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方法。方法将超声导引仪下进行 PICC置管1397例中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69例患者,根据置管日期的单双日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举臂靠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正位效果。结果两组导管正位1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举臂靠头法是一种科学有效、操作简单、患者安全舒适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PICC置管前超声探查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置入PICC脑出血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操作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操作方法基础上给予置管前行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观察比较2组脑出血患者PICC操作时间及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后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置入 PICC的脑出血患者置管前行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并对颈内静脉进行体表定位便于PICC送管时助手按压颈内静脉,可有效预防 PICC操作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并减少置管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在判断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操作,当导管头端近置管侧胸锁关节时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33%,对照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超声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能降低置管中PICC的异位漏诊率,从而降低置管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在检测及调整PICC颈内静脉异位中的效果。方法将本科2012年和2013年所有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未使用B超置管的对照组175例,使用床旁B超置管,并置管后及时B超检测颈内静脉的观察组252例。对照组175例患者行赛丁格尔技术置PICC管,发现异位,在影像中心进行调整,观察组252例患者在B超导引下联合赛丁格尔技术置管,并予以B超检测同侧颈内静脉,发现异位及时处理,观察2组患者的异位情况及处理时间和结果。结果观察组及时发现10例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进行B超下即时调整,10例均及时复位成功,观察组调管所用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应用B超常规检测颈内静脉,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能及时对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者予以复位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及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结果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对照组为9.7%、观察组为1.0%;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测评对照组为29.1%、观察组为55.4%,x2CMH=21.908,P0.01。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优于偏头法送管。  相似文献   

8.
李彩霞  周萍  黄建萍 《护理研究》2012,26(23):2156-2157
[目的]观察透视下不撤导丝对非成年人PICC异位率的影响。[方法]试验组选择2009年7月—2011年8月13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儿,不撤导丝进行X线透视;对照组选择2006年2月—2009年6月121例PICC置管患儿,常规撤导丝后进行X线透视,比较两组异位率和异位血管。[结果]试验组异位52例,异位率为39.4%,异位静脉为颈内静脉及对侧锁骨下静脉;对照组异位24例,异位率19.8%,对照组除异位于颈内静脉及对侧锁骨下静脉外,较多异位于腋静脉及胸壁静脉,两组异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7,P<0.05)。[结论]置管时不撤导丝增加了PICC异位率,但复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撤部分导丝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实验组在送管过程中拔出部分导丝。置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结果:实验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置管过程中拔出部分导丝能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四点实时检测法(穿刺点静脉、双侧锁骨下静脉中段及术侧颈内、外静脉近心端)在PICC置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床旁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技术的29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55例采用四点实时检测法为观察组,142例采用单纯穿刺点检测法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常规进行胸部正位X线透视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种PICC置入方法导管异位部位及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后胸片提示共发生7例导管异位,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1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0.65%;对照组发生6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47%,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实时检测穿刺点、双侧锁骨下静脉及术侧颈内静脉四点可在PICC置入术中导丝拔出前对导管位置进行判断,及时调整异位导管,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恰当的呼吸配合对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5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7例、对照组1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操作,观察组将常规置管操作中的患者侧头配合改为呼吸配合,术后统计PICC异位部位及对应例数,对比组间异位发生率。结果共发生16例导管异位,观察组2例,发生率1.57%;对照组14例,发生率1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3,P<0.01),其中两组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4.197,P均<0.05),两组胸廓内静脉异位、奇静脉异位、锁骨下静脉返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患者恰当的呼吸配合可显著降低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对降低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的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约束板下送管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PICC置管送管,研究组患者在PICC置管约束板下送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首次置管成功率和舒适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在约束板辅助下送管,可有效避免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提高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和体表定位置管长度的方法进行导管穿刺。观察组置管患者经超声影像对颈内静脉异位导管的判定后,退出颈内静脉导管后,撤出导管内支撑导丝(5~10cm),再次缓慢(5s/cm)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方法下患者的调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除1例因锁骨下淋巴结压迫血管无法送入导管,其余均调整至上腔静脉内;对照组采用体位调整法调整,有8例未能调整至上腔静脉,保留导管在锁骨下静脉。两组调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最易发生异位的血管是颈内静脉,因此,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使其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 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观察组(200 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 导管送入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8.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26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撤出部分导丝,对照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不撤出导丝,放置PICC导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能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超监测技术在PICC盲插术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28例异位于颈内静脉的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例、13例。观察组在常规盲插置管术毕,应用B超监测技术对异位颈内静脉导管给予改进法复位;对照组则常规常规盲插置管术后,对异位导管采用常规复位法。比较2组患者异位导管复位成功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2组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对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导管的复位成功率(100%)及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固定不牢、脱(拔)管等置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B超监测技术于PICC盲插术中的应用,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复位提供了快速、安全和有效的技术支持,导管复位快速、简便,复位成功率高,无并发症的发生,其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