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山东省境内流行的狂犬病病毒(RABV)的遗传进化特征和流行特点。方法对山东省2010-2015年收集的犬脑组织标本和病例唾液、血液等标本用RABV直接免疫荧光法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进行检测,检测阳性标本进行N基因序列测定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 70份犬脑组织标本有11份为阳性,31份病例液体标本有2份为阳性,13份阳性标本都测序得到N基因全序(1 353 bp)。汇总已发表所有山东标本N基因序列(共26个)以及我国7个RABV种群的代表株共同构建的种系发生树显示,近90%的山东株(2006-2015年)属于ChinaⅠ进化群,其余3株(2006-2008年)属于ChinaⅡ进化群;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流行株相对聚集又明显交叉,泰安流行株最具多样性。结论山东省RABV分属ChinaⅠ和Ⅱ两个种群,近年山东省狂犬病的流行基本是ChinaⅠ传播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2-2015年35株狂犬病病毒(RABV)糖蛋白(G)基因的进化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在云南省狂犬病流行区采集可疑犬脑组织以及狂犬病患者脑组织和唾液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标本提取病毒核酸,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RABV的G基因序列,用MEGA 5.0软件邻接法(NJ)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2012-2015年云南省35株RABV的G基因序列,并与2006-2011年获得的云南省11株RABV及邻省和东南亚地区的15株RABV的G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46株RABV中,除2006年的Tc06株属于China-Ⅵ进化群外,其他45株均属于China-Ⅰ进化群。云南省China-Ⅰ进化群流行株在2006-2015年间每年均有分布,其中,2006-2011年10株,2012-2015年35株,分布于云南省10个州(市)并与来自四川、贵州和湖南省的China-Ⅰ进化群病毒株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China-Ⅵ(Tc06)则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东南亚进化群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2012-2015年,RABV China-Ⅰ进化群在云南省狂犬病流行区广泛分布,属云南省主要进化群并具较强的传播速率,期间云南省未再发现China-Ⅱ、China-Ⅲ和China-Ⅵ等进化群病毒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浙江省台州市2株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及糖蛋白的基因序列,了解狂犬病病毒野毒株与人用及兽用狂犬病疫苗株间的差异。方法以免疫荧光法检测2008年采自台州市的144只犬脑标本,以RT-(nested)PCR法扩增病毒核蛋白及糖蛋白全基因,克隆测序后以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检测到2株狂犬病病毒阳性样品,序列分析表明两样品所携病毒均为基因1型狂犬病病毒,所携病毒的N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G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和99.4%。所携病毒与CTN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较高,N基因与G基因分别为88.8%和85.9%~86.1%,两样品所携病毒与Hep-Flury疫苗株的核蛋白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7.6%,CTN次之,为97.1%,与CTN糖蛋白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为92.3%~92.5%。与诸基因1型狂犬病病毒参考株相比,两样品所携病毒与浙江温州Wz0(H)、衢州株ZJ-QZ及印度尼西亚株病毒同源性最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XY20及JJ22与浙江温州Wz0(H)、衢州株ZJ-QZ以及印度尼西亚株、疫苗株CTN,以及泰国与马来西亚株进化关系最近,而与疫苗株aG、PV、ERA,及标准攻击毒CVS株等进化关系较远。结论两份阳性犬脑所携狂犬病病毒是基因1型狂犬病病毒,但无论是N基因还是G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推导出来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1型狂犬病病毒株及疫苗株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全面掌握我国狂犬病病毒的遗传进化特征和分群特点。 方法 对GenBank上具有明确时间、地域及宿主信息的中国街毒株G基因全序进行汇总,并结合本实验室获得的中国流行株G序列,利用BEAST软件,进行系统的时间进化分析。 结果 中国狂犬病流行株G基因的时间进化分析显示,我国流行株明显分为6群:ChinaⅠ群是我国的绝对优势群,数量占总数的80%以上,分布于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ChinaⅡ群,包括来自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个流行株;ChinaⅢ、 Ⅳ、Ⅴ和Ⅵ群数量较少,分布地域也较为局限。中国流行株的最近共同祖先(TMRCA)可追溯至392年前。 结论 ChinaⅠ群是我国目前优势毒株群,同时应注意防范ChinaⅡ群和ChinaⅣ群野生动物来源的狂犬病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8年广东省东莞市疫情中分离到的1株麻疹病毒的核蛋白基因序列,了解毒株基因型别及其核蛋白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采集麻疹疫情中病例的尿液标本,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病毒株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与麻疹各基因型代表株及沪191疫苗株进行序列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株属于H1基因型H1a亚型。与China93-2毒株同源性最高,为99.1%,与China94-7毒株同源性为97.1%,与其他几株H1亚型的同源性则在97.6%~98.0%之间。与沪191疫苗株同源性为92.9%。结论此次疫情中的毒株属于H1基因型H1a亚型,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流行情况一致。与其同亚型的毒株相比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6.
我国霍乱弧菌毒力协同调节菌毛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我国霍乱弧菌(VC)毒力协同调节菌毛(tcp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38株VC的tcpA基因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13株O139群VC产毒株和15株EVC产毒株(均为流行株)的tcpA类型与EVC标准株N16961为同一类型,共有4个位点碱基发生变异,分为5个亚型.EVC流行株中2 株非产毒株的tcpA类型,1株同N16961,1株为新类型.6株EVC非流行株均为非产毒株,分为2种新类型.2株非O1非O139群VC均为非产毒株,为2种新类型.4种新类型与国外4种类型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同源性为63.8%~84.6%和60.6%~91.7%,趋异性为17.8%~44.6%和8.8%~45.8%,tcpA基因所在的VPI毒力岛的结构是完整的,但部分基因存在一定变异.结论 O139群VC产毒株可能起源于EVC产毒株,然后再进一步分化;在非产毒VC中发现4种新类型tcpA基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测定浙江省野生动物鼬獾和家犬狂犬病病毒L基因序列,在分子水平分析转录酶大蛋白(LP)的变异特点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对实验室检测阳性的狂犬病病毒标本进行L基因编码区核酸序列测定,通过生物分析软件比较L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并与GenBank的36个参考序列编码区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测序获得野生动物鼬獾(F02、F04)和家犬(D01、D02)二种宿主来源的狂犬病病毒街毒株L基因核苷酸全长序列并递交GenBank,开放读码框(ORF)均为6 387 bp,编码区均以2个连续的起始密码子ATG起始,编码2 128个氨基酸。在LP保守结构域上的特异功能短序列几乎完全保守,各结构域之间的序列保守性略差,对存在的变异位点绝大多数极性并没有变化,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浙江省鼬獾、犬街毒株均归属于传统的狂犬病病毒Asian谱系,与我国广泛传播的狂犬病病毒同属一种系。结论浙江省狂犬病病毒L基因的构成与传统狂犬病病毒一致,所构建进化树的分析作用与N基因相同,鼬獾病毒依然具有本土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特点,家犬病毒可能与我国多种宿主动物病毒来源相同或者具有新近的相互传播,不同宿主动物狂犬病病毒具有种群多样性的进化特点和地域性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9.
1950-2006年成都市狂犬病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林  吴德彬  胡强  林寰  奚川  刘万凤 《疾病监测》2007,22(7):468-470
目的 分析成都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和趋势,探讨疫情回升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方法 收集成都市1950-2006年狂犬病疫情报告资料和2005-2006年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成都市狂犬病曾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流行高峰,以后1992-2004年长达13年无本地病例报告,2005年以来疫情重现并快速回升.全市90%的行政辖区有病例报告,但辖区东部的5、6个郊区县多发(78.17%),农村居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夏秋季相对多发,农村地区犬只是主要传染源,100%病例暴露后未接受规范处置.结论 农村地区犬只动物疫情流行和暴露后处置不规范导致人间疫情回升,疫情可能会持续一定时间,因此,要建立防治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狂犬病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西省赣州市2014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的特点,掌握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疾病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17株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经核酸提取和one-step RT-PCR扩增NA基因片段,双向序列测定,采用DNAStar5.0和Mage4.0序列分析软件分析NA基因特征以及耐药性位点。结果17株毒株的NA基因片段与代表株A/California/07/2009(H1N1)的序列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8.4%以上,氨基酸的同源性也高达97.0%以上。17株毒株的NA活性中心位点氨基酸及周围的辅助位点氨基酸均未发生氨基酸替换。结论17株毒株的NA基因片段保持高度的同源性并均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敏感,但仍应加强对流感病毒的耐药性监测,为制定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防制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马尔堡病毒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方法  通过对PubMed数据库、必应学术收索、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信息等与马尔堡病毒病的流行情况有关的文献和资料的收集分析,筛选有明确分离时间和地区的马尔堡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分析病原学特征。  结果  马尔堡病毒是对人类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其流行威胁的地区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主要源自3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病毒遗传进化具有较高稳定性,两个主要分支间差异约为20%,分支内病毒基因组序列差异约为7%,但蝙蝠等自然宿主中同时流行的毒株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给基于核酸的分子诊断带来挑战。  结论  马尔堡病毒病流行形势与危害被低估,应引起人们警惕和关注,加大特异性防控和治疗措施的研发投入,提高病例识别和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20年我国狂犬病流行分布特征,为下一阶段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20年狂犬病疫情数据和国家级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狂犬病病例202例,报告发病率较2019年下降30.34%。 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湖南(59例)、河南(27例)、四川(20例)、江苏(17例)报告发病数排前4位,共占全国发病总数的60.89%。 8月为狂犬病全年发病最高月份,4月为最低月份。 狂犬病病例以农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93∶1,中老年病例居多。 本研究共收集85例病例个案用于分析,结果显示致伤动物以犬为主(97%),近60%致伤犬为自养犬或邻居家养犬,多数通过主动袭击和咬伤致人感染;65%的病例为Ⅲ级暴露,上肢暴露居多,66%伤者的伤口未处理; 8例Ⅲ级暴露者接种了疫苗(其中5人注射了被动免疫制剂),但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即发病死亡;病例潜伏期大多在1年以内。  结论  2020年狂犬病疫情明显下降,保持13年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 湖南、河南等省份疫情较突出,应重点防控。加强犬只尤其是农村犬只的管理和免疫工作,弥补猫的管理漏洞,是保障防控成果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我国西北地区蚊虫携带病毒开展调查,并快速发现重要的蚊媒病毒.方法 通过形态学方法对采集蚊虫进行分类鉴定,深度测序和宏基因组分析方法分析蚊虫携带的病毒,结合Sanger测序法补全病毒基因组全序,应用系统进化分析方法分析病毒分子遗传特征.结果 2019年7月采集自陕西省的中华按蚊标本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三带喙库蚊标本...  相似文献   

14.
周淑洁  程晓东  柴瑜  张宁  陈霞  苏颖  王慧玲 《疾病监测》2022,37(10):1304-1309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安徽省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安徽省监测到47株H1基因型,2株D8基因型,1株B3基因型和15株A基因型。结论 2017—2018年H1型仍然是安徽省麻疹流行的优势株,2018年后未监测到H1基因型;输入性病例未引起暴发和流行。安徽省需进一步加强病原学鉴定,及时发现输入性麻疹病例并阻断其传播。  相似文献   

15.
刘琳琳  韩诗  余晓  李翔  叶国军  方斌 《疾病监测》2020,35(12):1105-1109
  目的  了解2016 — 2019年度湖北省流感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政策和风险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结合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湖北省流感监测数据开展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6 — 2019年度湖北省流感样病例(ILI)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ILI%)平均为2.90,其中0~5岁年龄组人群在ILI%中所占比重最大(61.83%),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所占比重最低(3.69%);3个年度哨点监测标本平均阳性率为14.06%,共分离出4991份毒株,对其中565份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新甲型H1N1、季节性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Victoria系随季节(时间)呈现明显的交替现象;期间共报告343起ILI暴发疫情,疫情报告时间分布主要为每年的冬春季。  结论  2016 — 2019年度湖北省流感病毒的流行规律呈现冬春季高流行峰,夏季低流行峰,各型别交替流行,冬春季易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研究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本研究利用肉汤稀释法检测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见布鲁氏菌病治疗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离省份的菌株药物敏感性差异。   结果  在现有的布鲁氏菌耐药拐点下,本研究涉及的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常见治疗药物的MIC均在敏感范围内,其中多西环素(0.06~0.12 μg/mL)、四环素(0.06~0.25 μg/mL)、庆大霉素(0.015~0.03 μg/mL)的MIC范围较低;分析分离株氨苄西林MIC值发现,四川省与陕西省(P=0.0001)、河北省(P=0.0001)和湖南省(P=0.04)均差异显著,河北省与广东省(P=0.02)差异显著。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了红霉素(32 μg/mL)、复方新诺明(0.25/4.8 μg/mL)MIC值较高的分离株。  结论  本研究涉及的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见治疗药物敏感,但部分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等的敏感性较低,应加强监测,防止菌株耐药。 本研究为我国布鲁氏菌耐药水平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抗性菌株的筛查及防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杨卫红  蒋晗  冯云  王娟  潘虹 《疾病监测》2022,37(2):220-223
目的 分析云南省人间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及发病死亡情况,为云南省狂犬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云南省狂犬病相关疫情资料及个案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并绘制相关图表,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狂犬病发病死亡167例,年均发病率为0.07/10万.6-8月报告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016年云南省思茅区大面积野鼠死亡事件中分离的多杀巴斯德菌的毒力进行测定.方法 选取在死亡野鼠中分离并经分子鉴定为血清型A型和F型的2株多杀巴斯德菌,采用常规的动物接种试验对2株菌及其混合菌(1∶1)接种Balb/C小鼠,计算各组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 A血清型和F血清型多杀巴斯德菌株及其混合菌株对B...  相似文献   

19.
陈华凤  康宁  张超  王静  居昱  闭福银 《疾病监测》2022,37(8):1078-1086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2020—2021年度B/Victoria(Bv)系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及基因特征。方法 选取广西2020—2021年分离的36株Bv系流感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进行序列拼接和基因特性分析。同时采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抗原性分析。结果 2020—2021年广西分离的Bv系流感病毒与WHO推荐的疫苗株B/Washington/02/2019相比,HA和N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1%~100.0%和99.1%~99.9%。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这36株Bv系流感毒株均属于1A(?3)B分支,与疫苗株属于同一分支,但广西毒株又进一步分为两个小分支。抗原性分析显示这两个小分支没有明显差异,均为疫苗株的类似株。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发现,HA蛋白携带R133G、N150K、N197D的氨基酸突变,变异涉及3个抗原决定簇。NA蛋白的酶活位点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位点均未发生突变。结论 2020—2021年度广西流行的Bv系流感病毒与WHO推荐的北半球疫苗株的组分匹配但存在持续变...  相似文献   

20.
于甜甜  余晓  韩诗  刘琳琳  陈丹 《疾病监测》2022,37(10):1310-1317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16—2021年度乙型流感流行状况及病毒基因进化特征。方法 根据湖北省2016—2021年度的流感样病例报告数据和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选取2016—2021年度主要流行的乙型流感毒株69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进化变异特征。结果 2016—2021年湖北省乙型Victoria系流感毒株小部分分布在Victoria1A分支,而大部分毒株主要集中分布在以162~164氨基酸位点缺失为特征的Victoria 1A.3分支上。与参考株相比,流行株在HA蛋白的120环、150环、160环及190螺旋等关键的抗原决定簇部位发生了多个氨基酸位点改变,而在NA蛋白上未发现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位点的变异。本次研究仅发现1株系内重配株。结论 2016—2021年中湖北省乙型流感多为季节性流行,Victoria系流行毒株在多个抗原位点上发生变异,但未检测到耐药位点突变,因此需要进一步密切加强流感流行活动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