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向胆管腔内外生性生长的乳头状肿瘤分泌大量黏液而堵塞胆管造成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或肝内囊性肿块为其临床病理特征,根据乳头状肿瘤发病部位可将IPMN-B分为中央型、外周型和混合型。由于其病理特征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IPMN-P)相似,根据组织学形态可分为胰胆型、胃型、肠型和嗜酸细胞型4个亚型。IPMN-B常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可为多灶性病变,通常为非浸润性生长,病理分为胆管上皮的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应当积极手术治疗或内镜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对多灶性或双侧IPMN-B病变以及晚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具有肝脏移植指征。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外分泌性黏液性肿瘤,临床病例少,临床及病理表现有特点.2000年WHO将其正式命名为IPMN[1].临床特征为导管内黏液分泌增加,导致胰管扩张、乳头开口增大、大量胰液从乳头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的手术治疗要点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26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及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0±7.3)岁。手术方式:左肝外叶切除+胆管探查术2例,左肝外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2例,左半肝切除(含尾状叶)+胆肠内引流术16例,右半肝+胆管探查术3例,肝门部胆管及肝IVb段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肿瘤活检+胆管探查姑息性T管外引流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7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18例,无明确肿瘤病变者1例。术后并发症:胆漏2例,肺部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2例,伤口感染3例,均经治疗痊愈出院。随访期间T管黏液阻塞感染1例,术后6年复发再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年复发合并胃瘘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45 d残余病灶致胆管炎死亡1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 IPMN-B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精准肝叶段切除可以防止复发,且要注意黏液性肿瘤多发及胆管外侵蚀播散等特性。  相似文献   

4.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近些年才逐步被临床、影像及病理科医生所认识,特别是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之后~([1])。IPNB  相似文献   

5.
正黏液性囊性肿瘤在阑尾、胰腺及卵巢等组织中发生率较高,肝外胆管少见,2013年国内文献报道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1]),国外也有病例报道~([2])。虽然恶变率低,但如不重视或被漏诊,可发展为恶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通常为影像学检查发现,术中或术后病理确诊,因此容易漏诊。2017年2月,我科诊断1例肝外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本文主要研究肝内胆管黏液性乳头状瘤(M-IPNB)和肝脏粘液性囊腺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手术的预后。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MCN定义为有可以分泌粘液的胆管上皮细胞和卵巢样间质构成的肝脏囊性肿瘤,而卵巢样间质是MCN有别于肝脏其他囊性肿瘤的特征性结构。M-IPNB的组织学特点是胆管上皮存在杯状细胞和结肠化生,并产生大量粘液,可造成粘胆症,并常伴有肝内胆管结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n pancreas,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能够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肿瘤,伴有主胰管或其侧支胰管的囊性病变,与胰腺癌相比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在临床工作当中,笔者遇到1例IPMN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类少见的胆道肿瘤,以肿瘤细胞在胆管内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生长、胆管扩张,部分合并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术前诊断困难,病史以腹痛、黄疸、胆管炎常见,如能够对其临床特点有深入的认识,有可能提高术前的诊断率。IPNB目前仍在病理学定义上仍存在争议,乳头状胆管癌是否归属于IPNB仍无定论。病理上可合并多发且性质不同的病变,应注意浸性型癌的比例。病理学分类上胰胆管亚型提示预后较差,黏液核心蛋白(mucin core protein)-1是最重要的免疫组化指标。IPNB影像学检查有其固有的特点,通过联合CT、MRCP检查有可能在术前判断是否存在浸润性癌,从而对手术方式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手术切除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式,IPNB患者术后的总体预后较胆管癌好。  相似文献   

9.
<正>起源于肝内外胆管的胆道肿瘤多数具有分泌黏液的能力,但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黏液局限于肿瘤细胞内。然而,一些肿瘤在肝内外胆管内分泌粘稠的黏液,导致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且伴有明显的胆管扩张。这类肿瘤被报道为黏液分泌型胆道肿瘤(MPBTs)[1]。由于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放射学表现不尽相同和预后较好等特点,而逐渐受到临床重视[2,3]。由于术前确诊率不高,术中如果无法准确判断黏液肿瘤  相似文献   

10.
胆管及胰腺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或黏液腺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属于胆胰肿瘤的少见类型[1].以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胆管或者胰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可以并发阻塞性黄疸、急慢性胰腺炎.发生于胆管内者,也有临床学者称之为黏胆症.由于以往对本病认识不多,报道甚少[2-5].随着诊疗手段的提高,此类病例报道逐年增加.现报道1例同时合并胆管和胰管的黏液腺瘤患者.  相似文献   

11.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近年报道逐渐增多。其主要的表现是由黏液瘤分泌过量的黏液蛋白引起的阻塞性黄疸,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见胆道扩张、胆道占位、充盈缺损,胆道镜检查发现大量黏液样胆汁,病理组织活检可证实。该病良性居多,但也有癌变或恶性者。局限性病灶多采用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无法耐受手术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但效果有限。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近些年才逐步被临床、影像及病理科医生所认识,特别是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之后~([1])。IPNB可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和无分泌功能的两种类型,其中有分泌功能者,即IPMN-B占28%~37%,无分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8例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4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3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伴癌变,1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癌。CT动态增强扫描后病肝动脉期呈中度强化,CT值高于正常肝组织平均值,呈现相对高密度。门脉期病灶呈中度强化,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病灶CT值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癌变组织平扫和动脉期CT值均高于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胆管乳头状瘤14例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4例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管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黄疸及急性胆管炎。胆管乳头状瘤单发6例,多发8例;肿瘤位于肝外胆管6例,肝内胆管5例,肝内外胆管3例;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癌变6例。术前影像学确诊2例。术后胆道镜检查发现病灶2例。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6例肿瘤早期完全切除者术后无复发,3例癌变浸润者生存期在8个月内。结论 胆管乳头状瘤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癌前疾病,术前确诊困难。MRCP和胆道镜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管乳头状瘤单发者应早期行肿瘤局部切除,多发者治疗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在所有类型胰腺肿瘤中,其预后相对较好,具有与一般胰腺肿瘤不同的分子及临床病理特征,深入研究IPMNS,能更好地了解IPMNs在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表现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腹部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黏液非囊性癌1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失访.黏液性囊性肿瘤术后1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出现复发转移死亡;黏液非囊性癌失访2例,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lO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满意,胰腺黏液非囊性癌预后差,生物学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结果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结果 本组9例中男2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右上腹痛及黄疸等胆管炎征象,8例合并胆道结石或既往有胆道结石手术史,CEA和CA19-9大多正常.B超和CT/MRCP发现有病变部位肝内胆管局限性囊状扩张和肝萎缩,黏液分泌者胆总管扩张尤其明显.全部病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9例病变均位于左叶,其中7例为黏液分泌型.剖检标本肝内胆管呈囊状改变,病变多发,分布在肝内各级胆管,呈乳头状隆起,直径在2~5 mm,很少超过10 mm,质脆易出血,镜下见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和上皮瘤变,其中2例有恶变.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好发于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的显著扩张,尤以病变部位为甚,MRCP和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和病理显示本病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交界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切缘的快速切片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根治切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bIPN)与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总结1998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2例bIPN及14例MCN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IPN患者年龄显著大于MCN患者[(59.7±10.8)岁比(44.9±9.6)岁;P<0.001],但其肿瘤显著小于MCN患者[(5.5±3.3)cm比(11.7±5.4) cm;P =0.009].bIPN及MCN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以腹痛为主(31.8%比35.7%;P=0.809),但是bIPN患者较多伴有肝内胆管结石(40.9%比0;P =0.006).bIPN肿瘤多位于肝左叶而MCN肿瘤多位于肝右叶(P=0.028),bIPN肿瘤均与胆管相通而MCN肿瘤均与胆管不相通(P<0.001).bIPN肿瘤以恶性为主而MCN肿瘤以良性为主(81.8%比42.9%;P =0.029),bIPN患者及MCN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和100% (P =0.097).结论 bIPN是具有与MCN不同临床病理学特点的胆管囊性肿瘤,手术切除是bIPN和MCN最佳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s,IPNB)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导管内生长的肿瘤,由乳头状和绒毛状结构组成,并伴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覆盖,其特点为胆管黏膜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目前认为IPNB是一种癌前病变,通常具有高度恶性潜能[1]。IPNB临床上较罕见,发病较为隐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正>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指胆管内皮发生的以分泌黏液或胶冻样液为特异性临床表现的一种肿瘤样病变。从2010年开始,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1])。既往诊断黏胆症、分泌黏液的胆管癌、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中,部分可能属于IPMN-B。IPMN-B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