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目的:研究排卵期阴道脱落细胞的雌,孕激素受体,方法:自然排卵妇女,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促排卵妇女排卵期阴道脱落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进行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的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两组组内排卵前,后阴道脱落细胞ER比较均  相似文献   

2.
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非靶组织”甲状腺内的存在及其意义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占平(柳州545001)近年来,人们对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等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雄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着床窗口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黄体中期ER、PR及其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期血中雌激素(estradiol,E2)及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结果: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22例中有20例为分泌中期改变,2例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弱表达,ERmRNA及PRmRNA的表达也较弱,而PCOS妇女治疗后黄体中期氯米芬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及氯米芬/绝  相似文献   

4.
GnRHa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子宫肌瘤内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方法测定13例子宫肌瘤患者经GnRHa月后肌瘤内雌、孕激素受体和EGF-R水平,并以28例未用药肌瘤作对照。结果GnRHa治疗组肌瘤内ER、PR、EGF-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GnRHa除除减少肌瘤内ER、PR外,使肌瘤内EGF-R的水平下降可能是GnRHa治疗子宫肌  相似文献   

5.
雌、孕激素受体在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肿瘤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研究表明 ,卵巢所产生的甾体激素以及各种激素之间的平衡状况往往是生殖道肿瘤发生的影响因素、生殖道肿瘤本身也具有内分泌活性。生殖道肿瘤通过激素靶器官 ,对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亦产生影响。女性生殖系统中最重要的激素为雌激素及孕激素 ,它们的细胞作用主要为诱导转录、合成调节及分化蛋白质 ,而这一作用首先有赖于雌激素、孕激素分别与其特异性的、高亲和力的、高分子量的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 (progestogenreceptor,PR)结合。…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小鼠脾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 mentalautoimmunemyaetheniagravis.EAMG)的关系及其意义,应用放射配体法测定EAMG及用强的松治疗的EAMG小鼠脾淋巴细胞GR水平。模型组小鼠脾淋巴细胞GR的数量(4078±1336位点/细胞)以比照组(5391±1607位点/细胞)明显降低(P<0.01),强的松治疗组小鼠免疫细胞GR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不调(P<0.01)。提示免疫细胞GR水平下降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发病机理可能有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MG时,也应注意药物对GR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女性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者性激素和性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选测女性CHD患者28例和对照组32例(绝经期前后各半)。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上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和雄激素受体;采用放免法检测雌二醇(E2)和睾酮(T)。结果发现绝经后组E2、E2/T、ER明显低于绝经前组(P<0.01);CHD组ER明显低于绝经后期(P<0.01)。结论女性CHD的发生与ER减少有关。并提出解释雌激素对CHD的发生和发展中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法(DCC法)对87例卵巢恶性肿瘤的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进行了测定。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50.6%和58.6%。在不同组织类型中,宫内膜样癌的ER与PR高于其它癌。PR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ER、PR均阳性者预后好。ER与PR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病人预后,对卵巢癌的内分泌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亲和酶标法对46例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进行了定位研究。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为63%,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为56.5%。根据瘤细胞构成比、阳性细胞构成比、染色强度、受体定位类型等参数研究了ER、PR在乳癌中分布及定位,对其中37例乳腺癌测定结果与葡萄糖活性碳吸附法(DCC)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符合率ER为72.4%,PR为71.7%。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联亲和组化法测定了30例上皮性卵巢癌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简写为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简写为PgR),同时对肿瘤组织进行了病理学分析。结果发现:PgR阳性率和肿瘤病理分级、坏死情况、纤维化程度、核分裂相及瘤巨细胞多少有关;ER仅与肿瘤纤维化程度有关。提示:上皮性卵巢癌的ER、PgR尤其是PgR与肿瘤的病理特征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肿瘤的恶性行为及机体的防御反应,因此,ER、PgR是肿瘤细胞的一种特征,也可做为肿瘤分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方案和单纯促性腺激素(PMSG)超促排卵对分泌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小鼠为超促排卵动物模型,采用GnRHa+PMSG长方案促排卵,以单用PMSG促排卵和自然周期为对照,在排卵后取子宫内膜,免疫组化定量测定腺上皮细胞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内膜LIFmRNA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GnRHa+PMSG组在注hCG后内膜腺上皮细胞ER、PR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百分率为(88.46±2.51)9/5、(84.71±2.21)9/5,染色强度为(0.415±0.048)AU、(0.454±0.046)AU,均低于自然周期组同期值,分别为(92.36±2.33)%、(87.82±1.22)%和(0.602±0.051)AU、(0.542±0.055)AU(P〈0.01);但高于单纯PMSG组,分别为(82.62±1.63)%、(74.19±1.39)%和(0.366±0.044)AU、(0.364±0.028)AU(P均〈0.05)。RT-PCR显示:GnRHa+PMSG组注入hCG后内膜LIFmRNA表达相对量(1.703±0.549)高于单纯PMSG组(1.535±0.641,P〈0.01),但两者均低于自然周期组(1.959±0.778,P〈0.01)。结论:GnRHa长方案辅助超促排卵可影响子宫内膜性激素受体和LIF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内膜容受性有一定影响,但优于单纯促性腺激素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着床窗口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 ,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黄体中期ER、PR及其mRNA的表达 ,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期血中雌激素 (estradiol,E2 )及孕激素 (progesterone,P)水平。 结果 :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 2 2例中有 2 0例为分泌中期改变 ,2例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弱表达 ,ERmR NA及PRmRNA的表达也较弱 ,而PCOS妇女治疗后黄体中期氯米芬 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及氯米芬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各 15例分别有 8/ 15及 7/ 15光镜下为分泌中期改变 ,其它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的表达增强 ,其基因的表达也明显增强 ,血清P的水平相对较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共 10例 ,E2 、P及P/E2 接近对照组 ,上述标志物的表达与对照组相似。但 3组PCOS分泌中期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致密 ,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 ,且间质致密处ER、PR及其mR NA表达均下降。结论 :氯米芬 /人绒毛膜促性腺  相似文献   

13.
早期正常和异常妊娠者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正常和异常妊娠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的相关作用,为临床提供相关的诊疗依据。方法 选择确诊的早孕妇31名(A组)、早期难免流产妇33例(B组)、输卵管妊娠21例(C组),测定3组对象的外周血β-hCG、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并检测蜕膜或,和输卵管黏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 A组E2、P和hCG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均P〈0.01);A组与B、C组PR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着床环境为影响hCG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浓度E2和P水平可能抑制ER的产生,但不影响PR的表达;早期异常妊娠中,不但要关注hCG和P水平,也应关注B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前、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EP)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B-细胞淋巴瘤基因蛋白(Bcl-2)、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为研究EP形成机制提供思路。方法:随机选取绝经前、绝经后EP标本各15例,及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各10例,共50例标本。用生物素蛋白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各组织上EP、PR、Bcl-2、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绝经前组:PR在EP腺体和间质的表达均低于其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Bcl-2在EP腺体和间质的表达均高于其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ER、Ki-67在EP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②绝经后组:ER、PR、Bcl-2在EP间质和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三者在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Ki-67在EP和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内膜中的表达没有差异;③PR在绝经后EP腺体及间质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绝经前EP中的表达(P<0.05),ER、Bcl-2、Ki-67在绝经前、后EP中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局部ER、PR的分布不均和功能改变在EP的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局部细胞凋亡的异常在EP的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米索 )中止早孕后对再次妊娠早孕蜕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影响。方法 :取停经 4 9d内、无口服米非司酮史妇女早孕蜕膜绒毛 2 0例 ,分为两组 (Ⅰ、Ⅱ组 )。另取有使用米非司酮抗早孕史再孕妇女蜕膜绒毛 2 0例 ,分为两组 (Ⅲ、Ⅳ组 )。其中Ⅰ、Ⅲ组行人工流产 ,Ⅱ、Ⅳ组行药物流产。绒毛组织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 ,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ER、PR的变化。结果 :①Ⅰ、Ⅲ组合体滋养细胞及细胞滋养细胞无水肿变性 ,间充质无异常染色。Ⅱ、Ⅳ组绒毛水肿变性明显。②早孕蜕膜ER、PR均位于大部分间质细胞及少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4组受体水平积分Ⅰ、Ⅱ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Ⅲ、Ⅳ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Ⅰ、Ⅲ组间及Ⅱ、Ⅳ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可引起早孕绒毛水肿变性坏死 ;②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可使早孕蜕膜ER、PR水平下降 ,但月经恢复后ER、PR水平已回复至正常 ,再次妊娠后蜕膜ER、PR与未服用米非司酮及米索者早孕蜕膜ER、PR无差异。前次药物流产效果正常者 ,再次行药物流产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 hCG)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表达的影响。 方法  60例2009年1至9月自愿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早孕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妇女,随机分为4组:A、B、C组术前分别服用米非司酮1 400 mg (100 mg,bid×7d)、700 mg (50 mg,bid×7d) 、350 mg (25 mg,bid×7d),D组为对照组,每组各15例。除D组直接行清宫术,其他组于停药后行清宫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半定量测定残留物中β hCG及ER、PR水平。结果  4组β hCG在绒毛滋养叶细胞胞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在蜕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秩和检验(修正α=0.05):E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C、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其他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A组较其他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β-hCG的表达影响不明显。对蜕膜细胞中的ER、PR表达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不全流产的作用机制之一。1 400 mg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选择26例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为研究组,18例萎缩型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ER、PR和增殖核抗原Ki-67在息肉和萎缩内膜中的表达。结果息肉组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萎缩子宫内膜(P<0.001);Ki-67阳性细胞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内膜细胞ER、PR和Ki-67高表达可能与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changes of estrogen receptors (E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PR) in the endometria of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ho suffered PCOS combined with infertilitas feminis were enrolled in a experimental group,and 20 patients with tubal infertilitas feminis having the corresponding time period as a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s of ER and PR in the endometria were observ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The expressions of ER and PR in the glands and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l in the PCO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ubal infertilitas feminis group (P=0.004,P=0.001). The expressions of ER and PR in the PCOS group in the glands organ and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l among 3 different period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expressions of ER in the glands of endometrium in the 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n-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P=0.02),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 (P>0.05). The expression of PR in the glands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and the non-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decrease of ER and PR of endometrial in the PCOS patients, may be a reason for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the cyclical irregularity of ER and PR in the PCOS patients is another cause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诱发家兔排卵过程中对照组与消炎痛组卵泡顶部上皮细胞的改变。看到对照组上皮细胞随着卵泡的发育而逐渐扁平化,微绒毛消失,细胞脱落或溶解,暴露出白膜的胶原纤维,最后发生排卵。而消炎痛组上皮细胞改变不明显。提示消炎痛阻制卵泡顶部上皮细胞内酶的释放可能是抗排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放置前后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受体变化,
以探讨LNG-IUS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有效性。方法观察25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增生过长子宫内膜LNG-IUS放置
前后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变化。结果LNG-IUS放置后6个月子宫
内膜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目明显减少,腺体发育不良,间质细胞有明显的蜕膜样变。治疗前大部分腺体
上皮和间质细胞ER、PR免疫着色显示为强染。治疗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下降,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ER、PR阳性
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结论LNG-IUS可抑制子宫内膜增殖,降低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于治疗简单型和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
长的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