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临床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腹部手术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出现暂时性肠麻痹 ,肠道功能抑制时间越长 ,肠道液体及积气越多 ,从而出现肠管扩张和腹胀 ,不利于机体的恢复 ,甚至引起肠粘连梗阻、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而久置胃管行胃肠减压 ,又易造成咽喉、食道的损伤和呼吸道感染。因此 ,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是腹部外科医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腹部手术都可以导致腹腔内诸多脏器运动功能的紊乱。当前 ,除泌尿系统外 ,比较多的研究和报道还是集中在胃肠道和胆道运动功能的紊乱。现将近年中西医结合对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在临床方面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GD)是全身麻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等。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以电刺激穴位的皮肤表面替代传统针刺,可以达到镇静镇痛、减轻术后恶心呕吐、增强胃肠动力和免疫力等多重效果,已成为围术期重要的医疗措施。本文主要阐述了TEAS在临床应用中缓解POGD的部分机制、穴位选择、参数选择及介入时机,以期为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术后肠麻痹通常指腹部手术后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的抑制.影响手术患者胃肠运动功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疼痛、手术操作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虽然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胃肠运动功能常于术后短期内自行好转,但仍有少数患者胃肠运动紊乱的时间持续较长,治疗困难,由此加重病情,延长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以及增多治疗费用等.明确术后肠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对其进行防范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动力紊乱可分为三类 :胃肠道排空延缓、胃肠道排空加快及反流性紊乱。1 胃肠道排空延缓1.1 术后胃瘫综合征 (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 ,PGS)胃有独特的两个功能区域 :近端胃和远端胃。近端胃借助容受性舒缩 ,接纳、储存食物并调节胃内压力 ,维持胃与十二指肠间的压力梯度和控制体的排空 ;远端胃借助向幽门方向的蠕动 ,将在胃远端存留的食物与胃充分混合、研磨成直径小于 1mm的食糜 ,并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以及防止肠内容物返流[1] 。以上功能受复杂的中枢神经、肠神经及胃肠肽激素等共同调节 ,腹部手…  相似文献   

5.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包括:炎性刺激破坏肠道固有免疫屏障或激活下游炎性因子;交感神经激活;迷走神经功能抑制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涉及术前的评估与准备、手术方式选择、术中麻醉管理、术后镇痛与并发症预防等内容,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预防。全文通过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优化临床防治策略,为确定进一步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术后监测与处理是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最后,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安危和手术的成败。但是,由于手术的打击、麻醉的干扰、术后应激带来的生理紊乱(应激激素、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的释放)或合并术中失血、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输液不足或超载、感染或凝血功能紊乱可导致循环、呼吸、肝、肾、脑、胰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而某一脏器功能衰竭,常可以作为一个“扳机点”引发系列恶性级联反应,直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导致患者死亡。可见,术后近期是手术并发症出现的高峰。此外,术前处于稳定状态的合并症可因手术和…  相似文献   

7.
认知的定义是感知、记忆、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认知可以获得知识、处理问题、计划未来。术后认知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isorders)是指术前无认知功能紊乱的病人在术后出现认知过程的损害^[1,2],包括谵妄(delirium)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Dijkstra等发现术后认知功能紊乱可持续存在数年甚至永久性存在^[3,4]。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基础上观察布托啡诺对开胸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探讨解除开胸患者术后疼痛、减轻胃肠道影响的方法.方法 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和布托啡诺组(B组),分别于术后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行镇痛、镇静评分,观察不良反应、肠鸣音恢复时间段和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段.检测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镇痛疗效无差异.与A组比较,B组术后4h Ram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不良反应中,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嗜睡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段B组小于A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和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布托啡诺对胃肠道的影响小于芬太尼,更适于开胸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与睡眠紊乱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原因和处理措施。综述近年来有关老年术后谵妄的文献和睡眠的研究进展,发现正常、高质量的睡眠对正常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意识恢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睡眠紊乱可能与老年患者的术后谵妄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其中1例症状缓解后再次梗阻,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恢复时间为12~37d,平均15d,均无肠瘘、肠坏死和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有利于鉴别诊断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确诊后应采取非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袁柯  杜富勤 《颈腰痛杂志》2021,42(6):902-903
术后腹胀是由于手术操作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胃肠功能减弱,排便排气障碍,肠腔内气体积聚过多的症状,不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1].中医敷贴作为无创的穴位刺激疗法,在治疗肠梗阻、改善胃肠道功能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2,3].本研究拟将生姜敷脐用于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腹胀,旨在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手术引起的胃肠动力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手术因改变了消化道原有的解剖关系,并阻断了部分的神经支配,可造成胃肠动力机能紊乱,通常这种动力紊乱是短暂的。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可适应这种改变了的解剖和生理环境,故不造成严重的消化吸收障碍。少数病人由于切除的范围过大或有并发症会引起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并导致严重的吸收障碍。  相似文献   

13.
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术后胃肠道动力紊乱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但会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从而导致住院时问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和降低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尽早预防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4.
胸椎小关节紊乱与胃肠道功能紊乱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道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病,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但其中有一部分乃因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临床医师常因对此认识不够而致疗效不佳。笔者近两年共收治胃肠道功能紊乱合并胸椎小节紊乱患者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9例,男3例,...  相似文献   

15.
鞍区肿瘤毗邻垂体柄、下丘脑等重要结构,中枢性尿崩、水电平衡紊乱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水钠紊乱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通过分析56例鞍区肿瘤手术病例,对发生水钠紊乱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治疗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手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明确诊断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合理选择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手法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对120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施牵引震压推拿治疗,按1~14次治疗统计。结果 治疗120例,痊愈102例(85%);显效14例,(11.67%);好转3例(2.5%);无效1例。牵引震压推拿是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有效方法,其特点是损伤小,痛苦少,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育方法进行宣教,观察组按照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自行排尿时间,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例数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例数,自行排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有助于促进阑尾切除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排气排尿时间提前,有效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疾病康复,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以手法整复为主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1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单纯手法整复和腰椎后关节注射治疗后再行手法复位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疗效观察。方法对130例患者先予手法复位,对其中疗效欠佳的13例在行局部注射治疗后再予手法整复进行治疗。结果130例患者经上述两种方法治疗后,痊愈110例,治愈率84.62%。结论手法整复是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的有效治疗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单纯手法复位疗效不佳时,在局部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手法复位,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老年患者腰椎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手术的114例患者(≥70岁)的病例资料,将术后谵妄发病与既往病史、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输血量、融合节段数以及实验室数据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腰椎术后共有13例患者出现谵妄,发病率为11.4%,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病率较高(P=0.043),与对照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P<0.001)、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P=0.013/0.005)及术后白蛋白(P =0.002)均偏低.[结论]术后谵妄高发于老年患者中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同时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偏低与术后谵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衰弱是身体机能、认知、心理衰退的一种多维综合征。衰弱可增加机体对应激的易损性,并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率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而该类患者手术后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衰弱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合并状态,但衰弱对老年患者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衰弱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术后认知功能改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为临床开展衰弱与术后认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