平均(18.87±1.44)mm;在鞍结节内缘间距为9.97~16.18 mm,平均(12.73±0.94)mm。(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鞍部之间有7侧直接接触(7/2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内侧壁蝶骨部之间均可见静脉丛伸入(20/20)。(6)共有9侧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9/20)、7侧沿垂体下2/3走行(7/20)、3侧沿整个垂体走行(3/20)、1侧沿鞍底水平以下走行(1/20)。(7)有4侧(4/20)垂体出现侧突。结论扩大经蝶入路显露海绵窦内结构清晰,适用于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侵袭的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周围静脉窦和静脉的病理改变,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990年4月-1999年4月共收治CCF患124例,28例施行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海绵窦造影,其中A型17例,B型1例,D型10例。结果:海绵窦造影显示,海绵窦接近正常12例(42.86%),其中海绵窦3例,网状海绵窦9例。海绵窦扩大16例(57.14%),包括局限性扩张呈静脉湖状14例,其中海绵窦囊性占位5例,即囊中囊表现,提示存在外伤性动脉瘤;海绵窦分隔2例。辅助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CF合并同侧颈动脉闭塞2例,颈动脉例,合并外伤性动脉瘤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鼻出血。28例均经眼上静脉入路或眼上静脉 动脉入路闭塞CCF及假性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眼上静脉-海绵窦造影与颈动脉造影结合,于动脉外闭塞CCF瘘口或闭塞海绵窦瘘,可提高CCF治疗的成功率并保持载瘘动脉的通畅率,有助于CCF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及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有海绵窦下方静脉间隙侵袭的垂体瘤组织的免疫组化特性,了解其对于垂体瘤侵袭性预测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5~2006年行手术治疗的有海绵窦侵袭的垂体瘤患者资料根据有没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别标本行免疫组化Ki-67和PTTG检查.结果 96例患者中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者40例,其中Ki-67高表达者32例,PTTG高表达者为30例,无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下方侵袭者56例,其中Ki-67高表达者24例,PTTG高表达者为18例,经检验发现肿瘤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者其PTTG和Ki-67的表达率与没有海绵窦下方间隙侵袭者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垂体腺瘤有海绵窦下方间隙生长者细胞增殖能力较强,肿瘤易复发,应给予术后放射治疗或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扩大经蝶手术和前方颅下手术提供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参数。方法 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切口(左侧)行两侧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蝶窦外侧壁的主要结构有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而颈内动脉隆起缺失的出现率高达50%,此时,依照翼管-破裂孔-颈内动脉破裂孔段途径显露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为一安全策略。内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 掌握蝶窦外侧壁显微解剖和从内侧面显露、移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助于扩大经蝶手术和前方颅下手术对病变累及海绵窦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颈内动脉解剖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为海绵窦瘘显微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 用12例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共24侧)观察,红色乳胶灌注的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尸头标本,对海绵窦段分支与及其相邻近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及和测量.收集50例海绵窦瘘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并介入拴塞治疗.结果 海绵窦段在水平面上可观察到呈S形向前和向后形弯曲,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及McConnell背囊动脉是海面窦段主要的3个分支.最常见的2个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50例颈内海绵窦瘘患者均为外伤后,经介入栓塞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结论 颈内动脉解剖复杂,颈内海绵窦瘘多见于外伤.经颈内动脉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海绵窦瘘,是近年来一种比较热门,发展较快,疗效较好的显微尖端技术.它和常规手术相比明显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效果明显,疗效可靠,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动脉瘤(ICCAAns)的直接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在研究海绵窦上壁及相关知识显微解剖的基础上对15例ICCAAns施行经颈内动脉海绵窦间隙入路动脉瘤直接显微手术。结果:15例病人术前均即刻行颈动脉穿刺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颈内动脉显影良好,随诊1个月至8年,患Ⅲ、Ⅳ、Ⅴa及Ⅵ颅神经麻痹的病人,除2例病人术后1个月和8个月仍完全和不完全麻痹外,余3例均恢复正常,15例病人均恢复了工作,无一例出现再出血或再次出现神经麻痹症状。结论:ICCAAns的直接显微手术不失为一种治疗ICCAAns最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水平、矢状和冠状3个方位上对海绵窦进行断层解剖研究,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方法采用低温铣切技术对3例头颅标本进行水平、矢状和冠状位的铣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海绵窦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海绵窦及其毗邻结构在断层层面上可清晰显示:(1)海绵窦的外侧壁有两层膜性结构,外层为颅中窝硬脑膜的延续,而内层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构成的神经鞘膜。(2)外展神经穿过Dorello管后进入海绵窦内,与颈内动脉毗邻。(3)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为疏松的膜性结构,是垂体腺瘤易于侵犯海绵窦的解剖学基础。结论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对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指导海绵窦影像学诊断以及海绵窦区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相似文献   

20.
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海绵窦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2~8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和记录海绵窦周围骨、硬膜、动脉和颅神经的关系以及海绵窦内的静脉间隙和交通等。结果海绵窦有丰富的静脉交通,不仅可使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也可与潜在的静脉引流开放促成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结论 海绵窦的解剖对选择适当的血管内治疗途径和合适的栓塞材料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