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0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其他确定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stroke of 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troke of undemomtrated etiology,SUE)。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7和14d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65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第1d)增高,在高峰期(第7d)较急性期明显增高,在恢复期(第14d)下降至急性期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值;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中CE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亚型组(P0.05);LAA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显著高于SAO组、SUE组和SOE组(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明显,不同亚型的升高程度不同,这对于临床早期分型诊断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浆粘度(PV)与急性脑梗死及不同卒中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入选120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n=44)、小动脉闭塞组(n=40)、心源性脑栓塞组(n=36),以血浆粘度作为研究变量。结果分析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粘度[1.36(1.35~1.38)]和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浆粘度[1.32(1.27~1.34)]相比显著增高(P0.05)。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的血浆粘度[1.42(1.39~1.45)]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1.33(1.31~1.35)]以及心源性脑栓塞组[1.35(1.33~1.37)]相比显著增高(P0.05)。而且血浆粘度的增高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OR=6.33)。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粘度明显增高且血浆粘度增高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在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TOAST分型与血尿酸(S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6例,并进行TOAST分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SUA、LDL-C值,并分析其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所占比例最高(48.6%),小动脉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居第2位(31%),其次分别为心源性卒中(CE)(9.9%)、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SOE)(5.6%)、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4.9%);比较5种亚型SUA水平:LAA高于其他4类亚型(P0.01),其余亚型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LDL-C水平比较:LAA高于其他4种亚型(P0.05),SAO高于CE(P0.05),其余两两比较无差异;SUA(OR=1.26,95%CI 1.31~2.17)、LDL-C(OR=1.42,95%CI 1.32~1.96)是LA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LAA型最为多见,检测SUA、LDL-C值对进行病因分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纳入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LAA)、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AO)、心源性脑栓塞(CE)以及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含量,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CE组(P0.05),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非CE组(P0.05);非CE各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7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型脑梗死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脑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10—2015-02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脑梗死面积分为严重梗死组(A组,n=30,梗死面积≥15cm2)和非严重梗死组(B组,n=68,梗死面积13cm2)。2组患者均予以血浆BNP检测,详细记录并对比检查结果,分析患者入院时BN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A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OC曲线显示血浆BNP检测水平≥610.32pg/mL可作为严重梗死(梗死体积13cm2)的预测指标,敏感性为95.96%,特异性为78.63%。结论临床可将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作为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有效手段,提高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梗死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结果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SO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外,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浓度增高均有显著意义;其中,FIB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中的浓度最高,但与心源性亚型(CE)无明显差异,与腔隙性亚型(SAA)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内脂素变化及丹红注射液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年龄、性别构成比相匹配的健康体检40例为参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观察组,n=49)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20mL/d),2组均治疗2周;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1周、2周血浆内脂素水平、C反应蛋白(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内脂素、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从轻型到重型脑卒中患者血浆内脂素、CRP水平逐渐增高(P0.05);治疗前2组血浆内脂素、CRP水平、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观察组血浆内脂素、CRP水平、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Pe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浆内脂素水平与CRP水平、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3d,2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1周、2周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71.4%vs 51.0%,χ2=4.298,P=0.038;治疗后2周:89.8%vs 73.5%,χ2=4.356,P=0.036)。结论血浆内脂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丹红注射液有能够降低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将4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脑梗死类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梗死组(血栓组)、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组)及心源性脑栓塞组(栓塞组),同时200例非急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浆Hcy水平。并在发病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确定有无梗死复发。研究患者血浆Hcy水平及1年脑梗死复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血栓组、腔性脑梗死及栓塞组患者急性期血浆Hcy分别为16.93±11.46μmol.L-1、14.66±7.57μmol.L-1和16.58±8.72μmol.L-1,均高于对照组9.61±4.22μmol.L-1,P值均<0.001。各类型脑梗死患者之间Hcy无显著差异;(2)随访12个月血栓组、腔梗组及栓塞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08%、7.05%和7.55%。各类型脑梗死患者复发率无显著差异;(3)高Hcy血症患者1年复发率11.68%,较非高Hcy血症患者的复发率(5.15%)高(P=0.022);(4)复发患者血浆Hcy水平(18.75±10.27μmol.L-1)高于无复发患者(14.57±8.50μmol.L-1,P=0.014);(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与高血压(P=0.000)、糖尿病(P=0.000)、高Hcy血症有关(P=0.035)。结果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与血浆Hcy升高有关,高Hcy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IHSS)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3 d、7 d、14 d、出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期间筛查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各亚型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TOAST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OAST分型情况:心源性脑栓塞(CE)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7例;小动脉卒中(SAA)143例;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5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65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P<0.05);与小动脉卒中(SAA)相关的危险因素仅为高血压(P<0.05)。心源性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恢复较慢,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轻,恢复最快,预后最好;其他类型卒中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TOAST作为一种病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危险因素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及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随机分为抗感染组(n=77)与对照组(n=79)。比较2组SAP发生率、住院时间、出院时NIHSS评分以及30 d病死率。观察并记录所有S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90 d的神经功能转归,预后良好为mRS评分0~2分,比较2组90 d预后良好比例。出院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生存率。结果抗感染组S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4%vs 44.8%,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抗感染组住院时间、出院NIHSS评分、30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感染组90 d预后良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1.8%vs 25.4%,P0.05)。6个月随访结束时12例(9.6%)死亡,其中抗感染组4例,对照组8例。Kaplan-Meier分析表明,2组6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减少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P发生率且能增加预后良好比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韩国改良TOAST(NEW-TOAST)病因学分型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NEW-TOAST分型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型)121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型)18例,小动脉型(SAD型)82例,其他原因型(SOD型)6例,不明原因型(SUD型)73例。观察和比较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TOAST分型,随访1a,观察和比较再发脑卒中事件、心血管事件、死亡、周围血管血栓事件等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不同NEW-TOAST分型患者合并高血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74,P0.05),其中AT型和SAD型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患者(χ2=5.016~14.217,P0.05);本组NEW-TOAST分型以AT型最多,TOAST分型以SUE最多,NEWTOAST分型的Kappa值为0.79,TOAST分型的Kappa值为0.72;不同NEW-TOAST分型患者的再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53,P0.05);CE型患者的再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χ2=6.096、16.388、7.673,P0.05),AT型患者的再发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AD型患者(χ2=4.89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EWTOAST分型标准可弥补TOAST分型的不足,其一致性较高,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可辅助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Pl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AIS组)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pPlGF水平,分析各组pPlGF水平的差异,以及pPlGF与患者年龄、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预后等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pPlGF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77.63±277.12 vs 72.88±82.57)pg·mL-1(P0.001);校正年龄及性别后,AIS组pPlGF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1)。NEW-TOAST各亚型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246.58±234.50)pg·mL-1,P=0.003]及心源性脑栓塞型[CE:(487.67±510.38)pg·mL-1,P=0.03]患者pPlGF显著升高;校正年龄及性别因素后,AT及CE型pPlGF水平仍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26)。pPlGF水平与年龄(P0.001)及起病后14 d的NIHSS评分(P=0.015)呈显著相关,但纳入相关因素校正后呈无相关性。结论 pPlGF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病理生理过程;pPlGF在不同病因的AIS发病过程中的权重不同;NEW-TOAST病因学分型AT亚型患者的pPlGF变化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可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水平的关系,并探索血浆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3例,对照组患者8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浆PTX3水平,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规律治疗第7天的血浆PTX3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颈部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规律治疗7 d后,恢复期的血浆PTX3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提示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OR=15.043,95%CI:3.46~65.45,P0.001)。(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中,不稳定斑块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PTX3水平均高于无斑块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浆PTX3水平,伴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TX3水平更高。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IS)及不同亚型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Lp-PLA2基因I198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228例IS患者按急性卒中Orgl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123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71例)和心源性栓塞(CE)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Lp-PLA2水平,应用PCR及基因直接测序法确定Lp-PLA2基因I198T位点的多态性;计算IS相对危险度.并与202名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 IS组及其LAA亚组的血浆Lp-PLA2水平、Lp-PLA2基因I198T位点突变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其IS相对危险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0.001);SAO和CE亚组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浆Lp-PLA2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S及其LAA亚型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Lp-PLA2基因I198T多态性与LAA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与SAO和CE的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钙调蛋白(CaM)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分为NIHSS≤5分组和NIHSS >5分组.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入组者血清CaM水平,并分析CaM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a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 =0.296,P<0.01);(2) NIHSS>5分组患者血清CaM水平显著高于NIHSS≤5分组有统计学意义(=2.417,P<0.05);(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aM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18,P=0.002).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aM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Z(Protein Z,PZ)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同期84例体检健康者。AIS患者均为急性期(发病后1~3d)取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中血浆中PZ的含量。根据头部核磁共振(MRI)表现将A工S患者分为两组:皮质动脉卒中组和穿通动脉卒中组。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Z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穿通动脉卒中组血浆PZ水平明显低于皮质动脉卒中组(p<0.05),而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PZ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提示血浆PZ水平增高可能在皮质动脉卒中发病中起到独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改良TOAST分型危险性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5-01—2016-12收治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TOAST分型明确各亚型,收集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式了解改良TOAST分型下各亚型的相关危险性因素。结果高Lp-PLA2[Exp(B)=4.116,95%CI:1.629-11.081(P0.001)]、ApoB[(Exp(B)=3.335,95%CI:1.289~9.607(P0.05)]、ApoA1[Exp(B)=3.383,95%CI:1.162~8.428(P0.001)]水平是青年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下AT的危险性因素;高ba-PWV[Exp(B)=4.100,95%CI:1.396~10.850]及心脏病[Exp(B)=5.371,95%CI:1.698~13.518]是青年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下CE的危险性因素,高Fpg[Exp(B)=4.039,95%CI:1.258~9.705]及高血压[Exp(B)=3.367,95%CI:1.182~8.501]是青年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下SAD的危险性因素(P0.05),未发现改良TOAST分型下的SOD、SUD的危险因子。结论 Lp-PLA2、ApoB、ApoA1、ba-PWV、心脏病Fpg及高血压可一定程度上协助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改良TOAST各亚型的辅助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83例,根据是否感染分为非感染组(n=198)和感染组(n=85)。收集一般临床资料,于入院第1天和第7天测定血清皮质醇、血浆IL-4水平,分析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感染组相比,吸烟、机械通气、糖尿病、吞咽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意识水平、第1天皮质醇及IL-4升高、入院时平均美国国立卒中量表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中面积及大面积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脑梗死、左侧大脑半球、双侧大脑半球及幕下脑梗死脑梗死后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两组统计学具有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面积脑梗死(OR=2.67)、COPD(OR=2.77)、入院第1天皮质醇升高(OR=3.26)、IL-4升高(OR=2.83)、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OR=3.78)及幕下脑梗死(OR=3.12,)与卒中后感染显著相关(P0.01),是脑卒中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免疫相关因子及不同区域脑梗死可能对卒中后感染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及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4-2016-03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4例为对照组。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分型(OCSP)标准将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LACI)组(n=25)、后循环梗死(POCI)组(n=25)、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n=28)、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n=26)。抽取各组血清进行检测,对比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LACI组、POCI组、PACI组、TACI组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I组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LACI组、POCI组、P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均较治疗前改善,且TACI组与其余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参考指标,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越高,预后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谷氨酸释放所致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在局灶性脑缺血的发病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谷氨酸升高的时间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时间窗.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8例脑梗死病人.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检测了病人和对照者的血浆和脑脊液(CSF)谷氨酸浓度,并同时评定了加拿大卒中标准(CSS)积分和脑梗死容积(CTV).结果病人的平均血浆和CSF谷氨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小于0.01和0.001).5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的平均血浆和CSF谷氨酸浓度均显著高于78例稳定性卒中组.CTV≥10cm3的卒中患者的CSF谷氨酸浓度显著高于CTV<10 cm3患者,并且5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的CSF谷氨酸浓度与其CTV值显著相关(r=0.303,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急性脑缺血患者预防神经病学进展,谷氨酸拮抗剂的应用有较宽的治疗时间窗.CSF中的谷氨酸含量可作为判断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