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后即刻超声造影(CEUS)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6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76个病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41个病灶,对照组35个病灶)。两组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RFA治疗,试验组于RFA后即刻(5~10 min内)行CEUS,若发现肿瘤残存则行补充消融治疗,至造影检查无肿瘤残存时结束;对照组RFA后不做即刻CEUS。试验组患者术后36~48 h复查CEUS,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CEUS及增强CT或增强MRI、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结果:试验组患者RFA术后即刻CEUS发现5例患者共5处病灶有残存,对残存肿瘤行补充治疗。两组患者1个月后复查,试验组发现1处病灶残存(1/41),对照组发现7处病灶残存(7/3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完全消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7%vs.80.0%,P0.05)。试验组患者RFA后即刻及36~48 h CEUS动脉期所测射频灶周围充血水肿带的宽度分别为(6.89±2.73)mm、(4.68±2.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恶性肿瘤RFA治疗后即刻CEUS能及时发现残存肿瘤并指导补充治疗,有效提高完全消融率。  相似文献   

2.
MR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MR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1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于3.0T MR引导下采用MR兼容多极射频针行RFA。术后即刻对病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1个月行肝脏MR平扫+增强扫描,之后每2~3个月复查1次,随访至2018年6月,评估肿瘤复发率。结果共消融29个病灶,术后即刻影像学评估均提示完全消融。15例术中及术后出现心率下降、疼痛、少量出血等并发症(15/21,71.43%)。共随访6~26个月,平均(10.23±4.26)个月,术后消融灶局部复发2例(2/21,9.52%)。结论 MR引导下RFA治疗乏血供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的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巨大肝脏血管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改良的腹腔镜下RFA治疗21例患者的24个巨大肝血管瘤病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后1、6个月瘤体平均直径、RFA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个巨大肝血管瘤病灶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肝门阻断,平均射频消融时间(8±4.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5.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5±3.6)d,术后无胆瘘、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造影,瘤体平均直径(3.5±1.6)cm,18个血管瘤病灶完全无残留血液供应,6个病灶少许残留血液供应,分别位于肝Ⅶ3个及肝Ⅷ3个。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造影,瘤体直径及血流情况同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结论改良的腹腔镜下RFA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4年1月52例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43例,肝转移癌9例)均先行TACE治疗,TACE术后适时行RFA。RFA引导方式为超声联合CT,或X线透视正侧位引导。RFA术后即刻,术后1周,1、3、6、12个月进行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有无并发症发生,并进行局部肿瘤活性的全面评估。结果 52例均顺利完成TACE联合RFA治疗。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全部存活,49例(94.2%)肿瘤达到完全消融;3例(5.8%)肿瘤影像学表现有局部残存征象,为不完全消融,继续行TACE。结论 TACE联合RFA能够有效灭除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具有安全、有效,可重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癌患者16例,均先行TACE治疗,再行CT引导下RFA治疗,随访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结果 15例患者实现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93.75%(15/16)。完全消融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为19.35个月。16例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为44.62个月,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8.23%、66.65%及33.18%。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MLC)的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结直肠癌MLC患者60例134个病灶,其中91个病灶≤3.0 cm,43个〉3.0 cm。术前39例血清癌胚抗原(CEA)增高,21例正常。采用CEUS检查结合增强CT、穿刺活检及CEA值的动态变化综合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CEA,37例增高,23例正常。术后30 min CEUS检查显示127个射频消融病灶呈无灌注区,近期有效率达94.78%(127/134)。术后1个月CEUS检查显示8个病灶局部增强,考虑复发,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细胞学检查证实而行第2次治疗。术后1个月增强CT复查显示126个(126/134,94.03%)射频消融病灶呈无灌注区,为完全坏死的转移病灶;部分坏死病灶为8个,与CEUS结果一致。结论超声引导下RFA是治疗ML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肺结节联合术中穿刺活检的应用效果,讨论预防出血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接受CT引导下RFA联合经皮穿刺活检肺结节患者,共75个病灶,直径均≤3 cm,包括实性结节46个、磨玻璃结节(GGN)29个;其中55例接受RFA术前活检(术前活检组)、20例接受术中活检(术中活检组),比较2组活检后即刻CT所示出血面积最大径增加值及术后24 h内咳血、气胸发生率。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病理取材及RFA治疗。术前活检组、术中活检组术后即刻CT示出血面积最大径增加值分别为(1.56±1.30)cm及(0.56±0.50)cm(P<0.01),其中的GGN病灶分别为(1.49±1.33)cm和(0.56±0.43)cm(P=0.02)。术后24 h内术前活检组9例出现咳血、6例气胸;术中活检组无咳血,3例发生气胸。结论CT引导下RFA治疗肺结节联合术中穿刺活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7例行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RFA组)。PVP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47.0±8.5岁,PVP+RFA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9.0±7.6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评价患者功能状态,观察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并应用Kaplan-Meier法对全部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PVP组11.68±3.29个月,PVP+RFA组12.19±3.33个月。PV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86±0.85分降至3.07±0.90分,PVP+RFA组从术前的7.67±0.96分降至2.96±0.94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疼痛明显缓解(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提高,两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骨水泥外渗率为42.86%,PVP+RFA组为11.11%;PVP组肿瘤复发率为32.14%,PVP+RFA组为7.41%,两组骨水泥外渗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PVP+RFA组为13个月,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VP+RFA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可取得与PVP相似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早期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外科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多发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笔者对9例多发性HCH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9个主病灶及17个次病灶的平均肿瘤直径分别为(16.7 ± 4.3) cm及(5.6 ± 1.2) cm。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主病灶切除及次病灶RFA治疗。其中5例8个次病灶缝扎后行RFA(缝扎组),4例9个次病灶未缝扎直接行RFA(未缝扎组)。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单病灶平均RFA时间分别为(14.0 ± 5.2) min及(32.8 ± 10.8) min (P<0.001),单病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7.5 ± 19.8) mL及(106.7 ± 50.0) mL (P<0.05)。RFA后半年与治疗前相比,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病灶直径分别缩小57.6%及47.2%(P<0.01)。术后1个月螺旋CT证实,外科切除边缘无残余肿瘤组织,RFA病灶均完全坏死。提示外科切除联合RFA治疗多发性HCH安全可行,效果肯定。缝扎后RFA可缩短射频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射频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单纯PVP治疗,30例)和观察组(行RFA联合PVP治疗,32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KP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KP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7 d及1、3个月VAS评分及ODI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FA联合PVP较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其功能障碍并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RFA治疗及其后1、3、6、9和12个月超声随访的AWE患者,观察病灶体积及血流分布情况,记录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痛经程度结果;计算各时间点病灶体积相比消融前缩小比例及痛经减轻程度,观察不良反应并评价其国际介入放射学会(SIR)分级。结果 RFA后1、3、6、9及12个月,AWE病灶分别较术前缩小(35.98±9.25)%、(82.42±10.98)%、(97.78±2.97)%、(99.61±0.88)%及100%,患者痛经VAS评分逐渐降低(P均<0.05)。1例术后出现皮肤热痛、轻微水肿,1天未经处理自行恢复(SIR B级);未见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RFA治疗AW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MR引导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子宫腺肌瘤前、后超声造影(CEUS)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MRgFUS的子宫腺肌瘤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个月、6个月子宫超声及CEUS,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MRI;对比治疗前CEUS与MRI所示病灶体积,治疗后即刻MRI与治疗后24 h CEUS所示非灌注体积(NPV),基于治疗后24 h的CEUS结果计算消融率。观察病灶治疗前、治疗后24 h血流评分及二者之和,以及治疗前、后1及6个月痛经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及其变化率,分析CEUS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CEUS与MRI所示病灶体积及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4 h病灶消融率为(58.11±24.92)%。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病灶血流评分及二者之和分别为2.00(2.00,2.00)、1.00(1.00,1.00)及3.50(3.00,3.50),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63,P<0.001)。治疗前、治疗后1及6个月,NRS评分分别为5.00(4.00,6.00)、3.00(2.00,4.00)及2.00(1.00,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1及6个月NRS评分变化率分别为35.42%(23.75%,50.00%)及60.00%(50.00%,77.08%)。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病灶血流评分及二者之和均与消融率呈负相关(rs=-0.552、-0.820、-0.745),与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呈正相关(rs=0.513、0.552、0.496)而与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变化率均呈负相关(rs=-0.525、-0.479、-0.531);治疗后24 h病灶消融率与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呈负相关(rs=-0.462)、与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变化率呈正相关(rs=0.500)。结论 MRgFUS治疗子宫腺肌瘤前、后CEUS参数与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治疗肝细胞癌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射频治疗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因单发病灶肝细胞癌接受射频治疗后患者,应用超声对比剂SonoVue与低机械指数实时造影技术进行超声造影成像,观察病灶坏死范围,并结合增强CT、MRI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评定有无肿瘤复发或局部残留。结果21个病灶超声造影后,毁损灶最大平均直径约(4.7±0.3)cm。17例毁损灶较原病灶增大;8例原病灶旁或病灶周边有动脉期强化灶,提示肿瘤局部复发,1例复发灶位于肝脏膈顶部而未发现。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射频治疗后毁损灶的范围,对术后肿瘤消融不全或局部复发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的不同T2信号的子宫肌瘤行CEUS定量分析及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成像。方法对16例行HIFU治疗的单发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术前MRI T2WI信号不同分为高信号组(n=6)、等信号组(n=4)、低信号组(n=6),于HIFU治疗前行CEUS并利用SonoLiver CAP软件对其行定量分析,以子宫肌瘤与周围肌层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行DVP参数成像构建。结果 3组峰值强度、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分别为:高信号组为(235.40±35.46)%、(22.80±3.16)s、(25.09±2.44)s、(125.78±27.63)s,等信号组为(71.97±2.43)%、(24.85±3.22)s、(32.81±3.92)s、(66.52±3.48)s,低信号组为(16.17±2.83)%、(25.42±2.66)s、(32.82±3.76)s、(64.27±3.33)s,3组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信号、低信号组子宫肌瘤的DVP曲线主要表现为未消退型和负向型。结论 CEUS参数成像分析和DVP参数图可直观、动态、定量地反映不同T2信号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差异,为HIFU治疗子宫肌瘤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局部进展病灶的CEUS灌注特征,并与初发HCC的CEUS灌注模式进行自身对照比较。方法收集本院RFA治疗后,经随访发现局部进展病灶并于治疗前后均接受CEUS检查的HCC患者33例。比较初发病灶与RFA治疗后局部进展病灶CEUS灌注特征,包括增强时相、荷瘤血管、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增强过程、廓清时相、内部坏死等。结果 RFA治疗后局部进展病灶100%(33/33)呈动脉期或门静脉期增强,96.97%(32/33)呈实质或延迟期廓清,与初发病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特征比较:HCC初发病灶多见荷瘤血管(29/33,87.88%)、增强形态规整(27/33,81.82%)、边界清(26/33,78.79%);增强过程以周边至中心多见(18/33,54.55%),部分病灶出现内部坏死(9/33,27.27%)。RFA后局部进展病灶多见无荷瘤血管(20/33,60.61%)病灶、增强形态不规则(31/33,93.94%)、边界不清(27/33,81.82%);增强模式以整体增强多见(19/33,57.58%),内部坏死相对少见(2/33,6.06%)。结论 RFA后局部进展病灶造影灌注特征具有特殊表现,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L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LC,其中52例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55例(60个肿瘤)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58例(64个肿瘤)接受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RFA组),于治疗前后接受CEUS、CT或PET-CT、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检查,并定期接受临床随访。结果 RF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P均<0.05);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在手术治疗组与RF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3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FP、CEA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手术治疗组与RFA组优于保守治疗组(P均<0.05);2年生存率在手术治疗组与RF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及转移性LC有效、安全、费用低,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或者不愿手术且直径<5cm的肿瘤。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肝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RFA治疗的84例HCC患者共105个病灶,于治疗前、后行CEUS检查,与常规超声、增强CT比较,分析CEUS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中的作用。结果 RFA治疗前:CEUS清晰显示95.24%(100/105)病灶的边界,优于常规超声[47.62%(50/105)];CEUS测量病灶平均最大直径、面积较常规超声测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US对荷瘤动脉血管的显示率为60.95%(64/105),高于彩色多普勒(25.71%)和增强CT(42.86%)。RFA治疗后:CEUS与增强CT评价疗效符合率为96.15%;3个病灶CEUS发现残留,CEUS引导下完成补充治疗。随访:CEUS评价RFA治疗后病灶残留或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62%、95.40%和94.00%,与同期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治疗HCC中,CEUS可有效辅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胃癌肝转移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接受经皮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的胃癌肝转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评价患者总体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5例(102个病灶)胃癌肝转移患者1、2、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0.45%、42.90%、20.32%及10.16%。RFA治疗后1个月,肿瘤灭活率94.12%(96/102),肿瘤局部复发率15.69%(16/102),肝内新生转移灶发生率52.73%(29/55)。单因素分析示年龄(P=0.015)、肿瘤数目(P=0.011)、RFA前是否有肝外转移(P=0.026)、RFA后是否化疗(P=0.03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示年龄(P=0.033)、肿瘤数目(P=0.004)、RFA后是否化疗(P=0.001)是独立预后因素。RFA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2%(1/55),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经皮超声引导下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癌肝转移治疗方式,年龄、肿瘤数量、RFA后联合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微创拉钩辅助改良双侧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腰椎融合手术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患者采用自制微创拉钩辅助改良双侧Wiltse入路TLIF治疗(A组),男37例,女35例,年龄(48±16)岁;6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治疗(B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45±15)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及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3(8±5)个月。A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B组术后发生伤口坏死1例,经清创缝合后痊愈。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后融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且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B组(P<0.05)。结论:自制微创拉钩辅助改良双侧Wiltse入路TLIF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中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少、并发症少、融合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多囊肝病(PL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接受超声引导RFA治疗的PLD患者,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肝功能及术前与术后12个月肝内囊肿总体积。结果 14例中,13例顺利完成RFA,1例因术中出血而中止治疗;术后即刻患者腹胀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1周症状明显缓解率92.31%(12/13);术中及术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术前与术后1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肝内囊肿总体积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RFA治疗PLD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