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阳虚与温补肺阳法治疗冷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哮在急性发作期主要病邪为寒痰内饮,而寒痰内饮的形成与肺阳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寒痰内饮属阴邪,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的不足,而且寒饮留居肺中,必然耗伤阳气,形成寒痰内饮与肺阳虚并存的病理状态。所以,急性发作期的根本病机特点是以寒痰内饮之邪实为主,肺阳不足之正虚为  相似文献   

2.
冷哮的主要病邪为寒痰内饮。寒痰内饮的形成与肺阳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属阴邪,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的不足。而且寒饮留居肺中,必然耗伤阳气,形成寒痰内饮与肺阳虚并存的病理状态。其中,急性发作期根本病机特点是以寒痰内饮之邪实为主,肺阳不足之正虚为次,治疗总则当以散寒祛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多因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急性发作期以痰凝水停邪实为主,治以理气化痰通腑,温阳化饮;缓解期多为肺脾肾虚损兼瘀,以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肺,补肾固本,活血化瘀.药理研究也证实,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5.
韩秀丽  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2):24-26,195
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心衰则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死因之一.西药治疗肺心病心衰因副作用较大而使其疗效受到一定影响,中医治疗本病则具有一定优势.兹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1 病因病机探讨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胀”、“支饮”、“心水”等颇相类似,其发生多是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结果.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最后病及于心;病机主要是痰浊、水饮与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为本虚标实、正亏邪盛之证.本虚乃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泛、痰阻等,涉及肺脾肾心.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已基本形成共识,但认识上各有侧重,如洪氏认为痰瘀伏肺是本症的基本病机;樊氏则谓气虚阳微为本,肺气郁闭、痰瘀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李氏认为本质的重点乃心肾阳虚、痰瘀阻滞;朱氏强调痰热搏结、阻塞肺管、气道不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杨氏认为本病以痰热壅肺、热瘀水停为主;张氏注重脾肾心阳虚水泛;而桑氏则认为肺络拘急、心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7.
温美琪  袁源  罗斌 《江苏中医药》2021,53(7):48-50,51
失眠症的重要病因病机为水气失调,阴阳失交.水与气关系密切,津液可载气,水液代谢失常,致津液内停而生痰饮水湿之邪,水郁始生,津停气阻,致寐不安."水郁折之"意在从肺、脾、肾三脏出发,以宣肺行水、健脾燥湿、温肾利水为主要治疗方法,将体内水饮之邪或宣、或燥、或温,水道通则气机畅,方可寐安.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从痰湿瘀毒探讨肝炎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炎后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对其形成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理论,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存在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邪实不外湿、瘀、痰、热、毒等,而正气亏虚则是疾病缠绵不愈的重要方面.根据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湿毒、痰瘀、正虚为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三大致病因素,本文从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浅述.  相似文献   

9.
痰邪致病在男科临床的病机特点包括:外感六淫,邪聚为痰;嗜酒肥甘,湿聚成痰;七情内伤,气郁为痰;阴虚火旺,火结为痰;宿食不消,食积成痰;久病入络,痰瘀互结;肺脾肾三脏失调,内生痰浊。治疗上,审证求因,根据痰邪致病的病机不同,采用祛邪化痰、燥湿化痰、开郁化痰、滋阴化痰、消食化痰、活血化痰等法,同时重视宣肺、健脾、益肾,以求标本兼治。临证治痰,当根据痰邪多变的特点,四诊合参,治宜从变;区分痰、饮、湿之别,分而治之;掌握痰邪之深浅,治有进退,中病即止;治痰必理气,气顺则痰亦化;追溯痰之本源,勿见痰治痰。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临床实践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湿疫范畴;中医病因是“秽湿合邪”,病位在于肺,主要累及百脉朝肺的功能;无形“秽湿之气”增长,有形“痰瘀毒邪”形成,是病情发展两个重要节点,舌苔厚薄是确定分型的主要依据;祛邪的重点在于分消合邪,使“秽”、“湿”、“痰”孤立无所依附;主张“分消湿邪、芳化秽浊、祛痰通瘀”。疫病当辨病、辩证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痰瘀之名乃后世提出,仲景所论,虽无其名,但有其实。痰瘀是《金匮要略》诸多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或常见证候,从其治疗方药中就充分反映了痰瘀同治的精神。痰瘀又可分之为四,即痰瘀、饮瘀、水瘀、湿瘀。探讨挖掘仲景痰瘀论治的思想及其架构,有利于研究诸多疾病病机的共性及联系性,有利于探寻治病规律及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刘东汉教授、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刘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咳、痰、喘、肿、瘀"几个方面。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故从其病理因素痰、瘀、饮论治为首要。治痰不忘活血化饮,治瘀不忘祛痰利水,治饮不忘化痰活血,治痰、治瘀、治饮三者兼顾,有所侧重;缓解期当补虚扶正为主,分清脏腑虚损之病位,补肺、健脾、温肾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柏正平教授基于痰瘀理论治疗顽固性咳嗽经验.本病初起多因外感六淫致肺失宣肃,或因肺虚、他脏之病累及于肺,病久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肺络,正虚与痰瘀邪实相互为病而呈顽固性发作.柏教授诊治顽固性咳嗽提倡将辨病、辨症与辨证相结合,从表里脏腑辨病辨症,从痰瘀论治,补虚扶正、理气宣肺,着重化痰祛瘀,多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4.
痛风性肾病属"痹症""历节病"等范畴,与脾肾不足、痰瘀湿浊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是致病之本,痰瘀湿浊是致病之标,当从脾肾论治。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分清泌浊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化痰祛湿,泄浊通络,活血化瘀,经脉流畅,则痰瘀湿浊之邪不能滞留为害。急性发作期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明显加剧,邪气实,以风湿热痹及风寒湿痹为主,方选二陈汤;慢性稳定期正虚邪恋,脾肾虚衰为主,方选温脾汤。临症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脏病引起的水肿,中医主要认为病位在肾,涉及脾、肺;以肺、脾、肾三脏的虚证多见,包括气、血、阴、阳虚,兼以痰、湿、瘀等实邪,形成多种病机复杂的虚实夹杂证候。相比而言,阴虚证型的水肿,病机更错综复杂,在治疗上往往有所顾虑,滋阴时担心加重水湿之邪,利水消肿时害怕伤阴。从五行生克关系分析,通过补脾土以克肾水之湿邪、补肺金以生肾阴之亏虚相结合,间接生其虚而制其实,祛邪不伤正,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61-163
卢芳教授认为痹病多由外感风、寒、湿等邪气与内生之湿、痰、瘀邪相合痹阻经脉而致,治疗须以攻邪为要。在痹病诊治中,对于寒邪兼夹痰浊、血瘀等有形之邪形成的邪气积聚证,卢教授运用攻下法治疗,通过逐邪通络,引积聚从下而解。受《伤寒杂病论》启发,卢教授选用大黄、芒硝作为攻邪主药,常以多方合方,或以大黄、芒硝为主药自拟处方。  相似文献   

17.
毒邪致病损伤肺络贯穿肺胀的始终而最终成为肺胀神昏发病的重要病机,肺胀神昏发病的毒邪主要有痰毒、瘀毒和热毒,常形成痰、瘀、热毒相互交结上蒙神窍,为临床从毒论治奠定基础。治瘀痰之毒之法可为肺胀神昏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王行宽教授辨治风湿性心脏病(心痹)经验.王师认为心痹病位在心,涉及血脉,与肺、肝、脾多脏密切相关.正虚邪侵、心脉痹阻为本病总病机.正虚者责之于心之气营亏乏;邪实者为外邪入侵,加之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痰、瘀、水、气互结为患.治疗上以"多脏调燮、综合治理"为法,益气养营以固其本,并根据痰、瘀、水、外邪之偏重灵活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9.
痰与饮在隋唐以前 是不加详分的 统称为痰饮 分为四类:即悬饮、支饮、溢饮、痰饮.金元以后 对痰和饮有了新的命名 认为清稀者为饮 稠浊者为痰.这就从形质上把两者区分开来.<景岳全书·痰饮>中所说:"痰之与饮 虽曰同类 而实有不同也 ……饮清沏而痰稠浊"之后 医家们又从病位上对痰证与饮证加以鉴别 认为饮邪多停留局部 而痰无处不到.张景岳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 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停为饮者 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相似文献   

20.
延髓麻痹,就其临床主要症状,当属于中医学的“咳逆嗽”(《丹溪心法·咳嗽》)范畴。本病之治,初起或祛其痰而折其势,或化其瘀而通其络;病久而深者,当温肾阳以固其本,化痰饮、通瘀结、降肺气、理气滞,以治其标。下面就其临床所见,谈谈个人的辨治体会。1 化痰湿祛饮邪以折其势脾得运化,肺得宣降则清窍通利。若脾失健运,肺失宣降,则聚湿为痰,痰郁日久,热生于内,痰热交融,气机不降,壅塞气道,窍道不利,则进食呛逆而出,此乃本病之源。故本病初起,证见进食呛逆,言语含糊不清,或语声沉闷,或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胸膈痞满,舌质红,苔黄,脉滑而数。治当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