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从地桃花的茎和叶中提取挥发油,对得到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结果]从地桃花的茎和叶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出18个和23个色谱峰,通过NIST08谱库分别鉴定了其中15种和19种化合物。地桃花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正十七烷、β-蒎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等;地桃花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β-蒎烯、反式石竹烯、2-(7-十七炔)-四氢化-2H-吡喃等。[结论]地桃花茎和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类衍生物,且地桃花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花荚蒾根、茎、叶、花蕾4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为该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其根、茎、叶、花蕾4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利用GC-MS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从其根中共分离和鉴定了32个化合物,以硬脂酸含量最高达6.39%;茎中共分离和鉴定了21个化合物,大部分化合物含量低于1%;叶中共分离和鉴定了28个化合物,以亚油酸含量最高达3.30%;花蕾中共分离和鉴定了28个化合物,以棕榈酸含量最高达8.22%。结论通过对聚花荚蒾根、茎、叶、花蕾4个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供药用、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聚花荚蒾根、茎、叶、花蕾4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为该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其根、茎、叶、花蕾4个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利用GC-MS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从其根中共分离和鉴定了32个化合物,以硬脂酸含量最高达6.39%;茎中共分离和鉴定了21个化合物,大部分化合物含量低于1%;叶中共分离和鉴定了28个化合物,以亚油酸含量最高达3.30%;花蕾中共分离和鉴定了28个化合物,以棕榈酸含量最高达8.22%.结论 通过对聚花荚蒾根、茎、叶、花蕾4个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供药用、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吴茱萸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OC/MS联用分离鉴定吴茱萸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从果实的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学成分.果实的挥发油中萜类化合物较多,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β-蒎稀(9.0069%)、三环萜(8.2903%)和桉油烯醇(6.8059%).结论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珊瑚菜根、叶与果实挥发油并进行气相-质谱联用仪分析,分别鉴定出45、48、34种成分。其中,根部挥发油以萜类、醛酮类和酸类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36.32%、13.43%和13.85%;叶片、果实挥发油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46.74%、73.34%。为探讨珊瑚菜栽培过程中的生理生态问题及其植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桃金娘根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酸乙酯吸收提取到的桃金娘根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确定了27种桃金娘根挥发油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8%。结论桃金娘根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有脂肪酸及烯醇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八角茴香种子和果壳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茴香的种子和果壳的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成分。结果:从八角茴香种子挥发油鉴定了3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的97.77%,得率为5.92%;八角茴香果壳挥发油鉴定了3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的96.08%,得率为5.24%。结论:有22个化学成分是种子和果壳共有的。其中,主要成分是茴香脑、胡椒酚、草蒿脑、2-[2-吡啶基]-环己醇、柠檬烯、芳樟醇和α-香柑油烯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罗汉果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收集罗汉果成熟果实中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挥发油成分达20余个,从中鉴定出13个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96%。结论:n-十六烷酸(45.609%)和9,12-十八碳二烯酸(36.151%)是主要成分,它们共占挥发油总量的81.76%。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及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山香挥发油,用GC-MS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从SD法挥发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其中3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5.12%;SFE法挥发油中分离出55个色谱峰,鉴定其中2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3.17 %,二者主要成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闽南产罗勒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及抑菌活性比较。方法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闽南产罗勒不同部位(种子、叶、根、茎)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组成;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鉴定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比较罗勒四个部位挥发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从闽南产罗勒种子、叶、根、茎分别鉴定出30、26、16和26种挥发性化合物;种子和叶片的抑菌活力显著,根部和茎部的抑菌活性弱。结论 罗勒种子和叶子在化学成分种类和主成分含量上相近,并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相当的抑菌活性;根、茎部挥发油的抑菌力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野生金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比较不同溶剂萃取野生金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分别用正己烷、乙醚萃取后浓缩,通过GC-MS分析,实现对组分的鉴定,同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它们的相对含量。结果:乙醚萃取的挥发油中检出46个成分,鉴定出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12%,主要成分为:亚油酸(20.570%)、1-辛烯-3-醇(18.460%)、棕榈酸(17.616%)和亚麻酸(4.849%)。正己烷萃取的挥发油中检出35个成分,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3.68%,主要成分为:1-辛烯-3-醇(22.385%)、棕榈酸(19.573%)、亚油酸(16.725%)和亚麻酸(4.488%)。结论:为金线莲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阔叶十大功劳茎中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阔叶十大功劳茎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阔叶十大功劳茎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挥发油中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检测出96个组分,鉴定了其中18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以上.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是药用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三七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静态顶空法提取三七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运用NIST11.0质谱数据库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已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回流提取、超声提取、静态顶空法提取的三七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60、50、24个挥发性成分。在静态顶空法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是香桧烯,占挥发性成分的24.97%;在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都是聚炔类物质环氧十三烷-4,11-二炔,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9.97%和14.75%。首次从三七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3个聚炔类化合物和2个甾体类化合物。结论 三七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烷烃类、烯烃类、醛类、酸类、酯类、萜类、聚炔类、甾体类和杂环类物质。3种方法的补充利用可较全面地提取出三七中的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4.
黄皮果皮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黄皮果皮挥发油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方法水蒸气蒸馏法从黄皮果皮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气相色谱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5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88%以上。结论黄皮果皮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为β-水芹烯、1R-α-蒎烯、α-水芹烯、-αbisabolol、6-(对-甲苯基)-2-甲基-2-环己烯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0种不同产地小茴香果实挥发油成分, 并检测其成分相对含量.方法 选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10种小茴香果实中的挥发油,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小茴香果实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从10种不同产地小茴香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化学成分68个, 其中共有相同成分9个、不同成分59个.主要成分都是反式茴香脑、胡椒酚甲醚、4-甲氧基-苯甲醛, 占总成分的80%以上.结论 不同产地小茴香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为小茴香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获得东北刺人参挥发油化学成分信息。[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北刺人参挥发油, 将挥发油分成极性不同的两部位, 分别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这两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从东北刺人参挥发油乙醚(A)部位分离出了31个成分, 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92.72%;挥发油乙酸乙酯(B)部位分离出了18个成分, 鉴定了13个成分, 占挥发油总量的91.66%.[结论] 该实验挥发油得油率高, GC-MS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7.
伸筋草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中药伸筋草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伸筋草挥发油,并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检索,应用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伸筋草挥发油中分离并检索出36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大于5%的分别为2-甲基-5-异丙基苯酚、葵酸、十八烷、二十烷、十六烷酸、十八烷二烯酸.结论 36种挥发性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占挥发油气化产物的8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首次评价没药挥发油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芳香化酶的生物效应;并分析鉴定没药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芳香化酶抑制刺体外筛选模型评价没药挥发油的生物效应;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没药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鉴定.结果 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试验表明没药挥发油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D50为14.21 ug/mL,95%可信限为11.58 ug/mL~17.50 ug/mL;芳香化酶抑制剂体外筛选实验表明没药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抑制芳香化酶活性,IC50为8.70 ug/mL;为探讨生物效应与成分间的关系,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没药挥发油中5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0.16%,结构类型主要为萜类、倍半萜类等类型化合物.结论 没药挥发油具有显著抑制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效应成分可能与其中的倍半萜类成分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术芙蓉叶挥发性成分.方法:木芙蓉叶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一质谱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木芙蓉叶中鉴定了25种成分.已知签定成分占总量的93.49%,未鉴定成分占6.51%.结论:本次研究首次对木芙蓉叶中挥发油的成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蒺藜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和脂肪油进行分析,为科学评价蒺藜炒制意义提供相关化学依据。方法:利用自制实验室炒制装置收集蒺藜炒制过程中挥发出的成分,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收集生、炒品挥发油及甲酯化脂肪油中的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组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从生蒺藜挥发油中鉴定出14个化合物,炒蒺藜中鉴定出13个,炒制中挥发出的成分鉴定出11个。3类挥发性成分之间的相对含量亦发生变化,生、炒蒺藜中脂肪油含量相近,两者脂肪油中均检出了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反-9,12-十八碳二烯酸、山嵛酸。结论:蒺藜生、炒品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炒制对蒺藜脂肪油的含量和其中的脂肪酸组分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